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苑洪玉  于静  朱丽华 《吉林医学》2006,27(4):372-373
目的:了解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及相应的护理。方法:对40例颅脑损伤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不能进食的病人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同时介绍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结果:除3例出现轻度腹胀外,无腹泻、便秘、负氮平衡、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结论:颅脑损伤病人的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胃肠道功能,补充营养的最佳途经是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由于伤后病人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急增,使肌肉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机体往往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增加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不仅可有效防治胃肠功能衰竭,同时还降低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死率,并且肠内营养的花费也比肠外营养便宜,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用口服或管饲来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基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索的营养支持方式[1].  相似文献   

3.
严重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早期胃肠道营养支持对颅脑损伤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 56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和肠外营养支持组,每组28例;营养支持前1天及营养支持后第3、10天测血清白蛋白、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每天观察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增加,ALT和血糖减低,并发症少。结论 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和有效的,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早期行胃肠道营养,可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减少肠道细菌的移位。同时还可以补充营养物质和供给药物,达到治疗和营养支持的目的。而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大多呈昏迷状态,不能经口饮食,需管饲。下面介绍一下1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插鼻胃管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及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50例颅脑损伤伴有不同程度昏迷不能进食的病人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同时介绍肠内营养及护理方法.结果 50例病人中,除3例出现轻度腹胀,1例腹泻外,其余无便秘、负氮平衡、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结论 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胃肠道功能,补充营养的最佳途径是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早期营养支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支持时间及最佳途径.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每组64例,急诊手术后48h经不同途径进行额定热卡和氮量的营养支持,监测各项营养指标、代谢指标、营养支持并发症及营养费用,PN组均显著高于EN组.结论:早期EN与PN均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EN更具有营养全面、简易安全、方便价廉等优点,应作为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7.
徐娟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730-2731
<正>颅脑损伤可导致严重的全身代谢紊乱,病人呈显著的负氮平衡状态,能量储备耗竭,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加重继发性脑损害,延长病情恢复时间并使颅脑损伤的死残率大为增加,因此,颅脑损伤后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以减轻应激反应,纠正全身代谢紊乱。本文对颅脑外伤昏迷病人进行全胃肠道营养  相似文献   

