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常中脑导水管与鞍区水平脑脊液流动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相位对比法观察正常中脑导水管及鞍区脑脊液的流动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筛选32例正常志愿者,分别测量其中脑导水管及鞍区脑脊液流动情况,在正中矢状位T1WI或T2WI图像上选择鞍区及中脑导水管层面,编码速率20cm/s,计算鞍区水平脑脊液流动方向、流速、流量率等情况,并研究其与心动周期的关系。结果正常志愿者中脑导水管及鞍区脑脊液流动在一个心动周期内表现为双向流动,即收缩期向下流动、舒张期向上流动,收缩期向下最大流速(对应心动周期)、舒张期向上最大流速(对应心动周期)、平均向下流速、平均向上流速、平均流速在中脑导水管分别为(5.45±1.64)cm/s[(49.33±40.59)ms]、(5.35±1.91)cm/s[(505.33±106.27)ms]、(3.16±1.12)cm/s、(3.14±0.95)cm/s、(3.12±0.91)cm/s,在鞍区分别为(1.46±0.98)cm/s[(304.69±246.17)ms]、(1.18±0.62)cm/s[(332.12±224.52)ms]、(0.48±0.42)cm/s、(0.69±0.46)cm/s、(0.56±0.32)cm/s;收缩期向下最大流量率、舒张期向上最大流量率、平均向下流量率、平均向上流量率、平均流量率、平均净流量率,在中脑导水管分别为(0.053±0.017)ml/s、(0.053±0.019)ml/s、(0.030±0.011)ml/s、(0.031±0.010)ml/s、(0.031±0.010)ml/s、(0.045±0.034)ml/s,在鞍区分别为(0.016±0.010)ml/s、(0.013±0.008)ml/s、(0.044±0.046)ml/s、(0.055±0.003)ml/s、(0.055±0.003)ml/s、(0.036±0.032)ml/s;平均心动周期在中脑导水管为(717.97±89.79)ms,在鞍区为(777.36±175.12)ms。各项测量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脑脊液循环路径中,中脑导水管与鞍区脑脊液流动的参数及时间-速度曲线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运用3.0 T磁共振诊断外伤后脑脊液循环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65例脑外伤后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患者,采用MRI 2D-PC cine法序寰枢关节间隙水平测量患者的脑脊液流速、流量,同时运用2D-TOF法获得颅脑静脉窦图像,然后对脑脊液的流速与脑脊液压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流速明显改变患者多次回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4.
Chiari Ⅰ 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病人脑脊液动力学MRI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应用磁共振相位对比法,观察Chiari Ⅰ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病人脑脊液的流动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对14例Chiari Ⅰ畸形合并脊髓空洞患者及14例正常成人进行矢状位扫描,在正中矢状位上测量延前池及C2-3水平蛛网膜下腔腹背侧宽径;并对其中10例患者及10例正常成人应用磁共振相位对比序列,配合以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分别测量中脑导水管、枕大孔区、C2-3间盘水平各层面脑脊液流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合并空洞的Chiari Ⅰ畸形患者延前池及颈椎蛛网膜下腔均变窄(P<0.05);中脑导水管足向CSF最大流速增大(P<0.05),头向CSF最大流速明显增大(P<0.01);枕大孔区足向及头向CSF最大流速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C2-3间盘水平足向CSF最大流速明显增大(P<0.01),头向CSF最大流速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的R-R间期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 Chiari Ⅰ畸形合并脊髓空洞患者的脑脊液流动增强,推测对空洞的形成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C MRI)观察颅内基底动脉(BA)、上矢状窦(SSS)和中脑导水管(AM)的生理流动模式。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37名,采用PC MRI测量BA、SSS和AM流体的流动模式。观察时相-流速曲线特征,记录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峰值流速及达峰时相点,并计算两峰值时相差率,记录心动周期内每搏流量、净流量。结果 BA呈单向高幅流动,时相-流速曲线为"缓降-速升-缓降"型;SSS呈单向低幅流动,曲线为"缓降-缓升-缓降"型,两波峰时相差率最小;AM脑脊液呈双向振动式流动,呈"缓升-缓降-缓升型",时相差率最大,绝对每搏流量(74.03±33.22)×10-3 ml,向4脑室净流量为(3.70±2.78)×10-3 ml。BA心动周期内两流速波峰间时相差率小于SSS、AM(F=26.63,P<0.01)。结论 BA、SSS及AM的生理流动模式不同。脑室系统、脑组织容积在心动周期内发生动态变化。PC MRI时相-流速曲线可直观、准确地观察脑血管、脑脊液的流动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AVM的MRI和MRA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美国GE VectraⅡ0.5TMR机,对21例患分别行常规MRI和3维PC法MRA检查。结果 运用MRA成像及图像旋转,21例均能明确显示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但供血动脉的显示仅20例(占95.2%);MRI显示血肿12例,伴有脑软化、萎缩4例。结论 MRA能直观显示AVM的异常血管,而MRI对发现AVM和诊断并发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正常脑脊液状态下FLAIR序列脑沟高信号的MRI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无明显脑脊液异常的病人在FLAIR图像上出现脑沟高信号的机制和特点。方法 对 3 0 0例无明显脑脊液异常的病人在头部FLAIR图像上是否存在脑沟高信号进行前瞻性MRI筛选 ,对 3 0例FLAIR图像上存在脑沟高信号的病例在分布、信号及有无增强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2 85个病人中 3 0例 (10 .5 % )表现为FLAIR图像上脑沟高信号 ,其中 16例 (5 .6% )占位性病变 ,14例 (4 .9% )血管性疾病。FLAIR图像上脑沟高信号通常与混浊脑脊液征 (在非增强T1WI像上脑脊液信号轻度增加 ,在T2WI像上脑脊液信号轻度减低 ) (66.7% )和异常对比增强 (95 .0 % )有关。结论 研究表明FLAIR图像上脑沟高信号可以发生于无明显脑脊液异常的病人。它通常与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病、异常血管增强和混浊脑脊液有关  相似文献   

8.
