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 七、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内眦外。”考“睛”,意指眼睛,《玉篇》:“睛,目珠子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明”,《说文》:“照也”,《左传·昭二十八年》:“照四方日明。”此穴在目内眦角,《甲乙经》载:“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  相似文献   

2.
<正>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承泣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考“承”有受义。《礼·礼运》:“是谓承天之祜”。《易·师卦》:“开国承家”。虞翻谓:“承受也”。“泣”,《说文》:“无声出涕曰泣”。《六书故》:“书:‘呱呱而泣,’诗:‘其泣喤喤’,泣非无声也,大约悲者泣而哀者哭,哭泣之声有细大之差焉”。《尔雅·释言》:“泪也”。此穴在目下,当悲泣泪下,此穴处首先受之,故名承泣。四白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一寸,面(九页)骨颧  相似文献   

3.
浅谈风池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穴,位于项后发际边缘凹陷处,平耳垂,为风邪流注之处,是搜风之要穴,故曰风池。该穴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脉之会穴。《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下耳后。”《难经·二十八难》:“阳跷脉,起于跟中……入风池。”《奇经八脉考...  相似文献   

4.
五官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还有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等等,与五官也有联系。兹将五官与经络的具体联系及其临床应用,分别论述如下。目 (一)经络联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脉者,皆属于目。”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过目内眦。手少阴心经:其支脉系目系。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至目外眦;其支者,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其  相似文献   

5.
一、详述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并叙述在足部与哪些经脉相邻? 答: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后到耳屏间切迹上走耳前、额角,向后过耳上(完骨)反折向上过耳后,头侧到眉上(阳白),反折上头侧,经耳后(风池)下项后到肩(肩井),进入缺盆部。耳后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支脉:从目外眦分出下走大迎,反  相似文献   

6.
李伟 《当代医学》2010,16(16):157-157
目的探讨落枕的针刺治疗方法。方法以患侧悬钟穴为主,若不见效改用健侧悬钟穴。结果其中一次痊愈30例,二次痊愈7例,三次改健侧痊愈3例,有效率100%。结论落枕主要因睡眠姿势不当,致经络之气血受阻,痛者不通;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止于足,其痛部位即是经络所及,悬钟穴是本经腧穴、八会穴之一,近于足少阳胆经终止处,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放悬钟穴对落枕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古代文献中虽然没有三叉神经痛这个名词 ,但有类似三叉神经痛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中有“颌痛”、“颊痛”、“目外眦痛”的记载。《素问·缪刺论》中的“齿唇寒痛”的记载等非常类似三叉神经痛。根据中医理论 ,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受邪。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部 ,手太阳小肠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的分布区 ,手阳明大肠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三支的分布区 ,手少阳三焦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的分布区 ,足太阳膀胱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的分布区 ,足阳明胃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二、三支的分布区 ,足少阳胆经…  相似文献   

8.
《灵枢·经脉》篇云“三焦手少阳之脉……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又云“胆足少阳之脉,……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提出了手,足少阳经在颈、肩部的前后交行问题。查颈部手少阳的经穴有翳风、天牖;足少阳的经穴有风池、完骨。在肩部,手少阳的经穴有天,足少阳的经穴有肩井。  相似文献   

9.
《灵枢·经脉》关于手、足少阳经脉在颈肩部的循行描述如下:手少阳三焦经"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下膈,遍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相似文献   

10.
百会其穴位在《针灸甲乙经》定位于“以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等均遵此说。百会在历代的针灸文献中,有诸多名称,如《针灸甲乙经》称百会为三阳五会;《针灸资生经》称为天满;《普济本事方》称为泥丸宫;《针灸聚英》称为巅上。尚有称五会、三阳、岭上、维会等名称。百会穴是足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督脉5条经脉的交会穴,故称三阳五会,又是百脉朝会之穴,有输出输入、宣通气血的功能。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百会在临…  相似文献   

11.
<正> 八、足少阴肾经涌泉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甲乙经》卷三谓:“在足心陷者中”。考“涌”有水腾溢、上升之义,《说文》:“滕也”。杨基诗:“酒酣文思涌”。“泉”水自地出为泉(其义详前释)。《释名·释水》:“水上出曰涌泉”。此穴在足底,当足跖屈时的凹陷处是穴。足少阴肾脉由此向上腾溢,如泉水自地涌出,故穴名涌泉。  相似文献   

