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MRI表现,着重分析肿瘤与主胰管及邻近结构的细微征象。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2014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26例和胰腺腺癌58例进行研究。所有病例在行1.5T MRI扫描后综合各个序列图像观察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边缘、平扫及动态增强后信号特征,着重探讨肿瘤与主胰管、十二指肠环、胰周大血管的关系。结果2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前MRI共发现27个病灶,肿瘤最大径为4.2±2.6 cm(0.8-9.0 cm),主胰管最大径为2.1±1.1 mm(1-4 mm);肿块〉3 cm的囊实性肿瘤并向胰外突出生长者占33.3%(9/27)。76.9%(20/26)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见“主胰管绕道征/主胰管偏移征”、胰腺癌未见此征象(χ^2=58.558,P 〈0.05);增强扫描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有多种强化方式,胰周大血管受压移位且未侵犯者占38.5%(10/26)。结论胰腺单发边缘清晰的肿块、动态增强呈富血供肿瘤、见到“主胰管绕道征/主胰管偏移征”且主胰管管径在正常范围内、胰周大血管受推移而不被侵犯者,需考虑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所致胰管中断综合征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10年1月~2016年1月间急性胰腺炎住院病例因局部并发症行外科手术证实胰管中断的患者,均于发病后3~10 d行MRI检查且术前MRI检查。分析首次MRI检查上是否存在胰腺坏死,统计胰腺坏死部位、范围、深度、类型及MRSI评分;评价复查MRI上主胰管中断显示率、中断位置及与胰腺包裹性坏死的关系。结果共纳入胰管中断综合征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50.2±15.2岁)进入研究,首次MRI检查均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透壁性胰腺坏死占65.4%(17/26)、厚层性胰腺坏死占34.6%(9/26);胰腺内坏死厚度为2.4±0.3 cm(2~3.2 cm),坏死范围:50%者占61.5%(16/26)、30%~50%者占38.5%(10/26),MRSI评分为8.9±0.9分(8~10分)。MRI复查示73.1%(19/26)的患者见主胰管中断综合征的直接征象,即胰体部中断者占57.9%(11/19)、胰体尾交界区中断者占26.3%(5/19)、胰颈部中断者占15.8%(3/19)。所有病例均见胰腺包裹性坏死形成,19例患者上游胰腺组织内的主胰管如"苹果柄"状近直角汇入病灶并相通。结论急性胰腺炎厚层性/透壁性胰腺坏死致胰管中断综合征具有相应的MRI征象,后期出现的胰腺包裹性坏死为胰管中断综合征的并发症,可视为"厚层性/透壁性胰腺坏死-胰管中断-胰腺包裹性坏死"三部曲。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与MRI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和肿瘤血供评估的差异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2年6月进行诊断并治疗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G1级患者25例,G2级患者23例,G3级患者22例,富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29例,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肿瘤分级、肿瘤血供的MSCT指标以及MR指标之间的差异,研究MSCT与MRI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和肿瘤血供评估的诊断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动脉期以及门脉期的CT绝对强化值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动脉期高信号、门脉期高信号低于对照组(P < 0.05);不同分级、不同血液供应患者的MSCT动脉期以及门脉期的CT绝对强化值、边缘、形状、囊变坏死、主胰管扩张以及远处转移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分级、不同血液供应患者的MRI动脉期高信号、门脉期高信号、边缘、形状、囊变坏死、主胰管扩张以及远处转移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SCT、MRI联合诊断的特异性高于单独检测(P < 0.05)。结论  MSCT与MRI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和肿瘤血供评估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胰腺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临床特点,MRI影像表现并和ERCP比较。方法自1998年至2001年25例(主胰管型6例,分枝型19例)手术证明的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患者。手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了MRI和ERCP检查,回顾分析了临床特点,MRI和ERCP影像学表现。结果MRI上主胰管型表现为弥漫/节段扩张的主胰管,5例伴有壁结节;分枝型表现为葡萄串状或单发的囊状肿瘤,14例内有壁结节,增强后壁结节明显强化。MRCP可清楚地显示19例分枝型IPMT和主胰管之间的交通。MRI和ERCP对肿瘤的显示率分别是100%,52%。结论与ERCP相比,MRI是一种非侵袭性的有效地诊断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方法。MRCP(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分枝型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自由呼吸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在胰腺肿块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3.0T磁共振对58例胰腺肿块患者(胰腺癌患者30例、肿块型胰腺炎患者9例、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9例及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10例)以及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T1WI、频率饱和脂肪抑制T2WI、MRCP、DWI及三维LAVA平扫,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增强扫描,自由呼吸背景抑制DWI基于SE-EPI序列及b值分别为0s/mm2和600s/mm2。