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急性白血病微量残留细胞定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残留白血病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应用竞争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定量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TcRγ基因。结果:49例患儿缓解后1~64个月中共收集到126份骨髓标本,有33例51份标本检测到残留白血病细胞(0.006%~3.3%),且残留白血病细胞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有6例患儿复发,其复发前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定量高于未复发组(复发组为0.56%±0.47%,未复发组为0.17%±0.11%,P<0.01)。提示:残留白血病细胞定量检测有助于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现代联合化疗方案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治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复发是阻碍长期无病生存的主要原因。个体化治疗可极大地提高ALL患儿的预后及长期生活质量。近年来 ,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作为制定个体化治疗重要依据的微小残留病检测大规模用于临床已成为可能。该文总结分析了目前检测微小残留病的常用技术 ,特别是聚合酶链反应的原理、优缺点及微小残留病检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LL基因重排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 以2003年4月至200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MLL基因重排的ALL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MLL融合转录本为标志,定量PCR方法监测MRD水平。以诱导治疗结束时MRD水平≥10-4为MRD阳性组,<10-4为MRD阴性组。卡方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分别比较MRD阳性和阴性组临床特征和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差异。结果 14例ALL患儿在诱导治疗结束时检测了MRD水平,MRD阳性组患儿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显著高于MRD阴性组,对泼尼松实验治疗反应显著低于MRD阴性组。MRD阴性组5年EFS显著优于MRD阳性组,100% vs (37.5±17.1)%,P=0.022。结论 诱导治疗结束时MRD水平有助于对MLL基因重排儿童ALL进行预后分组,指导个体化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Ig)/ 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在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表达模式特点及其与临床生物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收治的初治T-ALL患儿,分析其初诊时骨髓单个核细胞的Ig/TCR基因重排情况,根据重排情况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不同组别的临床生物学特征。结果 ①52例儿童T-ALL中男37例(71.2%),入院时中位年龄8.0(1.8~16.0)岁,初诊时WBC中位数为140.5(2.7~667.1)×109·L-1,中危38例(73.1%)、高危14例(26.9%)。中位随访时间136.3(1.2~171.7)个月,长期完全缓解38例(73.1%)、复发10例(19.2%),其他原因死亡4例(7.7%)。②TCRBTCRGTCRDIgH克隆性基因重排的发生率分别为85%、85%、38%和21%,94%的患儿检出至少1种基因重排,88%的患儿检出至少2种基因重排。TCRBTCRDTCRGIgH重排分别以完全性Vβ-(Dβ)-Jβ、Vδ-Jδ、VγⅠ-Jγ1.3/2.3和DH-JH不完全重排为主。各种重排的胚系片段使用和连接区序列极具多样性。③ 10例复发患儿中有6例检测了复发时的Ig/TCR基因重排模式,4例与初诊时完全一致,2例发生改变。④SIL-TAL1融合基因阳性率在11例IgH重排阳性患儿中0%(0/14),在41例IgH重排阴性患儿中为34.1%(14/41),P=0.025。⑤TCRB基因重排阳性组高危比例(20.5%,9/44)低于阴性组(62.5%,5/8),P=0.025。TCRBTCRG基因重排阳性组第33 d缓解率(89.4%,42/44)高于阴性组(10.6%,5/8),P=0.022,第78 d MRD水平≥10-3的比例(10.8%,4/37)低于阴性组(50.0%,3/6),P=0.045。结论 儿童T-ALL初诊时Ig/TCR克隆性基因重排的胚系片段使用和连接区序列极具多样性,有助于进一步性MRD 检测标志的筛选。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T细胞受体Vδ2-Dδ3基因重排检测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诊断及微量残留病动态监测的意义,采用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40例ALL患儿进行了TCR Vδ2-Dδ3基因重排的检测,并对其中30例在其完全缓解后进行了MRD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残留白血病细胞与白血病长期生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非同位素的PCR-RNA转录本分子杂交法。结果 诱导缓解治疗后2mo内阳性率为100%,3-5mo阳性率为70%,5mo以上阳性率为17%。结论化疗后早期大多数患者都能检测到残留白血病细胞,长期缓解者微小残留病检测为阴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CT基因甲基化PCR法结合限制性酶切和激光扫描条件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及其MRD进行初步研究。初发或复发急性白血病49例,完全缓解者15例。结果86%ALL、80%ANLL和26.7%CR期的病人表现为降钙素基因5’端高度甲基化,提示本方法对检测急性白血病及其MRD有一定的意义,对指导化疗、预防白血病复发和判断预后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47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gH和TCR基因重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检测47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IgH和TCR基因重排,以便选择恰当的组合用于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方法 以Chelex100为介质,从初诊的AL患儿骨髓涂片中提取DNA,借助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IgH、TCRβ、TCRδ和TCRγ基因重排。结果 在B-ALL(42例)中,IgH、TCRβ、TCRδ和TCRγ基因重排的检出结果分别为32/42例、15/42例、19/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Q-PCR)技术检测具有tal-1缺失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 ALL)患儿骨髓微小残留病 (MRD)水平的可行性,并探讨不同时间点MRD水平在预后和临床治疗干预上的意义。