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小型猪血中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a(TNF-α)浓度与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即动物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第一间隔支起始部远端放置Ameroid缩窄环的方法复制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小型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应用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和心室重构;应用放免法测定血中血栓素TXB2、6-K-PGF1和TNF-α的浓度.结果: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后,血中TXB2、6-K-PGF1α、TNF-α浓度与假手术组相比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结论:TXB2与EDV呈负相关、与TNF-α呈正相关,TNF-α表达水平与EDV、ESV均呈负相关,随心功能的恶化,其表达量增高.说明血小板的激活程度与心功能有关,心功能越差,血小板的活性越高,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就越大,尤其易造成微血栓. 相似文献
2.
cTnT与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心功能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肌钙蛋白T(cTnT)与小型猪血瘀证(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后期心功能(心肌肥厚与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华小型猪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第一间隔支起始部远端放置Ameroid缩窄环的方法制备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小型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动态观察模型动物心肌缺血(0~8周)情况,采用超声心动测定心功能与心肌缺血的程度,冠脉造影观测冠脉狭窄程度;应用放免法测定血中cTnT的浓度。结果:心电图、B超、冠脉造影结果显示该模型术后4~8周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病证模型稳定。心功能(LVEF)下降30%,左室收缩末期容量(ESV)增加27.6%,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分别增大14.41%、22.54%和64.96%。而8周心腔扩大,心肌重构,心指数进一步恶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cTnT的浓度随心功能的下降而升高,呈强烈负相关。结论: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的发生发展尤其心功能与心腔结构的变化与cTnT密切相关,其浓度水平随缺血严重程度而增高,可用于临床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与中药复方药物治疗的干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3.
活血化瘀药对血瘀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内源性活性因子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药对血瘀证心肌IRI家兔炎症因子与内源性活性因子影响,以探讨活血化瘀药对心肌IRI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血瘀证家兔IRI模型,观察活血化瘀药对炎症因子(TNFα和IL-2)、内源性活性因子(TXB2和6-酮-PGF1α),以及心肌酶(LDH和CK-MB)的含量变化。结果:IRI组TNFα、IL-2、TXB2、LDH和CK-MB水平明显升高,6-酮-PGF1α明显下降,与空白组比较(P〈0.01);丹参和川芎嗪组可以对抗TNFα、IL-1、TXB2、LDH和CK-MB水平升高,提高6-酮-PGF1α的水平,与IRI组比较(P〈0.05或P〈0.01)。结论:活血化瘀药可以调节内源性血管活性因子TXA2/PGI2平衡,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这可能是其保护心肌IRI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小型猪血中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TNF-α浓度与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即动物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第一间隔支起始部远端放置Ameroid缩窄环的方法复制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小型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应用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和心室重构;应用放免法测定血中血栓素B2(Thromboxane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6-K-PGF1α)和TNF-α的浓度。结果: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后,血中TXB2、6-K-PGF1α、TNF-α浓度与假手术组相比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结论:TXB2与EDV呈负相关、与TNF-α呈正相关,TNF-α表达水平与EDV、ESV均呈负相关,随心功能的恶化,其表达量增高。说明血小板的激活程度与心功能有关,心功能越差,血小板的活性越高,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就越大,尤其易造成微血栓。 相似文献
5.
