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大样本病案分析总结、整理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从"瘀热"论治内科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从周仲瑛教授经治的6 005例临床病案中选择"瘀热"病案1 024例,建立"瘀热"病案数据库,从瘀热相关四诊信息、病机证素、方药3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瘀热"病机在临床病案中出现率为20.8%,涉及内外妇儿等科160种疾病;②瘀热病机信息表征依次是口干、便干、乏力、尿黄、胁痛、神疲、腹胀、头昏、关节不适等(均超过11%);③涉及病理因素以热、瘀、虚、瘀热为最多(均超过50%),病位主要在肝、肾,涉及五脏六腑;④凉血化瘀法的代表方是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白薇煎,常与化湿、滋阴、益气、清热等方药配伍使用。结论:"瘀热"可见于临床多种疑难病症过程中,临床信息表征具有一定规律可循,常与其他病机兼夹复合为患,且瘀热每多兼阴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周仲瑛教授应用瘀热病机理论治疗急性期出血性中风的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周师经验,并应用于临床。结果:瘀热病机理论是周老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理论,瘀热阻窍证是瘀热病机理论运用于临床系列子证之一,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机关键;其辨识要点按临床病情轻重不同、病位各异而分为中血脉、中腑、中脏;凉血通瘀是其基本治法;以犀角地黄汤化裁而成的凉血通瘀方为其基本方药。结论:用周师瘀热病机理论,指导急性期出血性中风的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难治性慢性咳嗽患者的中医证素特点,为难治性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难治性慢性咳嗽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法统计患者四诊信息,分析总结难治性慢性咳嗽的中医证素特点。结果:难治性慢性咳嗽主要病性证素是风(52.2%)、阳虚(45.1%)、湿(30.8%)、热(30.8%)、痰(12.1%)和阴虚(8.2%),其中风邪占比最大;难治性慢性咳嗽的病位证素主要是肺(87.9%)、脾(69.2%)、胃(57.1%)、咽(13.7%)。结论:难治性慢性咳嗽以女性为主,病程长。风邪为其最主要证素,风邪伏肺为基本病机;其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胃,具有肺脾相关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4.
银屑病是皮肤科临床常见难治病,瘀热互结是其发病全程的基本病机,临证治疗应始终不忘从瘀热论治。犀角地黄汤自古以来即为治疗瘀热证的代表方,故应作为治疗银屑病的基本方。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黄祥武主任应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中探索其应用适应证。方法:选择黄祥武主任以当归四逆汤为基础方的有效医案238例,对四诊信息规范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涉及病种广泛,如内分泌科、妇科、皮肤科、神经内科、骨科、外科、心血管科等,病位主要在营、卫及肝、脾、肾,厥阴等,病性多为阳虚、寒凝、血瘀等,主要四诊信息包括舌淡+舌暗占80.3%,有瘀点瘀斑占29.0%,阳虚+寒凝+血瘀+营卫不和占79.4%。总计涉及中药128味,每例患者每次用25.7味药,与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四类药物配伍占85.1%。结论:当归四逆汤的应用指征可概括为手足冰冷或偏凉,面色少华,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缓,在临床上要把握"阳虚寒凝血瘀"病机主要信息特征,随证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6.
周仲瑛老师业医五十余载,精于医道,勤于实践,善治心、肝、脾、肺、肾等多脏器、多系统疾病,尤其在救治疑难急症和心肺疾病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和深厚的造诣。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聆听指点,获益良多,本文仅就周老师在理、法、方、药及临床上对犀角地黄汤(犀角已限制使用,可用水牛角代替)的应用与发展作一浅述,供同道参考。 阐发病机。不拘外感,提出“瘀热血证”论 因血热与血瘀互相作用形成的瘀热型血证,在古典医书中并无系统论述,仅散在于讨论热病及血证的有关章节中。张仲景首次述及“瘀热”一词及其证治,《伤寒论》128条所论抵当汤的证治,即为外邪循经入里,深入下焦,与瘀血相搏而致得“蓄血”证,法取破下逐瘀,使瘀去热散病解。晋《小品方》创芍药地黄汤疗“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之,内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大样本慢乙肝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在慢乙肝不同病程中瘀热病机的临床分布特征规律。方法:选取慢乙肝患者82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其不同病程阶段的临床表现,比较瘀、热并见及瘀热相博病机证素临床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结果:①慢乙肝不同病程湿、热、瘀、毒临床证候表征客观存在,热、瘀在所占比例分别为69.87%和68.29%。②慢乙肝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的加重或病程的延长,瘀、热并见及瘀热互结病机证素出现比例增多。③"瘀、热并见"及"瘀热互结"两组间症状分布有差异,年龄、病程及舌脉分布无差异,两组数据合并后有426例重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瘀热互结病机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瘀"、"热"证候并见来体现,但并非完全等同于"瘀"证候+"热"证候。  相似文献   

