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老年性黄斑变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Zeiss FF450眼底荧光造影摄像机对老年性黄斑变性(SMD)进行FFA检查,并结合临床其他检查进行分析.结果:SMD 41例(53眼)中,萎缩型39眼(73.58%),渗出型14眼(26.42%).萎缩型表现均为点状或斑驳样透见荧光,未见荧光素渗漏.渗出型早期可见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CNV),晚期大量荧光素渗漏,周围有出血者则表现为荧光遮蔽.结论:对SMD患者早期应用FFA检查有助于发现CNV,并显示其范围和部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老年黄斑变性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6例(218眼)老年黄斑变性的荧光血管造影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该病发病平均年龄为56岁,萎缩型者168眼(77.06%)造影早期玻璃膜疣呈透见荧光,晚期背景荧光减弱,渗出型者50眼。其中活动病变期36例造影早期均有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典型形状,晚期染料渗漏,瘢痕期14例造影过程中瘢痕区呈假荧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氩激光光凝治疗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方法]本组33例38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根据FFA的结果,对不同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急,采用不同方法:(1)黄斑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及渗漏点,采取拱环外直接光凝封闭渗漏点。(2)黄斑区有玻璃膜疣,采取拱环外三排“C”形光凝。[结果]随访6—12个月,(1)有效19眼,占50%,视力提高0.4—0.8,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和玻璃膜疣消失或减少。(2)无变化15眼,占39.4%,眼底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和玻璃膜疣变化不明显。(3)退步4眼,占10.5%,视力由0.02下降到指数/眼前,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增加。[结论]氩绿激光早期直接或“C”形光凝后根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或玻璃膜疣,可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或玻璃膜疣的吸收,使病变不致扩大而影响中心视力。  相似文献   

4.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造成高龄人群中心视力损害的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玻璃膜和脉络膜的改变导致患者出现玻璃膜疣、局灶性RPE色素改变、RPE萎缩、RPE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异常的脉络膜灌注以及最终的盘状瘢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各种OCT表现,以期对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对43例经FFA确诊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进行OCT检查,记录清晰、稳定的图像并对其分析.结果:43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中,玻璃膜疣10例10眼,渗出及水肿18例19眼,萎缩型AMD2例2眼,色素上皮下/神经上皮下CNV 13例14眼,浆液性和(或)出血性RPE脱离5例5眼,浆液性神经上皮层和(或)浆液性RPE脱离8例8眼.结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65岁以上人群主要致盲疾病之一.本研究病例的OCT表现由其病变性质不同而表现多种多样,如玻璃膜疣、出血、渗出、水肿、RPE脱离、神经上皮脱离、CNV及萎缩等等,在AMD诊断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监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玻璃膜疣常见于老年黄斑变性、脉络膜视网膜慢性炎症或某些眼底变性疾病。眼挫伤所致的玻璃膜疣国内尚未见报道,兹将经荧光血管造影汪实所见的10例报告如下.自1988年以来,对眼挫伤病人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118例中发现10例眼底出现玻璃膜疣(8.4%)。10例全部为男性单眼,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者53岁。致伤至  相似文献   

7.
王涛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0):105-107
目的:观察多波长激光光凝视网膜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患者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有明确的无灌注区(NP区)且≥5PD及(或)有视盘、视网膜、虹膜新生血管者,立即给予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黄斑水肿≥450μm,或视网膜出血较多,FFA检查显示大面积遮蔽荧光者,行玻璃体腔内注射TA4mg治疗,术后定期观察视力、眼压、虹膜、瞳孔、黄斑水肿、视网膜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情况,随访3~21个月。结果: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17例(包括玻璃体腔内注射TA后随访过程中出现视盘、视网膜、虹膜新生血管者8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黄斑水肿明显改善,NP区及视盘、视网膜、虹膜新生血管消退,血管渗漏消失;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36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OCT检查视网膜厚度改变,黄斑部厚度在注药后逐渐下降,早期改变明显,黄斑部厚度2.5~3个月时接近正常并逐渐稳定,FFA检查提示血管渗漏减轻。结论:多波长激光光凝视网膜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TA是治疗RVO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眼压、黄斑水肿复发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眼科学文献     
老年性眼疾病研究组对老年性黄斑变性严重程度分级:AREDS第17号报道;老年性黄斑病变的炎性标记物:来自明斯特老龄和视网膜研究的横断面分析;老年性黄斑变性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自发荧光表现。  相似文献   

9.
1.1一般资料 本组13例,女性11例,男性2例,均为单眼发病,发病年龄21~37岁,患者均有中心视力明显下降,有中心暗点、视物变形等主诉。眼底表现类似老年性黄斑病变,但病灶较老年性黄斑变性者小,病变多在眼底后极部,特点为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导致的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病变区有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脱离,病灶周围有环形或弧形网膜出血,有的可见黄色渗出病灶,不伴出血,或可见灰白膜样病灶,病灶不超过1PD大小。  相似文献   

