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伴多器官转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和CT特点。方法:报告1例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详细临床及CT资料.并结合献,对该罕见病的临床和CT表现等做一复习。结果:CT显示肺原发瘤边缘分叶状改变’肺原发瘤和肝、脾转移瘤易发生坏死、囊变,纵隔淋巴结及肺转移瘤以多发结节状病灶为主。增强扫描肝、脾脏转移瘤多呈“牛眼征”。结论:CT有助于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原发性和转移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2.
病例女,52岁。因B超体检发现多发低回声脾脏占位,而到我院就诊,病程中无腹痛、发热等症状,已绝经。查体:腹部平软,全腹无压痛,未扪及包块,肝脾未触及,无叩痛。血常规和尿常规正常。CT检查所见:脾脏增大,实质内见  相似文献   

3.
对巨大外生性肝癌CT误诊为腹膜后平滑肌肉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62岁。以右上腹疼痛3周来院就诊。查体:患者右季肋区可触及-10cm大小的肿块影,边缘光滑,质硬,稍有活动,有压痛,无腹水征,肠鸣音正常。肝肾功能正常。AFP阴性,HB—sAg(-),CT平扫发现肝肾间隙见有-11cm×10cm×13cm软组织肿块影,边缘光整,密度不均匀,中间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其最大径位于右肾下极。[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对多层螺旋CT诊断肝肌肉脂肪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75岁。以发现HBsAg(+)6a余为主诉入我院。既往有阑尾炎病史,曾于当地医院行阑尾切除术,平素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无乏力、纳差等,否认疫水接触史及短期内体重下降病史。查体:T36.6℃,消瘦外观,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蜘蛛痣(-),肝掌(-)。实验室检查:血AFP96.86ng/ml,曾于外院CT平扫诊断为肝血管瘤,多发肝囊肿。遂于我院就诊,行上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CT表现:动脉期肝右前叶见类圆形囊实性病灶(图1),其囊性部分为脂肪密度,CT值约-20Hu,实性部分密度与正常肝实质密度相仿。门静脉期囊性部分未强化,实性部分呈持续性强化,强化程度与正常肝组织相仿,  相似文献   

5.
脾表皮样囊肿很少见,CT表现为高密度者更为罕见,国内曾有作者报道1例脾内高密度表皮样囊肿犤1犦。笔者近日发现1例位于脾门区高密度表皮样囊肿,现报告如下。病例女,37岁,主因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持续性锐痛,伴左肩背部痛入院。体检:心肺未发现阳性体征,腹平软,剑突下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生理反射存在。T:38.6℃,P:88次?分,R:20次?分,BP:14?10kPa。CT检查脾脏增大,长约7个肋单元,脾门区可见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约44.5mm×52.5mm,CT值70Hu(图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0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资料,其中转移瘤14例,原发淋巴瘤8例,血管瘤5例,错构瘤1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淋巴管瘤1例。所有病例均做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螺旋CT增强扫描对脾脏肿瘤检出率高,对病变太小、形态、密度及脾周围组织器官的显示准确。【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对脾脏肿瘤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1病历摘要 男,74岁。因反复血尿伴右腰部隐痛半个月,血尿加重1d入院。其间曾在外院检查诊断为泌尿系结石。查体:BP140/85mmHg,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腹部无压痛,双肾区无明显叩击痛,脊柱四肢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WBC8.2×109/L,N0.68,Hb96g/L;肝、肾功能正常;尿常规:低倍镜下满布红细胞。B超检查:见右肾窦及膀胱内多发大小不等强回声团,后伴声影,其中最大两个强回声团位于膀胱三角区近尿道口处,大小分别约2.8cm×1.9cm、2.5cm×1.1cm,B超提示双肾多发小结石、膀胱多发结石。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0岁.因间歇性肉眼血尿10个月收入院。查体: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CT报告:右输尿管占位性病变并右肾积水。膀胱镜检查:见右输尿管壁内段明显隆起.管口有1cm新生物坠出,菜花状。余未见异常。取活体肿块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移行细胞癌(图1)。ECT报告:(1)右肾积水伴肾功能严重受损(右肾近于无功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 病历摘要 男,45岁。左上腹隐痛半个月余来我院就诊。无放射痛及牵扯痛。无发热、恶心、呕吐、进食后有饱胀感。查体:体质正常,神志清楚。皮肤无黄染、瘀斑及出血点,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腹部平坦、对称,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肋缘未触及,左上腹轻压痛,无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PET/CT及MSCT在肝脏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肝癌18例,PET及MSCT检查后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采用目测和半定量分析(SUV)的方法。结果:12例未经治疗之前PET阳性率83.3%(10/12),6例治疗后随访病例PET阳性率33.3%(2/6),未经治疗的MSCT阳性率91.6%(11/12),6例治疗后CT阳性率83.3%(5/6)。PET总的阳性率66.7%(12/18);MSCT检查总的阳性率88.9%(16/18)。肝右叶8例,肝左叶4例,尾状叶1例,左右叶均累及6例;单发病灶15例,多发及弥漫性3例;放射性分布不均,边缘欠清且较模糊,SUV〉55例,SUV2.5~55例,SUV<2.52例,无放射性分布6例。结论:PET对肝脏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合MSCT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新型特异性显像剂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刘斌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7):917-919
【目的】探讨罕见直肠肛管恶性肿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方法】报道罕见直肠肛管恶性肿瘤15例.包括非何杰金氏淋巴瘤3例.平滑肌肉瘤9例,脂肪肉瘤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15例中12例做了CT检查,9例进行了气钡灌肠检查。【结果】气钡灌肠示该类肿瘤主要表现为直肠下端或肛管隆起性病变.肠腔明显狭窄.可伴不规则龛影.肉瘤常较大.而恶性淋巴瘤常表现多发。CT表现为直肠或肛管肠壁增厚或局部肿块,肉瘤肿块常较大,多伴更低密度坏死区。邻近组织或器官可受累及。【结论】罕见直肠与肛管恶性肿瘤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为气钡灌肠与CT.其表现仅具有相对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脾结核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权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脾结核CT表现。结果 本组病例表现为脾脏增大,6例平扫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及斑片状低密度病灶,边界欠清,增强后病灶内无强化,边界变清楚,1例除脾内较大斑片状低密度灶外,还可见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合并出血),1例为散在小点状钙化灶,4例伴有其他脏器结核。结论 脾脏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无强化病灶是脾结核的主要征象,但不具有特异性,而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发现脾外结核的证据能确立诊断,CT是发现脾结核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CT引导下空洞内注药治疗耐多药空洞型肺结核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1对象2000-05~2003-03我院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98例,男63例,女35例,年龄16~60岁。均符合下列标准:(1)初治失败;(2)痰培养及药敏对异胭肼和利福平2种以上抗结核药物耐药;(3)胸部CT或胸片显示单个或多个空洞位于一侧肺内;(4)1临床无发热、呼吸困难、咯血,无心、肝、肾、脑功能障碍。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对照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耐药情况及病史均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4.
1病历摘要 女,7岁。因走路不稳,并智力下降4a就诊,患儿无外伤史,无头痛呕吐,病史为母亲陈述,可靠,查体:神清语利,多动,步态不稳,易跌倒,左足外展,余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力、肌张力查体欠合作,右手指鼻试验不准确,双膝反射略亢进。CT及MRI显示:(1)胼胝体发育不良;(2)第三脑室扩大;  相似文献   