比较不同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组织的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正常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癌、肿块型胰腺炎和实性假乳头状瘤。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组织的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573,P<0.001);LSD两两检验显示,肿块型胰腺炎、胰腺癌及正常胰腺的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以ADC≥0.00133mm2/s为标准,从肿块型胰腺炎中鉴别诊断胰腺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和88.9%,阳性预测值96.3%,阴性预测值66.7%;以ADC≤0.00125mm2/s为标准,从神经内分泌肿瘤中鉴别实性假乳头状瘤,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3.3%。结论:行3.0T磁共振,自由呼吸背景抑制DWI序列的ADC值能够较好地反映正常胰腺及胰腺肿块的组织病理生理特征,有助于胰腺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影像资料与病理诊断。结果:主胰管型IPMN 3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分支胰管型IPMN 5例,表现为分叶状单发囊性病变或葡萄串样多发囊性病变伴腔内分隔;混合型IPMN 10例,表现为囊性病变伴主胰管扩张。结论:CT和MRI对胰腺IPMN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基于增强CT瘤体与瘤周CT值比值鉴别G3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与胰腺神经内分泌癌(NE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接受腹部CT检查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将其纳入G3级PNET组(n=18)或PNEC组(n=21),比较组间一般资料、CT特征及动静脉期瘤体与瘤周CT值比值;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筛选鉴别G3级PNET与PNEC的有效指标,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模型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成分、钙化,以及动脉期CT比值1(瘤体CT值/瘤体边缘至瘤周10 mm间CT值)及门静脉期CT比值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均匀性、主胰管扩张、胆管扩张、胰管内侵犯、血管侵犯、动脉期CT比值2(瘤体CT值/瘤周10 mm至瘤周20 mm间CT值)及门静脉期CT比值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为鉴别G3级PNET与PNEC的有效指标。分别以动脉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及胰腺导管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术前行增强磁共振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9例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和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或穿刺病理证实的37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绘制ROC曲线。结果: 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对于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小,边界清楚较多见(81.1%vs 43.6%,P=0.001),更少出现主胰管扩张(23.1%vs 70.3%,P<0.001)、淋巴结转移(25.6%vs 48.6%,P=0.038)及周围脂肪浸润(43.4%vs 89.2%,P<0.001),增强后三期强化率均高于胰腺导管腺癌组(P<0.001)。影像学特征中,主胰管扩张、周围脂肪浸润、强化方式是鉴别诊断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的多因素鉴别诊断效能的AUC为0.93,诊断的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83.3%。结论: 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边界、对比强化率、转移征象有助于其与胰腺导管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 NENs)的MRI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p NENs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所得图像由2名及以上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利用双盲阅片法判断病情,将所得数据与病理诊断结果做对照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40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发生胰腺神经内分泌瘤(100. 00%),经MRI检查对疾病检出率高达%,MRI检查、病理检查结果对比P 0. 05。40例患者的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DWI序列有15例患者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共36例患者呈中强度强化,其中均匀强化26例,不均匀强化10例,增强扫描后的检出人数显著提高(P 0. 05)。结论: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影像学特征缺乏典型性,增强扫描时肿瘤早期明显强化,且具有持续强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CT、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CT、MRI诊断为主胰管型IPMNs 3例,分支胰管型IPMNs 10例,混合型5例。