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不同证型的血清蛋白质谱的变化及生物学基础。方法:收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83例及正常人36例并辨证分型,采用SELDI-TOF蛋白芯片技术对不同证型的血清蛋白质表达谱进行研究。结果:在慢性肾衰中医各证型的整体研究中,17个蛋白峰有显著差异(P0.001),通过层次聚类分析显示中医各证型之间聚类性质差异较小;通过对中医不同证型作两两比较发现,脾肾气虚组与脾肾阳虚组之间得到2个差异蛋白峰(P0.01),脾肾气虚组与阴阳两虚组得到4个差异蛋白峰(P0.01),脾肾气虚组与脾肾气阴两虚组之间得到5个差异蛋白峰(P0.01),脾肾阳虚组与阴阳两虚组之间得到4个差异蛋白峰(P0.01),脾肾阳虚组与脾肾气阴两虚组之间得到4个差异蛋白峰(P0.01),阴阳两虚组与脾肾气阴两虚组之间得到2个差异蛋白峰(P0.01);运用PCA分析显示,各证型组之间的差异蛋白峰能较好把各组相区分。结论:采用SELDI-TOF-MS蛋白芯片技术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不同证型血清蛋白质谱变化对探讨中医证型的生物学基础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医不同证型患者的尿液蛋白差异。方法 选择251例2009年1月—2010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住院的CRF患者,其中肝肾阴虚组34例,脾肾气虚组75例,脾肾气阴两虚组56例,脾肾阳虚组32例,阴阳两虚组54例,另选择健康人50名作为对照组。应用SELDI-TOF-MS技术,采用H4蛋白芯片技术进行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用蛋白芯片阅读器PBSⅡ对芯片进行扫描、分析。结果 CRF中医各证型组与对照组间发现49个差异蛋白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证型组间ROC曲线下面积显示:肝肾阴虚组和脾肾气虚组、脾肾气阴两虚组、脾肾阳虚组、阴阳两虚组以及脾肾气阴两虚组和脾肾阳虚组组间差异度较明显,脾肾气虚组和脾肾气阴两虚组、脾肾阳虚组,脾肾气阴两虚组和阴阳两虚组及脾肾阳虚组和阴阳两虚组差异度一般,脾肾气虚组和阴阳两虚组差异度不明显。结论 尿液蛋白标志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RF各证型组间生物学特点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舌苔上清液中相关蛋白变化与慢性肾衰中医湿证的相关性。方法:临床收集慢性肾衰患者舌苔样本102例,其中湿证组76例,非湿证组26例;另有正常对照组38例,对所有样本采用1500r/min的离心转速,离心2min后取上清液,选用NP20蛋白芯片点样,经SELDI-TOF-MS技术测定得到蛋白质谱峰,通过Biomarker Wizard软件比较湿证组、非湿证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蛋白质谱峰的差异,利用层次聚类算法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慢性肾衰中医湿证决策树模型。结果:(1)慢性肾衰湿证76例、非湿证26例及正常对照组38例舌苔样本经SELDI-TOF-MS技术测定,质荷比1000~20000范围内共检测到136个蛋白峰,经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有11个差异质谱峰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Z2434.53、M/Z3672.89、M/Z7118.00和M/Z8411.134个差异质谱峰在湿证组和非湿证组呈高表达,M/Z3333.52、M/Z4619.83、M/Z4711.35和M/Z10664.24个差异质谱峰在湿证组和非湿证组呈低表达,M/Z5142.52、M/Z5231.98和M/Z5272.633个差异质谱峰在湿证组呈高表达,在非湿证组呈低表达;(2)利用层次聚类算法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慢性肾衰湿证组、非湿证组与正常对照组两两之间均有明显的区分度,但都存在部分重叠;(3)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慢性肾衰中医湿证决策树模型,最终得到M/Z5231.98、M/Z2325.41、M/Z4558.86和M/Z3491.894个差异质谱峰组成的生物标记物可以将湿证组和非湿证组样品较好的分类(最终决策树模型对所有样品分组判别的正确率为83.33%,灵敏度为81.58%,特异性为88.46%)。结论:该研究从生物学角度来探讨中医湿证,为中医湿证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衰中医虚证和钙、磷等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辩证分型与血生化的关系。方法:选择58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5型,分别分析其血清尿素氮及血肌酐、钙、磷等,证实不同证型有不同的生化变化。结论:BUN、Scr.Ca^2 、P在慢性肾衰不同中医虚证中相比有明显差异,可为CRF微观辩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证脉象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FR)四证型(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型)脉图参数的变化,建立各证型判别式,辅助临床诊断。方法:采用ZM-Ⅲ型智能脉象仪分别检测CRF患者四型脉图参数。结果:脉图参数h1、h3、h3/h1、w/t及As值肝肾阴虚型最高,脾肾气虚型最低,脾肾阳虚、阴阳两虚介于二者之间;并建立了四证型函数判别式;将所测数据进行组内回代检验,脾肾气虚判别正确率为70%,脾肾阳虚为66.81%,肝肾阴虚为69.18%,阴阳两虚为61.91%。结论:提示脉图可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3种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揭示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在中医证候上的差异性与统一性。