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月骨周围进行性不稳定的腕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腕月骨周围进行性不稳定的运动力学变化。方法 对14具新鲜冷冻尸体腕关节,用计算机辅助测量了正常腕和各阶段月骨周围不稳定时腕动力肌腱在腕屈伸,尺桡偏时滑动幅度,根据肌腱滑动幅度和关节运动范围计算动力肌腱力臂。结果 月骨周围进行性不稳定时屈腕肌腱力臂明显增大,屈指肌腱力臂减小;桡侧腕动力肌腱力臂以增大为主,尺侧肌腱力臂以减小为主。桡侧腕屈肌在腕肌屈伸或尺桡偏时均显著增大,结论 腕运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2.
腕月骨脱位及月骨周围脱位的漏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腕月骨脱位及月骨周围脱位在腕部损伤中不少见 ,而腕骨大多不规则并相互关节 ,在不同X线位置上均有重叠 ,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临床上易致漏诊 ,延误治疗。近两年中我们漏诊了两例该类病人 ,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例 1 女 31岁 ,因工作不慎左手为机器绞伤疼痛出血一小时入院 ,查体 :左手背肿胀 ,青紫 ,左拇近节、左大鱼际软组织严重挫裂伤 ,部分皮肤坏死 ,大鱼际大部肌肉碎裂 ,拇尺侧血管神经断裂 ,拇长伸、拇长展、拇长屈肌腱尚完好 ,拇末梢浅感觉迟顿 ,血运欠佳 ,腕X线 (正斜位 )片示 :左 2、3、4、5掌骨基底部骨折 ,左桡骨茎突骨… 相似文献
3.
伴月骨周围不稳定的舟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日本名古屋地区伴月骨周围不稳定舟骨骨折的发生率、相关因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1例经腕关节镜检查确认系伴月骨周围韧带损伤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舟骨骨折中,合并舟月或月三角韧带损伤的发生率为20.4%,其韧带损伤与左腕受伤显著相关,63.6%合并近排腕骨背伸不稳定(dorsal intercalated segment instability,DISI), 仅有1例可见明显的舟月分离。通过对应治疗,其疗效与单纯舟骨骨折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伴月骨周围不稳定的舟骨骨折并不罕见,腕关节镜检查可提高其检出率,积极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5.
6.
7.
创伤性舟月骨分离的腕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研究,探讨腕创伤性舟月骨分离及临床并发症的生物力学机制和治疗要求。方法 采用7只新鲜冷冻尸体上肢,分别在腕关节完整、舟月骨间韧带切断、中度及重度舟月骨间隙增大四个实验测定腕关节屈伸和尺桡偏运动时,腕主要运动肌腱的滑动距离,并根据滑动距离和关节运动角度与力臂之间的关系计算机肌腱力臂。结果 在舟月骨间韧带切断后腕屈伸运动时桡侧伸腕肌腱的力臂明显增大;在舟月骨间韧带切断及舟月骨间隙增大 相似文献
8.
9.
经舟状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的早期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舟状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临床较少见,且易误诊和漏诊。它是腕部最严重的一种损伤,占腕部损伤的3%~5%。如果得不到早期正确诊治,后期将进行近排腕骨的切除,甚至腕关节融合术,对患者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月骨摘除术远期效果随访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志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7,4(4):295-295
月骨摘除术远期效果随访5例报告宁志杰作者于1963~1989年采用月骨摘除术治疗腕关节月骨缺血性坏死8例,为了解其远期效果,兹将术后逾10年的5例患者进行了追访,并结合本组病例对该术式预后提出分析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例4例,女性1例,年龄:20... 相似文献
11.