心肌缺血血瘀证小型猪模型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基于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IGE)技术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筛选心肌缺血血瘀证小型猪血浆差异表达的蛋白,以期发现心肌缺血血瘀证特征性的差异蛋白质或蛋白质群。方法:对模型动物施行冠脉Ameroid环缩术,通过动态观察,综合评价,明确术后4周动物表现为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稳定的时间点。4周时前腔静脉取血,枸橼酸钠抗凝并加入蛋白酶抑制剂,血样处理后进行荧光双向差异凝胶电泳(2D-DIGE),运用Decyder软件分析得到差异蛋白点,进行MALDI-TOF/TOF分析,获取蛋白样品的肽质量指纹图。结果:共筛选出31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其中17个蛋白质点在4周模型组中下调,14个蛋白点上调。对其中15个蛋白点采用质谱技术成功鉴定。白蛋白、血红素蛋白、烟酸受体在4周模型组中低表达,CH4 and secrete domain of Swine IgM、mutated 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肌球蛋白、磷脂酶C、白细胞抗原相关酪蛋白磷酸酶相关蛋白、磷酸核糖焦磷酸相关蛋白-1、Ig gamma4 chain constant region在4周模型组中高表达。结论:初步发现白蛋白、碱...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血瘀证(心肌缺血)相关的血浆蛋白质组学特征。方法:采用前期建立的方法,以小型猪前降支主干放置Ameroid缩窄环结合动态观察的方法制备小型猪血瘀证模型。在证候时间窗内前腔静脉采血,枸橼酸钠抗凝,离心收集上清备用。血浆总蛋白上样量1.3mg,同组样品等量混合后,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析差异蛋白点。等电聚焦用IPG胶条24cm、PH范围3-11NL,SDS-PAGE浓度13%,考马斯亮蓝R350染色,凝胶扫描后,采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 6.0软件进行凝胶的蛋白点检测、匹配。对匹配蛋白点的体积百分比进行比较,确定差异蛋白点。差异蛋白点胰蛋白酶酶切后,MALDI-TOF检测,数据库搜索,确定其相关信息。结果:模型组有10个明显的上调蛋白点。质谱鉴定结果提示,部分上调的差异蛋白为α1-酸性糖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胎球蛋白A、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A-IV。结论:已鉴定的差异蛋白质主要为急性期反应蛋白及载脂蛋白等,炎症/抗炎是其互相联系的核心环节,提示在该心肌缺血血瘀证同时存在着炎症反应这一病理进程,炎症反应可能是血瘀证的病理机制之一,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房颤中医证型与患者BNP、LVEF、FS、E峰、A峰、E/A和炎症因子CRP、TNF-α、IL-6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房颤患者92例,根据房颤中医证型标准分为5型,分别比较BNP,LVEF,FS,E峰,A峰、E/A以及炎症因子CRP、TNF-α、IL-6在中医证型间的差别。结果:房颤组E峰,E/A低于对照组(P0.05),CRP、TNF-α、IL-6高于对照组(P0.05),BN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证型间比较显示:心阳不振型房颤LVEF、FS、E峰、E/A低于其他证型(P0.05);TNF-α、IL-6高于其他证型(P0.05),BNP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1);结论:心阳不振型房颤合并心功能减低,且该型房颤炎症反应明显。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脂联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血清脂联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方法:对30例血瘀证与30例非血瘀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血清脂联素、TNF-α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并以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空腹血糖(FBG)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TNF-α、脂联素、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而糖尿病组血瘀证与非血瘀证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可能参与了血瘀证的形成,TNF-α、脂联素可作为糖尿病血瘀证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血瘀证与炎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近年来血瘀证与炎症相关性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回顾了血瘀证与C反应蛋白、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黏附分子等存在密切相关性;发现活血化瘀法在临床诸多炎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炎症反应在血瘀证动物模型中存在一定介导作用;总结了炎症反应在血瘀证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NADPH氧化酶(NADPH oxiase)-活性氧通路在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中华小型猪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放置Ameroid缩窄环的方法制备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小型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动态观察模型动物心肌缺血(0-4周)四诊体征与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冠脉造影测定心肌缺血的程度;Elisa方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含量以及氧化应激关键分子NADPH氧化酶、活性氧(ROS)、超氧物歧化酶(SOD)的浓度变化。结果:该模型在4周确定为稳定的病证结合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血瘀证形成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中,AngⅡ和Ald分别上升了14.10%和56.25%。NADPH氧化酶和代表ROS含量变化的丙二醛(MDA)分别上升了43.75%和9.24%,SOD下降了11.55%(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AngⅡ与NADPH氧化酶呈正相关(P<0.05),NADPH氧化酶与MDA呈正相关(P<0.05),AngⅡ与MDA呈正相关(P<0.01)。结论:该模型制备的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早期的病理机制包括RAAS系统的激活以及氧化应激损伤反应。其中,AngⅡ-NADPH氧化酶-ROS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AngⅡ介导NADP氧化酶浓度的升高,进一步增加NADPH氧化酶来源的ROS生成,RAAS系统的激活与氧化应激反应互为因果,进而导致了血瘀证的临床改变,及早干预该环节可提高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1 关于中医对血瘀证的认识 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包括停留于体内的离经之血,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之瘀血,其形成原因有气虚、气滞、血寒、痰浊、阴虚、郁热等。 相似文献
13.
