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少年正畸患者在治疗中合作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青少年正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及行为表现,为建立合作评定量表形成理论建构(即量表组成的框架或结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84名正规专科正畸医师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临床晤谈,收集正畸患者在治疗中与合作情况有关的表现,最后对不合作的典型行为排序,将不同地域的三组(北京、上海、其它)各20例的排序结果进行地区差异比较.结果青少年患者合作行为表现不但体现在如何对待矫治装置、口腔卫生、时间观念等,还包括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及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归结为自律性、主动性、自觉性以及人际关系等,同时又具有青少年时期的特殊性.不同地域的不合作行为基本相似.结论1、合作行为量表的理论建构应为四方面内容自律性、主动性、自觉性和人际关系等.2、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青少年正畸患者合作行为量表在全国范围应用是实际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3.
在正畸治疗的程序中 ,通常正畸医生在错牙合患者的第二次就诊时 ,会把根据分析患者的记存模型、头颅X线片、临床检查的资料作出初步的治疗设计方案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患者及其父母作一详细的讲解 ,然后通过讨论与协调 ,得到医患双方都能接受的治疗方案。在整个治疗进程中 ,这是一次相当重要的就诊 ,一方面 ,患者及其家长通过参与治疗设计加深了对正畸治疗的理解与信心 ,另一方面 ,正畸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而减少了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风险。本研究采用分组问卷调查 ,结合模型测量和临床检查的方法进行实验 ,旨在探讨正畸… 相似文献
4.
5.
青少年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吸收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矫治后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已完成正畸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78例.在其矫治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对4个上切牙进行根尖形态的分析,以获得正畸矫治后牙根吸收的定性数据。在对受试者按年龄、性别、牙位、牙龄、拔牙与否及疗程分组后,利用SPSS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结果:所有正畸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根尖形态分析显示:①牙龄ⅣA期患者比ⅢC期的患者存在更严重的牙根吸收(P〈0.01),但按年龄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②拔牙组比不拔牙组有更加严重的牙根吸收(P〈0.01);③疗程越长,牙根吸收也越明显(P〈0.05);④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与性别及上切牙牙位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在第二恒磨牙完全建验前(ⅣA期前)进行正畸治疗、不拔牙矫治、缩短矫治疗程,均可以减少正畸治疗中的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少年正畸患者的心理因素、身体意象和整体自尊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正畸疗效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研究共纳入528名患者,历时18~24个月的正畸治疗前后采用正畸治疗需要指数的美学成分量表(IOTN-AC)、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负面身体自我量表-整体分量表(NPS-G)等分析量表研究身体意象在青少年正畸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患者牙齿的美学评价在矫正后得到显著提高,患者IOTN-AC自我评价与医生评价的差异、牙齿美学的心理影响问卷-牙齿自信心、美学关注、心理影响及社会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牙齿美学成分的改善(T2时IOTN-AC的医生评价)与患者的疗效评价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患者基线时的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消极身体意象-牙齿不满意-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整体的消极身体意象以及消极情绪能够显著预测治疗后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正畸治疗不仅能提高青少年患者自我美学评价,对青少年患者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医生诊疗行为与患者治疗满意度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门诊410名口腔正畸患者,采用“口腔医生行为评价量表”,口腔治疗满意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分别按照性别、年龄和疗程进行分组比较。对获得的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秩和检验等统计分析。结果:口腔正畸医生诊疗行为与患者治疗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750,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24种口腔正畸医生诊疗行为中,有6种与患者治疗满意度产生明显的正相关(P<0.05)。女性较男性对治疗的满意程度更高(P<0.05)。青少年与成人之间以及在不同疗程间的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口腔正畸医生要规范自己的诊疗行为,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对青少年正畸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青少年正畸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进行正畸治疗联合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心理辅导,对照组进行单纯的正畸治疗。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治疗效果更好,复发率较低,总体满意度较高。