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治疗前后血清IL-6、IL-10、IL-13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38例患者进行血清含量水平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者作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IL-6、IL-10、IL-1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水平与治疗前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IL-6、IL-10、IL-13水平的变化对临床观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20例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患儿血清及尿IL-6、IL-8活性水平,并分析IL-6、IL-8水平与MsPGN临床及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表明:原发性MSPGN患儿血清及尿IL-6、IL-8水平均增高,尿IL-6、IL-8增高与血清IL-6、IL-8水平无平行关系。尿IL-6、IL-8水平与MSPGN严重蛋白尿的发生及肾小球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研究提示检测血清及尿IL-6、IL-8水平对原发性MsPGN的临床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芪、丹参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建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08-109
目的探讨黄芪、丹参针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黄芪针、丹参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各组临床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疗效,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肌酐及血脂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联合应用黄芪丹参针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50例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是肾小球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可有多种临床表现形式,并且与肾小球疾病的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取材于我院肾活检中诊断为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50例患者,占肾活检数的52%,主要探讨MsPGN的病理与临床关系。材料与方法本组50例患者均为本科住院病人,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13~51岁。全部病例通过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排除了继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炎。所有病例均采取经皮肾活检,在B超引导下31例,X线静脉肾孟造影下19例。使用Tru—Cut肾活检针…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38岁,主因发现血糖升高1年,尿蛋白阳性2个月于2010年11月23日入院。缘于1年前患者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空腹7.2 mmol/L,无明显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糖尿病,间断口服二甲双胍0.5 g,1次/d,降糖,未严格控制饮食及运动,未规律监测血糖,后因血糖控制不佳改为格列吡嗪5 mg,1次/d、二甲双胍0.5 g,3次/d降糖,自诉血糖控制可。入院前2个月到某医院就诊,化验尿常规示:尿糖2+、蛋白质2+,为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就诊,以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收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10年,血压最高可达160/100 mm Hg (1 mm Hg=0.133 kPa),既往多次体检均未发现尿常规异常,仅在1年前发现血糖升高。入院后进行了一系列较详细的检查:血常规、血凝分析、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蛋白质2+,尿A/Cr 9.0 mg/mmol;24 h尿蛋白定量2.02 g/d;肌酐清除率164 ml/min;肾病四项:α1-微球蛋白22.781μg/ml,尿免疫球蛋白G>32.000μg/ml,尿微量白蛋白>40.000μg/ml;尿蛋白电泳:肾小球型蛋白尿;双肾超声提示:双肾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总蛋白59.2 g/L,球蛋白17.50 g/L,血脂:胆固醇3.0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6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2.07 mmol/L,载脂蛋白A 10.78 g/L,葡萄糖7.56 mmol/L,肾功能未见异常;糖化血红蛋白7.9%;糖耐量试验:提示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胰岛功能受损。24 h动态血压提示:收缩压轻度升高,舒张压轻到中度升高;肾动态显像:GFR ( ml/min):左61.02、右63.65,诊断意见:双肾血流灌注大致正常,双肾功能大致正常,双上尿路引流未见不畅。经给予降压、调脂、改善循环、口服药联合胰岛素降糖等综合治疗,血糖控制可,但尿蛋白无明显减少,之后,考虑患者糖尿病病程仅1年即出现大量蛋白尿,并发症的出现与糖尿病病程不符,遂建议患者转肾内科进一步行肾穿刺活检明确蛋白尿的原因,肾穿刺活检结果提示:电镜下考虑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于〈br〉 肾内科遂给予调节免疫、促进肾小球基底膜修复的药物治疗,尿蛋白迅速降低,治疗1个月后复查24 h尿蛋白定量由2.02 g/d降为0.39 g/d。 相似文献
6.