12.
“噼”、“癖”是出现在《内经》中的古老的病证。“噼”,《灵枢·经筋》:“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1]《太素·经筋》“噼”作“辟”,《甲乙经》“噼”作“僻”。张介宾注:“此申言口眼歪僻之证,必系足阳明、手太阳之筋病也。噼,僻同。”“癖”,《灵枢·水胀》:“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肉乃生。”《太素》、《甲乙经》“癖”作“瘕”。  相似文献   

13.
<正> 十三、任脉会阴本穴最早见于《素问·气府论》,载:“下阴别一。”王冰注谓本穴。《甲乙经》始名会阴。属任脉。《甲乙经》卷三谓:“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考“会”,有会合之义(其义详前释)。“阴”,阴、阳之阴(其义详前释),在此指前后二阴。此穴正当前、后阴会合之处,故名会阴。  相似文献   

14.
八了穴是临床常用穴之一.十几年来,笔者采用八了穴推拿及拔火罐治疗某些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略述管见.1 八了穴的概念及归经八了穴即上、次、中、下四对,总称八了穴.了,窟也,深孔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古人对八了穴部位的描述基本是一致的.《素问·骨空论》“八了穴在腰尻分间”.《甲乙经》“上了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侠脊陷中”;次了“在第二空侠脊陷中”;中了“在第三空侠脊陷中”;下了“在第四空快脊陷中”.此与常说的四对骶后孔是一致的.关于八了穴的归经,目前,都认为属足太阳膀胱经.但《甲乙经》指出“上了足太阳、少阳之络”.《素问·骨空论》王冰说:中、下了“足太阳、厥阴、少阴三脉左右交接于中”.  相似文献   

15.
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倡对人体进行解剖,以认识内在脏腑与其他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如《灵枢·经水篇》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对眼的解剖,记载了较多的解剖名词,如目、睛、黑眼、白眼、瞳子、目系、眦、内眦、外眦,锐眦、约束、目眶等。对眼的视物辨色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也作了较为深刻的论述。以后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眼的解剖生理,认识更为深入。如《外台秘要》指出白眼重数只有三,而那种认  相似文献   

16.
丝竹空为手少阳三焦经之末穴,与足少阳胆经相交接,为手足少阳脉气所发.古今文献记载此穴多主治头目疾患,但笔者临床上除按文献记载施治外,又颇多新用.现将笔者对丝竹空的粗浅认识和临床应用体验浅述于下:一、对丝竹空的认识1.命名问题:对丝竹空之名的解释,诸家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17.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经穴,足少阳阳维之会,临床常用。笔者在临床应用风池穴为主穴,配伍其他腧穴,治疗一些疾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四足太阴脾经1.隐白:藏者曰隐。穴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甲乙经》有:“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是处皮肤常隐而肉色白,因名隐白。2.大都:都者盛也。穴当足大趾本节之后内侧陷中,《甲乙经》有:“在足大指本节后陷者中。”是处皮肤丰盛,因名大都。3.太白:穴属足太阴,位于足内侧,核骨下陷中。《全鉴》有:“足大指后内侧,内踝核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是处皮肤较足底  相似文献   

19.
悬钟穴属足少阳胆经,在医籍记载其定位上,有一些不同的地方。《难经》记载“髓会绝骨”。绝骨非经穴正名,而应是经穴别名。究竟哪个经穴为绝骨穴呢?历代认识也不一致。今就笔者掌握的一点有限资料,试就这两个问题略淡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医林先辈不吝斧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和分析目前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常用腧穴的选穴规律,指导临床治疗和相关科研腧穴检测方案。方法根据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检索2000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删除重复文献及其他无用文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共107篇,分析并总结其腧穴规律。结果常用排名前15的腧穴为:颈夹脊、风池、肩井、天柱、大椎、后溪、阿是穴、合谷、颈百劳、外关、大杼、天宗、列缺、肩外俞、风府。常用经络为: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手阳明大肠经。结论目前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试验中,常选用远近取穴、局部选穴、循经选穴。常用经络配伍为:足少阳胆经常配合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使用;经外奇穴常配合手少阳三焦经使用。其中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经外奇穴三者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