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人体浅在神經的幅度測量,报导极少。张巖对股神經和坐骨神經的寬度作过記述。为了积累国人体质解剖学資料,并供临床对麻疯病活体检查作参考,我們就成年尸体58具(男56,女2)作了測量。方法是先除去神經浅面的結締組織,在原位暴露神經干,然后用游标尺在确定的部位进行測量,由于大部分神經干呈扁带状,我們只測到最寬径,予以記录。測量部位,大部分是参考临床检查和活体易触知的部位而确定的。測量結果(表1)如下:  相似文献   

2.
关于足背动脉的变异研究,国人的資料尚少見。作者共解剖了40具尸体的下肢(其中包括成人尸体30具童尸10具),外加分离下肢37只,合計117例。結果如下: (一) 足背动脉干的行径 117例材料中有94例(80.4%)經髁关节之前,在两髁之間下降,越过距骨,舟骨及第二  相似文献   

3.
关于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国内如潘铭紫等已有不少报告。我们在解剖一具屍体过程中,发现其两侧胫神经、腓总神经与梨状肌发生稀有的变异(图1,2),现特报告如下: 解剖所见这一变异出现在一个老年男屍,其躯干下部与下肢正常,唯有下列三项引人注意。 (一)梨状肌梨状肌一般起始于第2—4骶骨的骨盆面,经过坐骨大孔而止于股骨大  相似文献   

4.
突触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近年来由于技术的发展,如电子显微鏡、組織化学、細胞化学等技术的应用,在突触的形态学上,更获得了不少新的資料。这对了解神經原突触的化学性质和代謝方面有很大的帮助。現将脑和脊髓內的神經原突触的形态学作一綜合叙述。一、神經原突触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5.
在解剖一成年女尸右下肢时,见梨状肌形态和止点变异,现报道如下:梨状肌起于第四骶前孔前外侧骨面,起端宽19mm,厚1.5mm,于坐骨神经背侧出坐骨大孔.出坐骨大孔后被高位分出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夹持下行,肌的周围被脂肪组织和筋膜包裹,最后以细长扁腱止于腓骨头后外侧。梨状肌从始端到止端全长为42.7cm,依其形态结构可分为四段(附图):上段为始端至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尖连线之间的一段,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85具成年男尸(其中25具仅作单侧观察)共145侧的坐骨神与经梨状肌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分析.并收集了部分国内有关资料进行了归纳并与之比较。  相似文献   

7.
双梨状肌1例     
男尸 ,身长 16 5cm ,年龄约 6 0岁 ,臀部皮肤无疤痕。解剖臀部时发现左侧梨状肌正常 ,右侧为异常的双梨状肌 ,现报道如下 :右侧的双梨状肌实为两个头肌 ,长头起自骶骨前面 ,穿坐骨大孔 ,止于股骨大转子 ,与正常梨状肌类似。短头起自坐骨大切迹附近的髂骨翼外面骨面 ,距股骨大转子 2 .5cm处移行为肌腱 ,且与长头肌腱会合 ,止于股骨大转子。短头肌腹长 4 .5cm ,中部宽 2 .8cm。该例梨状肌长短头间有一间隙 ,短头与臀小肌、髂骨骨面之间也有一间隙 ,从而形成梨状肌上、中、下三孔。上孔中有臀上动脉、静脉、神经通过 ,主要分布至臀中肌、臀小肌…  相似文献   

8.
本解剖室在解剖1具男尸的臀部肌肉时,发现其坐骨神经与梨状肌解剖学位置关系发生变异,现报道如下。 男性尸体标本,年龄70岁,身长160cm,体重60kg,臀部皮肤未见明显外伤及手术疤痕。打开右侧臀大肌时发现:坐骨神经分为两支(图1),其中1支神经出梨状肌下孔,另1支神经穿梨状肌肌腹,并在坐骨结节平面汇成坐骨神经主干。  相似文献   

9.
坐骨神经出盆的局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坐骨神经的神经干长,行程又长,故椎管内、外的病变如椎间盘疾病,椎管内占位性疾病,椎管狭窄,骶髂关节病变,梨状肌等沿神经走行的任何部位的病变均可引起坐骨神经痛,但要区别沿坐骨神经经路引起的放射性痛和反射性痛,其解剖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观察了坐骨神经出盆时与梨状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同时观察了坐骨神经分成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在研究生开设局解课的尸解过程中发现1例左侧坐骨神经在盆腔内即分支(胫神经内、外侧支与腓总神经),胫神经内、外侧支与腓总神经均出梨状肌下孔,胫神经内、外侧支出梨状肌之后才合为一主干(胫神经),此种变异极为罕见。为积累国人解剖学数值,现报道如下。尸体为男性,来源于学校尸体库,梨状肌偏大,左侧梨状肌长度为6.89cm,梨状肌最宽处为4.02cm,由腰骶干第4、5腰神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臀三角内梨状肌上、下孔和坐骨神经的体表定位,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观察30侧成人臀区标本。以同侧股骨大转子外侧缘最突出点(A)、坐骨结节(B)、髂后上棘(C)三点,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臀三角。观测臀三角内梨状肌、坐骨神经、梨状肌上、下孔以及穿梨状肌上、下孔的血管神经与臀三角的位置关系。结果臀三角各边的长度分别为:髂后上棘转子间距,男(15.2±1.35)cm,女(11.5±0.72)cm;髂后上棘结节间距,男(13.3±0.87)cm,女(10.3±0.49)cm;转子结节间距,男(8.3±0.83)cm,女(5.5±0.61)cm。臀上动脉、静脉、神经出入梨状肌上孔的体表投影在髂后上棘与大转子连线中、上2/5交界处向下0~6.8 mm内;臀下动脉、静脉、神经出入梨状肌下孔处的体表投影在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中、下2/5处;坐骨神经出梨状肌下孔处的体表投影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中外3/5处。结论臀三角的相关数据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遗存坐骨动脉(persistent sciatic artery,PS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变异,有时是双侧存在,亦或是仅存在于单侧。关于遗存坐骨动脉的相关记载,至今约有14例。2015年11月笔者在成都体育学院进行局部解剖学教学中,解剖1具身高155cm的男性尸体(估计年龄60~70岁)右臀区和股后区时发现遗存坐骨动脉。该动脉从梨状肌下孔穿出,与坐骨神经伴行(图1),途  相似文献   