了解我国新疆地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ild 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ild-MsPGN)的发病情况及探讨不同性别mild-MsPG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性别间的差异。收集2009—2015年肾活检确诊为mild-MsPGN的患者199例。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n=85)与女性组(n=114),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1)mild-MsPGN占同期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18.3%,其构成比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发病年龄18~44岁的患者占78.8%,68.1%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2)2组患者年龄、年龄组构成比、血肌酐、三酰甘油、脂蛋白a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3)2组患者肾小球IgG的沉积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壮年为成人mild-MsPGN的主要发病人群,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单纯性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男性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低,其血肌酐、三酰甘油、脂蛋白a、肾小球IgG的沉积率较女性患者高。 相似文献
7.
对43例经肾活检确诊的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其中23例非IgA系膜增生型肾炎(non-IgA MsPGN)的临床特点,将其中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non-IgA MsPGN(14例)与IgA肾病(11例)相比较,提示non-IgA MsPGN尿蛋白定量较IgA肾病重,而且血尿程度较轻。将14例non-IgA MsPGN治疗前后的尿NAG及尿酸化功能分别进行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黄芪针治疗,进行I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2.4%,总有效率87.1%;对照组治愈率55.9%,总有效率69.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拜尔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7):76-77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病理上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不同程度系膜基质增多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近年来本科收治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儿19例,现对其临床资料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孤立性C3沉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5例孤立性C3沉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均有浮肿,镜下或肉眼血尿,伴蛋白尿,且血压增高;血清补体C3均有明显下降,且恢复较慢;4例24 h尿蛋白定量大于2 g/d,但未达到肾病综合征标准;3例患儿出现肾功能不全;病理改变:(1)光镜:表现为系膜增生性改变,伴有毛细血管内增生;(2)免疫荧光:仅见C3沿毛细血管袢及系膜区沉积,强度为(+~++);(3)电镜:2例基底膜见电子致密物的沉积.结论 孤立性C3沉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免疫荧光仅见C3沉积为其特点,该病短期预后较好,免疫抑制剂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38例川崎病患儿(观察组)和38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IL-6、IL-10和IL-1水平,观察两组差异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IL-6、IL-10和IL-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10.3877、15.1010、15.1243,均P<0.05),观察组急性期IL-6、IL-10、IL-1等水平明显高于亚急性期患儿(t=9.7594、11.6486、11.6622,均P<0.05)及对照组(t=11.7032、11.7718、11.8267,均P<0.05).对照组48 h内细胞凋亡率为(2.8±0.8)%,明显低于川崎病患儿的(38.3±7.9)%(t=38.59,P<0.01).血小板升高[(464.0±110.2)×109/L]的川崎病患儿IL-1水平(663±94) ng/L,明显高于无血小板升高[(307.0±104.9)×109/L]的患儿(492±92) ng/L(t =13.1044,P<0.05).结论 检测川崎病患儿血清IL-6、IL-10和IL-1水平,有助于临床判断的病情、并发症情况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中IL-6 IL-10 IL-13及IL-17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抗体夹心法测定46例手足口病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40例健康体检儿童血清IL-6、IL-10、IL-13、IL-17的含量,对手足口病患儿急性期、恢复期进行比较,同时对其中重症患儿、普通患儿进行比较,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期重症组与普通组IL-6、IL-10、IL-13及IL-17水平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与普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重症组与普通组IL-6、IL-17较急性期下降,普通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IL-10、IL-13重症组和普通组均较急性期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两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炎症因子IL-6、IL-17在急性期水平显著升高,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IL-13水平升高持续到恢复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血浆IL-6、IL-10水平的变化,并研究其相关性,以探讨其在HF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1例HFRS患者外周血及10例正常人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CD3及亚群CD4、CD8细胞的数量及CD4/CD8比值;同时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0水平。结果HFRS患者病程中存在CD3、CD4、CD8细胞数量的不同程度升高,CD3、CD8细胞于发热期明显升高(P<0.05或P<0.01),均于低血压期达峰值(P<0.01);CD4细胞升高幅度较小,于少尿期达峰值(P<0.01);CD4/CD8比值下降或倒置,于低血压期比值降至最低(P<0.01);血清IL-6、IL-10水平在病程中均明显升高(P<0.01),于少尿期达峰值。