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98例总胆红素>85μmol/L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减黄34例(35%,34/98),减黄前的胆红素水平为(266±119)μmoL/L,减黄后下降为(184±115)μmoL/L(t=2.66,P=0.010)。减黄组术中红细胞输注量为(276±419)ml,未减黄组为(397±344)ml(P=0.016);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9%(38/98);减黄组为35%(12/34),未减黄组为40%(26/64),差异无显著性(P=0.053),感染性并发症和单个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513)。单变量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340μmol/L(P=0.042)、手术出血量>600 ml(P=0.001)和术中红细胞输注量>600 ml(P=0.003)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性上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出血量>600 ml(OR=2.77,P=0.036)和术中红细胞输注量>600 ml(OR=3.78,P=0.048)。结论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术前胆红素>340μmol/L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但术前减黄并未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者的技术和操作熟练程度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的病死率已经明显下降。JohnsHopkins医院的资料显示,自1981~2002年共施行1891例PD术,术后死亡率1.6%,而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40%(371例),其中胰漏发生率11.4%(216例),可见胰漏仍是PD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为了进一步减少胰漏的发生,本文对PD术后胰漏相关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胆管十二指肠区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仍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并发症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影响了这一术式的广泛开展。本文介绍一新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并从病理生理的角度论证其优点。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价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探讨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1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按吻合方式不同分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A组,61例)和捆绑式胰肠吻合(B组,56例),比较两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术后胰漏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胰肠黏膜吻合组胰腺残端直径明显大于捆绑式胰肠吻合组(t=7.441,P0.05),捆绑式胰肠吻合组胰肠吻合时间明显小于胰肠黏膜吻合组(t=3.085,P0.05)。两组患者术后胰漏、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胃潴留、肺部感染、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7,0.308,0.737,0.896,1.096;t=1.211,1.477;P0.05)。结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法和捆绑式胰肠吻合法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两种主要吻合方法,都能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率,应根据术中探查结果,合理灵活选择不同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腹腔内并发症发生及引流留置时间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施行的11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腹腔内严重并发症发生与术后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无并发症组及A级胰瘘组患者中,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出现平稳降低,且经历较短时间的术后炎症反应(1.7±2.4)d;而在严重并发症组患者中,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自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持续性升高,并且经历较长时间的术后炎症反应(4.5±4.4)d.结论 通过结合患者引流液淀粉酶值变化趋势及术后炎症反应天数等指标可以早期预测腹腔内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确定引流管拔除时机及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已成为外科治疗胰头、壶腹部周围肿瘤等良恶性疾病的标准术式,该手术切除器官范围广、吻合难度大,是肝胆胰腺外科最复杂手术之一。由于壶腹部周围肿瘤常常压迫胆管引起梗阻性黄疸,可导致肝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细菌移位继发胆管炎等,使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增高。近年来,对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采用何种减黄方式存在争论。本文就不同减黄方式选择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胰管引流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京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行PD的患者资料。共入组670例患者,其中男性415例,女性255例,年龄(58.4±7.3)岁,年龄范围24~82岁。按胰管引流方式的不同,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术的围手术期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363例,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术38例,设为联合组;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25例,设为标准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胰瘘发生率、腹腔出血或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腹腔感染发生率、胆瘘发生率及围手术期病死率。 结果联合组及标准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5±2.2)h和(5.9±1.7)h,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500(100~4 500)ml、200(20~12 000)ml。联合组的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3,P<0.001;Z=-4.028,P<0.001)。联合组的术后住院天数为(20.3±14.2)d,标准组为(18.5±13.1)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1,P=0.418)。联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26.3%(10/38)、2.6%(1/38),标准组分别为35.4%(115/325)、1.8%(6/32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6、0.539)。联合组术后血管病理证实15例有癌细胞侵犯,35例移植血管通畅,3例发生门静脉血栓并发症。 结论与单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手术并不增加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对于伴有血管侵犯的肿瘤患者有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争议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1934年Whipple发明了两步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1940年发明了一步法PD后,此手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成为治疗壶腹周围癌的首选术式。但是,由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使得PD成为普外科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手术。目前PD的手术死亡率已降低到5%以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到10%左右,手术的安全性已令人满意,但长期生存率仍然较差。现就近几年来PD存在争议的几个方面作如下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减黄手段对于手术后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2001至2009年115例因胰头癌、胆管远端癌、壶腹癌、十二指肠乳头癌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采用PTBD作为减黄手段或未进行任何减黄处理,术前或引流前血清胆红素至少>100 μmol/L且术前无胆管炎表现.115例患者分为PTBD组(42例),早期手术组(73例).对两组间胆瘘、胰瘘、腹腔感染、切口并发症、胃瘫、总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应用PEMS 3.1医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率PTBD组为2.38%(1例),早期手术组为2.74%(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并发症率PTBD组为54.76%(23例),早期手术组为50.68%(3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瘘、胰瘘、腹腔感染、切口并发症、胃瘫等观察指标也未显示统计学差异.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早期手术组明显优于PTBD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TBD术前减黄对于降低因壶腹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有限.如果不存在胆管炎或手术需要推迟的原因,术前不需要常规PTBD减黄治疗.  相似文献   

