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试论仲景学说对护理医学的贡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周纯杰,周丽丽哈尔滨市第八医院孙淑杰医护合一是中医古典医藉的特色之一.《伤寒杂病论》作为一部中医古典医藉.素被前贤后暂所重视.因此前贤对其论注而卓然成家者数十有百.晚近对其精研究奥者奚止万千。然而认真研究其...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药"的运用为其一大特色.其根据药物的性能,将二种药物配对,或独为一方,或与它药并用,以其独特的功效治疗各种病证.列举10种"对药",从主治病证及其功效二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10种"对药"为"生姜、大枣;麻黄、白术;芍药、甘草;干姜、甘草;茯苓、桂枝;柴胡、黄芩;厚朴、枳实;半夏、生姜;干姜、附子;大黄、桃仁."  相似文献   

4.
仲景故里     
张仲景故里穰东镇张寨村东南现立高3米、宽0.65米的“医圣张仲景故里”碑一通,1993年,穰东镇政府划该镇仲景路东端6600平方米,作为张仲景纪念地。外围筑1.5米高透景护拦墙,纪念地内建张仲景纪念塔及医圣宫。塔为齿形四柱,自下而上,逐渐收敛交合为顶。塔顶有转盘彩灯两层,共计塔高30米。塔内耸立10米高的医圣汉白玉塑金雕像,医圣右手握《伤寒杂病论》,左手持中药灵芝,像前设敬拜医圣台。  相似文献   

5.
高雪  李春红 《江苏中医药》2019,51(12):79-80
东汉张仲景用麻黄治疗病症广泛,使麻黄的应用得到极大的发展。通过整理分析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麻黄方剂的条文,以探求仲景应用麻黄的规律。发现仲景用麻黄主要治疗外感发热、咳喘、身黄、浮肿、肢节疼痛等病症,且同一病症根据不同病机,麻黄的配伍、用量不同,为拓宽麻黄临床应用范围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李家庚 《河南中医》1998,18(3):136-137
论仲景运用虫类毒药的经验李家庚湖北中医学院(430061)主题词《伤寒杂病论》虫类药/治疗应用所谓虫类毒药,系指毒性较大而容易引起副反应或严重中毒的药物。《伤寒杂病论》用药达170味以上,其中毒性药物约为32味,而虫类毒药约为10味:如水蛭、虻虫、?..  相似文献   

7.
仲景辨治痹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 ,一直为后世医家所尊崇。本文选取《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以关节疾病表现为主或与此相关的病证 ,从脉因证治的角度展开讨论 ,以理清仲景辨治痹证的基本脉络 ,并推源溯流 ,分析和归纳古今的临证思路和经验 ,以供同道参考。1 病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即称为痹证。关于痹 ,《内经》中已有专篇论述 ,其偏重在理论 ,强调外邪的侵袭。而临床的具体证治 ,始于张仲景 ,仲景著作中除了湿病、历节、血痹、肾着之外 ,诸如湿痹、风湿、风痹、周痹等均和骨节疼痛相关 ,从现…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问世之前,中医的主要流派是“医经派”与“经方派”。此处“经方”只是经验方之谓,与后世崇尚的仲景方之“经方”含义不同,后者之“经方”是“以经论方”也。迨至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祖国医学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得以问世,中医有了诊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第一部专著。由于该著“有论有方”、“以论统方”,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从根本上改观了汉以前中医临床缺乏系统理论的局面。笔者试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仲景学说对中医学的发展所起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伤寒杂病论》方剂剂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擅用栝蒌伍于不同方剂中 ,随其所宜 ,治疗诸多疾病。据笔者统计 ,仲景共用栝蒌组方 1 7首(以桂林白云阁藏本木刻版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准 ) ,其中以栝蒌实组方 7首 ,栝蒌根组方 1 0首。兹就其运用栝蒌组方之经验 ,试作归纳于后。1 胸痹作痛 ,主栝蒌开胸散结仲师认为 ,胸痹之因 ,乃“阳微阴弦”之故。“阳微”者 ,胸阳不足也 ;“阴弦”者 ,阴邪 (痰饮或水饮 )内盛也。阴实之邪上乘阳虚之胸 ,则胸痹作矣。痹者 ,为邪入之 ,而邪入之人 ,正先虚。此邪入是标 ,正虚为本。仲师急则治其标 ,恒以栝蒌而治胸痹之急。如卷十五《辨胸痹…  相似文献   

