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儿女性,4岁,因左(足母)趾先天性巨大入院。出生时左(足母)趾即较对侧明显粗大,且随年龄增粗增长。以后行走自如,但影响穿鞋。患儿系足月平产,第一胎,智力发育中等。其母孕期无患病用药史及有害物质、射线接触史。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亦无先天性遗传疾病患者。查:生长发育正常。其他脏器未发现畸形。双足不对称,左足背内侧及(足母)趾明显丰满粗大,(足母)趾长6cm,周经9cm,局部皮肤色泽正常,甲呈竭色,干燥、无光泽、不平整,(足母)趾关节活动正常。右(足母)趾发育正常,长3.5cm,周径5.6cm。X线摄片示左侧第一跖骨及(足母)趾第一、二节趾骨均较对侧长且粗。经左(足母)趾末节截除并局部修整术后,双(足母)趾大小、形态近似,能着鞋,行走无障  相似文献   

2.
1病例简介患者,女,24岁,因皮肤瘙痒半月余2012-07-06入院。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瘙痒,伴尿色深黄,呈茶水样,无皮肤巩膜黄染,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发热。病程中,精神、饮食、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深黄,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既往:2008年因胆囊结石行胆囊  相似文献   

3.
手足发绀症是以微循环瘀血为病理基础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特点为:四肢皮肤呈持续、均匀的青紫色,伴局部皮肤温度降低,而四肢脉搏正常,病因不明。最近我们接诊1例在服乙双吗啉治疗银屑病过程出现手足发绀症者,机理不明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骨斑点症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绪金  焦俊  崔忠邦 《贵州医药》2001,25(3):286-287
1 病例简介患者 ,女性 ,32岁。近年来感左膝部轻微疼痛 ,尤以负重时明显 ,3天前无意中扪及左大腿内侧一包块而就医。体查左大腿包块约 1 2cm× 1 0cm×0 6cm大小 ,质硬、边界清楚 ,无活动 ,包块周围软组织无肿胀 ,左右膝关节活动自如。实验室检查 :WBC6 8× 10 9/L ,RBC4 0× 10 12 /L ,Hb110g/L ,血沉 6mm/h ,血磷、血钙及碱性磷酸酶均正常。x线及CT平扫 :左股骨干内侧见从骨皮质向外棘状突出一三角形密影 ,约 1 2cm× 1 0cm大小 ,未见骨膜反应。左右胫骨近端、股骨远端、股骨颈、股骨头、粗隆间、坐骨、耻…  相似文献   

5.
蛔虫在人类多寄居于肠道,有时可入胆道,而寄居于生殖道者极为罕见。我院于1960年8月,收住左侧输卵管蛔虫症并发感染一例,简要报告如下:病案:刀××,女,27岁,农民,住院号8602。因阵发性下腹剧痛十日,于60年8月31日下午8时入院。8月16日挑谷子后,突觉左下膜疼痛,疼痛持续,并有阵发性剧痛,放射至大腿跟部,曾数度昏厥不省人事,在当地治疗13日疼痛不止而转入我院。过去无特殊病史,数年前曾屙过蛔虫。经期18(3—4)/30日,中等量,无痛经史。近三月,月经曾一月来潮2—3次,量不多。19岁结婚,夫健。足月顺产四次,均健。体检:发育及营养中等,神志清楚,体温36.7℃,脉  相似文献   

6.
王振东 《天津医药》1997,25(10):627-627
手足发绀症(Acocynosis)罕见,临床易与雷诺氏(Raynaud’s)现象相混,本文报告1例如下。 患者 女,40岁。主因发作性双手发绀1年余,加重伴周身无力1个月于1995年4月5日入院。每逢气候寒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发作性双侧手指紫绀、发凉,持续3~5分可自行缓解。曾在我院治疗不见好转,于1个月前因双手发绀持续时间延长,范围增大,扩展到前臂皮肤,尤以上肢下垂时为著。曾去天津某医院测定ENA多肽抗体谱阴性,诊为雷诺氏现象而收我院。既往因头晕10年前发现血压高。查体:体温36.5℃,脉搏72次/分,呼吸12次/分,血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78岁,周身皮肤变粉红色3、4天,无自觉症状,于1982年2月27日初次就诊。发病前无用药史,既往便秘一年余,每3~4天大便一次。查体:体温36.7℃,脉搏76次,血压170/90。皮损表现:头面部、颈部、前胸及足背呈均匀密集如粟粒大的浅粉色斑点,颈、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呈粉红色,躯干四肢皮疹最轻,双手掌,足跖部呈弥漫性深粉色。  相似文献   

8.
空肠憇室为少见的病症,国内谭毓铨氏曾报告1例,因合并小肠扭转而行手术治疗。我院曾于1958年治疗1例,今将症状、手术所见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病历摘要:患者郭××,男,56岁.于1958年2月3日入院。主诉为近半年来饭后上腹部不适,饱胀,微痛,近一月来加重,逐渐消瘦。食欲尚好,大便正常,无烧心、呕吐及其他症状。体检未见异常,1957年2月22日曾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未见异常。1958年1月18日再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发现有幽门激惹现象。血液、大便及小便常规检查皆阴性。血沉第一小时26毫米,第二小时56毫米。手术前诊断为幽门溃疡。经左腹直肌切口进入腹腔,探查胃及十二指肠未发现溃疡,  相似文献   

