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外阴瘙痒是由外阴病变引起的一种妇科症状。严重时多有坐卧不安 ,以致影响学习、工作、睡眠和家庭生活。笔者对 6 8例由各种外阴阴道疾病所致的外阴瘙痒症门诊患者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年龄最小 10岁 ,最大 70岁 ,病程最短 8d ,最长 7年。原发病 :滴虫性阴道炎2 2例 ,霉菌性阴道炎 16例 ,外阴炎 11例 ,老年性阴道炎 8例 ,外阴白色病变 5例 ,外阴湿疹 6例。局部皮肤不同程度充血、糜烂、丘疹、抓痕、血痂 ,或继发性毛囊炎 ,表浅性小溃疡 ,甚至皮肤增厚、粗糙、苔癣样 ,色素减…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通过外阴瘙痒的病因与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迅速达到消炎止痒的目的,疗程短,费用低,见效快。 相似文献
5.
6.
7.
外阴瘙痒是妇产科常见病症,是由外阴不同病变引起的一种症状。我院对35例门诊病人,采用维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外阴瘙痒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4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4天,最长8年。外阴瘙痒病因为滴虫性阴道炎者49例,外阴炎者16例,老年性阴道炎者34例,外阴白色病变者5例。局部皮肤可见不同程度的破损、充血、结痂、斑疹及表浅小溃疡,甚至皮肤肥厚、粗糙,硬化变白,皮肤萎缩干枯。所有病例曾用西药治疗1~6个疗程,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傣西医结合治疗外阴瘙痒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光琳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6(4):21-21
采用傣药阴洁净熏洗坐浴,根据不同的阴道炎辅以相应规西药治疗外阴瘙痒30例,用药10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27例,占90%;有效2例,占7%;无效1例,占3%。总有效率为97%。 相似文献
10.
外阴瘙痒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病除了和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宫颈炎、外阴炎、外阴湿疹、糖尿病、维生素E缺乏及精神因素有关外,还与饮食不调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治疗瘙痒的用药规律。方法:以瘙痒为主题词,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收集止痒方,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中医药治疗瘙痒方共1 515首,涉及827味中药,总用药达10 355次。所用止痒中药以功效、药味、药性和归经分类频率分别为91.02%、85.97%、91.23%和85.59%;止痒中药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理气药、安神药、拔毒化腐生肌药、化湿药、驱虫药为主,占用药频数的91.02%;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5.97%;药性以寒、平、温为主,累计频率达91.23%;归经以肝、脾、肺、胃、肾、心为主,累计频率达85.59%。结论:临床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理气药等中药运用较多,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防风、当归、川芎、地黄、荆芥、矾石、白芷、黄连、苦参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安全性并挖掘选方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MG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合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分别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4软件进行操作。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涉及病例1 04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MG患者的临床绝对评分(MD=2.75,95%CI为1.49~4.02,P<0.000 1)、中医证候评分(MD=2.21,95%CI为1.15~3.27,P<0.000 1),临床总有效率、安全性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12项研究选方进行讨论,剔除重复方剂1首,共纳入11首方剂。涉及45味中药,总频次108次;以补气药、补阳药、补阴药为主;多为归肝经、脾经、胃经的药物。高频药物包括黄芪、陈皮、当归、白术等。结论:与对照组比较,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MG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发生较少。但由于所纳入试验文献的总体研究质量较为一般,其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仍需设计更为严谨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佐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入选患者均按心衰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42例加用中药汤剂口服,15天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定,较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用药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药规律研究是中医临床研究的核心。在当今中西医融合、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对中医用药规律进行挖掘分析,具有现实可行性和积极意义。中医用药规律包括“证-药”、“药-药”和“药-效”三方面的关系,其中“药-药”关系是中心和纽带。以现代医学疾病为研究对象,以探索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药物及其组合关系为研究先导,在不预设中医学推导规则的前提下,对海量文献数据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进行挖掘分析,并对不同疾病的挖掘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探寻到能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便于国际交流的用药规律。既往的研究表明,利用文本挖掘技术进行中医用药规律研究具有客观性、可行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体功能不足中医治疗用药规律。方法:选用主题词“黄体功能不肜全”,副主题词“中医药治疗”、“中医治疗”、“中药治疗”检索“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CNKI)1992~2012年的医学数据,经筛选实际分析文献94篇,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归纳和一般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94篇中医药治疗的文献中,共用中药155味,使用频次前20位的药物分别为菟丝子、当归、熟地黄、淫羊藿、白芍、枸杞子、山药、山茱萸、柴胡、香附、女贞子、巴戟天、肉苁蓉、续断、鹿角霜、党参、旱莲草、杜仲、仙茅、白术。结论:黄体功能不足用药是以补虚、活血化瘀为主,兼及其他,在具体用药上又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6.
舒敏方对过敏和瘙痒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舒敏方对皮肤过敏和瘙痒的治疗作用。方法:以BALB/c小鼠和ICR小鼠为试验动物,研究8,4,2 g.kg-1(分别相当于临床剂量的2,1,0.5倍)舒敏方ig给药对受试动物的皮肤过敏和瘙痒的治疗作用。采用尾静脉iv伊文思蓝与sc磷酸组胺方法制作小鼠被动皮肤过敏模型、尾静脉iv右旋糖酐方法制作小鼠瘙痒模型,对舒敏方进行抗敏和抗瘙痒药效学试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舒敏方高剂量组能缩小小鼠腹部皮肤蓝染的风团面积(P<0.05),抑制率为73.85%,高、中剂量组能有效抑制磷酸组胺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P<0.01),抑制率分别为45.16%,41.94%;并能明显减少右旋糖酐诱发小鼠因皮肤瘙痒而搔抓的次数和缩短小鼠皮肤瘙痒持续时间(P<0.01)。结论:舒敏方对皮肤过敏和瘙痒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及骨性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载体,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及骨性关节炎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获取高频率、协同出现的关键药对,探寻中医治疗这3 种疾病的用药规律。结果显示,当归、黄芪、桂枝、芍药等为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核心药物。牛膝、茯苓、黄柏、大黄等为治疗痛风核心药物。当归、独活、牛膝、白芍等为治疗骨性关节炎核心药。分析结果可知中医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及骨性关节炎时,大都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此外,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时多采用祛风湿法,在治疗痛风时多采用利水湿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 5),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颁布的诊疗方案、各个疫区及部分云南民族民间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药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构建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组方数据库,运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组方数据库进行中药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及新方分析等研究。结果:共涉及中医药、民族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90首方剂,涉及中药196味,分析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常用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16首。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颁布的诊疗方案、各个疫区及部分民间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处方主要以清热解毒、宣肺平喘、燥湿化痰、扶正祛邪等功效为主,药性多寒温并用、药味多苦甘辛,体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攻补兼施、标本同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药方剂治疗胃癌的用药特征,建立中药抗胃癌效应数学模型。方法:检索近30年医学期刊发表有关治疗胃癌临床疗效好的中药方剂,提取元数据建立“治疗胃癌中药方剂数据库”,统计用药功效、归经、性味等特征,从显性和隐性2个角度挖掘各医家胃癌治疗的遣方用药规律,构建中药抗胃癌效应数学模型。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176首,单味药210味,有18味药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色核心药。通过对核心药的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补虚药和脾经药表现活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药物所有特征进行多因素分析,脾经和甘味药具有抗胃癌效应(回归系数>0且P<0.01)。结论:中药特征与其抗胃癌效应关系密切,通过对比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揭示出药物特征交互作用下的抗胃癌效应,为医生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依据和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