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黄芪总提取物(TAE)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联用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MTT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TAE与PBMC在单独、联合应用情况下对BEL-7402细胞的杀伤活性,Burgi修正公式评价药物联合应用对细胞杀伤效果是否具有协同作用,ELISA法检测TAE对PBMC分泌IFN-γ、TNF-α 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 TAE与PBMC联用对肝癌细胞BEl-7402具有协同杀伤作用.TAE预先与PBMC孵育后两者协同杀伤作用明显增强.TAE可以刺激PBMC分泌IFN-γ、TNF-α细胞因子.结论 TAE可以促进PBMC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能力,二者联用具有协同杀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TAE刺激PBMC分泌IFN-γ和TNF-α以增强免疫杀伤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自分泌细胞因子及其体内外杀瘤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探讨CIK细胞对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取正常人的外周肝素抗凝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诱导成CIK细胞;同时建立人胃癌高侵袭转移瘤(OCUM-2MD3)细胞裸鼠腹膜移植模型.检测CIK细胞中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其对OCUM-2MD3细胞株体内外杀瘤时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①CIK细胞培养过程中其上清液IL-2、TNF-α、INF-γ、GM-CSF含量随时间增长而升高,至2周左右达最高峰,随后下降;②体外培养CIK细胞以E:T=25:1对OCUM-2MD3肿瘤细胞作用后,IL-2含量减低明显(P<0.05),TNF-α、GM-CSF含量均降低,INF-γ含量升高;③体内抗瘤实验结果表明,CIK治疗组血清中IL-2、TNF-α、IFN-γ、GM-CSF的含量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CIK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2周左右具有最大生物学活性;CIK细胞可能通过其自身分泌IL-2、TNF-α、IFN-γ、GM-CSF等细胞因子参与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与白细胞介素-12(IL-12)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杀伤功能的影响.方法:IL-18与IL-12共同刺激的TIL与人的胃癌细胞系SGC-7901共孵育后接种于BALB/c SCID小鼠皮下,测定小鼠肿瘤的生长大小并观察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及Th2型细胞因子IL-10、IL-4的表达水平,同时体外测定NK细胞及CD8+T细胞的肿瘤杀伤活性.结果:IL-18与IL-12共同作用于TIL后,与对照组相比,SGC-7910细胞的荷瘤小鼠皮下肿瘤生长明显减慢,小鼠生存率明显延长;同时,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处理组荷瘤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FN-γ的水平明显增高,而IL-10与IL-4水平明显降低;体外LDH杀伤实验证实IL-18联合IL-12处理组NK细胞及CD8+T细胞杀伤活性明显提高.结论:IL-18与IL-12协同刺激能增强TIL对胃癌胞的杀伤功能.  相似文献   

4.
γ-干扰素抗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机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干扰素(IFN-γ)是由活化的Th1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细胞毒T细胞(CTL)产生的致炎因子。其受体具有高亲和力,分布于几乎所有细胞表面。IFN-γ生物学活性有高度的种属特异性,与特异的受体结合后可显示多种功能,如激活巨噬细胞(MФ)并增强其活性;激活中性粒细胞;提高NK细胞杀伤活性;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促进Th0细胞分化为Th1细胞并抑制Th2细胞增生;促进CTL成熟及活化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芦荟多糖(AP)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AP单独及联合Anti-CD3McAbr、hIL-2诱导干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方法建立效应细胞;采用MTT法测定效应细胞及其上清液对靶细胞HepG2生长的影响;ELISA法测定干预后各组PBMC分泌IFN-γ、TNF-α的水平,测定效应细胞及其上清液对靶细胞上清液中IFN-γ、TNF-α和AKP水平的影响。结果AP单独及其联合Anti-CD3McAbr、hIL-2可提高PBMC分泌IFN-γ水平,对TNF-α水平没有明显影响;效应细胞的上清液对HepG2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而效应细胞细胞悬液对HepG2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可升高混合培养后上清液中TNF-α、IFN-γ水平,降低AKP水平。结论AP体外抗肿瘤作用与提高免疫和促进肿瘤坏死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6.
