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在简述潮汐河口水沙运动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口与河流泥沙物理模型的异同,着重探讨了其与河流模型在设计、选沙与试验方面的差异,对若干尚无定论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看法给予了粗浅的论证。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主要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很容易引起暴发流行。为掌握会宁县流脑疫情的流行趋势,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现将会宁县2004-2008年流脑疫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分析东莞市2008--2010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特征,为制定东莞市流脑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东莞市2008-2010年流脑疫情资料及健康人群带菌情况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0年东莞市共发生流脑病例6例,死亡1例,年均发病率为0.027/10万;6例病例的年龄分别为:17天龄、3月龄、16岁、17岁、23岁、61岁;病例均为男性,且均为外地户籍;病例发病时间分别为1、3、4、5、8、10月。5例病例的血液或脑脊液样本培养出脑膜炎双球菌(B群2株、C群3株),1例病例的脑脊液沉渣涂片镜检发现G双球菌。2008--2010年采集不同年龄组人群咽拭予737份,分离出脑膜炎双球菌7株,其中B群6株、C群1株,人群带菌率为0.95%。结论东莞市流脑流行菌群以B群和C群为优势菌群,今后应关注菌群的变迁,继续做好流脑疫苗常规免疫接种以及流脑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工作,控制流脑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宝安区2008年流脑疫情分析及防制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深圳市宝安区2008年流脑疫情进行分析,为探讨深圳市宝安区流脑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2008年的流脑疫情、流行菌株进行分析.采用纸片法检测菌株的药敏情况。结果深圳市宝安区流脑以散发为主,也偶有暴发疫情发生;外来青工是发生流脑的高危人群;流脑流行的优势菌群和耐药性均已发生较大改变。结论建议在外来青工中开展A+C群流脑菌苗普种。在疫情处理时.选择脑膜炎双球菌对之敏感的利福平等药物作为预防药物。  相似文献   

7.
一起流脑爆发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轻型患者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 ,经空气飞沫传播 ,在发病地区易出现爆发疫情。 2 0 0 1年 2月成都市成华区龙潭寺乡发生了流脑爆发。1 流行特点1.1 流行病学特征  2月 14日首例病人发病 ,至 2 4日共发病 14例。病人之间有明显接触史 ;男性多于女性 ;15岁以上病例占 6 4 % ;民工 4例 ,农民 6例 ,学生 2例 ,儿童 2例 ;围绕成都市三环路工地分布 ,疫情村均有民工聚居。1.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 本次流行发病急 ,人数多 ,病人均出现出血点和瘀斑 ,发热头痛 ,重病人出现…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了解韶关市2006-2008年健康人群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带菌状况和血清保护性抗体水平,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韶关市2006-2008年流脑监测资料,采集8个年龄组健康人群咽拭子并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采集健康人群血清进行抗体水平检测,计算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结果 2006-2008年韶关市健康人群脑膜炎球菌的带菌率仅为0.14%,为C群脑膜炎奈瑟双球菌。A群IgG抗体的阳性率为67.69%(473/705),C群IgG抗体的阳性率为44.54%(314/705),3岁以下儿童C群流脑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低于3岁以上年龄组(χ2=10.572,P0.01)。2006-2008年无流脑病例报告。结论韶关市健康人群脑膜炎球菌的带菌率很低,3岁以下儿童的C群IgG抗体水平较低,应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1997~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1997~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流脑爆发、流行及探索经济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数据资料对流脑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1997~2006年流脑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2006年为0.128/10万;2000年以来病死率呈上升趋势,2006年>9.0%。病例主要集中在贵州、四川、云南、河南、辽宁、安徽、新疆等省(自治区);发病季节高峰前移,仍以<15岁儿童发病为主,但发病有向大年龄移位趋势;儿童发病构成下降,学生发病构成上升。结论中国1997~2006年流脑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表明流脑预防控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流行的隐患,应针对薄弱环节,以加强监测为主,掌握流行动态,辅以疫苗和药物预防以防止可能出现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加强对W135群流行性腑脊髓膜炎的疫情监测和病原监测,及早发现流行苗头,防止W135群流脯疫情的暴发。方法对2013年4月22日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进行调查。结果患者血液脑膜炎余瑟菌的特异DNAPCR鉴定为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结论这是1例由W135群脑膜炎奈瑟芮引起的流脑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宿松县2008~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宿松县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宿松县2008~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累计报告94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2.02/10万,发病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56.35,P<0.01)。发病以散发为主,同时发生聚集性疫情10起。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4~7月为发病最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5~19岁年龄组。结论宿松县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呈上升趋势,暴发疫情时有发生,应针对高危人群、重点地区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安市2004—2008年乙脑流行特征,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间共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741例,死亡24例;发病高峰在7、8月,占发病总数的92.44%;男:女=1.9:1;病例主要分布于1~7岁年龄组,占病铡总数的81.51%(604/741);散居儿童发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62.89%(466/741),其次是幼托儿童和学生,分别占病例总数的19.16%(142/741)、16.46%(122/741)。结论广安市乙脑发病仍处于较高水平,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强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2007-2008年绵阳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绵阳市2007-2008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08年绵阳市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2008年绵阳市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2917例,占同期法定传染病报告数的6.99%。全年均有病例报告,4~7月份呈现发病高峰(46.49%),以学生(57.22%)、幼托儿童(20.05%)为主,5~9岁占42.48%。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好发于学生及幼托儿童,春季发病较多。  相似文献   

16.
