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209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栓组患者年龄、开始活动时间和术后止血药用量显著高于非血栓组;患有心血管疾病、恶性疾病、实施淋巴结清扫和全身麻醉例数所占比例高于非血栓组(P<0.05)。结论患者年龄、疾病的性质、合并症、麻醉方法、手术范围、术后止血药使用量和术后开始床上活动时间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妇科手术后早期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妇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原因,制定早期干预的护理措施,达到预防及减少DVT的目的.方法 将120例妇科手术患者分组进行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有2例发生DVT,预防干预组均未发生DVT.结论 针对DVT高危因素制订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降低DVT的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妇科手术后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8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7例患者经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个疗程,病情均明显好转,继续口服华法林3-6个月后治愈。1例因早期家属不配合治疗,1周后转上级医院血管外科,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给予抗凝、祛聚治疗好转,2周后取出下腔静脉滤器,继续给予口服华法林6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应高度重视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积极做好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发病诱因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以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妇科术后LEDVT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的方法。结果妇科术后发生LEDVT的高危因素有恶性肿瘤、高龄、肥胖、术前使用激素、输血、合并内科疾病等。12例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抗凝为主的综合性治疗均好转出院。结论LEDVT是妇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应引起重视。对有LEDVT的高危因素的妇科手术患者,手术前后需要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妇科病人应用止血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的关系,回顾性分析1992~1996年间125例50岁以上妇科手术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应用止血药者为Ⅰ组(74例);有轻度心血管疾病并同时应用扩血管药及止血药者为Ⅱ组(17例);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应用扩血管或抗凝药而未用止血药者为Ⅲ组(14例);不合并心血管疾病且未用抗凝及止血药者为Ⅳ组(20例)。结果表明,Ⅰ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0.8%,咀显高于Ⅲ组(0%)及Ⅳ组(5%)(P<0.01)。结论:止血药可增加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不宜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6.
吕春梅 《江苏医药》2006,32(9):853-854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并行3个月随访。结果11例经溶栓、抗凝、祛聚等综合治疗,9例3个月后痊愈,1例好转,1例发生肺栓塞死亡。结论妇科手术尤其是恶性肿瘤术后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一旦发生,及早诊断,立即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于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观察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方法 采用抬高患肢,患侧足背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并给予抗凝、祛聚、扩容及手术取栓等综合治疗。结果 11例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中,10例分别在治疗6~18天内,顺利出院。1例发生轻度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3月后痊愈。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妇科术后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应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防治。方法对18例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以及术后活动少、盆腔手术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溶栓及抗凝疗法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妇科良性肿瘤经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妇科良性肿瘤术后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经彩超检查确诊,9例均保守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 妇科肿瘤术后DVT应引起充分重视,彩超检查是诊断DVT的重要手段,急性DVT保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1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26例患者静脉血栓均有明显改善,其中24例患者血栓完全溶解,2例部分溶解,且经过2~4周的有效治疗均病情好转出院;高龄(>50岁)以及伴有内科合并症的术后患者发病率较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综合运用抗凝、溶栓等有效治疗手段,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廖维斯  蔡伟良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797-179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效果和经验.方法:对40例DVT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总结护理效果和经验.结果:本组40例患者肢体肿胀均在用药后明显消退,疼痛及压痛明显缓解,平均住院日为(15.20±2.25)d,患肢大腿周径平均缩小(4.29±2.00)cm,小腿周径平均缩小(2.10±2.02)Cm.3个月后随访,经彩超、血管造影观察完全再通31例,部分再通9例.随访半年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无病例出现股白肿及股青肿.结论:下肢DVT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加强防治和护理能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种不同的溶栓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青岛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5例混合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置管溶栓组与系统溶栓组,置管溶栓组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抗凝、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等方法治疗,系统溶栓组采用抗凝、经患肢足背静脉静滴溶栓等方法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测量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d时、7d时、14d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时患侧、健侧3个不同部位的周径,通过观察患肢周径及患肢皮肤张力变化情况来判断治疗效果。