1型糖尿病(T1DM)是遗传易感个体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慢性自身免疫紊乱.胰岛β细胞在丧失免疫耐受性后,免疫调节功能失调,刺激辅助性T细胞1(Th1)分泌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等细胞因子;同时,抑制Th2细胞分泌IL-4、IL-10,从而导致细胞因子不平衡,致使自身β细胞成为靶细胞,其细胞膜成分成为自身免疫应答的杀伤目标,进而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巨噬细胞(Mφ)和自然杀伤细胞(NK),产生氧自由基、一氧化氮和一些细胞因子(如IL-1、TNF-α、TNF-β、IFN-γ),最终对胰岛β细胞产生直接毒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rIL-2、TNF-α、IFN-γ对抗CD3-抗胶质瘤双特异性抗体(双抗)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双抗对人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方法:以人脑胶质瘤细胞株SHG-44为靶细胞,健康人或胶质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效应细胞,以18 h 3H-TdR掺入释放法测定细胞毒活性,采用单比实验和联合作用等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各细胞因子(rIL-2、TNF-α、IFN-γ)对双抗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结果:rIL-2、TNF-α、IFN-γ均可协同提高双抗对人脑胶质瘤的细胞毒作用(P<0.05).来源于恶性胶质瘤患者的效应细胞活性较正常人低,rIL-2与双抗可协同增强其活性.结论:细胞因子rIL-2、TNF-α、IFN-γ可协同提高双抗对效应细胞的活化,充分激活效应细胞,增强抗肿瘤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8.
张荣波  吴静  胡东  张欣 《医学综述》2008,14(11):1732-1733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NK)促进树突状细胞(DC)成熟及诱导细胞因子产生的作用,及是否依赖于细胞接触。方法体外培养NK及未成熟DC,并按1∶5、1∶1、5∶1的比例进行接触与非接触式共培养,抗CD86-FITC标记抗体流式细胞术分析DC的CD86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液中TNF-α、IL-12p40含量。结果随着NK/DC比例的升高,表达CD86+DC增多,而DC分泌的TNF-α、IL-12p40呈指数量降低,非接触共培养使DC表达CD86及分泌TNF-α、IL-12p40明显降低。结论NK具有促进DC成熟的作用,并能调节DC细胞因子的分泌,这种免疫调节作用依赖于细胞间接触。  相似文献   

9.
黑大蒜和鲜大蒜提取物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黑大蒜提取物和鲜大蒜提取物对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方法分别连续5 d给予小鼠腹腔注射黑大蒜提取物溶液与鲜大蒜提取物溶液。从第6天开始处死小鼠,分离培养脾细胞,生物学方法检测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活性,Griess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一氧化氮(NO)的分泌水平,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IL-17和IL-4的水平。结果黑大蒜提取物较鲜大蒜提取物有更强的NK细胞杀伤活性和促NO、IL-2、IFN-γ、IL-17、TNF-α分泌的刺激作用。二者对IL-4的分泌水平无影响。结论黑大蒜提取物较鲜大蒜提取物有更强的Th1/Th17型细胞免疫应答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疫编辑前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细胞杀伤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法提取脐血单个核细胞,定向诱导成CIK细胞,即免疫编辑前CIK细胞。Transwell小室共培养CIK细胞与人肺癌A549细胞,分离纯化CIK细胞即免疫编辑后CIK细胞。通过ELISA和MTT法分别检测免疫编辑前后CI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细胞毒活性的变化。结果CIK细胞与A549细胞共培养后,其分泌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含量较共培养前CIK细胞显著下降(P<0.05),IL-2则略有降低。共培养后CI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减弱(P<0.05)。结论CIK细胞与人肺癌A549细胞间存在免疫编辑作用,编辑后的CI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杀伤活性均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研究浸润T淋巴细胞的存在对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数量变化的影响,探讨浸润T淋巴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对MDSC的募集作用。方法 建立BALB/c小鼠和免疫缺陷裸鼠荷瘤模型,进行裸鼠荷瘤T淋巴细胞过继实验和抗体阻断T淋巴细胞实验,观察对肿瘤生长的影响,采用肿瘤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 (FACS) 检测肿瘤组织内MDSC的数量变化。结果 荷瘤裸鼠肿瘤较正常小鼠荷瘤的肿瘤生长更快(P<0.05),肿瘤微环境中MDSC的百分率更低,与正常小鼠肿瘤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T淋巴细胞过继后的荷瘤裸鼠肿瘤微环境中MDSC百分率有增加(P<0.05)。接受抗体阻断实验的过继荷瘤裸鼠肿瘤组织内MDSC百分率减少(P<0.05)。结论 肿瘤微环境中浸润T淋巴细胞能直接诱导MDSC的募集,并对肿瘤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骨髓来源的表达nestin的成年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并诱导分化神经元样细胞的潜能,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提供理想的供体&#65377;【方法】 采用全骨髓法分离培养成年SD大鼠MSC,传至第6代的MSC接种在前一天涂有100 μg/L多聚赖氨酸的塑料培养瓶或培养皿中,用含100 mL/L FBS的DMEM/F12培养液添加10 ng/mL bFGF的培养液培养并以DMSO&#65380;BHA与Forskolin等诱导剂联合诱导MSC分化为神经元&#65377;流式细胞仪鉴定诱导前MSC的细胞表面抗原,免疫荧光检测诱导前及诱导后6 h&#65380;12 h&#65380;24 h神经元特异性抗原nestin&#65380;NF*9鄄200和GFAP表达率&#65377; 【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传至第6代MSC表面抗原CD29和CD44阳性率分为98.8%,96.6%, CD34和CD45阴性&#65377; 免疫荧光鉴定传至第6代的MSC表达nestin阳性率为57.1% ± 6.9%,不表达NF*9鄄200和GFAP&#65377;诱导后30 min可见神经元样细胞出现,诱导后6 h&#65380;12 h&#65380;24 h经nestin和NF*9鄄200免疫荧光鉴定,诱导后6 h&#65380;12 h&#65380;24 h nestin阳性率分别为96.5% ± 1.9%,88.1% ± 5.4%,33.5% ± 5.4%,NF*9鄄200阳性率分别为90.1% ± 2.9%,97.5% ± 1.3%,98.1% ± 1.6%&#65377;【结论】 骨髓来源的nestin阳性的MSC具有神经祖细胞特性并且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可作为种子细胞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65377;  相似文献   

13.
