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小萍  罗薇 《中国医刊》1999,34(7):46-47
中医之“心痹”病系五脏痹之一。其病证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痹论篇》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嗣后《难经》、《诸病源候论》、《圣惠方》、《圣济总录》、《医学正传》、《症因脉治》、《证治准绳》等历代...  相似文献   

2.
中风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占脑卒中患者的20%~50%[1]。中风后抑郁常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影响中风患者的全面康复。而中风后长期的抑郁状态亦会对躯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脑中风再发,故对中风后抑郁应积极干预和治疗。随着中风发病率的增高,中风后抑郁症也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中医学者从病因病机、针灸、中药治疗等方面对本病进行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1病因病机分析中风后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对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医经溯回集.五郁论》云:“凡病之起也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明确指出气机郁滞不通…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指与血管性因素有关的痴呆,是由心脑血管等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古文献中无此病名,但早有类似记载,如《临证指南医案》云:“中风初起,神呆遗尿,老人厥中显然。”《杂病源流犀烛·中风》中有“中风后善忘”的记载等,已认识到一些痴呆与中风有关。但在中医学中与其他痴呆未作严格区分,故至今仍与其他类痴呆一起并称“痴呆”、“呆病”等,现多沿用西医概念也称“血管性痴呆”。由于痴呆造成病人记忆、认知等方面的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而该病已成为世界…  相似文献   

4.
再谈厥     
拙作《辨厥》一文,归类和辨析《内经》对厥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的论述,和《伤寒论》以及后世文献对厥的分类认识,已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年12期发表。因假期得闲,重读有关著作,又觉对厥的认识意犹未尽,欲深入讨论《内经》与《伤寒论》对寒厥和热噘的异同,以及厥与中风、痉、痫的主要区别,和厥与闭脱的关系,故撰此文,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1 《内经》与《伤寒论》对寒厥和热厥之异同尽管在《内经》与《伤寒论》中都有寒噘和热厥,但细玩之,可以区别如下:病因《内经》强调内因,如《素问·厥论》云:“其厥也,不从外,皆从内也。”以酒色、劳  相似文献   

5.
袁景贤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750-750
胸痹的症状是胸部痞塞不通,因不通而作痛,兼伴有气短是也。早在《内经》就有详尽论述。《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谓:“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灵枢·厥病》又云:“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厥心痛,胸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  相似文献   

6.
“固泄皆属于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一条病机中,对“固”和“泄”的解释,历代注家,认识不一,如王冰注云:“下,谓下焦肝肾也。夫守司于下,肾之气也,门户束要,肝之气也,故厥固泄皆属于下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是指血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血糖过高,出现糖尿,进而引起脂肪和旦白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乏力等症状,重症患者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血管,神经等慢性并发症.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始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载有“病脞瘦, 多弱(溺),耆(嗜)饮”类似消渴症状的记载.如《素问.气厥论》谓:“肺消者,饮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337条云:“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指出厥逆的含义及其病因病机。然厥证不同,施治则异。兹对《伤寒论》不同厥逆证治作一初探。 一、寒厥:多见于伤寒少阴病阴寒内盛的危重阶段。禀气不足之人,复感风寒之邪,重伤正阳;或治疗失误,汗下杂施,均可病及少阴,导致真火式微,阳气不能布达于四  相似文献   

9.
关于“气至病所”,在古代医书中早有较详细的描述和记载。《内经》九针十二原中:“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在《标幽赋》中:“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在《针灸大成》中对气至病所也有明确的记载,并且对气至病所的具体操作方法也作了详细的描述。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古代医家对“气至病所”是非常重视的,并说明“气至”与疗效是有密切关系的。近代对“气至病所”也作  相似文献   

10.
肠痛最早记载于《素问·厥论》,“少阳厥逆……多为肠痛”。“痈”即壅塞不通之意,指“邪气”与“荣卫”相搏于肠道,致运化失职,糟粕停滞,气血瘀阻而成。《灵枢·痈疽篇》:“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其治疗则“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动病”“所生病”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枢·经脉》篇在叙述完每条经的循行起止后 ,均有两段关于疾病的记载 ,一段前冠以“是动则病” ,一段冠以“是主……所生病者” ,把它们归纳成“是动病”和“所生病”两个专用名词 ,则是从《难经·二十二难》开始的。原文说 :“经言脉有是动 ,有所生病 ,一脉变为二病者 ,何也 ?然 ,经言是动也 ,气也 ,所生病者 ,血也。邪在气 ,气为是动 ,邪在血 ,血为所生病。气主煦之 ,血主濡之 ,气留而不行者 ,为气先病也 ,血壅而不濡者 ,为血后病也 ,故先为是动 ,后所生也。”就是说 ,“是动病”为气病 ,“所生病”为血病。后世遂把“是动病”、“所生…  相似文献   