中国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重点监测省及国家级监测点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结果,评价流脑监测现状,为预防控制流脑爆发、流行及探索经济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重点监测省及监测点上报的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脑实验室检测资料及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资料,对2006年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国2006年流脑报告发病率<0.2/10万,重点监测省中以安徽省发病数较多(261例);监测重点省<15岁儿童平均发病率为0.45/10万,儿童、学生报告病例数分别占重点监测省报告病例总数的25.35%和41.31%。重点监测省报告病例中检出A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占44.83%,C群Nm占41.38%;健康人群中检出A群Nm占17.76%,B群Nm占48.68%,C群Nm占17.11%;健康人群A群Nm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8.36%,C群为58.67%。结论流脑流行菌群仍以A群Nm为主,C群Nm检出增多;健康人群带菌以B群Nm为主,C群Nm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A群。应针对薄弱环节,继续加强流脑监测,防止流脑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发病规律,摸索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正阳县2008~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09年正阳县累计报告手足口病29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8.81/10万,无死亡病例,未出现暴发。0~4岁分别为98.00/10万、505.85/10万、432.96/10万、242.72/10万、88.00/10万,5~9岁为6.42/10万;男童为49.98/10万,女童为24.17/10万,男童高于女童(P<0.01)。农村为36.11/10万,城镇为48.21/10万(P<0.05)。292例病人中4~7月发病的占86.99%,0~4岁儿童占97.94%,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分别占90.75%、7.88%、1.37%。病原学检测20份样品,阳性12份。[结论]2008~2009年正阳县手足口病疫情平稳。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2005/2006年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山东省2005/2006年度(2005年10月~2006年9月,下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预防控制流脑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6年度网络直报流脑疫情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山东省2005/2006年度报告流脑60例,比2004/2005年度(2004年10月~2005年9月,下同)减少33%,发病率为0.065/10万;死亡9例,比2004/2005年度上升11%,死亡率为0.010/10万,病死率为15%。病例分布于13个设区的市,均为散发;1~4月发病39例,占病例总数的65%;<20岁48例,占80%;学生、散居儿童、农民和民工分别占47%、20%、20%;流行菌群以C群为主。结论应采取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控制流脑的发病和流行,加强疑似病例和健康人群的病原学和血清流行病学监测,密切关注流行菌群的变迁趋势和C群流脑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中国2005/2006年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流脑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06年度(2005年10月~2006年9月)全国网络直报流脑疫情。结果2005/2006年度全国流脑报告发病率为0.13/10万,与2004/2005年度相比,报告病例数减少29.0%,死亡病例数减少21.9%;病例相对集中于6个省,其发病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52%;0~19岁病例占病例总数的77.3%,但<10岁儿童发病率较高;学生、散居儿童、农民和民工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2.7%、22.1%、16.1%。结论为控制流脑爆发或流行,将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纳入全国免疫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2000~200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北京市2000~200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以便制定科学的免疫策略。方法对2000~2004年540例流脑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0~2004年流脑发病率由0.17/10万上升到1.43/10万,死亡率为0.01/10万~0.12/10万。本市人口病例119例,占22.04%;外来人口病例421例,占77.96%。临床诊断503例,占93.15%;实验室确诊37例,占6.85%;A群11例,B群5例,C群6例,未分群15例。540例病例中,3~5月发病370例,占总病例数的68.52%;发病构成比在前3位的年龄组为:15~19岁108例,占20.00%;0~4岁组88例,占16.30%;20~24岁组64例,占11.85%。119例本市人口病例中,学生53例,占44.54%;421例外来人口病例中,学龄前儿童76例,占18.05%;民工246例,占58.43%。外来人口病例1~14岁87例。其中有免疫史的11例,占12.64%;无免疫史的76例,占87.36%。结论北京市2000~2004年流脑发病呈持续上升趋势,高度散发,冬春季为高发季节,病例主要为外来人口,存在A、B、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病例,应关注菌群的变迁。要做好流脑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同时加强外来儿童的管理和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