8.
周仲瑛教授认为瘀热为患不仅见于外感热病中,亦常发生于内伤杂病热郁血分,久病入络的严重阶段。其形成与内伤久病,气火亢盛,湿热痰瘀,壅塞血脉有关。临证当辨脏腑病位、相关子证、瘀热轻重,详察血热、血瘀分别存在的症候,准确把握特征性症状或体征,结合相关舌脉识辨。治以凉血与散瘀为大法,传统以犀角地黄汤为代表,自拟丹地合剂、地丹凉血注射液。临床常分为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络热血瘀证、瘀热痹阻证等,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9.
“瘀热”学说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周仲瑛教授"瘀热"学说的历史依据。方法:系统梳理有关瘀热病证的历史认识,采用文献计量学、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古今文献的相关记载。结果:前人关于"瘀热"病因及相关病机、病种有散在记载,凉血散瘀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规律。结论:"瘀热"在外感及内伤杂病中普遍存在。把"瘀热"作为独立的"继发性病理因素"看待,并据此将古今有关瘀热的散在论述和临床经验系统化,可以发展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治疗理论,丰富对难治性疾病的认识,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犀角地黄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原方由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组成,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热伤血络、蓄血留瘀、热扰心营而设,历代医家多认为其为温病血分证之代表方,主要用于治疗外感温热病证。近年来,一些医家在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基础上,突破古人多用于外感病证的局限,应用犀角地黄汤治疗多种内伤杂病,甚至在一些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等的治疗中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岭南医家认为鼠疫的病因病机是热毒迫血成瘀,治疗上以解血毒、清血热、活血瘀为主,方用王清任的解毒活血汤加减。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是此方的君药;使用清热护心之犀角、羚羊角、藏红花,使毒不攻心,尤为关键。此方须大剂量急追多服方能取效,其贵在据症加减。并发现了部分治疗鼠疫有特效的犀角、羚羊角、藏红花等贵重药材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2.
靳艳文  刘文娥 《河南中医》2020,40(5):718-721
《医学心悟》认为,月经不调应从寒热气血论治,采用益母胜金丹或四物汤等加减治疗;《医宗金鉴》则将月经不调归咎于三因:外因-六淫之邪、内因-七情所伤和不内外因-饮食脾胃损伤,提出以月经血色、质地、气秽清浊、愆期时间等来辨病之寒热、虚实、气血,采用四物汤类方加减治疗。《医学心悟》认为,崩漏发病主要责之于虚、瘀、热,将崩漏分为热迫血行、瘀血积聚、肝经火旺、脾虚失统、思虑伤脾、气血两亏等6个证型,分别采用加味四物汤、独圣丸、加味逍遥散、四君子汤加当归、芍药、归脾汤、十全大补汤等治疗;《医宗金鉴》认为,冲任二脉受损是崩漏发病的关键病因,治疗时审查其病因,对症治疗,根据虚者补之,热者清之,瘀者消之的治疗原则,以四物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医学心悟》提出,闭经的治疗应该因人而异,并将女性分为室女和妇人两类,妇人闭经较易治疗,而室女闭经治疗较难,并认为闭经并非因瘀阻胞络所致,或因血海干枯,抑或因经脉逆转,辨证采用五味异功散、八珍汤、益母胜金散、加味逍遥丸等治疗。《医宗金鉴》也提出"师尼室寡异乎治,不与寻常妇女同"之说,将闭经分为血滞经闭、血枯经闭及血亏经闭3类,血滞经闭属寒者用吴茱萸汤、琥珀散等加减治疗,胞脉闭者则用三和汤提壶揭盖,血枯经闭者用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治疗;"师、尼、室、寡常阴阳不和",应和肝理脾、开郁清心,辨证采用逍遥散、大黄■虫丸、泽兰叶汤兼柏子仁丸等治疗。  相似文献   

13.
邓成珊认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多因外感热毒或热伏营血,以致火盛动血,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发病,临床以实证为主,部分实证病例随病情发展,火热之邪伤气耗阴可转为慢性。邓成珊认为风热毒邪是过敏性紫癜的发病之因,风热毒邪侵淫腠理,深入营血,即"热入血分",或素体阴虚血分伏热,复感风热毒邪,风热与血热相搏,脉络受损,血溢脉外。邓成珊认为血友病源于先天,肾为先天,主骨、生髓、藏精,肾阴虚为发病之本,阴不制阳,虚热内生,迫血妄行,或反复热毒外侵,热迫血行,故见各部位出血;一方面血溢脉外成瘀,瘀阻经络,不通则痛,故见关节疼痛不舒,日久见强直畸形;一方面瘀血内阻,气血壅滞,易内生郁热,故见关节红肿;三因反复出血,更损伤阴血,阴虚血少,内热丛生,形成恶性循环。邓成珊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以及血友病等不同出血性疾病,根据异病同治理论,巧用犀角地黄汤变方化裁施治,获得稳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何新慧 《河南中医》2012,32(8):949-951
《伤寒论》中所述蓄血证或发于太阳病阶段,或发于阳明病阶段,均因外邪化热入里,与血互结而成.临证时可将蓄血证分为太阳蓄血轻证、太阳蓄血重证和阳明蓄血证.太阳蓄血轻证者,治疗当先解表,表邪外散后再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瘀热;太阳蓄血重证者,当先治里,用抵当汤破血逐瘀,通下瘀热;阳明蓄血证的治疗应以祛邪为主,方用抵当汤破血逐瘀.  相似文献   

