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成人急性白血病p16基因的纯合缺失及甲基化的情况。方法 用PCR法对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进行p16基因第 1、第 2外显子纯合缺失及甲基化检测。结果  1) 71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中p16基因纯合缺失 2例 ,均为B ALL ,AML及正常对照组p16基因未见纯合缺失 ;2 ) 2 8例ALL中 ,5例发生异常甲基化 ;43例ANLL中 ,有 7例发生了异常甲基化。结论 p16基因缺失、异常甲基化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成人急性白血病p16基因的纯合缺失及甲基化的情况。方法用PCR法对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进行p16基因第1、第2外显子纯合缺失及甲基化检测。结果1)71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中p16基因纯合缺失2例,均为B-ALL,AML及正常对照组p16基因未见纯合缺失;2)28例ALL中,5例发生异常甲基化;43例ANLL中,有7例发生了异常甲基化。结论p16基因缺失、异常甲基化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抑癌基因p16、Rb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探索其在ALL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及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抑癌基因p16、Rb在AL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32.14 % ALL患者p16蛋白表达缺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白血病细胞阳性率降低为11.3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8.57 % ALL患者pRb蛋白表达缺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白血病细胞阳性率降低为41.6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L患者p16与pRb蛋白表达水平经等级相关分析呈负相关(rs =-0.9247,P<0.001)。结论 p16、Rb基因的异常表达在ALL的发生及演变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16基因家族失活与白血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PCR检测p16、p15、p18、p19基因在白血病中纯合子缺失。结果:p16、p15基因外显子1在AL组纯合子缺失率分别为22.37%、17.05%,在ALL组为45.95%、32.43%,在ANLL组均为5.88%;在CML的慢性期均为0。p16、p15基因外显子2在AL组纯合子缺失率分别为12.5%、5.68%;在ALL组为24.32%、10.81%;在ANLL组为3.92%、1.96%;在CML和对照组二者均无缺失。p18、p19基因外显子1在AL组纯合子缺失率分别为1.14%、0;在ALL组分别为2.70%、0;在ANLL和对照组均无缺失。结论:p16、p15基因纯合子缺失在AL的发生频率较高,ALL缺失率明显高于ANLL,复发一LLL组基因失活率最高。p16、p15基因纯合子缺失是AL,尤其是ALL的发病重要因素之一。p18、p19基因在AL组中几乎未见纯合子缺失。在ALL中,p16纯合子缺失率高于p15纯合子缺失率。两个基因的纯合子缺失常伴随存在。在ANLL中,p16、p15基因的纯合子缺失均少见。  相似文献   

5.
急性白血病错配修复基因hMSH2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与急性白血病(AL)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组及相应对照组进行DNA斑点印迹杂交;应用岛津薄层扫描仪对上述实验结果进行扫描;扫描值采用SPSS10.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LL组与相应对照组hMSH2斑点印迹扫描结果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ANLL组与相应对照组比较,P>0.05无明显相关性;ALL组与ANLL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错配修复基因hMSH2异常可能与ALL的发病有关,而在ANLL发病过程中不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许多荣  洪文德  郑冬  童秀珍  罗绍凯 《癌症》1999,18(4):454-456
目的:探讨p16基因纯合缺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多重PCR检测了4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病人p16基因纯合缺失情况。结果:35.7%(15/42)的ALL病人出现了p16基因纯合缺失。;p16基因纯合缺失的ALL在临床上说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骨髓中幼稚细胞百分比高,多个器官易受累,风险因素高,治疗效果差,但与性别,年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半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hn-MSP)的特性并了解p15基因甲基化和缺失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方法 运用hn-MSP方法和基因组硫化修饰PCR(BSP)后直接测序分析在25例初诊或复发不同阶段ALL患者以及部分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p15基因的甲基化和缺失状态,以10名健康者或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为对照组。以Molt-4细胞株为阳性对照,以对照组单个核细胞为阴性对照,分析hn-MSP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hn-MSP产物克隆测序结果与BSP结果一致,hn-MSP检测p15基因甲基化敏感性可达到1×10-5。hn-MSP检测,25例ALL患者p15基因甲基化发生率为68.0 %(17例);25例ALL患者中3例p15基因外显子1缺失,对照组p15基因无甲基化或缺失。结论 p15基因甲基化状态在ALL患者有较高的检出率,hn-MSP在分析p15基因甲基化状态上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吕昌龙  付国 《肿瘤》2000,20(1):60-62
目的 了解p16(MTS1)基因缺失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中的意 义。方法 应用PCR和Sorthern印迹杂交技术检测了47例小儿ALL样品中p16基因的缺失。结果 全部被检样品中有9例存在p16基因缺失,缺失率为19.1%。其中,8例T细胞型ALL(T_ALL)中有5例显示缺失,缺失率为62.5%;39例前B细胞型ALL(pre-B0-ALL)中有4例显示缺失,缺失率为10.3%。结论 p1  相似文献   

9.
