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心肌梗死后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至心肌透壁性坏死大约为6h ,在该时间窗内使冠状动脉再通,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1 ] 。有1/3以上AMI患者缺乏典型症状,而传统的心电图诊断敏感性仅约46%。1999年ESC和ACC联合建议将检测到心肌标志物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MI急性发病的必要条件[2 ] 。近年来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 -FABP)因较好地符合IFCC心肌损伤标志物标准化委员会规定的理想标志物所应具备的四个条件而倍受关注[3 ] 。本文通过H -FABP与肌红蛋白(Myo globin ,Mb)、CK -MB、cTNI等传统标记物相比较,论述该指标在AMI早期诊断中的…  相似文献   

2.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测定正常参考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了解国人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 -FABP)正常参考值。方法 用作者建立的H -FABP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12 6人健康人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并同时进行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血浆肌钙蛋白I(cTnI)、血浆肌红蛋白 (Myo)测定做对照。H -FABP正常参考值上限按均值 +2×标准差 ( x± 2s) 计算。结果 正常H -FABP血清浓度为3 79± 3 5 2 μg/L ,性别及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国人血清H -FABP正常参考值为 0~ 10 83 μg /L。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因胸痛就诊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采用免疫胶体金渗透方法定性检测对照组和患者发病3 h内和12 h后血浆的H-FABP,同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进行比较。结果H-FABP对AMI发病3 h内的诊断阳性率为90.2%,与其他两项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发病12 h后阳性率为12.3%,明显低于另两项指标。结论H-FABP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cTnI、CK-MB。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院》2017,(10):1545-1548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胸痛发作3h以内就诊的患者150例,分别于胸痛发作0~3h、3~6h和6~12h检测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y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和肌红蛋白(myoglobin,MYO)的水平变化,并比较4种心肌标志物诊断早期A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同时比较胸痛患者发作≤8h时不同心肌标志物联合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AMI患者在胸痛发作3个时间段内血清H-FAB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AMI组和对照组(P<0.05),非AMI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患者发作0~3 h内H-FABP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比cTnI、CKMB和MYO高(P<0.05);3~6 h内H-FABP的敏感性、特异性在4者当中最高(P<0.05)。胸痛发作≤8 h,HFABP+cTnI+MYO联合检测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最高(94.1%)。结论 H-FABP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在早期AMI诊断方面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化心肌标志物。胸痛发作≤8 h时,HFABP+cTnI+MYO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优于传统的cTnI+CK-MB+MYO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5.
周剑波  陆忠明  俞静文  陈燕 《职业与健康》2011,27(20):2388-2389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l)、肌红蛋白(MB)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6例AMI患者于胸痛发作后24 h内检测血清中cTnI、MB和CK-MB水平,比较这3项指标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急性AMI患者的cTnI、MB、CK-MB检测结果分别为(1.29±0.93)、(426±214)、(23.7±17.8)μg/L,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cTnl、MB、CK-MB对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7.1%、98.5%和77.9%,特异性分别为97.7%、87.8%和95.0%。结论急性AMI患者的cTnI、MB、CK-MB的值均明显升高。3项指标在AMI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其中以cTnI最佳。3项指标联合检测效果更好,在AMI的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治中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086-5087
目的 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与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急性胸痛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IMA、H-FABP,根据AMI诊断标准分为AMI患者、非AMI患者,计算IMA、H-FABP及IMA+H-FABP对AMI诊断的诊断性试验评价指标.结果 AMI患者血清IMA、H-FABP明显高于非AMI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 0.01);IMA、H-FABP、IMA+H-FABP诊断AMI的敏感度分别为:89.5、93.7、100.特异度分别为:73.8、80.9、71.4.阴性预期值分别为:86.1、91.8、100.阳性预期值分别为:79.6、84.9、80.结论 IMA、H-FABP是诊断AMI的敏感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对AMI诊断价值更优.  相似文献   

7.
