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状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符合CCMD-2诊断标准的211例住院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强迫症状者28例,占13.2%,表明强迫症状在儿童精神分裂症中并不少见,其临床症状以强迫怀疑、强迫穷思竭虑、强迫洗涤、强迫仪式动作为最多见,多数同时具有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状常见于各种妄想出现之前,其特点是荒谬仪式的早期形成,以及其异常迅速的自动化;强迫症状与性别、年龄及疗效无关;需抗精神病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状的发生率与特征,方法:对43例伴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强迫症状发生率为5.32%,其中药物所致强迫症状为1.34%。结论: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状为精神分裂症症状的组成部分。强迫症状繁杂、变化多,有的荒谬怪异,疗效不佳。其发生机制可能与5-羟色胺及多巴胺功能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3.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21岁,未婚,无业。因“行为怪异,反复走动,情绪易激惹6年,加重半年”于2005.4.14第2次入院。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中强迫症状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伴有的强迫症状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6年1月~1997年1月住我院的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1例有强迫症状的抑郁症患者34例,用强迫症状调查表及Yale-Brown强迫量表进行调查评定。结果:两组在强迫行为的发生率、强迫行为分及强迫症状总分上有显著差异。结论: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伴有的强迫症状临床特征上有差异,可能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儿童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中的强迫症状特征,我们作了以下研究。1.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1990年1月至1997年12月住院的9-14岁精神分裂症患儿92例,其中男57例,女35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的诊断标准,排除药源性强迫症。采用自制量表进行调查。92例作者单位:323000浙江省丽水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朱培俊、徐松泉、张静、兰利民);浙江省丽水地区医院(王苑华)中力例(刀%)有强迫症状且持续)五周,为研究组。其中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12.310.9)岁;平均病程门.5t0.9阵。对例(刀叽)无强迫症状,为对照…  相似文献   

6.
强迫症状与精神分裂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在1983年至1987年间诊治和随访93年强迫症状患者,其中19例为强迫状态发展为精神分裂症,占20.4%;3例为分裂症病程中出现强迫症状,占3.2%,作者对71例强迫症与19例比强迫症状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例之症状表现,特别及MMPI测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7.
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的特点。方法:对75例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与不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75例进行对照,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结果: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以下情况者较多:男性,起病年龄早,病前性格内向,起病隐袭,病程迁延,情感不协调,紧张焦虑,意志减退及残留有阴性症状等较多;而幻听,被害妄想较少,疗效较差。联用氟西汀可明显提高疗效。结论:伴与不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具有一定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氯氮平致强迫症状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强迫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和强迫动作。强迫症状可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疾病。为了了解强迫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作对2000年8月-2002年3月在我院门诊求治的18例带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的症状、治疗情况及愈后作了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10.
利培酮加重精神分裂症伴发强迫症状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6岁,离异,大专文化,因多疑,思维怪异6年,反复关门、关抽屉伴反复思考无意义的问题6个月,于2007年6月入本院治疗。患者自2001年4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多疑,称有人害她、电话机里有窃听器、被人跟踪、监视、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国产奥氮平合并氯丙咪嗪治疗伴强迫症状的分裂症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对伴强迫症状的分裂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用奥氮平合并氯丙咪嗪,对照组单用奥氮平,治疗周期均为8周。用PANSS、Y—BOCS评定疗效,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治疗8周末两组PANSS总分和各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且两组治疗2、4、8周末PANSS总分及其因子分的减分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Y—BOCS总分和其因子分减分率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分裂症症状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强迫症状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治疗后TESS总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奥氮平合并氯丙咪嗪治疗伴强迫症状的分裂症疗效肯定,副反应能够耐受,可作为治疗伴强迫症状分裂症的一个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强迫症、精神分裂症伴有的强迫症状和精神分裂症经氯氮平治疗导致的强迫症状等3组不同患者在症状学和全血5-羟色胺(5-HT)浓度方面的差异,探讨强迫症状与5-HT异常间的关系。方法对强迫症、伴强迫症状的及氯氮平治疗导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各15例,不伴强迫症状的(19例)以及氯氮平治疗未导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组(15例)使用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临床症状评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上述5组和正常组(15例)的全血5-HT浓度。结果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伴有的强迫症状中强迫思维和行为均多见,而氯氮平导致的强迫症状则以强迫行为为主。有无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组比较,后者的PANSS阳性量表分低,HAMA评分高(P<0.05)。有强迫症状的3组患者的全血5-HT浓度均低于无强迫症状的3组(正常组,精神分裂症不伴强迫症状组和氯氮平治疗未导致强迫症状组)(P<0.05),并且全血5-HT浓度和这3组的YBOCS分,强迫思维评分及强迫行为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强迫症状在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中存在着症状学差异;5-HT功能低下可能是这三种强迫症状产生的共同生化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有凶杀与无凶杀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将鉴定为精神分裂症有凶杀行为的作为凶杀组,同期住院而无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作为非凶杀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凶杀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在内感性不适,感知综合障碍,逻辑推理障碍,嫉妒妄想,情感迟钝或淡漠等方面较为突出。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对自身及环境的整体感知觉障碍,逻辑推理和判断的错误及冷漠的情感时,可能与产生凶杀相关。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智力缺损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精神分裂症智力缺损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38例精神分裂症智力缺损者(研究组)与17例智力相对保存者(对照组)进行了一般资料分析、量表测试和脑电图检查。结果 研究组受教育程度较低、女性比例高、起病年龄小、病程长、多为单身、家庭史阳笥率高、阴性症状分值高、多有脑电图异常、以单纯型、衰退型为多,且均有显著性差异;在智力测验凡要为知识、领悟、相似性、词汇符号和图征排列等分测验的得分较低。结论 作  相似文献   