观察腕舟月骨关节间隙的一种改良体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设计一种新颖、简单的腕X线片投照体位以评估国人香港地区正常舟月间隙。方法100名志愿者,男54人女46人。年龄18~80岁,平均40岁。每个腕(200腕)使用同一台极低辐射的XiscanX线机摄常规后前位、加垫后前位(将一个可透X线的10mm垫放在手小鱼际下)、桡偏位、尺偏位。将舟月间隙、头状骨长度、勾骨长度、月骨长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舟月间隙在常规后前位时,60%看不到加垫后前位(改良体位)时100%可见舟月间隙。国人正常舟月间隙为2.07mm。头状骨和勾骨长度在腕各位置中最恒定。结论加垫的改良体位是观察舟月间隙的理想X线投照体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创伤后慢性腕关节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2例创伤后慢性腕关节疼痛的病例,男9例,女3例,年龄19~47岁,平均35.6岁,经查体及MR检查有异常者行关节镜检查和治疗。其中8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中央型部分撕裂,行镜下边缘部分切除;2例腕骨间韧带部分损伤后松弛者行射频皱缩;1例下尺桡关节不稳行腕关节清理后克氏针横穿远端尺桡骨于前臂旋转中立位,长臂石膏固定6周;1例尺骨撞击综合征行腕关节清理,三角软骨盘边缘修整后,磨钻部分切除远端尺骨。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Mayo腕关节评分术前平均(51.67±15.27)分(25~75分),术后平均(77.92±10.54)分(65~95分),术后评分高于术前。11例恢复原来工作。结论:对创伤后慢性腕关节疼痛病例,关节镜可以明确诊断并行镜下治疗,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腕掌侧严重切割伤的修复及远期疗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修复腕掌侧严重切割伤的特点和疗效。方法分析1991年9月~1996年10月收治的腕掌侧严重切割伤46例的处理方法及其远期疗效。结果共随访到28例,随访时间为术后9个月至5年。肌腱效果按TAM评定标准,优良率达85.7%;神经功能按李贵存等[2]评定标准,优良率达81.0%。结论腕外侧严重切割伤应重视早期同时修复神经、血管和肌腱;腱旁膜的修复是促进肌腱愈合的有效措施,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和早期功能训练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方法根据41例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患者发病机制、病程、症状及体征,肩关节X线片、气碘双重造影CT,以及基于关节囊、盂唇愈合机制,采用康复治疗和前关节囊修复成形术治疗的经验,提出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结果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诊断标准为:(1)外伤史;(2)肩前侧痛、无力、关节活动受限和肩周肌肉萎缩;(3)前惧痛征和前抽屉试验阳性;(4)X线片HilSachs骨缺损和气碘双重造影CT异常。治疗原则:(1)病程3个月内行康复治疗;(2)病程3个月以上、关节囊撕裂、康复治疗无效者,行手术治疗。治疗结果:41例患者平均随访16个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的提出,对提高肩部损伤的治疗水平以及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渐进性屈指支具配合系统康复治疗外伤性掌指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 配合系统康复治疗,采用渐进性屈指支具治疗外伤性掌指关节僵硬23例85指,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指掌指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主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并进行上肢功能评定(disability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结果 全部患者康复治疗时间平均为(6.74± 1.54)周.测量患指掌指关节:PROM治疗前平均(24.45±17.15)°,治疗后平均(57.87±15.66)°;AROM治疗前平均(10.25±10.38)°,治疗后平均(21.05±16.07)°.按DASH评分:治疗前平均(41.13±14.08),治疗后平均(26.13±12.07).患者对疗效满意度达91.3%.结论 渐进性屈指支具配合系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外伤性掌指关节僵硬的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进而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腕关节镜技术在腕部损伤中的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腕关节镜技术治疗89例腕部损伤患者,男51例,女38例;年龄11~78岁,平均45.8岁.术中根据病损情况,在关节镜下进行清理、桡骨远端骨折和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腕骨间韧带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修复等手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疗效,了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肩、臂、手功能丧失量表(DASH)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5例患者出现小指尺侧麻木,其中4例观察3周恢复至正常,另1例3个月才得以恢复.所有患者对腕背小创口愈合外观非常满意.83例患者术后获13个月至3年(平均1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顺利进行了腕关节镜检查,桡骨远端骨折的关节面骨折台阶复位到1 mm以下,间隙明显变小;舟状骨骨折,关节镜通过腕中关节观察,新鲜骨折达到完全复位.DASH评分平均为(12.5±18.4)分.结论 在腕部创伤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采用腕关节镜技术比较可行,微创、直观,可以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Abstract: Objective To report our experience of treating wrist traumatic disorders with arthroscop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5 to January 2009,89 patients with wrist traumatic disorder we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with wrist arthroscopy.They were 51 men and 38 women,aged from 11 to 78 years (average,45.8 years).After arthroscopic debribment,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and the scaphoid were reduced and fixed,and injuries to the interosseous ligaments and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were repaired.The 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 and Hand (DASH)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wrist.Complaints,symptoms and signs of the patients were recorded at th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Results The patients obtained a mean follow-up of 16 months (from 13 months to 3 years) .Intra-articula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obtained a reduction of less than one mm and scaphoid fractures achieved complete reduction.Follow-ups revealed fine functional recovery.No obvious complications of the blood vessel,tendon and nerve were observed.The mean DASH score was 12.5 ± 18.4 points.Conclusion Because of minimally invasion and direct visualization,wrist arthroscopy can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wrist traumatic disorders. 相似文献
17.