检测178例急性中毒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心肌酶谱水平。结果显示,重度中毒组血清H-FABP和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轻度、中度中毒组(P0.05);血清H-FABP联合CK和CK-MB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4,其敏感度为83.1%,特异性为86%。提示急性中毒患者血清H-FABP随中毒严重程度分级提高而升高,联合心肌酶谱检测对急性中毒患者早期心肌损伤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 -FABP)是存在于心肌细胞胞浆内的可溶性低分子蛋白(分子量14kD~16kD) ,正常血浆和尿中不含H -FABP或极少存在。当心肌受损时,H -FABP从心肌细胞释放,快速进入血循环,从而引起血浆中浓度升高,因其在心肌受损后出现时间早、特异性高、敏感性高,近来年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生化标志物而引起重视[1 ] 。它主要经过肾脏排泄[2 ] ,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尿中H -FABP也明显高于正常,故尿H -FABP对AMI的早期诊断也有意义。目前对血H -FABP的研究较多,而对尿H -FABP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对尿H -FABP对早期AMI的诊断价值进行综述。1 尿H -FABP与血H -FABP的比较H -FABP是低分子可溶性蛋白,在心肌细胞受损时可快速释放入血和尿中[3 ] ,血H -FABP主要从肾脏排出的。在Sohmia等[4] 对狗进行缺血-再灌注的实验研究中,发现血浆H -FABP到达峰值的时间仅为2 0~40min ,尿H -FABP达到峰值时间为45~75min ,而在人心脏手术中,再灌注后半小时,血浆中浓度明显增高,1h后达到峰值[4] ,王太重等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发病4~6小时因胸痛疑诊AMI而入住CCU的病人101例,就诊时即刻检测Mb、cTnI及CK-MB,对比分析它们对AM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101例患者最终确诊为AMI66例,三种标志物早期检测比较,Mb的阳性率最高,敏感性及阴性预测价值高于cTnI和CK-MB(P<0.05);cTnI和CK-MB的特异性高于Mb(P<0.01),而以cTnI特异性最好。结论 以三种标志物Mb、cTnI和CK-MB为组合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或排除AMI,方法快速、简便,适于在基层医院及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连续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探讨其在AMI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46例AMI患者在发病后30 min、1h、2h、4h、6h及12 h血浆H-FABP水平,同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水平,比较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诊断AMI的准确率。结果 AMI发病时间≤6 h,H-FABP诊断AMI的准确率[95.7% (44/46)]明显高于cTnⅠ[65.2%(30/46)]和CK-MB [41.3%(1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在AMI发病后4h即显著升高,cTnⅠ在AMI发病后6h显著升高,CK-MB在AMI发病后12h显著升高。结论 H-FABP在AMI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作为AMI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化分析仪及化学发光分析仪在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cTnI)及炎性细胞因子检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0例HFMD患儿,参照医学临床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无合并心肌损害组(43例)及合并心肌损害组(37例),另将50名健康体检儿童纳入健康对照组,检测3组受检儿童血清CK-MB、cTnI及炎性细胞因子中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结果:无合并心肌损害组及合并心肌损害组血清CK-MB和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K-MB=7.790,t=13.448;tcTnI=13.833,t=17.749;P<0.05),而合并心肌损害组血清CK-MB和cTnI水平高于无合并心肌损害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884、t=6.843;P<0.05)。无合并心肌损害组及合并心肌损害组血清ICAM-1和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CAM-1=4.592,t=7.949;tIL-6=5.174,t=7.268;P<0.05),而合并心肌损害组血清ICAM-1和IL-6水平高于无合并心肌损害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193,t=4.423;P<0.05)。无合并心肌损害组及合并心肌损害组血清TGF-β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3、t=5.931;P<0.05),而合并心肌损害组血清TGF-β水平低于无合并心肌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8,P<0.05)。在HFMD合并心肌损害组中,ICAM-1、IL-6与CK-MB均呈正相关关系(r=0.649,r=0.725;P<0.05)。结论:生化分析仪及化学发光分析仪对血清CK-MB、cTnI的检测,是HFMD患儿合并心肌损害的重要临床诊断手段,而炎性细胞因子ICAM-1、IL-6和TGF-β均参与了HFMD伴心肌损伤的免疫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快速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出现症状后不同时间段抽取的血浆中肌酸激酶MB同功酶(creatine kinase MB isoenzyme,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Ⅰ,cTnⅠ)的阳性率。方法选择总共57例AMI患者在胸痛发作后不同时间段所抽取的肝素血浆,用快速法检测其CK-MB和cTnⅠ的含量,对比CK-MB和cTnⅠ在不同时间段血浆中的阳性率,比较两者在不同时间段对AMI的诊断效力。结果 04 h、44 h、48 h、88 h、812 h、1212 h、1216h、1616h、1624 h、2424 h、2448 h、4848 h、4872 h、7272 h、7296 h、9696 h、96120 h、120120 h、120144 h CK-MB和cTnⅠ的阳性率分别为0.479、0.313,0.792、0.698,0.944、0.870,0.962、0.981,0.939、1.000,0.763、0.974,0.514、0.943,0.241、0.897,0.077、0.808,0.000、0.571。结论在0144 h CK-MB和cTnⅠ的阳性率分别为0.479、0.313,0.792、0.698,0.944、0.870,0.962、0.981,0.939、1.000,0.763、0.974,0.514、0.943,0.241、0.897,0.077、0.808,0.000、0.571。结论在012 h内,CK-MB诊断AMI要稍优于cTnⅠ,而1212 h内,CK-MB诊断AMI要稍优于cTnⅠ,而1224 h两者相近,4824 h两者相近,48144 h cTnⅠ则要明显优于CK-MB。