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动物模型体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医用动物模型的制作多采用西方生物医学模式 ,以制造疾病动物模型为主。而现代化的中医药研究领域则迫切需要真正具有中医证候特点的动物模型 ,以便使中医药科研工作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如何通过多因素复合制作具有中医证候特点的疾病动物模型 ,即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 ,使之可同时满足中西医学的研究需要 ,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与难点。我们在开展“益气活血法改善脑缺血损伤作用的机理研究”的过程中 ,通过多次实验不断改进 ,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气虚血瘀证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 ,现介绍如下。1 方法1.1 动物分组健康… 相似文献
3.
心肌缺血动物模型气虚血瘀证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心肌缺血大鼠的证候属性。方法: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方法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通过观察和检测大鼠宏观状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变化,对模型进行证候的评价。结果:心肌缺血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体质量下降、游泳力竭时间减少(P<0.05),体温变化不显著,I、avL和胸部导联出现异常Q波(P<0.01),心率减慢(P<0.05),PR间期延长(P<0.05),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end-stolic thickness,IVSTs)和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end-diastolic thickness,IVSTd)变薄(P<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tolic diameter(LVEDs)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增大(P<0.01),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短轴缩窄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下降(P<0.01),左室收缩末期后壁(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end-stolic thickness,LVPWTs)和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end-diastolic thickness,LVPWTd)无变化。结论:将宏观状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结合,可以很好的评价心肌缺血大鼠气虚血瘀证。 相似文献
4.
气虚血瘀证脑梗死动物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多因素复合法结合线栓法制作气虚血瘀证脑梗死动物模型的方法。并通过对宏观体征、神经病学评分、脑梗死灶体积、血清SOD、MDA变化的观察,对该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方法 选用SD大鼠,采用饥饿、疲劳、寒湿、惊恐、高脂饮食等多因素复合方法先复制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再用头端处理过的尼龙钓线,从颈外动脉插入颈内动脉,可逆性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结果 通过对一般体征和微观指标的观测,发现模型大鼠基本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证候特点和现代医学脑梗死的病理变化规律。结论 该方法可成功复制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本动物模型可用于中医药防治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应用益气化瘀汤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86例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常规组,每组43例。常规组采取血栓通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辅助益气化瘀汤进行治疗,比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血液黏稠度和红细胞变形指数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结果对比显示,治疗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红细胞和血液黏稠度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治疗组和常规组的脑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分别为(12.15±2.08)分、(16.39±2.15)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组(t=9.294,P=0.001);治疗组与常规组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分别为(0.79±0.36)、(0.98±0.33),治疗组明显小于常规组(t=2.551,P=0.006);治疗组与常规组的血液黏稠度分别为(1.12±0.29)m Pa·s、(1.67±0.38)mPa·s,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组(t=7.545,P=0.003);治疗组的中医症状评分(41.25±3.99)分明显低于常规组(56.66±5.10)分(t=15.605,P=0.001)。... 相似文献
6.
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补阳还五汤,疗程均为2周,分别在1周、2周时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状况(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1周、2周时NIHSS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性(P〈0.01),Barthel指数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有效阻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程度,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中医证候模型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迅猛,近年来随着中医病证方药的研究不断加深,为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更加具体和深入。气虚血瘀证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证型,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病、癌症等疾病中多有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因老年人多气虚,多血瘀的体质特点,气虚血瘀证的研究已成为中医学界的热点问题。综合近年来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将其造模思路概括为病理造模、病因造模、病证结合造模三方面。通过观察实验动物出现符合中医理论的宏观表征、肢体行为学表现,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评价造模方法,为气虚血瘀证造模方法提供思路与借鉴,针对气虚血瘀证类模型的研究应遵循因-脉-证-治的思路,即病因-外在表征-病理机制-辨证论治,将中医证候模型研究同现代科学结合,令造模方法规范化发展,构建相对完善的气虚血瘀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为今后探究气虚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及新的治疗思路提供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益气化瘀汤剂与血塞通粉针联合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中置盛京老年病医院接收的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现以病例资料随机抽取法进行对等分组,对照组(100例)单独采用血塞通粉针开展治疗;试验组(100例)采用益气化瘀汤剂与血塞通粉针联合开展治疗,总结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2、3、4周的NIHS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试验组的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黏度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益气化瘀汤剂与血塞通粉针联合用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其脑血管微循环,且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药物疗效与安全性均值得信赖,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汤配合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86例气虚血瘀证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43例.常规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和血栓通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化瘀汤,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红细胞变形指数以及血液黏度.结果:治疗组与常规组治疗后的NI...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2 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ale,NDS) 及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NIHSS、NDS 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NIHSS、NDS 评分均较低(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以上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低(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脑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2.
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从不同角度、循不同方法模拟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取得的成就。综合阐述了气虚血瘀证中医证候模型及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系统评价指标,并就其发展方向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分析益气祛瘀丸在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76例为研究对像,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祛瘀丸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临床检验结果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高于对照组76.7%,观察组在治疗3疗程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及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在血流变、血脂、血管内皮功能等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祛瘀丸能够有效的改善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血流变及血管内皮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筛选气虚血瘀证特征性的差异蛋白质或蛋白质群。方法: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作气虚血瘀证模型,术后32d,取出气虚血瘀证组和假手术组心肌组织,进行双相电泳,并对差异蛋白进行质谱分析。结果:气虚血瘀证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有18个差异蛋白,其中4个表达上调,14个表达下调,对其中差异最显著的10个蛋白进行了肽质指纹图谱分析,其中8个与NCBInr数据库中相应的蛋白质覆盖率高,下调的为Malate Dehydrogenase 1,NAD(苹果酸脱氢酶)、NADH dehydrogenase Fe-S protein 8(NADH脱氢酶,铁硫蛋白)、myosin,light polypeptide 3(肌浆球蛋白轻链)、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Gpx1 protein(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上调的为alpha B-crystallin(αB-晶状体蛋白)、Protease(prosome,macropain)28subunit(蛋白酶前体或α亚基)、Tpi1 protein(磷酸丙糖异构酶)。结论:气虚血瘀证实质可能与能量代谢障碍、氧化损伤和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1)
[目的]观察无瘀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3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9例常规对症治疗,降压、降糖等。治疗组19例无瘀方(全蝎粉1g,水蛭5g,桃仁、当归、红花、川芎、地龙各10g,制首乌、熟地黄各15g,丹参30g,黄芪40g;上肢瘫痪加桑枝15g,羌活6g;下肢瘫痪加牛膝、石斛各10g;头晕面红加钩藤15g,天麻10g;大便干结加络石藤、火麻仁各10g;语言謇涩加远志、石菖蒲各10g;麻木加络石藤10g;失眠加夜交藤、红枣仁各30g;纳呆加麦芽30g),1剂/d,水煎200m L,早晚口服;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症状积分、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32%。对照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33.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瘀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扶阳火艾灸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扶阳组(扶阳火艾灸)、单纯组(单纯火艾灸)、常规组(常规治疗),每组30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3组治疗方案在对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候、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效,扶阳组优于单纯组及常规组(P<0.01,P<0.05),单纯组优于常规组(P<0.01,P<0.05)。结论 扶阳火艾灸可有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可全面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