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TCD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检测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笔者采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TCD)超声技术,对32例临床诊断为CSA而TCD检测正常者进行TCD转颈试验,同时观察了32例正常人的TCD转颈试验。现将结果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4.
TCD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分析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颈椎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椎动脉型是较常见的一种。本文对我院近1年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彩色多普勒(TCD)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6.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属于中医"眩晕"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导致颈椎间盘脱水、变性,颈椎各关节退变、骨质增生以及颈部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致使颈椎椎间隙变窄,颈椎的长度缩短,椎动脉在颈椎退变过程中常发生扭曲,颈椎椎节活动时椎动脉受到挤压或刺激,引起反射性的痉挛、血管狭窄,由此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以反复发作性眩晕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头痛、耳鸣、恶心、心慌、视觉障碍等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激光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法:采用半导体激光器进行穴位照射,用经颅多谱勒(TCD)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血流速度检测,并与健康者作比较。结果:经2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其中显效以上的占73.3%,无效6例。如继续坚持治疗总有效率及显效率能进一步提高。经激光针灸治疗后观察组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血管搏动指数(PI)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针灸治疗能减轻或消除椎动脉痉挛或狭窄,改善脑血供。使用TCD这种无创伤性的技术,观察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对其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红颅多普勒检查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测的改变。本文对100例动脉型病患者与50例正常人进行了TCD测定。结果表明:(1)患者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峰血流速度,舒张末血流速度的均值较对照组减慢。(2)患者组常规体位检测62例异常;对38例无异常再行转颈位检测,其中34例出现异常,总异常率为96%。 相似文献
9.
10.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测(TCD)的改变。本文对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与50例正常人进行了TCD测定。结果表明:(1)患者组双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末血流速度(Vo)的均值都较对照组减慢(P<0.001)。(2)患者组常规体位检测62例异常(62%);对38例无异常者再行转颈位检测,其中34例出现异常,总异常率为96%。提示加转颈位检测可提高TCD检测阳性率。(3)代偿供血良好者26例,平均治疗4.7天症状消失;代偿不良者36例,平均治疗14.6天症状消失,二者差异明显(P<0.001),提示患者治疗效果与代偿功能有关。因此可认为TCD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及了解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TCD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以针刺治疗。对照组予以颈复康颗粒。两组疗程为14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CD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能够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临床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72例,行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并根据血管成像进行分型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结果:72例患者中Ⅰ型9例,Ⅱ型23例,Ⅳ型共17例,Ⅴ型5例,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方案69例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分型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早在1933年,DeKleyn等就指出眩晕,头昏、肢体无力及倾倒发作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过去曾把椎动脉型颈椎病笼统地称为“颈椎综合征”、“外伤性颈性眩晕”、“后颈交感性综合 相似文献
16.
针刺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采用针刺配合牵引和口服西比灵治疗两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TCD、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临床计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②治疗组TC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且效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针刺配合牵引能显著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对TC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在颈椎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保守治疗以手法为主。但目前手法治疗尚未完全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过渡,不合理的手法造成损伤也并不少见。笔者自2009年10月—2010年6月应用颈部理筋手法和旋转手法治疗CSA, 相似文献
18.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一种颈椎退行性疾病,是现代医学的常见病之一,是由于颈椎的病变引起椎动脉血流障碍而导致脑供血不全,症状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眩晕发作与颈部旋转或后伸运动或体位急剧变动有关,以伴有复视及无意识障碍的猝倒为特征.其发病年龄高于其他型颈椎病,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应用普及,伏案工作的时间增多,使本病的发病人群有增多趋势,严重影响了广大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本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多采用保守疗法,其中针灸疗法疗效显著,其临床研究报道颇多,笔者收集了2003年以来针灸治疗CSA的部分文献,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拟诊为CSA患者的椎动脉进行扫查,观察椎动脉形态结构,分别测量治疗前后椎动脉的内径(D)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未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并与35名同龄段健康体检者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病变组椎动脉走行扭曲27例(45%),对照组6例(10%);椎动脉管腔均匀狭窄42例(70%),血流速度(PSV,EDV)减低,RI增高45例(75%).与对照组相比,椎动脉内径、PSV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 P<0.01).病变组治疗后椎动脉内径无明显改变,椎动脉血流速度(PSV、EDV)增高,RI降低.结论 CSA所致的椎动脉弯曲、狭窄等结构改变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解剖基础,彩色多普勒超声能直接观察椎动脉的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状况,在CSA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世荣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18(3):57-58
颈椎病多见于40岁以上经常低头伏案工作者,是临床骨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近十年来应用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5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