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助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可显示性,将其作为抗原免疫CBA小鼠,以观察树突状细胞的移行及其抗原递呈方式与功能。结果表明,经FITC两次刺激后(皮内),移行至局部淋巴结的树突状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ACS的分析结果亦表明,局部淋巴结内的树突状细胞荧光阳性率显著增高,且荧光显微镜观察呈现不均一的膜荧光,提示该细胞的抗原递呈方式为单纯膜结合型,而无内在化过程。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FITC特异性刺激的细胞增殖反应则分别体现了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作用的后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捕获抗原后的移行、抗原提呈方式及其在抗原特异性皮炎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可显示性,将其作为抗原皮内免疫CBA小鼠,测定局部淋巴结的淋巴细胞、DC总数并作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用FACS分析DC携带抗原。结果:皮肤经FITC刺激后,局部淋巴结的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及淋巴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亦有明显差异(P<0.05);FACS分析的结果表明,局部淋巴结内的树突状细胞百分率及荧光强度均明显提高;荧光显微镜观察呈现不均一的膜荧光,提示该细胞抗原提呈方式为膜结合型。经病理切片观察,再次注射抗原的局部皮肤明显有单核,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病理变化,结论:FITC所引起的抗原特异性皮炎是一种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C在致敏过程中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是一类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 ,因其细胞膜树状突起而得名。DC能够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 ,在体内可经血液、淋巴循环不断移行、迁移 ,并在各个成熟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免疫活性 ,新近的研究成果表明 ,供者DC还是参与移植后微嵌合体的主要成分。随着DC鉴别分型和体外扩增培养技术的进步 ,对DC的研究也不断深入。1 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DC来源于CD34+ 骨髓前体细胞 ,具有典型树状突起 ,且具有移动性 ,这与它们捕获、递呈抗原 ,识别结合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histoc…  相似文献   

4.
赵勇  曹雪涛 《中华医学杂志》1997,77(10):732-736
目的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小鼠红白血病细胞分化过程中,树突状细胞的产生及其抗原提呈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电镜技术和4小时51Cr释放法等,进一步观察了GM-CSF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100ng/mlGM-CSF处理3天后的FBL-3细胞,树突状细胞的特异性标志33D1和NLDC145的表达阳性率显著升高;同时,MHC-Ⅱ、B7-1、B7-2、I-CAM-1、VCAM-1和CD40表达水平均增加;扫描电镜显示GM-CSF处理的FBL-3细胞,表面出现许多树突状突起,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浆内有丰富的线粒体,核呈分叶状。同时,能够显著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促进IL-2的产生;可显著提高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细胞对FBL-3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论GM-CSF诱导的红白血病细胞可向树突状细胞分化,本身具有抗原提呈功能。  相似文献   

5.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使C3H小鼠致敏后,其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DC)明显增加,而且均发荧光,电镜下证实为郎格罕氏细胞(LC)样。利用免疫电镜进行DC内FITC超微结构定位,可见大部分免疫金标记分布在细胞核周区和呈丛样定位于溶酶体。金标Thy-1.2抗体只显示在淋巴细胞上。结果证实多数附着素FITC位于抗原呈递细胞内,并与细胞器有关,由此建议附着素的呈递涉及到细胞内化和内处理作用,而不是与细胞表面蛋白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免疫系统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T细胞特异免疫应答的直接启动者和调控者,是连接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桥梁。DCs在外周血与组织中摄取和处理抗原之后,迁移到引流淋巴结,在淋巴结T细胞富集区将抗原递呈给静止淋巴细胞。未成熟的DCs能摄取和处理抗原,在完全成熟后,DCs表面表达高水平的MHC-抗原肽复合物及共刺激分子,此时才能有效激活T细胞反应。  相似文献   

