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性内斜视在儿童斜视中最常见 ,除屈光矫正外 ,为了眼位及早得到纠正 ,早日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正确掌握手术时机非常重要。我院自 1995年以来 ,对 71例共同性内斜视儿童进行了手术治疗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 71例中男 30例 ,女 4 1例 ,年龄 2~ 14岁 ,以 2~ 3岁发病者居多占 6 5 .8% ,先天性内斜视(<1岁 ) 6例 ,其中婴儿性内斜视 5例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6 1例 ,非调节性内斜视 4例。二、术前检查所有患儿术前用 1%阿托品散瞳验光 ,戴全矫天眼镜 6个月以上 ,有弱视者行弱视治疗至双眼视力相似或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方法、时机及疗效。方法追踪观察76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发病时间、年龄,对疗效的影响。结果发病年龄愈小、病程愈长,双眼视功能愈差。结论儿童共同性内斜视应及时发现,早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4.
共同性内斜视是临床最多见的斜视,尤其是儿童更为多见。共同性内斜视不仅有碍患者外观,而且严重影响双眼视觉的发育和形成,斜眼往往还形成弱视,所以一旦发病,应立即诊治,以获得功能和美容两方面的治愈。我们采用手术的方法对55例共同性内斜视儿童进行了治疗,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方式、手术量及眼位矫正效果。方法:对28例共同性内斜视行超常量双眼内直肌后退术加外直肌缩短术随访6月。结果:28例(56只眼)中,眼位正位22例(44只眼),占78.5%.外斜2例(4只眼),占7.10/0,内斜4例(8只眼),占14.3%。结论:实行加大量后内斜视矫正疗效良好,术后双眼立体视觉的恢复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7.
1 病例资料例1 游某,男,24岁,主诉复视1年,即于1990年冬发现视物成双,若遮盖一眼双影即消失。1月后右眼发生内斜,并伴有轻微眼胀及头晕等不适。无外伤及高热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血压16.7/10.7kPa,神经系统检查和头颅CT扫描无异常。眼科检查:右0.1,-3.50DS,1.00DC×105°-1.2,左:0.2,-3.00DS,-0.75DC×90°-1.0。双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KP(-),Tyn(-)。双瞳孔等大同圆,晶体无混浊。眼底:双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内斜视43例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内斜视是出生时或半岁以内发生的内斜视,其特点是发病早,斜度大,平均内斜度约50^△~60^△,且不能通过镜片矫正,对儿童双眼单视功能损害较大,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作者总结本院1998年1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43例先天性内斜视手术病例治疗及随访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分析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CE)患者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ACCE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通过对头部行影像学检查排除神经系统疾病。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病史、近距离用眼时间,并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视网膜检影验光、三级视功能、斜视度、Titmus近立体视功能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待复视程度及斜视度稳定超过6个月后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疗效。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手术方案调整量与术眼内直肌同角膜缘间距的相关性。结果 120例患者均无弱视治疗遮盖、家族遗传及眼部外伤史,神经内科及颅脑CT检查均为阴性;伴有轻度近视12例、中度近视60例、高度近视48例,平均等效球镜(-5.68±5.13) D;发病前,平均每天近距离(1/3 m)用眼时间为(9.26±1.61) h,平均持续时间(6.11±2.05)个月;平均近距离(1/3 m)斜视度(32.00±7.32) PD,远距离(6 m)斜视度平均(30.00±9.81) 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tmus检查结果显示,无近立体视6... 相似文献
11.