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nI与CK—MB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分析法、酶免疫法分别测定48例AMI患者、39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4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18例心力衰竭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cTnI和CK-MB。结果AMI组cTnI和CK-MB明显高于其他四组(P〈0.01),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cTnI与CK-MB联合检测对AMI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心型游离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超早期(小于3 h)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2011年我院就诊的127名NSTEMI患者,以急诊PCI术中造影结果、冠状动脉CTA结果以及发病后3个月随访等信息作为最终诊断,在发病超早期内定性测定H-FABP及定量测定cTnI,并进行统计。结果:在本研究入组的患者中,H-FABP与cTnI相比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联合H-FABP与cTnI两项结果进行诊断,其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较高。结论:H-FABP有望作为急性心肌坏死监测的一项快速、准确、敏感、特异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比较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中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差异和变化,探讨上述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5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稳定性心绞痛组(SAP)、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凝血酶比浊法和免疫层析法测定CK-MB、Hs-CRP、DD、Fg、cTnI和H-FABP,同时选取35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①入院12 h时,AMI组各项指标中以cTnI(87.5%)、CK-MB(93.8%)和H-FABP(92.8%)阳性率最高,且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CK-MB、cTnI和H-FABP联合检测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0%和100%,优于三者单独检测。③AMI组Hs-CRP、DD和Fg水平均显著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5),而SAP组和对照组S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AMI组患者溶栓治疗后48 h内Hs-CRP含量持续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水平在溶栓后12h内明显下降(P〈0.05),Fg水平明显升高(P〈0.05),至治疗后48h,两者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联合检测cTnI、CK-MB和H-FABP可减少误诊,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正确性,而Hs-CRP、DD和Fg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判断、疗效观察和指导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PCI治疗前后血清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经PCI治疗的AMI患者35例,治疗前及治疗后6 h检测血清cTnI、BNP、IMA浓度,进行比较、评价。结果:(1)病例组血清cTnI[(50.53±29.95)ng/ml]、BNP[(5.01±1.23)mg/ml]、IMA[(1449.47±213.49)nmol/L]浓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t=10.94,P<0.001;t=28.46,P<0.001;t=42.33,P<0.001)。(2)AMI患者经PCI治疗后6 h血清cTnI浓度[(47.02±28.11)ng/ml]与治疗前[(49.59±33.17)ng/ml]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1.625,P>0.05),但BNP浓度[(6.64±4.37)mg/ml]、IMA浓度[(1908.85±780.30)nmol/L]较治疗前[(5.06±1.16)mg/ml]、IMA[(1463.32±239.13)nmol/L]明显升高(t=-2.387,P<0.05;t=-3.311,P<0.01)。结论:PCI治疗前后血清cTnI浓度无明显变化,而BNP、IMA浓度较治疗前升高,提示PCI对AMI患者造成一过性心肌损伤,这些指标对AMI患者PCI治疗后心肌损伤监测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mass)、肌红蛋白(Myo)和肌钙蛋白T(cTnT)在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研究高敏肌钙蛋白T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在0 h、4 h、12 h抽取静脉血,正常对照组为68例空腹抽取静脉血,分别测定4项指标的含量,比较它们在不同时间内对AMI的诊断特性。结果:AMI患者发病入院后,hs-TnT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83%,阳性预测值为89%,阴性预测值为86%。结论:高敏心肌肌钙蛋白具有最好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组织特异性,适合作为AMI早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双向侧流免疫法检测6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及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8例、健康对照组30例血清H-FABP水平,同时测定血清hs-CRP、CK-MB、cTnI水平,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ACS组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ACS组患者血清H-FABP水平与hs-CRP、CK-MB、cTnI呈正相关(r=0.62、0.58、0.53,P〈0.01);SAP组、UAP组、AMI组各组间血清H-FABP和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中H-FABP阳性率明显高于hs-CRP、CK-MB cTnI(P〈0.01).经治疗病情好转患者血清H-FABP、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H-FABP、hs-CRP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H-FABP、hs-CRP对ACS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