方法 采用最常见的tal 1缺失断裂点sildb1-tal1db1,对 50例T-ALL患儿初治标本进行阳性筛选;应用RQ-PCR技术检测所有阳性患儿初治标本的敏感度,并对这些患儿化疗达完全缓解(CR)及其后不同时间点的骨髓标本进行MRD定量检测,并以极限稀释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上述两种方法分别检测出的结果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 1 )在 50例T-ALL患儿中,共检测出 10例阳性患儿; (2)采用RQ-PCR技术和极限稀释法分别检测患儿CR期及其后各个时间点的 28份标本,有 24份标本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大于 1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很好(r=0 898,P<0.001); (3)在规律治疗的 8例患儿中,CR时骨髓MRD水平高于 10-4的 3例患儿皆在化疗过程中复发,而低于 10-4的 5例一直未复发。结论 RQ-PCR技术是一项特异性强,重现性好、精确快速的MRD定量检测手段。不同时间点的MRD水平升高对预后的意义不同,对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联合化疗方案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复发是阻碍长期无病生存的主要原因。个体化治疗可极大地提高ALL患儿的预后及长期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制定个体化治疗重要依据的微小残留病检测大规模用于临床已成为可能。该文总结分析了目前检测微小残留病的常用技术,特别是聚合酶链反应的原理、优缺点及微小残留病检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并研究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技术定量检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的临床适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以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作为ALL的肿瘤标志,应用RQ—PCR、胚系探针策略,定量检测了34例B细胞ALL(B—ALL)患儿的MRD,并对其中的16例患儿进行了缓解期MRD的定量动态追踪观察。结果在34例B—ALL患儿的初治标本中IgH基因单克隆重排16例,对16例单克隆IgH重排靶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发现,V片段使用最频繁的是V3家族,J片段使用最频繁的是J4和J6。在16个靶基因中,RQ—PCR的检测敏感度有9例为10-4,6例为10-5,1例为10-3,非特异性扩增见于6例患儿。16例初治患儿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为0.99以上,斜率均值为-3.34±0.37,截距均值为24.30±2.95。对16例患儿随访期样本的MRD动态追踪研究发现,复发患儿的MRD水平较高且复发前有动态增加。诱导化疗结束时的MRD水平与ALL高危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研究表明,RQ—PCR技术胚系探针策略检测ALL患儿的MRD具有临床适用性,随访期标本MRD的定量检测及动态追踪监测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微小残留病(MRD)监测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在北京儿童医院治疗的60例T-ALL患儿在治疗不同时间点进行追踪监测,分析不同MRD水平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诱导治疗第33 d MRD≥1×10-4组患儿易复发,P=0.03;诱导治疗第33 d MRD<1×10-4组患儿预计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100%,而MRD≥1×10-4组患儿5年EFS为(62.5±7.1)%,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8)。结论监测T-ALL患儿MRD水平在评估早期治疗反应、监测复发以及估计预后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极限稀释定量PCR法检测追踪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ALL)患儿骨髓微小残留病(MR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改良极限稀释定量PCR方法,结果 敏感度平均为4拷贝,对23例初治MRD阳性的患儿在诱导治疗达到缓解(CR)时的MRD定量检测结果显示:(1)CR时MRD阴性10例,其中8例在追踪期内亦持续阴性,另2例在追踪过程中MRD转为阳性,经强化疗后MRD渐减少至转阴;(2)CR时M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徽小残留病(MRD)监测急性T琳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复发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2006年8月1日-2008年4月1日32例急性T琳巴翻胞白血病住院患儿在治疗不同时间点进行追殊监测,分析不同MRD水平与患儿的临床反应及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 诱导治疗第33天以及诱导治疗结束巩固治疗前(治疗12周)...  相似文献   

15.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微量残留病 (MRD)检测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了解ALL复发与缓解的生物学特点。方法 分析近 10年来有MRD检测资料的 77例初治ALL ,对其中 4 4例进行动态追踪检测MRD。主要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 ,以免疫球蛋白重链和T细胞受体δ基因重排作为肿瘤标志。结果 初治标本PCR检测MRD阳性者和阴性者的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化疗 3个月时PCR检测转阴的病例复发率明显低于未转阴的病例 (P <0 0 5 ) ,且与临床分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RD的动态检测可以作为小儿ALL判断预后的独立因素。PCR法动态监测MRD ,有助于完善白血病分型、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儿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微小残留病(minimalresidualdisease,MRD)的临床预后价值。方法能将残留白血病细胞与正常骨髓细胞区分开来的抗体组合称为有效抗体组合。我们使用流式细胞术对36例具有有效抗体组合的BALL患儿缓解后的骨髓标本进行MRD的定期检测。对6例无有效抗体组合的患儿,我们使用CD45/CD19/CD34/CD10与CD45/CD19/CD20/CD22两个抗体组合定期检测骨髓标本。结果(1)在42例患儿中有36例(86%)具有有效抗体组合;(2)在治疗6个月时间点时,MRD水平≥10-4的患儿(13例)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survival,DFS)与MRD水平<10-4的患儿(12例)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62);在治疗9个月时,MRD水平≥10-4的患儿(10例)要比MRD水平<10-4的患儿(13例)生存率低(P=0.025);在治疗12个月时,MRD水平≥10-4的患儿(8例)要比MRD水平<10-4的患儿(9例)生存率低(P=0.042);(3)共有7例患儿复发,其中6例复发患儿在复发前的4~10个月均检测到≥10-3水平的MRD。在随访过程中至少有1次MRD水平≥10-3患儿的无病生存率较MRD水平在10-3以下的患儿为低(P=0.003);(4)5例复发患儿的免疫表型基本未发生变化,只有1例丢失了CD13抗原;(5)在6例无有效抗体组合患儿中未发现有意义的MRD。结论(1)MRD水平在10-3或以上的患儿预后较差;(2)治疗9个月与12个月时间点的MRD水平有预后价值;(3)对于无有效抗体组合的患儿,CD45/CD19/CD34/CD10与CD45/CD19/CD20/CD22抗体组合的效果应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