8.
韩彦钧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198-4199
目的:观察颅脑病变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鼻饲给予35例患者肠内高营养支持,观察临床营养表现和测定三头肌皮皱、血浆白蛋白、淋巴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作比较。结果:高营养支持组的临床营养表现和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营养支持可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保持胃肠道功能,减少并发症,为疾病恢复创造条件。提示鼻饲营养是合理、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应尽早进行,同时做好效果监测和相应护理,有利于损伤脑组织的修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的合理性与临床价值。方法 GCS≤ 8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 32例 ,早期肠内营养 ;B组 36例 ,早期全胃肠外营养。两组营养支持均在伤后或术后 2 4小时开始 ,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况 ,胃肠道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EEN组的营养状况优于TPN组 ,胃肠道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TPN组 (P <0 .0 5) ,预后亦较TPN组有明显改善 (P<0 .0 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钟红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2):195-196,199
目的:观察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对照组留置鼻胃管,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观察两组生活指标、胃肠道耐受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患者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支持方式,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早产儿营养状况及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110名早产儿,随机分为完全静脉内营养组及完全胃肠道营养组,给予营养支持,营养支持两周后检测两组早产儿总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等营养学指标及肝肾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肠道营养组总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同静脉营养组无差别,血肌酐同静脉营养组无差别,谷丙、谷草转氨酶、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及尿素氮低于静脉营养组.结论:胃肠道营养及静脉营养可获得相同的营养支持效果,胃肠道营养更有利于保护内脏功能,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实施经胃肠道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肠内组和肠外组各30例。肠内组在机械通气48 h内根据病情通过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肠外组在机械通气7 d内采取肠外营养支持,7 d后再通过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7 d营养费用、1周撤机成功率、28天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指标。结果治疗7 d后2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t=0.662、0.528,P>0.05);肠内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7 d营养费用明显低于肠外组(t=2.153,15.520,P<0.05);肠内组胃反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肠外组(x~2=12.857,P<0.05),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及其他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肠外组(x~2=4.091、4.472,P<0.05);2组患者的1周撤机成功率、28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67、0.295,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缩短机械通时间,降低营养费用,减少VAP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患者胃肠道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对ICU重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3.
王运芹 《当代医学》2011,17(19):77-78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营养支持方式的合理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间神经外科收治6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支持的序贯疗法。观察两组患者体重变化胃肠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出现腹胀、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道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伤后14d和21d研究组的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护患者胃肠黏膜结构,可减缓患者体重丢失,降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自配营养液对危重病人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 :观察营养液对重型颅脑损伤和脑血管意外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效果及应用中的并发症和对胃肠道的影响 ,并对体重 (BW )、血红蛋白 (Hb)、血清总蛋白 (TP)、血清白蛋白 (Alb)、氮平衡 (NB)、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 (TLC)、肱三头肌皮皱厚度 (TSF)和上臂肌围 (AMC)等进行测定 .结果 :与重型颅脑损伤常规肠外营养支持及脑血管意外病人使用的几个品牌的肠内营养制剂相比较 ,两组间BW、Hb、TP、Alb、TSF、AMC、TLC均无显著性差异 ;在纠正NB及防止感染并发症上优于肠外营养支持 (P <0 0 5 ) ;其价格与几个品牌营养制剂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 1) .结论 :营养液肠内营养支持临床应用对重型颅脑损伤及脑血管意外病人在营养支持和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影响,探讨EEN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1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EEN组和早期肠外营养(PN)组.入院48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所有患者于入院6h内及入院后第2、4、6、8、14天应用速率放射比浊法动态检测血清CRP浓度.并将体检的正常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EEN和PN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EN和PN组伤后第2天血清CRP浓度达到峰值,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血清CRP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但EEN组下降幅度更明显,伤后第4、6、8及14天EEN组血清CRP含量均明显低于PN组(P<0.05或0.01).结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清CRP浓度升高,EEN可保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阶段给予不同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2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于伤后24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EN)加肠外营养(PN),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EN),对照组于伤后进行全肠外营养(PN),一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EN).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伤后24小时,和第7天的体重及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重变化差异性不显著;血红蛋白、血清蛋白,血糖值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支持期间费用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分阶段给予EN联合PN营养支持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智能输液泵控制性持续滴注鼻饲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成功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不可缺少的措施,鼻饲是临床常用的肠内营养途径,传统的鼻饲多采用注射器注入法将鼻饲液注入胃内,但这种方法注入营养液易使病人出现呕吐返流、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功能障碍症状.我院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对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智能输液泵控制性持续滴注鼻饲营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5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n=27)及肠内营养组(EN组,n=31),比较2组患者在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后第2周、第4周的营养指标变化.结果 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第2周、第4周,TPN组体重为(62.8±3.3)kg、(61....  相似文献   

19.
严从凤  夏冬灵 《安徽医学》2009,30(7):821-82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鼻饲的最佳护理模式。方法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鼻饲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按常规鼻饲护理,观察组家属参与鼻饲护理过程。比较两组胃肠道反应、机械性并发症、代谢异常发生率和家属对鼻饲各项护理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结果观察组胃肠道反应明显低予对照组(P〈0.05),家属对鼻饲相关护理知识了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患者家属参与鼻饲营养护理可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鼻饲过程中胃肠道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提高营养支持的效果;家属参与鼻饲营养护理,有利于家属掌握鼻饲护理知识,及早接纳需长期鼻饲的家庭成员。  相似文献   

20.
随着营养支持研究的深入,颅脑损伤病人的早期营养支持已逐渐被临床医师所接受,颅脑损伤病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影响正常进食,因此必须进行营养支持。为此本研究采用不同的肠内营养方法并观察相关营养指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探求颅脑损伤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