9.
患者因喘,咳白色泡沫痰三月而就医。体查正常。x线检查:①头颅,骨板增厚密度增高,尤以枕部为著,内外板及板障不易区分,蝶鞍浅小,鼻旁窦及乳突发育差。②胸片,肋骨、锁骨广泛密度增高尤以皮质显著,髓腔变窄,两肺无异常心膈正  相似文献   

10.
腹茧症是一种临床上罕见腹部疾患,我院于1989年3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19岁,于1989年3月4日入院。诉半个月来经常腹痛,以脐周为主,能忍受,伴恶心、呕吐。腹部包块,腹痛时包块明显,时大时小,腹痛经排气排便后好转。近3日阵发性腹痛剧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43岁,因上腹部阵发性剧痛1周,恶心、呕吐、曾吐蛔虫数条,发烧1天于1970年3月28日入院。查体:除高烧及上腹部压痛外,无其他阳性体  相似文献   

12.
<正> 李××,女,6岁。患儿生后70天开始间断出现皮肤出血点,碰伤后流血不止。有时出现皮下血肿、紫癜,曾有两次咽部大出血,出现失血性休克。4岁后多次出现鼻衄,经输血方可止血。但无深部肌肉及关节出血。家族中无类似出血病史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体检:发育正常,轻度贫血貌。周身皮肤散在淤斑,新旧不一。不高出皮肤,以四肢远端明显。皮肤粘膜无明显毛细血管扩张征象,淋巴结不大,肝脾肋下未触及。  相似文献   

13.
肝类脂褐素沉着症,临床上称为“慢性特发性黄疸”,又称“Dubin-Johnson 综合征”,易误诊为“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临床上少见,我院遇见二例,报告如下。病例介绍例1 男,22岁,二月前于劳累后发现眼黄尿黄,并感上腹胀满,以“急性肝炎”于1979年3月入本院治疗。住院期间应用各种保肝药物,效果不明显。患者13岁曾发现两眼发黄,未治自消。家族史无特殊。体查除见巩膜轻度黄染外,余无特殊。血清胆红素定量、尿三胆检查见右表。凡登白试验呈双向反应。余无异常。玫瑰红~(131)碘肝胆动态显影扫描,肝无占位性病变,胆道畅通,肝吸收~(131)碘正常,但排泄延缓。口服法胆囊造影不显影。肝穿活检诊断:肝类脂褐素沉着症。  相似文献   

14.
类B抗原少见,国内曾报导两例,现将我市发现1例介绍一下: 患者男,64岁。已婚,4个月前发现腹部肿块逐渐增大,诊断“淋巴肉瘤”,3个月恶心呕吐,近10天加重,吐黄色苦水,伴少量食物,厌食烧心。患者消瘦、苍白、头晕、心悸、腹胀、喜暖拒按、肿块坚硬,有结节不活动。书978年2月12日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55岁.主诉上腹部隐痛2年多。3月前突然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胆囊造影未见异常,上消化道造影示“胃新生物”?转来我院,患者发病以来无明显黄疸和发热,未见呕血和黑便。体检:体温36.8℃,脉搏80次/分,血压130/90,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经病理证实,临床上无明显症状的纵膈类癌一例。病例报告患者男,33岁。1979年7月在胸部健康检查时发现左胸块影,而于同月31日在外地拍胸片,见左上纵膈相当于主动脉弓部位有一直径约6厘米之半圆形块影向肺野突出,密度均匀、边缘锐利。当时无任何症状,未作处理。一年多后,有咳嗽、气短、轻度声嘶、下午微热等症状而拍胸片复查,1980年11月6日正倒位胸片,发现纵膈肿块明显增大,上下经达12厘米,并已伸向右纵膈,突向右肺野,右肺中叶并有炎症感染。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 14岁。间断腹疼6—7年,近1年来加重。半年来咳嗽,痰中带血,发烧。以肺炎治疗后,烧退,但阴影仍存。又按肺结核治疗,症状不见好转而来我院。查体:慢性消耗病容,气管略右偏,心界不大,无杂音,血压120/70毫米汞柱,右胸第4、5肋间处叩浊,呼吸音弱,腹软,脐右可触及2.5×6  相似文献   

18.
类肉瘤病可以同时侵犯人体各器官如眼、腮腺、肝、脾、肠、脑、骨骼等,尤以淋巴腺及肺部的改变为常见,皮肤的病变更为多见。病例报告患者,女性,41岁,上海人。于1956年7月发觉右小腿有红点,微痒,逐渐增多,两肩及两上肢也有点状皮疹,渐扩展及融合成片状。检查皮肤,于右小腿伸侧可见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点,轻微浸润,边缘清楚,附近有小丘疹,上复白色鳞屑。两上肢伸侧亦有大小不等的斑点及丘疹,色紫红,有的皮损为斑块,边缘有结节,排列成环状,中央稍扁平,上复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35岁,诊断肾上腺肿瘤。缘自23岁时,有时起床后即感头晕、恶心、呕吐、无力(以双下肢明显),走路如踩棉花感,血压为160/100。此后多次测血压均在180/100左右。经用各种降压药治疗均无显效。无阵发性高血压现象。近3~4年来口干,多饮(每天饮水量约5市斤左右)、尿频,尤以夜间为  相似文献   

20.
李彬 《中国医药》2009,4(10):797-797
盆腔脂肪增多症为一种病因未明的良性罕见病。1959年Engels首次描述此病,Fogg和Smyth于1968年正式命名此症,定义为直肠与膀胱周围盆腔空间内正常脂肪组织的过度增生。2009年1月我们收治1例此类患者,采用盆腔及输尿管周围脂肪剔除及双侧输尿管置管术进行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