15.
闫朝勃  赵瑞成 《河南中医》2021,41(4):552-557
赵瑞成教授认为,失眠以五脏不和为本,心神不安为标,倡导从五脏入手治疗失眠。心脾受损所致失眠多以虚证为主,以归脾汤为基础方治疗。从肝论治失眠主要分为4个证型:肝气郁滞证,肝郁化火证,肝血瘀阻证,肝阴亏耗证。肝郁气滞者予柴胡疏肝散;肝郁化火者予四逆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肝血瘀阻者予桃红四物汤加减;肝阴亏耗者可予钩芍通络汤配合酸枣仁汤加减。赵教授从肾阴虚、肾阳虚、心阴虚、心阳虚、心肾阴阳两虚5个方面论治心肾不交型失眠。肾阴不足者,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减;肾阳不足者,方用交泰丸加减;心阴虚者,用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加减;心阳不足者,可用桂枝加桂汤;心肾阴阳两虚者,用桂附地黄丸加人参、沉香。若失眠患者肺气虚弱,在基础方中配合补肺汤;肝火扰心患者,在清肝泻火,镇心安神的同时可加用枇杷叶;肺肾阴虚,虚热扰心者,用生脉地黄饮加减。赵教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针灸治疗,常以百会、四神聪、安眠穴、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照海、申脉为基础穴组,灵活取舍。  相似文献   

16.
李广  张世葳 《河南中医》2020,40(5):704-706
经方辨证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法有:补益心脾法、疏肝健脾法、滋阴清热法、清热化痰法、甘润缓急法、化痰解郁法和回阳益阴法等七种。补益心脾法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证,方用外台茯苓饮加味;疏肝健脾法适用于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证,方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四逆散加减;滋阴清热法适用于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方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清热化痰法适用于肝郁气滞,痰热扰心神证,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甘润缓急法适用于脏躁病,证属心肝血虚,心神失濡所致,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化痰解郁法适用于痰气郁结之证,方用半夏厚朴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减;回阳益阴法适用于心肾阴阳两虚,且以阳虚为主所致的烦躁不安证,方用茯苓四逆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相似文献   

17.
聂云娇 《河南中医》2022,42(2):209-213
王行宽教授认为,痛风的病位在筋骨关节,总属本虚标实,肝肾亏虚为本,酿生湿热瘀毒阻遏于经络、筋膜骨骼为标,治以补益肝肾、清热利湿泄毒,佐以益气养血、祛痰化瘀,尤重通法的运用.王教授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味补益肝肾;四妙散加虎杖、忍冬藤清热利湿泄毒;强调勿忘补益气血,常用黄芪四物汤.王教授还常加用祛痰化瘀之品,如白芥子、胆南星或...  相似文献   

18.
南方地区心律失常病证特点与中医药防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我国南方地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证特点是痰、热、瘀、虚并见,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证特点是虚、瘀、痰相兼,据此分别制定清热祛瘀化痰和温阳散瘀的治疗原则。方法:分别以中药复方定心汤与宁心汤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261例、缓慢性心律失常22例,并与相应对照组比较。结果:以定心汤加味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261例,总有效率96.55%,与对照组78.46%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宁心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22例,总有效率81.82%,与对照组47.6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定心汤与宁心汤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并能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总结丁元庆教授分型辨治偏头痛516例的证候要点及用药特色。认为偏头痛的病因病机为风、火(热)、痰、瘀、湿等邪气上壅,令清窍失和,脉络闭阻,不通则痛,风火上扰是偏头痛发作的重要因素,发病首责于肝。临床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证、痰热生风证、瘀热内扰证、阴虚阳旺证四型论治,并自拟头风汤、瓜蒌牛蒡汤、二丹汤、玄参天麻汤对证加味治疗。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516例偏头痛处方用药规律总结发现,丁教授治疗偏头痛的核心用药为天麻、僵蚕、蝉蜕、菊花等,除上述高频的药物外,丁教授还常用白鲜皮、苦参、瓜蒌、牛蒡子、牡丹皮、夏枯草、当归、珍珠母等特色药物,在清热、化痰、祛瘀基础上,注重对厥阴肝风、肝火、肝阳的辨治。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寒热错杂、虚实兼夹,可分为湿热蕴脾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热阴虚证、肠道湿热证、血脉瘀滞证等证型,治疗当运用和法辛开苦降、疏肝理气、清泻热结、滋阴清热、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选用半夏泻心汤、四逆散、大黄黄连泻心汤、大柴胡汤、白虎加入参汤、葛根芩连汤、桃核承气汤以调整气机、平调寒热、补虚泻实,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