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在青少年正畸治疗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青少年患者正畸治疗后不同牙位邻面探诊深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对青少年患者正畸结束时,不同牙位的牙周探诊深度进行比较,以确定正畸过程中牙龈炎的好发牙位.方法选择12名青少年患者正畸结束时,对牙列中不同牙位进行邻面位点牙周探诊深度的检查,并比较不同牙位的探诊深度有无显著差别.结果第一磨牙邻面探诊深度(3.11±1.07mm)明显高于其他牙位的牙齿(P值为0.000-0.028),其他牙位的牙齿之间邻面探诊深度无明显差别.结论第一磨牙为正畸过程中最易发生牙龈炎的牙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成人正畸治疗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TMD)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TMD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60例20 ~ 29岁成年正畸患者,用Helkimo指数将患者分为TMJ无症状组(44例)、TMJ有症状组(16例),分别于治疗前(t1)、治疗中(t2)、治疗后(t3),用MRI检查TMJ关节盘的位置,并用电子测量尺测量TMJ前、后间隙,观察颞下颌关节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与TMD间的关系.结果 治疗中TMJ无症状组、TMJ有症状组分别有8、9例患者发生TMD,两组TMD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均发现关节盘移位;两组治疗前后TMJ各间隙线距发生改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正畸治疗不会导致TMD,但治疗过程中可诱发TMD症状,并有出现TMD重度症状的风险.在成人正畸治疗前对TMJ进行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后动态(牙合)接触特征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正畸治疗后获得正常牙列形态的青少年错(牙合)患者矫治结束后12个月内动态(牙合)接触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正畸矫治结束前的精细调整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例正畸矫治后戴用标准霍利保持器的青少年患者,并将20例患者分为(牙合)干扰组与无(牙合)干扰组,其中(牙合)干扰组患者11例,无(牙合)干扰组9例,使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分别于矫治结束即刻(T1)和矫治结束12个月(T2)时检查患者的动态(牙合)接触,对比分析两个时间点总体与分组情况下患者动态(牙合)接触特征.结果 20例患者的总体情况:T1至T2的前伸、左侧方和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明显减少,从(1.07±0.87)、(0.91±0.47)、(0.76±0.43)s分别降至(0.43±0.25)、(0.67±0.41)、(0.50±0.27)s,两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例存在(牙合)干扰的患者(牙合)干扰消失.1例出现(牙合)干扰侧咀嚼肌不适症状.无(牙合)干扰组T1至T2的前伸、左侧方和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明显减少,从(1.25±1.11)、(0.84±0.15)、(0.52±0.49)s降至(0.35±0.15)、(0.36±0.15)、(0.33±0.11)s,两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合)干扰组T1与T2的前伸、左侧方和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戴用标准霍利保持器12个月后患者的动态(牙合)接触总体改善,但(牙合)干扰的存在影响了咬合的自行改善进程,矫治器拆除前对动态抬(牙合)接触的评估与精细调整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上颌骨前部节段骨切开后退术矫治上颌前突微笑露龈畸形的术前正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讨论采用上颌前部节段骨切开后退术 (anteriormaxillarysegmentalosteotomy,AMSO)和正畸联合治疗 ,解决上颌骨前突及露龈问题的手术前正畸治疗特点与应注意的问题。方法总结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正畸科采用正畸结合上颌节段骨切开后退术治疗的骨性安氏Ⅱ类 1分类伴露龈微笑病例 2 0例。通过头影测量分析 ,比较手术前后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AMSO手术治疗后患者ANB角平均减小 4 2 5°、上前牙牙槽高度平均减小 5 5mm、上前牙前突程度平均减小 5mm、A点突度平均减小 3mm、上下唇间隙平均减小 3 4mm ,与治疗前相比较 ,各项改变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而下切牙下颌平面角、下前牙与NB的距离、上唇长度、上下唇突度 ,各项改变的差异则无显著性 (P >0 0 5)。患者II类骨性前突、微笑露龈面型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正畸结合AMSO能有效地矫正上颌前突、微笑露龈等问题。对于Ⅱ类畸形外科正畸联合治疗的病例 ,提倡单颌手术 ,以简化治疗。术前正畸治疗应注意支抗控制 ;上前牙弓特别是截骨段远中端应予扩大以使其在术中后退时能与后段及下牙弓协调 相似文献
14.
固定矫治错患者牙周维护中龈下微生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固定矫治中0.12%氯已定溶液漱口对龈下微生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龈炎明显的48例10-17岁固定矫治患者,经龈上洁治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漱口(对照组)、口腔卫生宣教加生理盐水漱口(NS组)、口腔卫生宣教加0.12%氯已定漱口(CH组)3组,镜下比较洁治前及洁治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时龈下微生物(球菌、杆菌、螺旋体)比例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和NS组的球菌比例先升后降,螺旋体的比例变化相反;CH组4次的检测结果,球菌比例呈升高状态,螺旋体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和CH组洁治后3个月检测,球菌和杆菌比例变化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0.12%氯已定溶液漱口对龈下微生物的变化有良性影响,有助于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的维护。 相似文献
15.