儿童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LRP和MR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JB  Sun Y  Dong J  Liu LX  Ning F 《癌症》2005,24(8):1015-1017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发现肺耐药相关蛋白(lungresistanceprotein,LR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resistance鄄associatedporotein,MRP)的表达与白血病患儿耐药有关,而且患儿耐药不是由于一种耐药机制引起的。本研究旨在观察LRP和MRP在不同类型小儿白血病初治时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鄄聚合酶链反应法(RT鄄PCR)检测38例不同类型儿童急性白血病[2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ALL),1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nonlymphocyticleukemia,ANLL)]及6名正常儿童LRP、MRP基因的表达,结合患儿化疗后的完全缓解(CR)率分析两种基因表达的意义。结果:38例患儿化疗后CR26例(68.4%)。38例患儿中LRP基因表达阳性11例(28.9%),表达阴性27例(71.1%),6例正常对照儿童LRP基因阴性。LRP基因阳性患儿的CR率低于阴性者(分别为27.3%和85.2%,P<0.05)。MRP阳性者21例,6例正常对照儿童MRP基因阴性。MRP基因阳性者的CR率低于阴性者(分别为47.6%和94.1%,P<0.05)。27例ALL患儿中LRP阳性5例,11例ANLL患儿中LRP阳性6例(分别为18.5%和54.5%,P<0.05)。27例ALL患儿中MRP阳性16例;11例ANLL患儿MRP阳性5例(分别为59.3%和45.5%,P>0.05),ALL和ANLL中MRP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LRP基因阳性患者的MRP阳性率与LRP阴性者MRP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8.6%和29.4%,P>0.05),说明LRP基因与MRP基因之间无相关性。结论:LRP基因及MRP基因阳性儿童急性白血病者病情重、化疗缓解率低,儿童ANLL相对于ALL化疗缓解率低可能与LR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位于染色体16p11的TLS基因与位于21q22的ERG基因融合形成TLS-ERG融合基因,分析伴有TLS-ERG融合基因的儿童急性白血病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LS-ERG融合基因转录本,联合染色体反带核型分析和流式细胞仪免疫表型进行分析。结果 TLS-ERG融合基因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中均有表达;未发现典型的t(16;21)(p11;q22)染色体核型;行免疫分型的7例白血病患儿中,除2例外其余均有CD34表达;3例AML和1例ALL患儿分别在确诊后1~3个月内死亡,1例临床分型为标危的ALL患儿在持续缓解28个月接受系统正规治疗中出现复发,复发时检测TLS-ERG融合基因由原来的持续阴性转为阳性。结论 伴有TLS-ERG融合基因的白血病细胞发生在造血分化的较早阶段;有该基因表达的AML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将其作为白血病患儿治疗过程中微小残留病灶检测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75年6月~1990年7月共收治食管平滑肌瘤10例,占同期食管肿瘤总数的0.192%(10/1092)。位于食管上段2例,中段5例,下段3例。X线食管钡餐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行食管粘膜外肿瘤摘除9例,食管部分切除1例,效果良好。本文就其诊断与手术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13.
背景与目的: 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 材料与方法: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 结果: 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 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Chronic experiments on CBA and C57B1 mice and acute experiments on CBA mice established: (a) carcinogenic effect of sodium nitrite given continuously with drinking water (0.1; 1.0 and 10.0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morpholine fed with bread, and (b) endogenous synthesis of nitrosomorpholine as a result of simultaneous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f same doses of sodium nitrite and morpholine. Also, nitrosomorpholine and N-nitrosodimethylamine synthesis was observed in vitro following addition of low-dose sodium nitrite, morpholine and amidopyrine to human gastric juice. Carcinogenic hazard associated with low-dose nitrite consumption in human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通过总结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象学检查结果来评价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方法总结32例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表现和CT、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判断肿瘤是否已发生邻近浸润或远处转移,以此来评价其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结果在22例作CT检查的病例中,判断正确的为17例,准确率为77.3%。作MR检查9例,全部判断正确,准确率为100%。结论某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和CT、MR检查对判断肿瘤是否发生邻近浸润或转移有较大价值,为术前评价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背景与目的: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材料与方法: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study was concerned with objective criteria for identification of actual carcinogenic hazards. It us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data on morphologic structures of tumors induced in 12565 albino noninbred rats in the course of carcinogenicity evaluation of 112 chemical agents. The totality of all the data were analyzed versus morphologic parameters of tumors and carcinogenicity of the agents. Spontaneous tumors turned to be the cause of death in animals treated with noncarcinogenic or slightly carcinogenic agents wherea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spectrum of tumors were responsible for lethality in those receiving potent carcinogens. It was inferred that increased incidence of spontaneous tumors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maximum tolerable doses can not be used as a criterion of actual blastogenicity of an agent.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