扩散编辑实验分析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血清脂类代谢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Ameriod环所致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小型猪的血清脂类代谢物谱群的变化,并通过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模型动物代谢物组的共性分析和特异表达物的探索,寻找血瘀证可能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放置Ameroid缩窄环的方法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术后0-12周对动物采集包括舌象在内的详细四诊信息,并结合血液流变学等方法确立中医血瘀证证候,用Varian UnityInova 600 M超导傅立叶变化核磁共振(NMR)波谱仪检测血清。扩散编辑实验(LED)分析脂类代谢变化情况,自由感应衰减信号经过32k傅立叶变换转为一维NMR谱图。图谱进行分段积分,每段为0.01ppm,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利用Simca-P 11.5软件包进行模式识别主成份(PCA)分析。结果:该方法制备的模型4周确立为稳定的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基于模式识别技术的主成份分析(PCA)清晰的把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动物分别开来,LED图谱的主成分分析、动物代谢谱各不相同。其中脂类代谢产物甘油(Glycero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胆碱以及糖代谢葡萄糖、乳酸浓度上升,高密度脂蛋白(HDL)等含量降低。结论:在血瘀证早期葡萄糖代谢紊乱和脂类代谢障碍相互影响,最终加重并恶化了冠心病血瘀证的进程,代谢组学结合模式识别技术能有效判别证候之间的差异,为中医证候规范化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16.
颈动脉内径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径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 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13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及73例对照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在总体人群中,血瘀证组的右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颈外动脉(extemal carotid artery,ECA),左侧CCA、ICA内径均显著大于非血瘀证组(P<0.01);血瘀证组的左侧ECA内径[(0.497±0.119)cm]较非血瘀证组[(0.454±0.160)cm]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梗塞患者中,血瘀证组双侧CCA、ICA内径显著大于非血瘀证组(P<0.01),且右侧ECA内径也大于非血瘀证组(P<0.05).在对照组人群中,血瘀证组双侧CCA内径均大于非血瘀证组(P<0.05).血瘀证人群双侧颈动脉内径比较,脑梗塞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瘀证与颈动脉内径呈正相关,随着颈动脉内径增大,则血瘀证的程度增加.在发生脑梗塞时,血瘀证患者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大,其增大程度依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此外,血瘀证患者存在着颈动脉的正性重构现象,且动脉的扩张更倾向于较大的颈动脉. 相似文献
17.
对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大多归结为阴虚燥热,而往往忽略了其他致病因素,本文尝试论述瘀血在消渴病及并发症中的发病机制以及易导致的后果,并提出应在治疗消渴病的过程中辨证地运用活血化瘀药物.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血瘀证与血脂谱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非血瘀证与血脂谱的关系.方法 选取冠心病血瘀证184例、冠心病非血瘀证150例,采用日本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受试者空腹12 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比较冠心病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单项血脂水平和血脂比值的差异.结果 冠心病血瘀证组HDL-C显著低于冠心病非血瘀证组(P<0.01);冠心病血瘀证组的TC、LDL-C显著高于冠心病非血瘀证组(P<0.05);T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血瘀证组LDL-C/HDL-C显著高于冠心病非血瘀证组(P<0.05);两组间TG/HDL-C、TC/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较非血瘀证血脂谱变化更为明显,血脂谱的变化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辨证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