正颌外科矫治骨性下颌偏斜的术前及术后正畸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总结临床采用正畸 正颌外科方法联合治疗严重骨性下颌偏斜畸形时术前与术后正畸治疗中的难点和要点 ,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严重骨性下颌偏斜畸形患者 2 1例 ,年龄 19~ 2 8岁 ,平均年龄 2 5 5岁。ANB角 - 3°~ - 8° ,Wits值 - 7~ - 14mm ,颏点偏斜 3~ 7mm。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及术后正畸治疗。结果 术前正畸疗程为 10~ 2 0个月 ,平均 18个月。术后正畸疗程为 5~ 10个月 ,平均 7 5个月。术前正畸治疗必须要解决以下主要难点 :①去除患者三维方向的牙代偿 ;②协调其牙弓形态及宽度的不调 ;③双颌手术时模型外科分析与导板的制作。术后正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咬合关系进行精细调整。结论 术前术后正畸治疗是正颌外科治疗下颌偏斜畸形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探索正畸治疗中上颌尖牙、前磨牙和磨牙三维位置的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资料完整的病例28例(减数组、非减数组各14例).点激光扫描获得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用腭皱重叠方法重叠矫治前后的上颌数字化模型,用三维图像配准技术将矫治后牙齿的临床冠面轴转移至矫治前同名牙上,以矫治后上颌(牙合)平面为共同参考面,分别测量减数和非减数组矫治前后上颌尖牙、前磨牙和磨牙轴倾和转矩的变化.结果 非减数组矫治后第二前磨牙轴倾减小1.5°,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冠颊向转矩分别增加5.1°和4.2°,与矫治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数组矫治后上颌尖牙冠舌向转矩增加3.8°,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图像配准技术可将矫治前后的数字化牙颌模型置于同一坐标系中测量矫治前后牙齿轴倾和转矩的变化.非减数矫治具有后倾上颌第二前磨牙,颊倾上颌前磨牙的作用;而减数矫治具有舌倾上颌尖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the adolescent and his or her cooperation with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 MATERIALS AND METHODS: From a sample of 70 adolescent orthodontic patients (46 girls and 24 boys) between 12 and 15 years of age (average age, 13.4 +/- 1.1 years), the patients' personality traits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a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16 Personality Factors-Adolescent Personal Questionnaire) and the degree of patient cooperation was assessed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test (Orthodontic Patient Cooperation Scale [OPCS]). The cutting point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operation on the OPCS questionnaire (noncooperation vs cooperation)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analysis of curves. A chi2 test with Yates correction (P < or = .05)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degree of cooperation and the scales of personality, gender, or age. RESULTS: The cutting point for cooperation as assessed by the OPCS by means of ROC analysis was 380.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degree of cooperation and the scales of personality, gender, or age.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of the current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personality traits alone of adolescents do not predict cooperation during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8.
Francesca Zotti Domenico Dalessandri Stefano Salgarello Mariagrazia Piancino Stefano Bonetti Luca Visconti Corrado Paganelli 《The Angle orthodontist》2016,86(1):101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an app-based approach in a protocol for domestic oral hygiene maintenance in a group of adolescent patients wearing fixed multibracket appliances.Materials and Methods:Eighty adolescent patients scheduled to start an orthodontic multibracket trea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40. Plaque index (PI), gingival index (GI), white spots (WS), and caries presence were recorded in all patients, and they were instructed regarding domestic oral hygiene maintenance on the day of braces application (t0) and every 3 months (t1, t2, t3, t4)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treatment. Study group (SG)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a WhatsApp chat room–based competition and instructed to share monthly with the other participants two self-photographs (selfies) showing their oral hygiene status.Results:SG pati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chat room was regular and active throughout the observation period. At t2, t3, and t4, SG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values of both PI and GI and a lower incidence of new WS and cari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Integration of new “social” technologies in a standard oral hygiene motivation protocol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compliance of adolescent patients and in improving their oral health status during orthodontic multibracket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牙周-正畸联合治疗长期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2年1月至2010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并完成牙周-正畸治疗的AgP患者25例,收集初诊(T0)、正畸治疗完成后(T1)、正畸结束3年以上末次复查(T2)时的全口根尖X线片,通过根尖X线片评价患者根形态异常情况、正畸前后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RBH)的变化。评价根形态异常对牙周-正畸治疗的影响,并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价与正畸后长期牙槽骨高度变化相关的牙和个体水平因素。结果T0、T1时统计25例患者的693颗牙,T2期随访14例患者,共观测368颗牙。牙周-正畸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根形态异常(估计值为-2.392)、牙位(上颌牙vs.下颌牙估计值为3.139;前牙vs.后牙估计值为?3.469)和T0期的牙槽骨高度变化(估计值为-0.391)(P<0.05)。根形态异常、下颌牙、前牙以及T0时牙槽骨高度高,都是牙槽骨增加的不利因素。正畸后长期观察,牙槽骨高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牙位(上颌牙vs.下颌牙估计值为3.735;前牙vs.后牙估计值为-5.318)、T0时探诊深度(估计值为-1.594)和T0时牙槽骨高度(估计值为-0.498)(P<0.05)。下颌牙、前牙、T0时牙槽骨高度增加和T0探诊深度增加,都是正畸后长期牙槽骨增加的不利因素。结论多因素分析显示,正畸治疗结束时,牙槽骨高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根形态异常、牙位和T0时牙槽骨高度;正畸后3年以上复查,牙槽骨高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牙位、T0时的探诊深度和T0时牙槽骨高度。 相似文献
20.
口腔正畸临床诊断系统的研制和开发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开发一种全面的多角度的具有客观性,权威性的口腔正畸临床诊断系统。方法:利用Pentium350、128M计算机,在Windows98环境下用Brolad Delphi5语言进行研制、开发。结果:该系统具有:①提供350、128M计算机,在Windows98环境下用BorlandDelphi5语言进行研制,开发。结果:该系统具有具有:①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诊断依据,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治疗方案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