15.
对100例正常成人脾脏进行CT测量以建立CT轴面象上各径线值的正常标准。包括男性75例、女性25例,临床、CT、B超、实验室检查均无引起脾脏增大的病变。在轴面象上测出脾最大长径与宽径,按层面叠加法或直接在定位象上求出脾上下径,然后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从本组资料中,笔者得出轴面象上脾最大长径:男性为4.05~10.13cm,女性为3.45~10.97cm;宽径:男性为0.6~6.96cm,女性为1.15~6.83cm;上下径:男性为7.10~10.12,女性为4.83~11.85cm。各径线测量值无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脾静脉阻塞临床少见,约占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5%[1]。我们遇到1例,行脾切除术治愈,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男,42岁。于入院前7年,无诱因自觉腹胀,无其它伴发症状,B型超声波检查发现脾大,肝功能检查正常。以后行B型超声波检查随访。入院前一周B型超声波检查发现脾增大并压迫左肾。既往体健,否认传染病史及接触史。查体:T36.6℃,P80次/min,R20次/min,BP160/110mmHg。心肺无异常。未见静脉曲张,肝脏未及;左上腹稍隆起,可及增大之脾脏.下缘平脐,内越中线,脾切迹可及,表面光滑,无触痛,质地中等.移动性浊音阴性。彩…  相似文献   

17.
对CT误诊肾脏腺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74岁。于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腹部隐痛,阵发性,逐渐加重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恶心、呕吐,无腹泻、黑便等症状。外科查体:腹部平软,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内膜结核CT误漏诊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对我院1997-2005年CT误诊的经纤维支气管镜和病理确诊的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16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4例,年龄19~51(平均36.5)岁。其中痰检阳性2例。临床主要症状以呼吸道症状为主11例,消瘦、乏力、盗汗者3例;时而痰中带血或咯血3例;长期低热、胸痛者5例;病程短者3个月,长者2a,平均为7.5个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18氟一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图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PCNSL患者的”F-FDGPET/CT表现。【结果】11例均为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单发7例、多发4例,共16个病灶,其中大脑半球11个,基底节2个,右背侧丘脑1个,累及胼胝体并跨越中线1例,左侧小脑半球1例。瘤周1级水肿6例,2级水肿3例,3级水肿2例(3个病灶),1例无明显水肿。所有病灶均为高摄取,标准摄取值(SUV)最大值为21.6,较对侧脑组织SUV明显增高,靶和非靶比值(T/NT)最大值3.72,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PCNSL18F-PET/CT表现有一定特征,对临床有提示性诊断,尤其全身PET/CT显像阴性而脑实质内单发或多发异常高代谢灶并T/NT〉1.5时,诊断价值更大,同时也为肿瘤活性区脑立体定位穿刺提供了精确部位,提高了活栓的成功率,避免了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0.
对副脾CT误诊为肿大淋巴结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要 男,53岁。因腹痛、大便带血1个月余就诊,结肠镜检查显示乙状结肠腔内肿块,局部管腔狭窄,活检病理诊断为结肠腺癌。术前腹部CT平扫显示胰体后方有一直径约1.8cm的类圆形肿块,边缘光滑,CT诊断为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结肠癌手术证实CT所显示的腹膜后肿大淋巴结为胰腺后方的副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