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肩胛间区测量体温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肩胛间区体温测量的可行性。方法对130例新生儿进行腋窝、直肠、肩胛间区体温的测量,采用自身对照进行比较。结果相同时间腋窝与肩胛间区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直肠和肩胛间区体温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肩胛间区测量体温安全可行、简便实用,易被新生儿家属接受,也减少了临床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背部温度测量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 ,体温波动较大 ,产热少 ,而散热较多 ,自身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差 ,易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所以 ,每天定时测量新生儿体温成为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目前 ,临床多采用腋窝、直肠部位的温度作为新生儿的体温监测。而测量腋窝、肛门温度时 ,为了保证安全及温度准确 ,使体温计有效的接触皮肤并防止体温计失落或折断 ,需要护士用手托扶体温计[1 ] 。 2 0 0 2年 3月 ,我院开始对 10 0例新生儿进行自身腋窝和背部体温测试的观察对照 ,证明新生儿背部测量体温是可行的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对象。随机抽取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暖箱内早产儿测量体温方式及时间,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将100例早产儿的3 min、5 min、10 min背部温度测量值与腋窝温度测量值进行对照。结果暖箱内早产儿体温背部测量法与腋窝测量法相同时间内所测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部测量法3 min、5 min、10 min两两相比较,5 min与10 min所测体温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min与5 min、10 min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暖箱内早产儿体温背部测量法与腋窝测量法一样能较准确获得早生儿的真实体温,测温时间为5 min,既可以减少暖箱内早产儿不适,又可减轻护士工作量,安全有效,方便实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56例)和常规育儿对照组(56例),同时选择同期正常足月新生儿56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早产儿两组的围产期情况相似,干预组从新生儿时期开始接受早期干预。结果:纠正年龄12、24、36个月时干预组早产儿智力发育指数(MDI)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达到和超过正常新生儿水平,而对照组较正常新生儿组明显落后,且对照组有2例智力低下,干预组无一例智力低下。结论:早期干预可以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有利于防治智力低下。  相似文献   

5.
杨春凤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0):1864-1865
体温的测量是新生儿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病情观察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体温观察可协助医生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并为预防、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未完善,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温度不稳定,临床常规2~4h测温一次。为寻找最适合保暖箱内鸟巢中新生儿测量体温的部位,自2008年10月开始,我们对280例保暖箱内鸟巢中的新生儿在同一时间进行腋窝、颌下、肩胛区、腰部(肾区)温度测试,并进行自身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颈部测试体温之优点839000新疆哈密红星医院秦文彩测量体温的三种常规方法中,只有腋下和直肠测试法适用于新生儿。就直肠测试法而言,由于新生儿都有襁褓包裹,且大便次数多,测量时需打开整个襁褓,极为不便,又容易使新生儿着凉,因此,临床很少使用。腋下...  相似文献   

7.
体温是新生儿病情变化的重要指征之一,通过体温观察可协助医生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并为预防、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体温监测尤为重要,需每2~4h监测1次。对早产儿临床常采用暖箱提供的中性温度保证其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维持皮肤温度在36.0~36.5℃)。2005年8月-2006年4月,我科对NICU病房257例新生儿在有无中性温度的情况下选择不同部位测量体温,比较测温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新生儿科护理工作中,由于新生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体温容易随外界环境变化而波动。新生儿体温监测成为护士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的一项重要技术。临床上新生儿测量体温的常见部位有肛门、腋窝、颈下。实际工作中由于颌下体温测量方便、安全,此种方法应用越来越多,但在教科书和护理常规中未列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对我科2002-09/2007-03住院的104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病理新生儿患病率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或感染是新生儿硬肿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及病理新生儿的治疗及护理,可减少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子体温计和水银体温计对体温测量的一致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立意抽样的方法,共测量616例次患儿,其中早产儿218例次,足月儿102例次,监护室患儿296例次。用水银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分别测量左侧和右侧腋温,同时用肛表测量患儿直肠温度。结果在同样的测量部位,电子体温计和水银体温计的测量数值无显著差异,直肠温和腋温的差值在0.67-0.93℃。新生儿的腋温和直肠温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在临床上,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体温安全、可行,数据可靠,新生儿可采用腋下电子体温计测量体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生儿体温背部测量法的科学性及可行性.方法 分别对100例新生儿体温进行7,10,30 min的腋窝、颌下、背部3种测量,与同时进行的3 min肛门测量的体温值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新生儿体温背部测量法与其他部位测量法相同时间内所测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部测量法7,10,30 min与肛门测量法(3 min)所得的体温值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辐射抢救台和暖箱保暖的患儿背部测量体温7,10 min与肛门测量法所得的体温值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30 min的腋窝测量法和颌下测量法与肛门测量法所得的体温值比较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 min的背部测量法与肛门测量法所得的体温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儿体温背部测量法可以与腋窝测量法、颌下测量法一样应用于护理量较大的临床新生儿科,背部测量法能较准确获得新生儿的真实体温,不受辐射抢救台和暖箱使用的影响,既可以避免患儿受凉,又可减轻护士1:作量,安全有效,方便实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早产儿凝血功能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新生儿分为早期早产儿(35例)、晚期早产儿(35例)和足月新生儿(30例)三组。对所有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头颅MR,分析发生颅内出血的几率,以及胎龄、凝血功能与颅内出血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早产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低下现象,与足月新生儿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早产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高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凝血功能低下程度显著低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早产儿的颅内出血率明显高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所有早产儿中颅内出血的发生几率为40%(28/70)。结论凝血功能低下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同时也是发生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胎龄与凝血功能低下程度成正比,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成反比。  相似文献   