10.
修方伟  张杰  刘兆荣 《齐鲁医学杂志》2006,21(3):231-232,234
目的 探讨阈下量倍频固体激光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患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30例(32只眼)病人,应用倍频(532 nm)固体激光治疗,术后随访,对比治疗前后视力、眼底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变化.结果 本组视力提高16只眼(50.0%),视力稳定12只眼(37.5%),视力下降4只眼(12.5%).术后FFA显示视网膜渗出吸收及脉络膜新生血管消失20只眼(62.5%),无变化8只眼(25.0%),络膜新生血管复发4只眼(12.5%).结论 倍频固体激光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具有高度安全性,能够治疗其并发症,并能阻止和延缓其视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几种类型视网膜变性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进行观察研究.方法:8例(16眼)视网膜变性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双眼改变较为对称,病变相对安静,层次偏浅,以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为主,早期脉络膜背景荧光暗淡,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并可出现低荧光区.与继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区别.结论:脉络膜毛细管萎缩造成的脉络膜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导致视网膜变性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感光细胞营养不良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2003年诊断为渗出型AMD163例157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 larization,CNV)的眼底血管造影资料。结果 54例55眼符合PCV,分别占本组CNV患者163例157眼的33%和35%。除1例为双眼发病外,其余均为单眼。男性36例36眼、女性18例19眼,经统计学分析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t=1.847,P〉0.05)。年龄47~75岁,平均61.8岁。网膜下出血部位主要位于后极部,39眼可见橘红色病灶,其中34眼合并黄白色脂质渗出,13眼合并玻璃体积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v,FFA)显示:22眼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12眼网膜下出血联合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9眼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联合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2眼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8眼仅表现为网膜下出血遮蔽伴息肉状斑点样高荧光而无色素上皮和或神经上皮脱离;息肉状斑点样高荧光位置:黄斑区32眼,混合区(黄斑区+血管弓区、黄斑+乳头旁、视盘旁+血管弓区)7眼,血管弓区5眼,视盘旁区3眼,中周区1眼,7眼未显现斑点样高荧光。结论 PCV多见于老年病人,大部分为单眼发病,男女发病率差异不明显,通过临床上见到的后极部大片网膜下出血性合并橘红色病灶和(或)黄白色脂质渗出以及FFA所显示的脉络膜斑点状或花簇状高荧光及其位置,可作出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荧光血管造影对 36例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眼底血管改变进行了观察研究 ,本病伴有的眼底血管改变可分为 3种类型 :Ⅰ型为单纯视网膜血管病变型 ,呈现视网膜血管明显缩窄或闭塞。Ⅱ型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病变型 ,除视网膜血管的变细或闭塞之外 ,还伴有脉络膜血管改变及脉络膜萎缩。Ⅲ型为脉络膜血管病变型 ,主要表现为脉络膜血管的充盈迟缓和进行性萎缩 ,或伴有轻微的视网膜血管的缩窄。因其具有典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底改变。因此 ,不难与弥漫性脉络膜萎缩相鉴别。作者认为Ⅰ型可能是本病的继发性改变 ,而Ⅱ、Ⅲ型血管改变可能是本病的原发性症候。此外 ,概述了本病眼底血管病变分型与发病年龄、遗传因素和视功能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脉络膜血循环特征.方法利用TOPCON 50IA眼底荧光照相系统分别对25例44只高度近视眼、16例20只中低度近视眼和19例24只眼正常组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将各组主照眼早期脉络膜荧光充盈时间、脉络膜血管荧光充盈情况进行比较,以及对高度近视组脉络膜异常荧光形态和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与矫正视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眼脉络膜早期荧光充盈时间和黄斑区脉络膜荧光充盈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4只高度近视眼中有32眼黄斑区局限性和广泛性脉络膜充盈不良,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荧光充盈程度与矫正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ICGA可清楚显示高度近视眼的脉络膜血流灌注,有助于研究活体高度近视眼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倍频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应用倍频激光治疗视网膜阻塞12例,治疗前后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并对照观察。结果: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2例(13眼),4只眼行广泛视网膜光凝术,9只眼行区域性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3次,2例复查后行补充光凝。治疗后荧光素造影对照观察结果:9眼区域性光凝术后,荧光素造影见藻注区光凝斑规则,色素上皮轻度萎缩,无灌注区边缘未见荧光素渗漏。广泛视网膜光凝4眼,2眼后极部新生血管萎缩,无荧光素渗漏,组织水肿消退,黄斑囊样水肿减轻;2眼新生血管缩小,尚有少许渗漏,后经补充光凝。无一例新生血管增多,无灌注区扩大或渗漏加重。结论:激光治疗虽不能明确提高中心视力,但能促进水肿、出血、渗出的吸收,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防止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保护当前的有效视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糖尿病(DM)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效果。方法: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术后120例DM网膜病变患者(180眼)均采用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定为增殖前期DM视网膜病变(PPDR)40眼、增殖期DM视网膜病变(PDR)140眼,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随访6~24个月。结果:患者视力、视网膜病变改善的有效率为73.9%、76.1%。3个月后复查视力、眼底、FFA及彩色眼底像,新生血管大部分萎缩,视网膜水肿消退,无灌注区残留补充激光光凝。无黄斑水肿组治疗后的视力显著优于有黄斑水肿组,P<0.05。结论: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及时合理的激光治疗是确保DR患者视力稳定,降低致盲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张晓利  金莹  王淑晶  孟妍 《吉林医学》2006,27(9):1063-1064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hy,TT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例临床诊断脉络膜病变的患者,其中老年盘样黄斑病变(渗出型)182例,脉络膜血管瘤8例,中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10例进行TTT治疗及1 ̄15个月随访观察。结果:老年盘样黄斑病变110例复诊,平均随访1年。其中50例脉络膜新生血管萎缩,占复诊患者45%;视力不变者20例,占18%;视力增进者70例,占64%;视力下降者20例,占18%。脉络膜血管瘤5只眼复诊,平均随诊6个月。1只眼瘤体无变化,其余4只眼瘤体萎缩。视力不变者3只眼,增进及下降各1只眼。中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3只眼复诊,黄斑区水肿吸收。结论:TTT对脉络膜疾病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少,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6例眼底血管样条纹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视乳头周围呈一环形条纹,由此向不同方向呈放射状发出,延伸数毫米逐渐变细而终止,仅限于眼底后极部。造影中条纹一直显强荧光,其中4例条纹侵犯黄斑,引起黄斑部出血及渗出,是由于脉络膜新生血管自破裂的玻璃膜侵入视网膜下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