7.
唐军民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26(3):181-183,T009,T01
异硫氰酸荧光素使C3H小鼠致敏后,其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明显增加,而且均发荧光,电镜下证实为郎格罕氏细胞样。利用免疫电镜进行DC内FITC超微结构定位,可见大部分免疫金标记分布在细胞核周区和呈丛样定位于溶酶体。金标Thy-1.2抗体只显示在淋巴细胞上。结果证实多数附着素FITC位于抗原呈递细胞内,并与细胞器有关,由此建议附着素的呈递涉及到细胞内化和内处理作用,而不是与细胞表面蛋白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CD40是分子量48kd的细胞表面分子,表达于许多类型的细胞,包括B细胞和其他一些抗原递呈细胞如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及一些肿瘤细胞。CD40分子是Ⅰ型跨膜糖蛋白,其基因定位于20q11,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1]。该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黏附、趋化及迁移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树突状细胞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细胞移行是其接受抗原刺激、激发T细胞免疫反应的基础,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影响。从血液中的前体细胞到次级淋巴器官中成熟细胞的转化的过程中,趋化因子及其受体、黏附分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使树突状细胞得以精确迁移,发挥抗原递呈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是免疫系统中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它是唯一既能启动免疫应答又能有效刺激再次应答的抗原递呈细胞。最近又有证据表明不同形式的DC在形成免疫耐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4 ] 。作为有效的抗原递呈细胞 ,DC能捕获和处理抗原 ,发生迁移和细胞表面分子重建 ,强有力地刺激T细胞。此外 ,滤泡DC在B细胞生长、分化和Ig类型转换中也发挥作用[5,6] 。DC可分为两种亚群 ,即经典的髓系DC和新近发现的淋巴系DC ,它们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形成以及不同类型T细胞反应中发挥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前认为大多数肾小球疾病是免疫介导的疾病 ,细胞免疫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而细胞免疫的中心环节是T细胞的活化。T细胞的完全活化不仅需要第一信号 ,即抗原递呈细胞 (APC)上的抗原多肽 MHC复合物 ;又需要第二信号系统 ,即抗原非特异性共刺激信号。 1990年Lins ley等[1 ] 首先发现CD2 8 B7系统是一个主要的共同刺激通路以来 ,又陆续发现多对共刺激分子 ,如CD40 CD40 L、LFA ICAM 1、4 1BB 4 1BBL、CD58 LFA 3等。它们相互协同或相互抑制共同调节细胞间信号传导 ,影响机体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2.
大鼠肝窦状隙细胞内吞高密度脂蛋白—2的逆向胞饮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肝细胞选择性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醇的机制。大鼠肝窦状隙细胞与异硫氰酸荧光标记无ApoE-HDL2 FITC-HDL2培养后,测定细胞结构,内吞与释放荧光强度。结果:细胞与FITC-HDL237℃培养3h,细胞结合与 吞的荧光强度分别为8.89±0.87和5.35±0.69。细胞进一步37℃培养2h,细胞释放的三氯醋酸沉淀和TCA可溶性荧光强度分别为2.96±0.53和0.28±0.15。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植物血凝素(PHA)皮下注射对小鼠经流淋巴结内淋巴小结及滤泡树状突细胞(FDCs)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内免疫复合物捕捉测定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及电镜组化技术进行动态观察,结果:PHA刺激后淋巴结内巴小球扩大,生发中心明显,免疫复合物在小结内定位增多,结论:提示PHA刺激促进FDCs的发育,分化,增强FDCs对体液免疫的辅佐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汤朝武  陈璧 《医学争鸣》1999,20(5):392-394
目的:研究环孢霉素A对人皮肤角朊细胞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γ-干扰素(IFN-γ)刺激培养的人角朊细胞MHC-I/Ⅱ抗原表达的实验模型,研究了低剂量环孢霉素A对角朊细胞MHC-I/Ⅱ抗原表达的影响。结果:0.125mg/L的环孢霉素A对于IFNγ-刺激的角朊细胞MHC-I类抗原(HLA-ABC抗原)表达的增强,具有抑制作用(P〈0.01);但是对于INF-γ刺激的角朊  相似文献   

15.
肾细胞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异常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肾细胞癌(RCC)组织脆性组氨酸三本(fragile histidine traid,FHIT)基因蛋白编码外显子及mRNA表达情况,了解RCC组织中FHIT基因异常特征,探讨FHIT基因与R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RCC及相应癌周肾组织标本,提取组织DNA及RNA。DIG标记FHIT全长cDNA探针。PCR法扩增FHIT基因E5~E9。扩增产物电泳转膜后行Southern bol  相似文献   

