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血液病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PICC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 PICC置管的血液病患者8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塞丁格技术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导管脱出、出血和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脱出、出血和静脉炎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 PICC 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入与传统PICC置入的效果差异.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5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的150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分别在置管过程中、置管第2天、中间回访和置管第7天,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及置管手臂舒适度等指标的差别.结果 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均为100%,出血量、导管末端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第2天及中间回访时,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情况、手指肿胀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回访时,观察组穿刺点渗血、手指肿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置管手臂的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入能明显改善穿刺点渗血、手指肿胀、机械性静脉炎和置管手臂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5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496例,试验组65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盲穿,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结果试验组置管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静脉炎、穿刺点渗血及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肿瘤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减少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增加肢体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杜华 《全科护理》2014,(31):2893-2895
[目的]评价 Site-Rite 5型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肿瘤病人肘部血管条件良好者作为对照组(85例),差者为观察组(5 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盲穿式PICC置管法,观察组采用 Site-Rite 5型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 PICC 置管。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术后组织损伤、机械性静脉炎、血栓、误入动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损伤、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误入动脉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ite-Rite 5型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置管成功率高、术后总体并发症低于常规盲穿式PICC置管法,但存在误穿动脉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74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时机、部位、置管静脉及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方法。结果 174例患者穿刺置管成功率96.0%,置管后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导管异位、导管堵塞、渗液。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PICC穿刺时机宜选择在首次化疗时,穿刺部位首选右侧肘上贵要静脉、熟练技术及良好的维护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传统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6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观察组通过超声影像技术选择上臂中下部的贵要静脉或肱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并结合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术后患者带管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对照组的一次成功率为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P〈0.05);观察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3±8.6)d比(89.3±9.6)d;t=5.2,P〈0.01];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例数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71%比10.71%;χ^2=16.39,P〈0.05),而导管脱出、感染、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3.0%高于对照组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P〈0.05)。结论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安全性高,增加患者手臂的舒适度,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少。比传统PICC置管术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头皮钢针替代长穿刺针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非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3例成人应用9F头皮钢针穿刺浅静脉置入PICC患者(观察组),并与应用塞丁格穿刺套件中长穿刺针穿刺浅静脉置入PICC的108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两组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非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头皮钢针可以替代塞丁格穿刺套件中长穿刺针的使用,值得在无超声引导条件下行PICC置管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马容莉  马姗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5):1193-1194
目的探讨视锐5TM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应用于老年高龄患者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66例需行PICC穿刺的老年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视锐5TM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法或盲穿法。结果两组患者的舒适度、一针穿刺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视锐5TM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可显著提高老年高龄患者PICC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出血发生率,保证置管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血管监测在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59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施行超声血管监测的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对照组采用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改良式塞丁格PICC置管术。观察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穿刺时间、穿刺口渗血、患者的疼痛感等情况。结果应用超声血管监测的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的塞丁格PICC置管术组(P0.05),导管异位率低于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的塞丁格PICC置管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出血量、穿刺所花的时间及穿刺时的疼痛分值条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实施超声血管监测,不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穿刺时间,且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降低了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孙杉杉  余琪  沈蕾  陈友玲  赵洁  童瑾  冯丽娟 《全科护理》2021,19(24):3383-338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婴儿下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例1岁以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取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一次成功率,24 h内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一次成功率、穿刺点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和置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危重婴儿下肢PICC置管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降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128例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及PICC置管后和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导管异位率3.1%,穿刺点出血14.1%,静脉炎4.7%,静脉血栓6.3%,非计划拔管6.3%,堵管7.8%,导管相关性感染1.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再改良塞丁格技术,可以显著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用于肿瘤患儿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应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的65例肿瘤患儿作为观察组,以2010年应用常规穿刺法留置PICC导管的45例肿瘤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低于对照组,但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肿瘤患儿应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能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术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60例行PICC置管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肉眼直视下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下PICC置管与再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8位患者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再改良PICC置管,即用头皮针替代原套管针进行穿刺,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对比2组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患者舒适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再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肘关节以上贵要静脉、头静脉应用血管超声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 PICC 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需置管的患者,其中贵要静脉组30例,头静脉组30例,2组分别统计导管末端位置和静脉炎、血栓、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头静脉组异位率达7.5%,贵要静脉组无异位(P <0.01);头静脉组静脉炎发生率10%,贵要静脉组无静脉炎发生(P <0.01);头静脉组感染率3.3%,贵要静脉组无感染(P <0.01);头静脉组无血栓发生,贵要静脉组血栓发生率10%(P <0.01)。结论肘关节以上应用血管超声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 PICC 的贵要静脉1次植入成功率、静脉炎、感染发生率较低,血栓几率较高,头静脉则相反,提醒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理血管穿刺。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通过对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与盲穿置管的效果比较,评价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探讨PICC的扩大应用。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2年1月,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0 例)采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对照组(30例)采用盲穿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一次送入成功率、穿刺时间、置管成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一次送入成功率、穿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成功率无差异。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更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PICC置入法在肠外营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需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实施PICC留置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P1CC置入法,对照组采用PICC盲穿置入法。结果:两组患者置管后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置管天数、日均耗材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4h后穿刺点渗血发生情况、置管期间维护次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PICC置人法能改善穿刺点渗血,从而减少维护次数,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利弊。方法 56例经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为观察组,73例以传统PICC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记录置管适用率、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肘上、肘下置管适用率分别为96%、100%,对照组分别为11%、66%(P〈0.01);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3%,对照组为52%(P〈0.01);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4%,对照组为11%(P〈0.01);采用塞丁格技术置管的费用平均每次要高于传统PICC 500元。结论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提高了置管适用率、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传统PICC置管因价格优势,对血管条件较好的患者仍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化疗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盲穿方式和B超引导下行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的效果。方法随机从2015年5月~2017年5月选取实施置管患者共62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常规组,各31例。实验组则在B超引导下实施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穿刺置管,而常规组实施盲穿置管,比较2组患者的综合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是90. 32%(28/31),常规组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是70. 97%(22/31),实验组显著高于常规组(P 0. 05);实验组机械性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 05);实验组患者置管一个月之后的舒适度是(88. 74±5. 7)分;常规组是(78. 44±5. 6)分,实验组高于常规组(P 0. 05)。结论通过B超引导而实施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可以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同时患者承受的创伤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