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98例慢性肾衰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归纳、分析其症状及中医证候,并对3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证候特点进行总结、比较。结果:糖尿病肾病本虚证早期以脾肾气阴两虚以及脾肾阳虚为主,中期脾肾阳虚突出;在标实证中,早期以湿热、血瘀为主,中期以湿浊、湿热为主。高血压肾病早期以肝肾阴虚、脾肾气虚为主,中期脾肾阳虚、脾肾气虚为主;标实证以湿热与瘀血互为消长变化。肾炎后肾衰早期以脾肾阳虚为主,中期阳虚更甚,标实证以血瘀、湿热为主。结论:糖尿病、高血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3种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存在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慢性肾衰竭不同中医证候分型患者钙磷代谢和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方法将1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根据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其分为5组,即脾肾气虚组20例、脾肾阳虚组20例、气阴两虚组20例、肝肾阴虚组20例、阴阳两虚组22例。比较5组患者的钙磷代谢和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结果脾肾气虚组、脾肾阳虚组、气阴两虚组、肝肾阴虚组、阴阳两虚组的血磷、血钙、尿素氮、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钙磷代谢、尿素氮、血清肌酐以及肌酐清除率水平与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与彩色超声(B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12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本虚标实分为本虚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和标实证(湿浊证、湿热证、水气证、血瘀证、风动证)两组,统计不同中医证型频数;然后从两组中筛选出仅本虚证和仅标实证与B超显示平均肾脏长度、平均肾脏体积及回声像强度的关系。结果:本虚证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证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证、血瘀证、湿浊证、水气证、风动证。其中仅标实证者25例,仅本虚证者41例。仅标实证患者平均肾长度长于仅本虚证(t=-24.978,P0.01),仅标实证患者平均肾体积大于仅本虚证(t=-20.450,P0.01)。仅本虚证以强回声型为主,与仅标实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3,P0.05);仅标实证以等回声型为主,与仅本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82,P0.01)。结论:慢性肾衰竭多虚实夹杂;仅标实证者以等回声型为主,肾脏相对增大;仅本虚证者以彩色超声强回声型为主,肾脏相对减小,慢性肾衰竭不同中医证型与彩色超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200例慢性肾脏病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原发病、原发病病程、肾功能衰竭病程、肾功能衰竭程度(血肌酐值)的相关性。结果:在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正虚证型以脾肾阳虚证最多(37.5%),其次为脾肾气虚证(28%),肝肾阴虚证最少(5%)。气阴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兼夹湿热证最高,脾肾阳虚湿热兼证出现率最低。肝肾阴虚证水停兼证出现率最低。瘀血兼证,以脾肾阳虚证及脾肾气虚证分布最高。湿浊兼证在各正虚证候分布中以脾肾阳虚证最高,其次为阴阳两虚证。同时,阴阳两虚证的血肌酐水平最高,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的延长,脾肾气虚证的比例逐渐下降,阴阳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比例逐渐上升。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程度和病程年限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临床分布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型临床分布规律及常用草药的应用。[方法]根据获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情资料,结合中医辨证法,并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判定其讧型。收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方剂,累计药物在治疗时被组方的次数,根据用药频率筛选出常用草药。[结果]慢性肾衰竭代偿期多见脾肾气虚证,失代偿期以脾肾气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为主,衰竭期中脾肾气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均多见,而尿毒症期则以脾肾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为主要表现证型。方剂多由大黄、黄芪、茯苓、白术、丹参、甘草等组成。