15.
抗精神病药物与强迫症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与强迫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659例门诊精神分裂症病人做问卷调查并对病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者122例,占18.5%(122/659),其中63例强迫症状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占9.6%(63/659);(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诱发强迫症状的比率依次为氯氮平14.2%,利培酮5.1%,奥氮平1.9%,经典抗精神病药诱发强迫症状的比率共计2.8%;(3)氯氮平高剂量者强迫症状的发生率高于低剂量者,约1/3的病人强迫症状出现在服用氯氮平1年以内,半数以上出现在服氯氮平3年以内。结论抗精神病药诱发的强迫症状并不少见,氯氮平是其中的常见药物,强迫症状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和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与不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各38例进行对照分析,使用维思通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采用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强迫症状量表(Y—BOC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结果 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起痛年龄早,起病隐袭,病程迁延,以阴性症状为主,住院时间长,治疗效果差,Y—BOCS、HAMD、HAMA等量表评分明显高于不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强迫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认知损害的特点和严重程度. 方法 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自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30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分症组)及同期30名体检健康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线测验、Stroop色字词测验、韦氏记忆测验、改良版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对其进行神经认知功能评定,并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 结果 (1)在连线测验中,强迫症组的连线B测验用时(s)和连线A/B测验用时差要明显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连线B测验错误次数外,强迫症组其余指标均明显优于精分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分症组各项指标均明显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Stroop色字词测验中,强迫症组的色词测验错误率和色词测验用时明显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迫症组的字测验错误数和字测验用时明显优于精分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分症组各项指标均明显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韦氏记忆测验中,强迫症组的图片回忆、再认、联想学习、短时记忆和记忆商数明显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长时记忆、再认、联想学习和触觉记忆外,强迫症组的其余指标均明显优于精分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分症组各项指标均明显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改良版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中,强迫症组(除随机错误数外)和精分症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迫症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精分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强迫症患者的神经认知缺陷特征主要表现在注意狭窄和转换困难,短时记忆和视空间记忆障碍;精神分裂症则表现为全面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强迫症患者总体神经认知功能水平比精神分裂症患者高.  相似文献   

18.
儿童期与成人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儿童与成人患者之间是否存在临床差异。方法 选择首发、未经系统治疗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成人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 ,自编调查表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儿童组幼年缺乏家庭温暖的明显多于成人组 ;精神病家族史阳性率也明显高于成人组 ;儿童组的不良发病因素以学校因素居多 ,成人组则以家庭因素居多 ;儿童组的就诊病程明显短于成人组 ;儿童组未见嫉妒妄想 ,自语自笑、伤人损物、自杀等表现亦较少见 ;两组预后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儿童与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晚发与早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之间的差异。方法 对不同年龄初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BPRS、SANS、SAPS、HAMA和HAMD量表评定,然后作临床症状的比较。结果 晚发组在BPRS缺乏活力因子分,SANS总分,HAMD迟缓、绝望感因子分低于早发组,BPRS敌对猜疑因子分高于早发组(P<0.05)。晚发组的以被害妄想、牵连观念、情绪不稳较多见,而被洞悉感、思维形式障碍、情感迟钝、意志缺乏较少。结论 晚发精神分裂症与早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提示晚发精神分裂症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  相似文献   

20.
Clinical and neurobiolog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concurrent presentation of schizophrenia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schizo-OCD) symptoms represents a distinct clinical entity. Given that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and schizophrenia have been modeled as having different neurofunctional profiles, the overlap between them represents a heuristic challenge for cognitive and endophenotype research.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may be used to probe neu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the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found in neuropsychiatric entities such as schizo-OCD. Here we measure ERPs during a discriminative response task (DRT)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the DSM-IV criteria for both schizophrenia and OCD. We also performed these measurements in patients with OCD without psychotic features, as well a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ithout OC symptoms. Schizo-OCD patients showed a distinct ERP pattern, with abnormally increased target activation (akin to OCD patients, but unlike the pattern observed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nd reduced P300 amplitudes (akin to schizophrenic patients, but unlike OCD patients). Similar to the control subjects, schizo-OCD patients showed larger amplitudes in the non-target condition than in the target condi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chizo-OCD may not only be a distinct clinical entity from pure OCD and schizophrenia, but it may also be characterized by a distinguishable neurophysiologic pattern. Neurobiological underpinnings deserve further considerations and might drive to a definition of a distinctive endophenotype for schizo-OCD in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schizophrenia endophenoty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