结果在相同时间段将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差进行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3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以M(P225,P75)表示分别为0.0(0.0,0.0)、1.0(0.5,1.2)、1.0(0.5,1.2)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0(0.0,0.0)、0.5(0.0,0.5)、0.5(0.0,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7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1.5)、3.5(2.8,4.5)、2.5(1.5,5.8)a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0(0.0,0.5)、1.0(0.5,1.0)、1.0(0.0,1.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4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2.0)、4.0(2.8,5.5)、3.0(1.8,7.8)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5(0.0,1.0)、2.0(1.0,2.5)、2.0(0.6,3.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1个月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2.0)、4.0(3.0,6.0)、3.5(2.0,7.8)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1.0(0.0,1.5)、3.2(1.1,5.4)、3.2(1.0,5.4)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系统溶栓组相比,置管溶栓组患者在治疗7d时患肢周径缩减幅度最大;出院后随访1个月,发现2组患者患肢周径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复查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置管溶栓组通畅率远大于系统溶栓组。结论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经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时尿激酶直接注入血栓处,局部浓度高,使血栓清除快,效果显著,症状缓解明显,能够迅速恢复深静脉血流,在无Cockett综合症的前提下,深静脉通畅率远远大于系统溶栓者。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患者下肢深静脉内血液流通受阻出现凝结致使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将并发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并发症可形成致死性肺栓塞(PTE)。该病发症起病急,容易误诊而危及患者生命,是导致患者突发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时机、使用范围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近五年来行非手术治疗的379例单侧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将其分为急性期(≤3d)、亚急性期(3~14d)、慢性期(14d)三组,再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独抗凝和溶栓+抗凝治疗两亚组,对各组间的治疗效果、凝血指标改变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379例单侧LDVT患者中,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好,在各组间采取溶栓抗凝组治疗效果均明显好于单独抗凝治疗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在手术后并发LDVT患者中:溶栓抗凝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独抗凝治疗组,差异显著;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改变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抗凝溶栓联合用药较单独抗凝治疗效果明显;抗凝溶栓联合治疗对急性期LDVT患者效果最好,但对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仍然有效;对手术后LDVT患者在严密监控下使用常规剂量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多途径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VT导致的下肢肿胀、疼痛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常见。血栓可能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而导致严重的后果。本文对57例经静脉造影证实DVT的患者,根据血栓形成的位置、范围、程度及对血栓形成时间的估测,采用多途径的方法联合进行溶栓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96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48例)和对照组(1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68%,对照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76%,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67例下肢DVT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MSCTV)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 MSCTV共发现59例患者存在下肢DVT,阳性率为88%,栓子共计69处,占71%(69/97)。彩色多普勒共发现58例患者存在下肢DVT,阳性率87%,栓子共计71处,占73%(71/97)。2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下肢DVT的首选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气压治疗预防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0例剖宫产产妇,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75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预防性护理,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气压治疗.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后1、2 h双下肢肌力恢复情况,下肢疼痛、肿胀、肺栓塞、DVT发生率,满意度.结...  相似文献   

19.
蔡咏 《中国实用医药》2008,3(13):122-123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加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加尿激酶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尿激酶治疗,并检测血液流变性、进行患肢静脉系统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治疗组疗效及再通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加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疗效,并能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且安全可靠,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病人的溶栓效果。方法:将92例经静脉造影确诊为DVT的病人分为溶栓组(n=51):静脉滴注尿激酶(100-150万U/d),持续5-7d,之后持续静脉滴注肝素钠(500-1000U/h)5-7d,再服用华法林3-6个月;常规治疗组(n=41);静脉滴注肝素钠(500-1000U/h)持续5-7d,再服用华法林3-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溶栓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疗效与病程关系密切,病程小于2周者疗效显著,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静脉内应用尿激酶治疗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