[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肾衰竭进展的大致规律为脾肾气虚→脾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其治疗的中草药以补肾健脾泄浊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慢性肾衰(CRF)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人群舌苔上清液中蛋白表达谱的差异,筛选慢性肾衰舌苔蛋白标志物并建立预测模型,探讨其在慢性肾衰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67例慢性肾衰患者和38 例正常对照组人群舌苔上清液样本,运用SELDI-TOF-MS 蛋白芯片技术筛选慢性肾衰舌苔蛋白标志物,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淤慢性肾衰组67 例和正常对照组38 例舌苔样本经SELDI-TOF-MS 技术测定,质荷比1000耀20000 范围内共检测到242个蛋白峰,经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有13 个差异质谱峰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m/z 1092.68、m/z 1508.26 等7 个差异质谱峰在慢性肾衰组中呈高表达;m/z 13302.5、m/z 14330.7 等6 个差异质谱峰在慢性肾衰组中呈低表达。于利用层次聚类算法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慢性肾衰组与正常对照组样本之间区分较明显,但均存在部分重叠。盂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慢性肾衰预测模型,最终得到m/z 1049.61、m/z 1076.94、m/z 15295.7 等7 个差异质谱峰组成的生物标记物可以将慢性肾衰组和正常对照组样品较好的分类(最终预测模型的灵敏度为61.4%,特异度为57.3%,预测正确率为64.4%)。结论:该研究运用SELDI-TOF-MS 蛋白芯片技术,初步筛选出了慢性肾衰舌苔蛋白标志物并建立了预测模型,为慢性肾衰的诊断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北京市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特点,为中医干预和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医证候量表收集2020年3月14日至2020年4月3日北京市小汤山定点医院收治的北京市境外输入轻型及普通型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中医症状、体征、舌象、脉象、中医证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观察不同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其病机演变规律。结果:41例患者中医临床证候表现依次为咳嗽、发热、流涕、咽痛、鼻塞、胸闷、乏力、脘痞、头痛、咳痰。舌质主要见红舌和淡红舌为主;舌苔主要见白腻苔、黄腻苔、薄白苔;脉象主要见滑脉、数脉、濡脉。中医证型依次为疫毒袭肺证、湿邪郁肺证、风热犯卫证、湿阻肺胃证。结论:北京市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疫毒袭肺证最为常见,病邪以湿邪为主体,但易化热。  相似文献   

13.
李筱  冯敖梓  马文  吕军  徐安定 《世界中医药》2020,15(3):305-309,314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中医证候学特征,为COVID-19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优化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和权威网站网站,并筛查参考文献,纳入COVID-19患者中医证候学得临床研究,研究类型不限。采用JBI评价工具和STATA 13分析软件进行质量评价和单组变量的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项研究。COVID-19确诊患者中医证候50个,发生率前10的主要症状为发热、纳差、乏力、咳嗽、口干、咳痰、纳呆、腹泻、肌肉酸痛、食欲减退。舌质分类4种:中淡红舌、红舌、暗红舌和绛红舌的发生率分别为33.4%,39.1%,23.3%和3.9%。舌苔表现15种,以腻苔(65.3%)、白苔(58.8%)为主。脉象分类8个,以沉脉(44.4%),、滑脉(40.1%)和数脉(21.3%为主)。结论:本研究首次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COVID-19中医证候学研究,为全面考虑中医证候、降低漏诊、初步辨证提供当前可参考的综合证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斑块型银屑病患者痰浊阻遏,营卫不和兼证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73例慢性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以辨证分型分组,详细记录临床资料并进行1年随访,观察2组间差异。结果:173例患者中属痰浊阻遏,营卫不和兼证者73例,与其他患者相比其BMI、血清TC、TG及皮损局部无汗、憋闷不舒、头重如裹、肢体沉重、固定性疼痛、嗜睡、舌体胖大、舌质紫暗、舌下经脉曲张、舌苔腻、脉弦等体征的比例明显偏高(P0.05),治疗效果较差。结论:慢性斑块型银屑病患者痰浊阻遏,营卫不和兼证患者较一般患者存在症状及治疗难度上的差异,应予以区分,并探寻对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中医主证的舌象特征参数,为该病证临床诊断提供舌诊客观化指标。方法 使用Smart TCM-I型中医生命信息分析系统采集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舌象信息,提取并分析该病各主证的舌色、苔色、舌形、苔质特征参数。