12.
自1992.4~1994.8作者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进行了改进。并成功地施行了12例手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与术前状况的关系。方法 对6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年龄、白蛋白及胆红素水平、糖尿病及其它合并症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9.8%,死亡率为4.5%。主要并发症为心功能不全、胰瘘、腹腔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肺炎、切口裂开、胆瘘等。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术后心、肺疾患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白蛋白(<30g/L)及总胆红素(>171μmol/L)水平,糖尿病及其它合并症与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P<0.05)。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技术复杂 ,切除范围广泛 ,创伤大 ,因而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1〕。本文对我院 2 0年来进行的 2 8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并发症作回顾性分析 ,希望探讨该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措施。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从 198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 ,我院共实施了 2 8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其中 1980 1992年为 136例 ,19932 0 0 0年为 15 2例 ;男 170例 ,女 118例 ,年龄 1879岁 ,平均 (5 1 4± 10 5 )岁。手术指征为 :胰头癌 94例 ,十二指肠乳头癌 96例 ,胆总管癌 72例 ,十二指肠肿瘤 10例 ,慢性胰腺炎 4例 ,胃癌…  相似文献   

1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防胰肠(胃)吻合口漏是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的关键课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6.
林哲 《浙江创伤外科》2004,9(4):280-28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外科最大手术之一,它主要适用于壶腹癌、胰头癌、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及胰头、十二指肠外伤等疾病.该手术范围广,创伤大,步骤复杂,术中、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术中医师和护士的默契配合,力求稳妥、准确、迅速地完成手术,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127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的临床资料。PD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6%(30/127),高龄(>65岁)、术后长期低白蛋白血症(<28 g/L)的患者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高龄患者要慎重对待、仔细处理,排除禁忌证后可予手术治疗。对于术前、术后存在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需要及时纠正并维持在30 g/L以上。  相似文献   

18.
胰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早期发生率高达25%[1]。近10多年来我院共施行保留幽门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6例,仅1例发生胰漏,胰漏发生率为1.8%,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32~76岁,平均56.5岁。其中壶腹癌19例,胰头癌16例,胆总管下段癌18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1.2手术方法:本组56例均行保留幽门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均采用Child术式重建。胰空肠端端吻合采取钟守先[2]吻合法,并置脑室引流管1根于胰管内,用3-0肠线或细丝线缝扎固定在胰管壁上,远端经空肠腔内潜行约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与术前状况的关系。方法 对6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年龄,白蛋白,总胆红素的水平,糖尿病及其它合并症与术后并发症,病死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手术并发症率为32.8%,病死率为4.5%,主要并发症为心功能不全,胰漏,腹腔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肺炎,切口裂开,胆漏等。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为临床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纳入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1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50例,根据胰肠吻合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组:捆绑式吻合组(25例)、常规吻合组(25例)。分析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以及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住院天数、吻合口大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死亡1例,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参照国际胰瘘研究小组(ISGPF)标准,捆绑式吻合组和常规吻合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不同;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胰漏。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采用捆绑式吻合方式并不能显著减低术后发生胰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