外旋拨号试验和步态分析评估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膝关节后外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er,PLC)损伤患者重建术后的旋转稳定性进行测试,探讨外旋拨号试验和步态分析测量外旋角度的关系.方法 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对13例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mciate ligament,PCL)合并PIG损伤患者进行重建手术,男10例,女3例;年龄21~46岁,平均33.2岁;术前行外旋拨号试验,术后1年再行外旋拨号试验及步态分析测试.比较术前、术后外旋拨号试验测得外旋角度的改变以及重建术后1年步态分析中膝关节外旋角度与外旋拨号试验之间的关系.结果 13例患者术前外旋拨号试验患侧外旋角度较对侧平均增大16.3°±6.1°,重建术后1年外旋拨号试验患侧较对侧外旋角度平均增大-4.2°±8.0°,患侧外旋拨号试验最大外旋角度绝对值平均为29.6°±15.1°.术后1年步态分析测试结果示患侧较对侧平均增大-3.7°±7.2°,患侧最大外旋角度平均13.8°±15.8°.外旋拨号试验和步态分析中患侧和对侧外旋角度差值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外旋角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670.由外旋拨号试验估计步态中外旋角度的回归方程为:Y=-7.5721±0.7234X.结论 使用韧带重建后外复合体可以有效控制患者外旋角度.外旋拨号试验和步态分析均可测量患者后外旋转稳定性,且两者测量外旋角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手术重建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20例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患者的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30~60岁,平均45.5岁;右侧16例,左侧4例。9例有肘关节脱位史,6例有肘关节骨折史,5例无外伤史,所有患者为闭合性损伤。结合患者病史、查体及术前X线、MRI检查明确诊断。经保守治疗时间超过2个月无效,20例均在全麻下取患侧掌长肌腱作为重建移植物,行肘外侧韧带复合体的重建,术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康复锻炼。结果:术后20例均获随访,未出现感染、肘关节功能明显受限等现象,平均随访16个月(12~23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和VAS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术前HSS评分75.2±8.3,术后94.1±5.4;术前VAS评分6.7±3.2,术后2.3±1.5;术后评分均优于术前。结论:肘外侧韧带复合体是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首要限制结构,重建肘外侧韧带复合体是治疗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Colles骨折与腕关节不稳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Colles骨折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对53例Colles骨折随访3~5年,测量其复位前、后和去除外固定后的腕关节正、侧位平片,并测定腕关节功能的主、客观指标。比较合并与不合并腕关节不稳定两组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伴有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率为41.5%(22/53),其中腕背不稳定(DISI)10例(45.5%),舟月分离12例(54.5%),多发生在严重骨折移位,高能量损伤的患者。骨折愈合后,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功能明显差于单纯Colles骨折患者。结论对骨折移位严重或高能量损伤的Colles骨折,要注意是否合并腕关节不稳定。对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Colles骨折,复位时应尽可能恢复掌倾角,如骨折稳定,腕关节固定在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10°)为宜;如骨折不稳定,应固定在掌屈尺偏位,2周后改为固定于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10°),以防止远期出现腕关节不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