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新宇 《中外医疗》2012,31(8):183-184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快速的增长,成为了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威胁之一。在我国,每年大概有200万的人,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而失去了生命,成为了我国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了。根据众多研究所得,心脑血管疾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自发性血小板集聚。有显著自发性血小板集聚者5年内无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生存率仅有40%;而无自发性血小板集聚者5年内无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生存率高达90%,可见血小板自发集聚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长寿的严重危险因素。而其中,其形成的主要因素的血小板,阿司匹林作为一种为广大人民所熟知的老药物,其药物作用很明确,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使血小板集聚被抑制。有相关的研究证明在对202000例患者进行实验中发现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药物可以使其发生梗死的几率降低34%,脑卒中降低25%等。这一研究就为临床医生使用阿司匹林提供了科学的根据。  相似文献   

2.
李璆 《求医问药》2013,(4):33-33
一、80%易患心脑血管病的人未服用阿司匹林近日,欧洲心脏病学会的研究人员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长期的调查后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在中国,每10.5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病。2030年,全球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将达到2360万,远远高于2004年的1710万人。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推广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当务之急。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尽管使用价格低廉的阿司匹林能大大减少人们罹患  相似文献   

3.
顾琴  王平绪 《新疆医学》2012,42(1):133-136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杀手.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死因排序中,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居前两位,2008年第三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疾病及心脏病分别位居第一位和第四位[1].我国每年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13秒就有1人因此死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血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已成为研究热点,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可使全球卒中发病率降低85%,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降低7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药理学机理。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4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均为200例。对照组患者利用常规防治进行治疗并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观察组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以及冠心病而导致死亡患者明显减少,减少率分别为22.5%与17.5%。结论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阻止血小板聚集、粘附与释放,增强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栓形成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李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4):1854-1856
阿司匹林是临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是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聚集药。随着对该药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药理作用也不断出现,其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非甾体类药物。阿司匹林的治疗作用随剂量不同而不同,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防癌症、多种眼科疾病及妇产科疾病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临床试验表明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对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也有效。10%~20%动脉栓塞史患者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经过长期随访仍有血管事件复发。原因如下:第一血小板被其它途径激活,不能被阿  相似文献   

7.
金莎 《医学综述》2005,11(7):664-666
阿司匹林(ASA)于1897年问世,最初主要用于疼痛或炎症的治疗,20世纪70年代起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大量循证医学的资料证明.心、脑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应用ASA可减少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事件约23%。但是ASA的抗血小板作用在人群中的反应并不一致,部分患者对ASA的抗血小板作用发生抵抗,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斑块破裂后的急性血栓事件中起关键作用,阿司匹林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显著减少。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但仍有大量患者发生血栓事件,如阿司匹林治疗失败或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经常伴随着不稳定斑块、心血管事件和脑血管意外的高发病率。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减少血栓素A_2的生成,但不完全抑制血小板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世德  伍伟锋 《医学综述》2005,11(6):529-531
阿司匹林因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且药源充分,价格便宜而自20世纪70年代起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可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但是,10%,~20%动脉栓塞史患者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经过长期随访仍有血管事件复发。这种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sistance.AR)。现仅就AR的定义、AR的机制、AR的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阿司匹林减少了大约25%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临床上有5%~60%的患者虽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却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R)。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具有扶正化浊、活血解毒通络功效的中药,发挥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优势,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在防治血栓性疾病中被广泛应用,但阿司匹林抵抗的存在严重限制了它的疗效。阿司匹林抵抗分为两种,一种是正规服用阿司匹林后,实验室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仍高于特定水平,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尽管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百余年,但有关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阿司匹林由最初的被用于解热、镇痛、抗炎等逐渐转变到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应用最广,减少了大约25%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临床上有5%~60%的患者虽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却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导致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还不明确,可能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剂量不足等有关。但到目前为止,仍无法用同一机制解释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并且,很多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是矛盾的。因此,认为在具有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群体特征性,也正因如此导致了阿司匹林抵抗的复杂性。期望用同一机制解释所有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是不可行的,应当针对不同群体做更多的研究工作。按照传统中医理论,结合心血管疾病多病程较长,且在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中多反复发作等特点,应将其归属于络病的范畴。联合应用具有扶正化浊,活血解毒通络功效的中药,发挥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优势,也许可以解决具有不同群体特征性的阿司匹林抵抗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服用阿司匹林后仍有血栓事件发生,但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有诸多影响因素,许多学者对阿司匹林抵抗概念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本文对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及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阿司匹林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是,在临床上口服阿司匹林患者仍然常会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这被学术界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现象。以COX-1依赖和COX-1非依赖角度阐述AR机制为基础,近年来在生理及病理情况下AR的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本文分别从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机制角度对生理、病理状态下AR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AR的机制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干预策略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 of aspirin on nasal resistance to airflow was investigated by rhinomanometry in 25 healthy subjects before and after ingestion of aspirin or vitamin C in a double blind crossover trial. Aspirin caus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nasal resistance compared with vitamin C. The effect of aspirin may be due to its inhibition of the synthesis of prostaglandins.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概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67例病情稳定的脑血管病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7天,第8天晨起采取空腹静脉血,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 用光学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患者中AR发生率为10.4%(n=7),女性较多(72.3%∶41.5%,P=0.002),吸烟者亦较多(45.4%∶24.0%,P=0.01),与高血压同样存在相关性(37.5%∶24.8%,P=0.001)结论 脑血管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中,若有AR存在可选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不同实验方法调查431例老年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患病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 X  Fan L  Cao J  Wang Q  Liu L  Hu G  Hu Y  Wang Y  Wu R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7(4):338-342
目的: 评价常用的光比浊法与血栓弹力图法在诊断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的科学性及一致性;调查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在老年患者中的患病率。方法: 入选了北京万寿路地区431例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1个月),具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相关疾病的老年患者。采用光比浊法与血栓弹力图法筛查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计算其在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中的发生率。AR诊断标准:1) 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血小板聚集率≥20%。2) 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血小板聚集率≥70%。符合2项为AR;两项均不符合者为阿司匹林敏感。3) AA作诱导剂,血栓弹力图法检测AA聚集率≥50%为AR。结果: AA诱导光比浊法,AR患病率为13.69%。ADP诱导光比浊法,AR患病率30.16%。AA诱导血栓弹力图法,AR患病率23.67%。采用单一方法诊断AR一致性差(Kappa<0.4)。采用AA诱导光比浊法联合ADP诱导光比浊法或AA诱导血栓弹力图法,AR患病率分别为8.35%和8.82%,二者诊断AR一致性较好(Kappa=0.793)。结论: AA诱导光比浊法联合ADP诱导光比浊法或AA诱导血栓弹力图法,在诊断AR时稳定性和一致性好,可能能够代表真实AR的发生率。在北京万寿路地区具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相关疾病的老年患者中,实验室AR的患病率为8%~9%。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证实阿司匹林抵抗的存在,观察多个因素和阿司匹林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 10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天内完成首次静脉血采集,之后除接受同等治疗外,所有患者服阿司匹林100 mg,连服10天,服用最后一剂后24 h内完成第2次采集.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阿司匹林抵抗(AR)存在,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AR发生率为8.73%,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为26.21%,阿司匹林敏感(AS)为64%.在AR或ASR患者中血小板聚集与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等因素无关.结论 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它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未来抗血小板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