主胰管型CT及MRI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常伴有扁平状、乳头状突起,增强后突起处有不同程度强化;分支胰管型CT及MRI为病变呈葡萄串样或分叶状囊性变,内部常伴有分隔和壁结节,伴有主胰管轻中度扩张,MR胰胆管成像(MRCP)显示病灶与主胰管交通;混合型5例,主、分支胰管扩张,内可见囊性病变,其中3例内壁结节>10mm。病理分型与CT、MRI分型一致,根据CT及MRI提示恶变的标准,诊断恶变10例,手术病理证实恶变11例,两者基本一致。结论:CT及MRI对IPMNs的诊断、分型和恶变的判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使用MSCT和MRI进行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50例疑似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均进行MSCT和MRI检查,比较疾病良恶性诊断结果、不同类型检出率、与病理检查相比的诊断符合率情况。结果:MRI诊断准确率为92.00%,灵敏度为95.56%,特异度为60.00%,与MSCT诊断的86.00%、88.89%、6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RI在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方面的检查准确率高于MSCT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疾病良恶性诊断结果中,MSCT诊断良性、恶性例数分别为5例、40例,恶性患者病变最大直径为(42.61±18.65) mm,良性患者病变最大直径是(20.69±10.19) mm。病变影像表现为主胰管型和混合型患者,恶性概率较高,囊内合并结节或肿块;恶性组病变合并壁结节或肿块者4例,良性组病变合并壁结节1例。MRI诊断良性2例,恶性43例,良性患者主管管径为(12.40±3.70)mm,胆总管管径为(9.10±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参数鉴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获病理诊断的4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胰腺癌的CEUS检查图像,并对其动态图像进行TIC定量分析,得出峰值强度(IMAX)、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结果 16例神经内分泌肿瘤与周围胰腺比较,各项定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12例呈高及等增强型神经内分泌肿瘤IMAX与周围胰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38±60.35)% vs 100%,P=0.02)]。27例胰腺癌TIC参数与周围胰腺比较:胰腺癌IMAX小于周围胰腺[(59.12±26.17)% vs 100%,P<0.01],AT大于周围胰腺[(14.50±6.83)s vs (11.87±4.51)s,P=0.01],mTT小于周围胰腺[33.30(26.00~73.70)s vs 45.00(35.00~150.10)s,P=0.11)。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胰腺癌比较:神经内分泌肿瘤IMAX大于胰腺癌,TTP小于胰腺癌,mTT大于胰腺癌(P均<0.05)。以IMAX≥97.05%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05% (37/43)、75.00%(12/16)、92.60%(25/27)、85.71%(12/14)、86.20%(25/29)。联合TTP≤7.70 s、mTT≥38.80 s诊断指标,可提高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效率。结论 CEUS定量分析可获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胰腺癌鉴别诊断的定量化指标,可为两者鉴别诊断提供更客观、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3.
都芳鹃  宫媛  张梅娟 《系统医学》2023,(3):16-19+39
目的 探讨INSM1、CD200、突触素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以免疫组织化学法为基础对2019年10月—2020年1月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参与研究的6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进行病理诊断,选取60例胰腺非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检测INSM1、CD200、突触素的表达,通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INSM1、CD200、突触素及其组合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诊断意义进行分析。结果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INSM1、CD200、突触素阳性率高于胰腺非神经内分泌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70、67.120、64.156,P<0.05);INSM1、CD200、突触素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检测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为98.48%、100.00%、99.21%,明显高于单项指标的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SM1与CD200、突触素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诊断中的新型标志物,其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得到有效诊断有积极意义,将三者联合应用,能进一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诊断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结果。方法:选取被我院确诊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24例。盲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2例。全部患者满足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资料的要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肿瘤直径、肿瘤峰值CT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0. 05)。结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CT征象的特点显著,与许多胰腺肿瘤甄别,通过增强峰值强度大小指导肿瘤的鉴定。  相似文献   

15.