结果 各证候组在舌根部舌色H、S、V值,舌尖部舌色H、S值,舌中部及整体舌色H值,舌根部苔色V值,舌中部、右部及整体苔色H值,舌形的裂纹参数,苔质的剥落参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各主证的舌象特征参数具有差异性,将为进一步开展基于舌诊客观参数的糖尿病证候分类识别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糖尿病的中医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舌苔脱落细胞理化指标与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5月本院慢性胃炎患者148例,经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36例、肝胃不和证39例、胃阴不足证32例、脾胃湿热证41例,分别入组相应的中医证型组;再选择无寒热虚实证候的50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于高倍镜下观察各组受试者舌苔脱落细胞,分别行表、中、底层细胞计数,并计算成熟指数(maturity index,MI)及成熟价值(mature value,MV),检测舌苔脱落细胞中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s,ACP)、LDH、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及巯基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舌苔脱落细胞的细胞周期;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舌苔脱落细胞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脾胃虚弱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胃阴不足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受试者中层细胞百分比[(26.47±3.94)%、(22.32±5.41)%、(31.47±3.28)%、(35.62±3.96)%比(14.85±4.03)%]升高(P<0.05),表层细胞百分比[(73.53±6.47)%、(77.68±5.38)%、(68.53±4.20)%、(64.38±4.39)%比(85.15±5.33)%]降低(P<0.05),MV值[(83.52±3.10)%、(87.64±2.95)%、(79.38±3.21)%、(75.63±2.83)%比(92.61±3.74)%]降低(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脾胃虚弱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胃阴不足证组受试者舌苔脱落细胞中ACP、LDH、SDH、巯基均降低(P<0.05),脾胃湿热证组受试者ACP、LDH、SDH、巯基均升高(P<0.05);胃阴不足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受试者G1期细胞百分降低(P<0.05),S期细胞百分升高(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脾胃虚弱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胃阴不足证组、脾胃湿热证组与ACP、LDH、SDH、巯基均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608、0.712、0.704、0.631,P值均<0.05)。结论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可出现不同的舌苔脱落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周期差异较大且细胞生化指标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中间型地中海贫血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中间型地中海贫血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参考国内近10年有关地中海贫血的中医药文献,结合临床制定了《地中海贫血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在广西对112例中间型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了中医证候调查.结果 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本临床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爪甲色淡,倦怠乏力,心悸,自汗,易于感冒,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质淡红,舌苔薄或白,脉象细或数.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本中医证型为精血亏虚、肝肾阴虚证.此外,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切脾与否、不同诊断类型对地中海贫血中医证型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本研究为地中海贫血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舌脉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支气管哮喘临床辨证有意义的舌脉象客观指标,以辅助临床诊断。方法:应用TP—I型中医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检测108例患者舌脉象参数,分析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的舌脉象特征。结果: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舌象中,舌色以淡红舌、淡紫舌多见,舌苔以白苔、黄苔、薄苔为多见;脉象以弦脉、滑脉、弦滑脉为多见;舌脉象参数中舌色指数、苔色指数、厚苔指数、胖瘦指数在哮喘发作期各证型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RPSR1、RPSR3、RPSR4、RBF、RLMS2、PLMP2、RLMS3、RLMP3在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脉象参数、舌色指数、苔色指数、厚苔指数、胖瘦指数、RPSR1、RPSR3、RPSR4、RBF、RLMS2、PLMP2、RLMS3、RLMP3对其辨证分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