颅内肿瘤手术后经脑脊液播散的MRI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颅内肿瘤手术后经脑脊液播散的MRI特征,讨论影响脑脊液播散的主要因素。方法经手术、病理和MRI证实的13例颅内肿瘤手术后经脑脊液转移患者,常规SE序列T1WI,T2WI,FLAIR和增强后T1WI脂肪抑制序列检查。结果脑脊液播散的肿瘤呈大小不等的结节型或线状增厚型,主要分布在脑池、脑沟、脑室壁、脑干周围以及脑池段脑神经周围,其信号强度与脑内原发肿瘤信号基本一致。平扫线状增厚型,T1WI显示阳性5例(38.5%),T2WI显示阳性5例(38.5%),FLAIR显示阳性8例(61.5%)。结节型平扫T1WI有9例呈等信号多发结节(69.2%),T2WI有10例多发结节均呈略高信号(76.9%),FLAIR11例呈多发略高信号(84.6%)。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发现线状增厚或结节状强化。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积水征象。结论颅内良、恶性肿瘤均可发生脑脊液转移,手术中瘤细胞遗漏、脱落是脑脊液转移的主要因素,MRI增强扫描是诊断脑脊液转移的可靠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0 T MRI对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9例确诊为瘢痕妊娠的临床资料、病理结果及3.0 T MRI图像。结果 49例病变病理结果显示均含有绒毛和(或)蜕膜组织,其中有3例肿块型瘢痕妊娠病理结果显示含有绒毛间质水肿,诊断为部分性葡萄胎。3.0 T MRI对49例患者的病灶及周围组织结构显示清晰。病变均位于子宫前壁下段及峡部前壁,MRI表现为31例囊性病灶(其中内生型17例,外生型14例)和18例混杂信号病灶(肿块型)。48例行腔镜下妊娠物清除术,其中7例术前行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3例术中行腹腔镜下盆腔粘连松解术,3例病理考虑为部分性葡萄胎术后又行化疗;1例行经腹疤痕妊娠物切除术加子宫修补术。结论 3.0 T MRI可以清晰显示瘢痕妊娠囊、滋养细胞植入肌层情况、瘢痕及周围结构关系等,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病例1,19岁女性,因阴道不规则流血3月余入院.妇科肿瘤五项检查示CA-125略升高(55.85 U/ml),血HCG<5 mIU/ml.B超示盆腔囊实性包块,盆腔少量积液.MRI示子宫上方偏右侧附件区类哑铃状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晰,最长径约46 mm,其内信号较均匀,T1WI呈明显低、高、稍低信号的三层结构(图1A),T2WI(图1B)、压脂序列SPAIR表现为明显低信号环内包绕较高信号,轴位T1WI显示病变右侧类圆形结构可见羽毛状脑沟回样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4D Flow MRI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对颅内动脉瘤的血液流速测量结果,比较分析两种技术方法之间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取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做4D Flow MRI扫描和CFD仿真,将两种方法得到的速度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根据流速计算并显示4个病例的三维血液流动迹线(Pathline);提取动脉瘤颈部平均血流速度并计算两者之间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NRMSE)和线性相关系数(R~2);最后比较动脉瘤最大截面处的速度分布图。结果 4D Flow MRI和CFD对比结果显示,血液在载瘤动脉和瘤体内部的流动状态相似。瘤颈部平均流速符合良好。4例动脉瘤颈部平均流速的NRMSE均值为0.08992(0.10208、0.10270、0.04242、0.11248),R2均值为0.95958(0.9735、0.9316、0.9920、0.9412)。同时,在动脉瘤最大横截面内,4D Flow MRI和CFD速度分布的整体差异较大,但仍显示出一致的高流速区域分布。结论 4D Flow MRI的测量结果和CFD的计算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局部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设计体外实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仰、俯卧位MR多平面扫描对脑脊液鼻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脑脊液鼻漏患者的仰、俯卧位MR多平面扫描资料,包括常规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图像。并与术中所见相对照。结果 MRI清晰显示17例(17/20,85.00%)脑脊液鼻漏;漏口位于筛板顶部15例(15/20,75.00%),蝶筛隐窝、蝶窦各1例(1/20,5.00%)。另3例漏口MRI显示不清。俯卧位图像显示鼻窦内及鼻孔处脑脊液信号较仰卧位增多17例(17/20,85.00%),体位改变后MRI表现无明显变化3例(3/20,15.00%)。5例(5/20,25.00%)同时伴有脑疝。结论 仰、俯卧位MR多平面扫描可较准确地显示脑脊液鼻漏患者漏口位置,且可同时显示伴发的脑疝,变换体位有助于活动性脑脊液鼻漏的检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磁共振电影相位对比成像定量测量不同年龄健康者颈椎管内脑脊液的生理性运动。