胰腺癌MRI各征象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中胰腺癌各征象及其组合对胰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因胰腺及其周围疾病手术患者80例,胰腺癌及非胰腺癌各40例。均在术前1个月内进行全面的MR检查。以选定MRI征象或其组合为参考标准,诊断为胰腺癌。结果与手术及病理检查报告对比,进行统计分析,画出ROC曲线。结果应用动态对比增强诊断胰腺癌效果较好,40例胰腺癌发现36例,在40例其他疾病中有6例被错误地归类至胰腺癌。其敏感性、特异性和正确性分别为90%、85%和87.5%。应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以胰管非穿透性扩张为指标,特异性95%,敏感性52.5%。结论动态对比增强检查在应用MRI诊断胰腺癌时非常重要,在动态对比增强的MRI图像中发现病灶呈轻度或无强化是诊断胰腺癌的较好指标。MRCP对胰头癌诊断很有必要,如发现胰腺改变并有胰管非穿透性扩张,则诊断基本可以确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等密度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曲面重组(CPR)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62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MSCT表现,肉眼观察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肿瘤与正常胰实质的密度对比,并用CPR显示胰腺、胰管和胆总管的全貌。结果:62例中5例(8.1%)肿瘤在平扫和增强扫描肉眼看均呈等密度,肿瘤全部位于胰头部,间接征象有“胰管中断征”(5例)、“双管征”(4例)、胰腺头形态异常(4例)和远侧胰实质的萎缩(1例)。其余57例肿瘤在增强扫描肉眼可见明显低密度肿块。结论:少数胰腺癌肉眼看呈等密度,“胰管中断征”、“双管征”和胰腺轮廓的异常是诊断的重要间接征象,CPR有利于显示胰腺、胰管和胆管的全貌,对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294-1296
目的比较核磁共振(MRI)与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胰腺囊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就诊的疑似胰腺囊性病变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MRI与多层螺旋CT检查,以囊肿穿刺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手段在胰腺囊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经囊肿穿刺确诊,所选60例疑似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中25例为胰腺真性囊肿,35例为胰腺假性囊肿。MRI检查胰腺囊性病变的准确性为90.00%(54/60)、灵敏度为92.00%(23/25)、特异度为88.%(31/35)、阳性预测值为85.16%(23/27)、阴性预测值为93.94%(31/33),分别高于CT检查的60.00%(36/60)、64.00%(16/25)、57.14%(20/35)、51.61%(16/31)、68.97%(2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MRI检查应用于胰腺囊性病变中的价值较为显著,其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均较CT检查高,可为胰腺囊性病变提供较为可靠、有效的影像学依据,获得更佳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8.
郭介民  申光武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146-2148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CT鉴别诊断.[方法]选择本院放射科检查已证实的38例慢性胰腺炎患者(A组)和37例胰腺癌患者(B组),比较两组CT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果]CT直接征象:A组病变边缘清楚(97.4%,37/38)、胰腺钙化(84.2%,32/38)、胰管全长不规则扩张(92.1%,35/38)和胰腺假性囊肿(78.9%,30/38);B组病变区明显肿大(97.3%,36/37)、平扫病变区密度不均匀(94.6%,35/37)、增强扫描病变区呈低密度(97.3%,36/37)和胰管远段均匀扩张(97.3%,36/37);CT间接征象:A组胆总管扩张逐渐变细中断(52.6%,20/38)、胰后肾前筋膜增厚(68.4%,26/38)和腹腔内广泛粘连(47.4%,18/38);B组胆总管扩张突然中断(94.6%,35/37)、胰周大血管受累(83.8%,31/37)、胰周脂肪层受累(86.5%,32/37)和转移征象(54.1%,20/37).[结论]选取合适的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CT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进行比较,密切结合临床,能较好地进行两者之间的鉴别,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与MRI表现,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20年10月之间经临床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其中行CT检查26例,行MRI检查24例,分析并统计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影像征象及符合率。结果:以临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符合率为76.9%(20/26),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符合率为91.7%(22/24),两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在显示相关影像征象方面,CT检查对腰椎间盘真空征及钙化的检出率高于MRI检查;而MRI检查对腰椎间盘变性、硬膜囊、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检出率高于CT检查,两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MRI具有优势,可做为首选检查方法;但联合CT与MRI检查,可优势互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的符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IPMC)的MSCT、MR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MC 9例,术前均经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复习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主胰管型5例,表现为主胰管明显扩张,多数见管壁结节,CT呈稍高密度,MRI为稍长T1长T2信号,不均匀,胰管内呈长T1长T2信号;分支胰管型3例,表现为分叶状单发囊性或多发囊性病变,腔内见分隔及结节样突起或肿块,CT呈稍高密度,MRI为稍长T1长T2信号,2例CT MPR图像及MRCP显示病灶与主胰管相通;混合型1例,表现为囊状病灶,内有附壁结节,合并主胰管扩张,囊内为长T1长T2信号。6例病灶主胰管不同程度扩张(4~45mm),6例胰腺不同程度萎缩,3例显示十二指肠乳头膨大,2例见不规则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分隔强化较明显,附壁结节强化稍弱且不均匀。结论:MSCT薄层扫描及MRI对IPMC诊断价值较大,结合MPR、CPR、MRCP能够显示胰腺IPMC的病理特征,有利于显示较小结节及胰管改变,结合其临床特征,多数病例可与胰腺导管内良性乳头状黏液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