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进行回顾性研究,做内直肌徙后的调整缝线手术,收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本组病例有一些共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123例共同性内斜视做屈光状态检查,结果为单性远视118眼占48%,复性远视72眼占30%,无近视状态;完全调节性内斜视34例占2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60例占49%,与调节无关的28例占23%。通过123例的治疗观察发现散瞳验光是对于调节性及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首选治疗。早期戴镜越早越有利于恢复眼位,提高视力,防止弱视,保全双眼单视功能,免除手术矫正。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内斜视是儿童较为常见的一种斜视 ,多见于婴幼儿 ,Costenbader〔1〕 又称之为婴幼儿内斜视 ,一般斜视出现在出生后 6个月以内。该病的特点为 :斜度较大 30 △ ~ 6 0 △(一般 >5 0 △)、但与屈光调节关系不大、屈光度多在 + 1~ + 3D ,能交替注视 ,双眼外展轻度受限 ,一般不发生弱视 ,神经系统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变 ,可合并有下斜肌亢进、A和V型斜视、交替性上斜视 (dissociateverticaldeviation ,DVD)和隐性眼球震颤等。该病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 ,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很多 ,如发病年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共同性内斜视手术对儿童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把握手术时机及手术定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方法:全部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大部分患儿采用等量双内肌后徙术。对于大角度内斜患儿行双,内直肌后徙的同时加一条外直肌折叠。结果:18例中,17例术后正位占94%,其中10例获得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欠矫1例。结论:为促使儿童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及恢复,应尽早矫正斜视。 相似文献
15.
16.
《医学综述》2016,(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共同性内斜视患儿手术对远近立体视觉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住院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内斜视患儿204例,按手术治疗年龄分为<2岁组(24例),2~9岁组(105例),>9岁组(75例);根据戴矫正眼镜后患儿的残余斜视度分为≤25△组(129例)和≥25△组(75例);按不同发病年龄分为<2岁组24例,≥2岁组180例。比较共同性内斜视患儿手术前后的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功能,以及不同发病年龄和手术年龄对患儿立体视功能的影响。结果 <2岁组患儿的融合存在66.7%(16/24)、近立体视87.5%(21/24)、远立体视75.0%(18/24)以及立体视91.7%(22/24)存在率高于2~9岁组融合存在42.9%(45/105)、近立体视48.6%(51/105)、远立体视34.3%(36/105)、立体视59.1%(62/105)存在率和>9岁组融合存在33.3%(25/75)、近立体视40.0%(30/75)、远立体视32.0%(24/75)、立体视46.7%(35/75)存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双眼立体视与术前比较,术后患儿中心凹立体视13.2%(27/204)、黄斑立体视33.3%(68/204)率提高,周边立体视11.8%(24/204)率、无立体视觉41.7%(85/204)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岁组和≥2岁组患儿存在立体视觉率分别为91.7%(22/24)和53.9%(97/180),高于术前66.7%(16/24)和42.2%(76/180)(P<0.05),且<2岁组高于≥2岁组(P<0.05)。结论共同性内斜视患儿的手术年龄越早,立体视恢复程度越高,然而,患儿的发病年龄越早,立体视恢复程度越差,共同性内斜视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早期手术可提高远近立体视觉恢复。 相似文献
17.
患儿 ,男 ,10岁。因发热 ,关节肿痛 ,同时伴双眼内斜视 10天 ,于 2 0 0 0年 10月 9日收入我院儿科。该患儿于 2年前曾因同样症状而在我院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经抗炎、激素治疗后发热、关节肿痛缓解 ,但双眼内斜视经半年后才消失。查体 :发热、以间歇性弛张热为主 ,体温 39℃以上 ,最高达4 0℃。患儿双肩、颈部疼痛 ,双下肢膝、踝关节痛。全身无皮疹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肝脾无肿大。眼部检查 :双眼视力均为 1.0 ,双眼前段及眼底未见异常。双眼内斜 35度 ,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 ,双眼向各方向运动正常 ,双眼无复视。AC/A =3,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用双星明治疗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用双星明眼水交替点眼;每月检查一次,一年一个疗程。结果一个疗程治愈的60例,120眼,治愈率75%;两个疗程治愈的20例,40眼,治愈率25%。随访3年无复发,效果满意。结论双星明治疗内斜视,预防婴幼儿弱视的方法简单易行,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量,方法:对52例儿童共同性内斜视采用统一检查方法和手术定量标准行双侧内直肌对称性后徙术。结果:在术后≥6周随访的45例中,手术成功率为82.22%,结论:应用此手术定量标准会提高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一次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