方法 将60名健康志愿者分为5个年龄组:≤14岁(中位年龄10.2岁)10名,15~24岁(中位年龄20.1岁)15名,25~34岁(中位年龄30.2岁)13名,35~44岁(中位年龄40.4岁)14名,≥45岁(中位年龄50.3岁)8名。应用3.0T磁共振扫描仪于C2-3椎间盘水平行电影相位对比序列扫描,获得一个心动周期内颈椎管内脑脊液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峰值流量、舒张期峰值流速、峰值流量及流向。比较上述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颈椎管内脑脊液收缩期峰值流速、峰值流量、舒张期峰值流速、峰值流量在≤14岁组明显高于其他4组(P均<0.05)。结论 磁共振电影相位对比成像可以准确定量反映颈椎管内脑脊液的流动特点,为进一步研究脑脊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4D Flow MRI技术是一种新型相位对比MR技术,可同时对三个相互垂直的维度进行相位编码,多方向采集血流数据,从而获得复杂的三维动力学参数。与2D相位对比MRI以及传统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技术相比,4D Flow MRI技术准确率更高、成像更全面,同时其也有一定的缺点,如扫描时间长、噪声大等,也是今后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目前4D Flow MRI主要应用于颅内血管病变成像以及心脏MR方面,同时其对主动脉疾病等方面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前景。本文旨在对4D Flow MRI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MR相位对比电影法非侵袭性测量颈部及颅内主要血管血流流速和流量改变情况.方法测量15例正常志愿者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静脉的血流速率并计算相应血管血流量.结果 15例正常志愿者平均总入颅血流量为(627±110) ml/min,平均颈静脉回流量为(724±115) ml/min,左右颈内动脉平均流量分别为(236±53) ml/min、(272±62) ml/min.左右椎动脉平均流量分别为(63±37) ml/min、(56±38) ml/min.左右颈静脉平均流量分别为(213±56) ml/min、(512±81) ml/min .颅内主要血管左右大脑中动脉M1段平均流量分别为(180±32) ml/min、(106±20) ml/min.左右大脑前动脉A1段平均流量分别为(174±39) ml/min、(114±26) ml/min.左右大脑后动脉平均流量分别为(63±14) ml/min、(57±13) ml/min.结论 MR相位对比电影法可较准确地反映颈部及颅内主要血管血流速率及流量改变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评价血流动力学的有价值的方法 ,能够用于评估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本文综述相位对比磁共振血流测量的原理、影响因素及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空蝶鞍综合征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空蝶鞍综合征的MRI特征并比较其垂体及垂体柄径线与正常志愿者间有无差异,以判断鞍区压力增高对垂体及垂体柄各径线有无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女性空蝶鞍综合征患者及30例正常垂体MR图像,测量其垂体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垂体柄高径、直径、垂体柄与水平线成角并对各径线进行比较,分析有无差异性。结果:空蝶鞍综合征患者MR图像显示鞍区扩大,鞍内充填脑脊液,垂体受压,体积缩小,垂体柄偏移、拉长。空鞍综合征患者与正常志愿者垂体左右径、垂体前后径、垂体上下径、垂体柄高径、直径及垂体柄与水平线成角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鞍区压力增高对垂体及垂体柄各径线均有影响,MRI清晰地显示蝶鞍区垂体的形态及毗邻关系,准确测量其相关径线,是空蝶鞍综合征的最佳影像诊断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3.0T MR相位对比法成像(PC-MRI)在体测量血流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PC-MRI对15名健康志愿者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主动脉、上、下腔静脉进行血流测量,计算各血管一个心动周期的平均血流量(AF)和反流分数(RF)。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肺、体循环血流差异。结果 肺动脉主干与主动脉的AF和R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肺动脉AF显著大于左肺动脉(t=3.092,P=0.004),左肺动脉RF明显大于右肺动脉(t=-5.502,P=0.001)。上腔静脉AF明显低于下腔静脉(t=-6.866,P<0.001),下腔静脉RF明显大于上腔静脉(t=4.250,P<0.001)。肺动脉主干、主动脉及腔静脉AF比为1∶1.009∶0.974(r=0.939~0.991,P<0.05)。结论 PC-MRI 能够准确测量肺、体循环大血管血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