13.
梨状肌的应用解剖与坐骨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100例梨状肌和肌腱的形态、毗邻及其与坐骨神经的关系,并依此分析了坐骨神经痛的起因。梨状肌分四型。梨状肌腱分五型。79%±4.07的梨状肌有附加起点。5%±2.18的梨状肌腱止端的下方有滑液囊。38%±4.85的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关系异常。16%±3.67的坐骨神经及其分支通过梨状肌两腱之间或一腱的前方或后方。认为梨状肌腱与坐骨神经的异常毗邻关系是压迫坐骨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引起坐骨神经痛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光镜下研究轴浆运输新技术简介华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八五级硕士研究生、旅欧学者李家驿博士于1993年12月回母校作了他在瑞典哥德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所作的科研的报告。在报告中,李家驿博士较详尽地介绍了用标记蛋白质来观察周围神经轴浆的转运情况。将坐骨神...  相似文献   

15.
腹腔动脉分支变异的記載很多,作者們根据自己的見解,将腹腔动脉的分支列为若干型式。不过,他們的分型依据并不一致,这給积累和綜合民族解剖学資料带来一定的困难。作者今就100具成人尸体上(女性較少故未記性別,年龄在20—60岁之間)腹腔动脉干的解剖結果,提出一种比較簡单的分型方法,并綜合有关的国人的資料以供参考。根据我們对100例标本的观察,我們将腹腔动脉的分支型式归納为两个主型:第一,三  相似文献   

16.
一位 6 0岁老年男子臀上神经在梨状肌上孔处被卡压促使我们进行解剖探寻该疾病的形态学病因。通过臀部和盆部入路观察了 5具标本的 1 0条臀上神经。对该神经的起点、行程、神经干的分支及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在大多数标本中 ,臀上神经的神经纤维起自L4,L5 和S1脊神经前根 ,在盆腔内构成神经干 ,然后在臀区分为头侧支和尾侧支两支。神经干通常伴头侧臀血管蒂在梨状肌上缘和坐骨大切迹间穿过梨状肌上孔走行 ,罕有神经纤维穿过梨状肌。分析发现骨、肌肉和血管的形态学因素均易导致臀上神经卡压综合症。手术证实梨状肌肥大形成梨状肌上孔狭窄。…  相似文献   

17.
在一例成年女尸上,见其右侧无梨状肌,查阅国内“臀部肌变异”和“坐骨神经与梨状肌关系”方面的文献,尚未见这种变异记载。梨状肌缺如后,影响出坐骨大孔结构的辨认,现报道如下,供手术遇此情况时参考:由于无梨状肌,正常情况下,出入梨状肌上、下孔的结构排列亦发生变化。正常出入梨状肌上、下孔的结构,在本例中,约在相当于正常梨状肌上孔的部位穿出至臀部(结构穿  相似文献   

18.
正作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具成年男性标本左侧坐骨神经变异,现报道如下:尸体为50岁左右的男性,材料来源于学校标本库,标本经甲醛充分固定防腐处理。通过观测发现该标本:左侧梨状肌长度为69.40 mm,梨状肌最宽处31.20 mm。左侧的坐骨神经在骨盆处分为了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分为两支(图1),其中1支神经出梨状肌下孔,另1支神经穿梨状肌肌腹,并在坐骨结节平面汇成坐骨神经主干。继续向下追  相似文献   

19.
坐骨神经损伤多见腓总神经病变原因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多见腓总神经病变原因。方法:对52具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解剖观测梨状肌与相对缘结构之间的关系,坐骨神经穿出部位、分支等。结果:根据坐骨神经穿出部位的不同,将104侧观察结果分两大类型;正常型即坐骨神经穿过梨状肌下孔占73.08%(76侧),异常型占26.92%(28侧)。梨状肌与上抒肌之间的形态变化分三种形态:即三角形,72.12%(75侧);裂隙形,20.19%(21侧);重叠形,7.69%(8侧)。梨状肌上、下孔相对缘的结构为坐骨神经通过的“第一门槛”,而构成梨状肌上、下间隙相对缘的结构为坐骨神经通过的“第二门槛”即“双门槛”的概念。结论: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变异、梨状肌病变及“双门槛”狭窄等,均是构成坐骨神经尤其腓总神叠卡压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有关脾动脉分支的研究,Michels(1942)、Clausen(1958)、吉川、松井(1960)和谷川(1962)諸氏已有报告。但国人情况究竟如何,尚未見諸文献。有鉴于此,三年多来,我們在学生实习用的86具成年尸体(♂66、♀20)中,仔細剖查过脾血管的行径和分支,現将脾动脉終末分支的部分資料整理出来,报导如下: 脾动脉的脾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