11.
仲景方药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杂病论》被称为中医“经典”,其方剂被称为“经方”,作者仲景因此被誉为“医方之祖”。本文试就其制方用药的思路作一探讨。1大胆创新,奠中医方剂学之基础 查《内经》载方仅十三首,其中半夏汤在配伍、煎法和服法上已有一定的要求,针对疾病有缓急、远近、深浅的不同,而制奇、偶、大、小、轻、重不等之方剂进行治疗。居延汉简中有不少关于医药方剂的记载,真实地反映了汉代方剂学发展的水平[1]。仲景就是在那样的时代,“勤求古训,博览众方”,把中医药方剂学的基础奠定起来的。他在总结前人运用本草汤液治疗疾病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不寐"又称失眠,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不寐称之为"不得眠"、"不得卧"、"卧起不安"或"不能卧"等,其内容多分散于各条文中,本文拟就其论治不寐的内容分析如下。1以神机失用的不寐为主要表现,兼以其他神志病症此类不寐发病机制多为邪气侵袭人体,失治误治损伤人体气血阴阳;抑或素体本虚,脏腑阴阳失  相似文献   

13.
六经开,阖,枢学说的渊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华龙 《河南中医》1998,18(2):5-6,16
开、阖、枢说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伤寒论》并未明言。后世医家多以此说解释六经病机和症状、阐发六经病变的传变关系、预测六经病变的预后、指导六经病的治疗,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并且能够利用六经之间的联系进行论治,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4.
陈桂敏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48-1049
目的:探析仲景苦辛并用,寒热共剂治法。方法:通过探讨其组方特点、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举例说明。结果:苦辛法在治疗寒热错杂证、湿热证、支饮重证时有和阴阳调气机之功。结论:仲景苦辛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效果肯定,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论仲景脉学     
<正>1关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有许多版本,目前通用《伤寒论》为明赵开美刻本。但近年来,随着大家对《伤寒杂病论》各种版本的认识,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轮廓全貌愈来愈清晰。明赵刻本《伤寒论》据传为王叔和所得相传,为仲景第七次稿,而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相传为第十二稿,余稿已不得相见,仅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比较,白本缺佚"六气主客"一篇,可能为传抄者所误矣。  相似文献   

16.
正第一次听胡希恕先生讲课,是1966年冬,其家住壅和宫东小平房,题目是《基于仲景著作的研究试谈辨证施治》。其主要内容发表于《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当其讲到: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一句话时,余感到最震惊,亦不甚理解。后经不断读胡老笔记,随着对其学术的了解渐渐深入,才逐渐理解其涵义,体悟此语的横空出世有划时代意义。并感悟一代一代后学之中有越来越的人认识此语的  相似文献   

17.
吴洁 《江苏中医》2001,22(12):8-9
邪正观是中医辩证论治的基本观点之一,对治则、治法的确立和方药的运用均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从邪正观出发分析了仲景《作寒杂病论》中部分方药的配用特点,以冀对临床辨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施彩红 《吉林中医药》2009,29(4):279-281
湿气袭人而为病,变化多端,症状各具,其中既有湿气侵犯人体上下、在内在外之别,又有夹风夹寒之辨,侵及部位不同,症状也各异。治湿之法无外发汗、利小便二法,但也有温脾、宣肺、补肾之不同。湿邪袭上方用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湿气中下方用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湿夹风寒、流于经络方用桂麻各半汤,湿气干脾方用白术茯苓厚朴汤,湿气干肺宜小青龙汤,湿气下移肾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宜麻黄茯苓汤,湿夹风寒、外中于表则因所夹之邪不同治法也各异。  相似文献   

19.
仲景运用甘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蓉 《四川中医》2001,19(11):12-13
张仲景是东汉末期一位杰出的医学大家,后人尊之为医中之圣,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为《伤寒杂病论》,其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份,其中用甘草方二百多个,今探其应用、配伍,用量、用法,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五苓散新解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琼 《陕西中医》2007,28(1):105-108
五苓散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主要为人体水液运行失常而设,如水逆、水痞等证。后世医家会仲景方意,在临床中应用甚广。下面就本方的方名、方义以及临床应用等略谈愚见。1五苓散方名意义仲景对方剂命名之法甚多,或以主药名、或以功效名、或以四象名、或以颜色名、或以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