在HFRS不同病型中,随临床病型的加重,CD3、CD8细胞明显升高,在危重型升高达峰值(P<0.01),而CD4细胞升高幅度相对较小,在重型升高达峰值(P<0.01);CD4/CD8比值明显降低;血清IL-6、IL-10水平明显升高;CD4/CD8比值的下降与血清IL-6、IL-10水平的升高相一致,呈明显的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r=-0.9278和r=-0.8787。结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与细胞因子分泌失常介导的体液免疫功能亢进在HFR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局部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抑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与肺炎的关系.方法 选择单侧重症肺炎患者25例,在明确诊断后24 h内行双侧肺泡灌洗,收集感染侧和非感染侧的肺泡灌洗液,放射免疫法测定其中细胞因子IL-6、IL-10的浓度.对照组非肺炎患者10例,相同方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IL-6、IL-10的浓度.结果 单侧重症肺炎患者感染侧BALF中IL-6、IL-10的浓度比非感染侧增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肺炎组两侧BALF中IL-6、IL-10的浓度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单侧重症肺炎患者感染侧局部的炎症反应程度比非感染侧强烈,BALF中IL-6和IL-10的浓度能反映局部炎症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布托啡诺对大鼠急性疼痛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鞘内注射布托啡诺治疗急性疼痛的机制。方法取清洁级SD雄性成年大鼠4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对照组与布托啡诺组,每组15只;每组再平均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5只。空白组不实施任何手术;对照组及布托啡诺组制造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及鞘内置管后,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及布托啡诺24μg。3组分别自内眦取血,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与IL-10水平。结果术后48h内对照组和布托啡诺组IL-6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IL-6在术后6h达峰值[(114.35±9.04)ng/L],而布托啡诺组的峰值[(40.55±5.97)ng/L]延迟到术后12h,且布托啡诺组各时点的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在术后12h开始高于术前,布托啡诺组则均在术后9h开始高于术前,且术后9~48h各时点布托啡诺组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在术后18h达峰值[(29.53±3.14)ng/L],布托啡诺组血清IL-10水平在术后15h达峰值[(50.39±2.74)ng/L]。结论鞘内注射布托啡诺可降低IL-6水平,并明显增高IL-10水平,并阻断IL-6恶性循环,延缓疼痛高峰时相及增高疼痛阈值,促进促/抑炎症细胞因子平衡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泼尼松与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治疗系膜增生性IgA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护理干预价值.方法 从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接受治疗的86例被确诊患有系膜增生性IgA肾小球肾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泼尼松与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并加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综合干预护理,治疗12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干预的疗效、生理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耐药性、不良反应、复发率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完全缓解占比37.21%(16例/43例)、总有效率97.67%(42例/43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6.28%(7例/43例)、86.05%(37例/4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7,3.888;P<0.05);治疗前各项生理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项生理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7,7.227,9.760,5.595,12.125,6.399,2.907;均P<0.05);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清VEGF和MMP-9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4,8.004;均P<0.001);两组患者在在护理前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02,P<0.001);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有不良反应产生,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1,P>0.05).结论 泼尼松与MMF对系膜增生性IgA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同时并加以综合性的护理措施,不仅有效提高了治疗效率、改善了患者各项生理指标,降低了血清VEGF和MMP-9水平,同时还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焦虑心理,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CI患者90例,按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CI组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依次逐级升高(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升高;血清hs—CRP和IL-6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检测hs-CRP和IL-6有助于AC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患儿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26例MP患儿(MP组)及20例健康体检正常者(对照组)血浆IL-10mRNA的定量表达。结果MP组IL-10mRNA的表达为(33893.22±5207.60)拷贝/μg RNA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341.92±6712.98)拷贝/μgRNA(t=14.49,P〈0.01);MP组中重症组1L-10mRNA的表达为(31244.57±5172.61)拷贝/μgRNA明显低于轻症组的(35548.63±4641.66)拷贝/μgRNA(t=-2.20,P〈0.05)。结论MP患儿血浆IL-10的表达呈低水平状态,IL-10可能参与M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