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990年8月~1995年10月间我院胸外科采用颈胸腹三切口根治的食道癌标本185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全组食道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转移率为57.3%,淋巴结转移度为15.6%,跳跃转移率为42.2%,跳腔转移率为25.9%;食道癌淋巴结转移为上下双向性颈胸腹三领域广泛转移,且肿瘤的最大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的转移有明显关系;肿瘤的大体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的跳跃转移、跳腔转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分析150例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探讨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依据.方法 150例食管癌根治术,术中常规清扫各部位淋巴结,并分别标记送病理分析,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清扫方式.结果本组136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本组清扫淋巴结累计1 233枚,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8.3枚,517枚淋巴结有转移,转移率为42.6%.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多见于中上纵隔,颈部食管旁及锁骨上,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在上纵隔、颈部和腹部均能发现转移,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多见于中下纵隔和上腹腔.肿瘤长度,肿瘤浸润深度越深,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率相关.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胸中段食管癌行隆突下淋巴结,下胸段食管旁,胃小弯侧淋巴结清扫.胸下段食管癌行隆突下淋巴结,下纵隔淋巴结,胃小弯侧,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食管癌病灶长度越长,肿瘤分化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便探讨提高胸段食管鳞癌的根治性、减少复发、改善长期疗效的术式.方法 选择2000-2004年在我院行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的200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其中Ivor-Lewis术145例,右胸、腹正中、左颈三切口55例,清扫的淋巴结详细标记后送病理检查.分析不同部位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本组共清扫淋巴结3 219枚,有癌转移752枚(23.4%).食管癌旁(252枚,占33.5%)、隆突下(156枚,占20.7%)、胃左血管旁(150枚,占20.0%)、下肺静脉旁(108枚,占14.4%)、贲门旁(80枚,占10.6%)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主要是食管癌旁(占60.0%)、隆突下(占33.3%)和颈部(占6.7%);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主要是食管癌旁(38.2%)、隆突下(28.8%)、下肺静脉旁(16.1%)等;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分别是食管癌旁(28.6%)、胃左血管旁(27.0%)、贲门旁(15.6%)、隆突下(14.6%)和下肺静脉旁(14.2%).患者5年生存率达54.3%.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纵隔、腹部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纵隔、腹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病理在浅表淋巴转移癌为首发症状,原发部痊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55例浅表淋巴转移癌,通过病理形态学观察,为临床指出可能的原发部位。结果:55例中,鼻咽癌17例,胃癌7例,甲状腺癌5例,乳腺癌3例,结肠癌2例,直肠癌1例。结论:病理形态学结合临床及有关的物理学检查和其它影像学诊断,能较准确地指示肿瘤可能的原发部位,从而为临床对转移癌发病灶的寻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和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生物学的差异和淋巴结转移规律。揭示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手术切除的32例胃上部癌与151例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特点及游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在痛灶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浆膜受侵等方面存在嚼显差异(P〈0.05)并且有各自的淋巴结转移规律。结论胃上部癌表现出比较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远近,与胃癌的浸混深度、大体类型、生长方式以及浆膜是否受侵有关。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对17例经"三区域"淋巴结清除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淋巴结转移率6.6%,转移度11.38%,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率为5.5%.胸上、中、下段食管癌颈部、胸部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达到31.7%、1.9%、9.75%,1.%、30.5%、1.7%和1.1%、15.6%、34.5%.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管浸润(P<0.05).结论 胸段食管癌表现出上下"双向性"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的特点,对胸段食管癌尤其是胸上、中段食管癌在条件具备时应施行"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以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治的90例颈侧区cN+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率与性别、年龄、肿瘤是否累及包膜及肿瘤是否多灶均无关,与癌灶直径有密切关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很高的颈淋巴结转移率,术前结合彩超和CT充分评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术中依据肿瘤大小、VI区淋巴结阳性情况,来选择恰当的颈淋巴结清扫手术围。 相似文献
13.
14.