13.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体温和母乳喂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体温和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足月新生儿50例分为干预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接受常规产科护理,干预组新生儿在此基础上与母亲进行1 h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分别在新生儿出生后即刻、1 h、2 h、4 h测量腋窝温度;对两组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和42 d母乳喂养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即刻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婴皮肤接触1 h、2 h、4 h,干预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以提高新生儿体温,提高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电子体温计在儿科应用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子体温计和水银体温计对体温测量的一致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取立意抽样的方法,共测量616例次患儿,其中早产儿218例次,足月儿102例次,监护室患儿296例次.用水银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分别测量左侧和右侧腋温,同时用肛表测量患儿直肠温度.结果 在同样的测量部位,电子体温计和水银体温计的测量数值无显著差异,直肠温和腋温的差值在0.67~0.93℃.新生儿的腋温和直肠温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在临床上,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体温安全、可行,数据可靠,新生儿可采用腋下电子体温计测量体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准确、安全、易行、方便测试温箱中新生儿体温的部位。方法对60例温箱中新生儿腹股沟与腋窝温度同步测试。结果将所测得1809组体温数据经统计学处理,两部位的测量温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温箱中新生儿体温采用腹股沟温测量简便、易行,可用于替代腋窝温测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抚触方式延迟处理早产儿胎脂对新生儿体温、感染以及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绍兴市妇幼保健院的187例孕周在35~37周的早产儿,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87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抚触方式延迟去除胎脂,对照组出生后即去除胎脂,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体温变化、感染发生情况以及观察组新生儿的皮下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即刻、1h、2h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48h内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新生儿进行抚触后无皮下出血点,出生后3d内均未发生皮肤感染。结论以抚触方式延迟处理早产儿胎脂对于近足月早产儿减少低体温的发生及降低新生儿感染率有明显益处,而且实施过程方便、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胎龄及日龄对新生儿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的影响及规律。方法:采用99mTc-ECD SPECT对早产儿组、足月早期新生儿组、足月晚期新生儿组共 16例进行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并作半定量分析和读片分析。结果:早产儿组原始感觉运动区和枕叶rCBF低于足月早期新生儿组(P<0.05),显著低于足月晚期新生儿组(P<0.01),其额叶中份、顶叶 rCBF也低于足月晚期新生儿组(P<0.05),其余各叶皮质rCBF 随胎龄和日龄的增大有增加趋势。早产儿组脑血流显像图与足月早期新生儿组和晚期新生儿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早产儿与足月儿的脑血流灌注显像有显著的差异,rCBF 的变化可能与新生儿大脑皮质相应区域发育成熟度和时间顺序有关。  相似文献   

18.
邱萍 《齐鲁护理杂志》2004,10(2):151-151
新生儿禁用口腔测量体温,直肠测量体温只在可疑病例时采用。目前临床新生儿测量体温最常用方法是腋下测温,但很不方便,冬季测温时新生儿易着凉,也不易观察体温计放置得是否符合要求,有时需重复测量才能获得准确的体温值。采用颌下测量体温方法(新生儿具有颌下紧贴前胸特点)能很好地避免以上不足。我们采用连续、自身同期对照法观察了颌下测量体温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体温测量部位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常用的体温测量部位为口腔、腋窝及肛门,而对新生来说,此三个部位均有不方便之处,且费时、费力本文通过对1357例出生7天以内的新生儿同时采用腋下温度及颌下颈部温度的方法对照,探索能不只使用安全、简捷的颌下颈部温度测量法代替腋下温度测量法。结果二得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以我们认为颌下颈部温度测量法可以代替腋温测量法。  相似文献   

20.
体温测量是最基础的临床护理工作之一,该工作在儿科特别是新生儿科尤其重要,目前的体温测量多采用口温、肛温和腋温,但对于新生儿科来说这些测量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或不便.为寻求更简便、安全、准确的新生儿体温测量方法,笔者根据新生儿解剖、生理特点,采用腘窝进行体温测量,并将腘窝温度与腋窝温度进行比较,以探讨使用腘窝测量体温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