12.
疒徵瘀血系指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内经》中有关于“恶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也曾论及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然首次提出“瘀血”之名者为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许多篇章中详细论述了瘀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证特点,并用活血化瘀诸方治疗与瘀血有关的病证,为后世医家对瘀血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1何为瘀血《内经》中虽有关于瘀血的论述,但很不明确,如《素问·调经论》云:“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脉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张…  相似文献   

13.
血瘀理论始于《内经》,书中虽无血瘀之名,但有“血凝涩”、“血脉凝泣”、“脉不通”、“恶血”、“留血”、“血著”等记载,后世医家所论及的血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多源于此并逐步完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特色之一,也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精髓。体现在治法上,则常常是病在外治其内,病在上治其下,病在下治其上。如小便不利、走闭等病,其病在下焦肾与膀脱,而治疗则可取上焦肺,用宣通肺气的方法达到通利小便的目的。其理本于肺主气而有“通调水道,下输膀优”之功能,盖肺主一身之气,气行则水行,气闭则水闭,故云“肺为水之上源”。古人创立的宣肺利水、提壶揭盖诸法便是此理论的成功运用。如(名医类案)记载朱丹溪一病案:“一人小便不通,医用利药益甚,脉右寸颇弦滑。此积痪在肺,肺为上焦,膀就为下焦,上焦闭则…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大致属中医文献中的“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中医学之“痹”与“痛”的概念,皆为“不通”所致,即心脏络脉血凝而不流,以致血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故有胸痹心痛之谓。然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指出人体内之元气是推动血行的动力,因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等明确表明血瘀的形成与气滞密切相关。2002年-2006年间,笔者用益气活血法自拟“冠心舒”治疗冠心病93例,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是溃疡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较高。祖国医学在二千多年前就有类似本病之记载,如《内经》至真要大论篇载:“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下……”。《景岳全书》载:“厥逆为病也,足暴青,胸将若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对本病的治疗西医总的倾向为手术疗法。我院近十多年来对91例本病患者用中医针、药治疗,占同期穿孔病例的67.4%,其中3例中转手术,88例治愈,中医针药非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17.
论厥头痛     
头痛患者颇多,而厥头痛在临床上亦不少,虽不会致人性命,但影响工作,给人带来很大烦恼。厥头痛症,古人只有针刺治疗,无方药记载,我父亲卢宗强医师在临床中,探索了用升麻葛根汤治疗本病,有满意的疗效。他认为厥头痛是经脉病,从《难经》所说:“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曰厥头痛”。所以就牢牢抓着“受风寒”和“伏留而不去”两句着眼。治疗时就必须使这风寒从经脉去而不留。升麻葛根汤可以升散经脉伏留之风寒,故治疗上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现试谈谈厥头痛的辨治方法,错误之处希予指正。  相似文献   

18.
手足厥冷是常见的一种症状。汉代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论》一书中,称此为“四肢厥逆”,又简称为“四逆”,还记载了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等方。据方分析,引起手足厥冷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临证必须详细辨别,审阴阳、分寒热而治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病因病机 外伤寒凉,阳气不足以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突发性癔病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癔病,又称歇斯底里,其产生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无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其临床表现属中医“脏躁”“郁证”“奔豚气”“梅核气”“气厥”“百合病”“失音”“暴聋”等范畴。笔者采用针刺治疗突发性癔病8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泻下法又称通腑法、下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对于燥屎内结、停痰留饮,淤血内蓄、寒实积滞等邪正俱实之证,有荡涤肠胃,逐邪外出的作用,近年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急症。中风起病急骤,病变多端,临床见证除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外,又常兼有消化排泄功能障碍所致的恶心呕吐、上腹胀满、大便秘结、胃纳减退等症状,祖国医学认为后者是“腑气不通”的表现。一些资料认为40~60%。的病人可有“腑气不通”见证,有些报告的比例还要大些。泻下法是治疗腑气不通证的有效手段,适当用于中风患者,往往能迅速改善病况,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在临床中颇受重视。现分三方面综述于后,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