吴阔 《解放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264-266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单纯放疗后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未行手术治疗单纯放疗的胸段食管癌患者338例进行研究,分析食管癌不同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率以及肿瘤浸润深度、病变长度、肿瘤分化程度、不同放疗技术等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 (1)133例食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39.3%。(2)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7.0%3、6.1%、47.7%。胸上段食管癌颈部、上纵隔、中纵隔、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0%、42.5%、20.0%、7.5%和5.0%;胸中段食管癌分别为19.2%、32.7%2、1.2%、9.6%和17.3%;胸下段食管癌分别为17.1%、14.6%2、2.0%、12.2%和34.1%。(3)食管壁CT下形态≤5 mm与〉5 mm脂肪线完整、脂肪线消失、外侵征象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0%与39.2%、42.2%、3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病变长度≤3 cm组、3~5 cm组和〉5 cm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7%、38%和47.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中高分化、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6.9%和76.2%(P〈0.01)。(6)普通放疗、三维适形放疗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1.7%、37.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段食管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且发生时间早,涉及部位多。低分化癌尤其明显。胸上段易于发生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既可向上也可向下转移;胸下段以腹部转移多见,各段下纵隔淋巴结转移均较少见。 相似文献
15.
16.
肺癌和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比较研究马述盛,黎庶,王天君,王彦芬,王长龙(第一临床学院放射科)殷洪年,李厚文傅志民(第一临床学院胸外科)(第一临床学院病理科)关键词肺癌;食管癌;淋巴结肺癌和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方式和部位既有类似,又有差别。这些特点在外科治... 相似文献
17.
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根据淋巴结清扫术范围分为2组,三野组:45例,经右胸后外侧切口,颈一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二野组:42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隆凸水平之下胸一腹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对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前CT检查结果及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9%)高于二野组(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野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1%,颈、胸、腹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44%和58%;二野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4%,胸、腹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与60%。三野组的3年生存率(55.2%)高于二野组(46.3%)(X^2=6.73,P〈0.05)。但二野组中下颈部及上纵隔CT检查显示阴性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8%,其3年生存率(54.6%)与三野组相比无明显差异(X^2=3.24,P〉0.05)。结论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呈区域性和上、下双向转移,三野组预后较二野组好。但若中下颈部、上纵隔CT检查显示阴性,选择经左胸径路二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正>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属于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道肿瘤,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显示,20%~30%的大肠癌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转移[1],而大肠癌的转移途径主要为肿瘤的淋巴结转移[2]。因此,了解大肠癌的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规律,对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极为重要。为了研究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特点以及预后,现对本院1995年1月-2013年10月间收治 相似文献
19.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指导食管癌淋巴结清除术及为术后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623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手术及病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全组共清除3689组淋巴结(8603枚),淋巴结转移率47.2%,淋巴结转移度10.3%;Tis期食管癌无淋巴结转移,T1期以后各期食管癌均可见淋巴结转移。不同T分期胸段食管癌间,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8,407,P=0.000和x^2=118.438,P=0.000);随T分期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均增加,两者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1,P=0.000;r=1,P=0.000);不同病理类型的胸段食管癌间,其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x^2=6.284,P=0.179),而淋巴结转移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84.577,P=0.000),食管腺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均明显高于食管鳞癌;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上下双向性和跳跃性;各段食管癌均可以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最高。结论食管癌淋巴结清除应适度,应重视对腹腔淋巴结的清除;在保证手术的相对彻底性的基础上,根据淋巴结转移趋势及其他一些指标,尽早接受合理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才应该是食管癌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体表淋巴结转移癌的发生规律,以及临床病理在诊断转移癌原发部位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本院235例体表淋巴结转移癌。应用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指示其原发部位的作用和准确性。结果 235例体表淋巴结转移癌其中颈部淋巴结有88例,以鼻咽癌,肺癌,甲状腺癌为主。颌下淋巴结有21例以肺癌。鼻咽癌为主。锁骨上淋巴结70例以肺癌。胃癌为主。腋下淋巴结40例,以乳腺癌,肺癌为主。腹股沟淋巴结16例。以直肠癌,肝癌为主,另有微小癌,隐匿癌发生淋巴结转移以及原位癌“跳跃”式转移发生。结论 结合临床病史的体检,化验资料,从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来确定体表淋巴结转移癌的原发病灶,同时必须考虑有微小癌。隐匿癌的原位癌“跳跃”式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