肖乐  曹建彪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0):847-849
巢素蛋白(nestin)阳性细胞、成体干细胞(包括间充质干细胞和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和胚胎干细胞是常用的体外诱导转化为胰岛细胞的种子细胞,本文就这三类细胞的来源、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脂肪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的能力,以指导糖尿病患者的自身ADSCs移植治疗.方法 取健康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脂肪组织,进行ADSCs的分离、培养和传代,分别取P3代ADSCs,使用内皮细胞诱导培养基于24孔板内进行两组细胞向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对比观察诱导过程中两组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取诱导6、9、12天的两组细胞进行CD31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诱导结果.结果 糖尿病患者脂肪组织采取和健康人ADSCs类似的分离培养流程可以获得呈典型形态的ADSCs;两组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后,6天细胞形态均逐渐发生改变,9天出现CD3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的细胞,12天可观察到典型内皮细胞形态,并且CD31染色阳性细胞增加.结论 糖尿病患者ADSCs在体外存在诱导剂情况下能够分化为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5.
16.
外源性褪黑激素对小鼠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褪黑激素对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HE染色、TUNEL测定(核快红复染)。结果 HE染色下睾丸间质细胞的面积随褪黑激素的增多而减小,与睾酮的浓度变化相一致。TUNEL阳性细胞随褪黑激素的增加有增多的趋势,但超过一定量后(100ug),不再增多。20~30d的处理组呈现与30~40d的处理组不同的结果。结论 外源性褪黑激素具有促进生精细胞凋亡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其对睾酮的抑制作用不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Marrowstromalcells (MSCs)arethenon hematopoieticprecursorsinthebonemarrowstromaofadultmammal.Underspecificexperimentalcondi tions,itcandifferentiateintoneuron[1] .Thephe nomenonhasgivenresearchersagreatsurprise .Andnow ,thehotspotistofinditstrueevidence ,…  相似文献   

18.
AnordrinisasteroidwithalossofonecarbonatomatAring(2α,17α-di-ethynyl-A-nor-androstane,2β,17β-dioldipropionate).Researchperformedprevious-lyhasdemonstratedthatithasantifertilityandterminationofearly-pregnancyfunc-tionobviously[1-3].Clinicalobservationc…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来源的饲养细胞是否具备支持自体mESCs未分化生长的能力。方法先诱导mESCs形成类胚体(EB),进一步诱导其分化为成纤维细胞(mEB-dFE),以用作饲养细胞。采用形态学、集落形成率、细胞分化率、免疫细胞化学、碱性磷酸酶染色和RT-PCR对生长在mEB-dF上的mESCs的未分化特性进行鉴定。采用RT-PCR和诱导mESCs体内外分化方法鉴定mESCs多分化潜能特性。结果从EB三个发育阶段(EB贴壁10、15、20 d)分离出48个mEB-dF系,其中5个(来自15 d的EB)能维持mESCs未分化生长和多潜能性达10代以上。生长在这种饲养层上的mESCs与生长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上一样,其特性无明显差异,均表达碱性磷酸酶和特殊的mESCs标记,包括SSEA-1、OCT-4、NANOG,在体外形成EB和体内形成畸胎瘤;其他43个mEB-dF系则不具有这种能力。结论研究不仅为mESCs体外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饲养细胞,避免了MEF作饲养细胞的许多不足;而且还提示mESCs可诱导出不同功能的成纤维样细胞,其差异的分子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调节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作为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相互影响,共同维持免疫耐受。哮喘是机体对吸入抗原的持续应答,肺的免疫耐受被打破所致。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哮喘的发生和发展,恢复肺的免疫耐受。树突状细胞不仅是免疫反应的起始细胞,而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两种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制约,研究调节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哮喘发生与发展的关系,对哮喘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