16.
观察抗人大肠癌的单克隆抗体和超抗原SEA的融合蛋白C215Fab-SEA与C242Fab-SEA,对表达相应抗原的人大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作为效应细胞,MTT法测定融合蛋白对人大肠癌细胞系的体外抑制率,采用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测定肿瘤细胞HLA-I和HLA-DR抗原分子的表达。结果:在PBMC介导下,C215FaB-sea和HLA-Ⅰ,HLA-DR分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将胃癌单克隆抗体( McAb) 组合提高McAb 与人胃癌细胞系的反应性,为肿瘤定位诊断及导向治疗提供有效的McAb 组合。方法:采用ELISA、FCM 观察了单一胃癌McAb 及组合McAb 与人胃癌细胞系的反应性。结果:经ELISA、FCM 分析单一的McAb3G9 、BB4.3 与胃癌细胞结合的膜荧光阳性率分别为74-2 % 和54-9 % 。平均膜荧光强度分别为53-6 和65-8。两者组合后,在相同抗体浓度下,膜荧光阳性率为97-4 % ( P<0-01);平均膜荧光强度为125-5( P< 0-01) 。结论:合理采用组合的McAb 可提高McAb 与人胃癌细胞系的反应性,降低抗原表达的异质性,从而提高McAb 的载体效应。  相似文献   

18.
细胞因子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细胞粘附分子的调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调节作用。方法用rhIL-1β(25ng/ml)或rhTNFα(100ng/ml)与系膜细胞共同孵育4、8、16及32小时,然后用Northern杂交检测该细胞ICAM-1和VCAM-1的mRNA表达,并用细胞ELISA检测它们的蛋白质表达。结果未予任何刺激的对照组,系膜细胞仅低水平表达ICAM-1、VCAM-1mRNA和蛋白质。rhIL-1β或rhTNFα刺激后,系膜细胞上这两种细胞粘附分子mRNA的表达,均迅速上调(仅TNFα刺激ICAM-1mRNA表达高峰在8小时,其余均在4小时),蛋白质表达也显著增加(P<0.001))。结论细胞因子IL-1β及TNFα可能通过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ICAM-1和VCAM-1而参与肾小球肾炎发病。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A-CAS570从细胞形态学和功能两方面,研究了刀豆素A(ConcanavalinA,ConA)、麦芽凝集素(WheatCermAgglutinin,WGA)、酵母多糖(ZymosanA,Z.A)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质pH和溶酶体内荧光探针FITC-Dextran排出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配体加人细胞外液IOmin内,胞质PH很快下降,此后维持在该水平;在15min左右细胞外FITC-Dextran迅速增加,20min后变化趋于停止;在三种配体加人后15min左右,细胞内溶酶体在质膜内侧增多;25-30min溶酶体重新向细胞中央运动。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我们认为溶酶体pH升高是解发溶酶体内荧光探针通过细胞吐作用排出细胞的必要条件,胞质酸化抑制溶酶体内容物通过胞吐作用排出细胞。配体刺激引起的溶酶体内容物通过胞吐作用排出细胞和胞质酸化是细胞自我调节和保护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20.
HSP65-MUC1/HSP65抗体免疫复合物对人树突状细胞的活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免疫复合物能否诱导树突状细胞的活化与成熟。 方法:用免疫复合物刺激来自人外周血经细胞因子IL-4和GM-CSF诱导的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观察免疫复合物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活化与成熟的影响。 结果:HSP65-MUC1/HSP65免疫复合物与HSP65-MUC1抗原或HSP65抗体相比较,能够显著地活化树突状细胞,使其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显著上调,为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提供第二信号,这一结果说明免疫复合物具有交叉递呈的作用;同时,加入免疫复合物的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中IL-6和TNFα分泌量明显增加。结论: 免疫复合物能够诱导树突状细胞的活化与成熟,免疫复合物具有交叉递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