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检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监测2009年1~12月94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职业、高危因素、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分析.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7.66%),其次是医师(18.09%);2名HIV职业暴露者给予预防用药,无1名因职业暴露而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精神病专科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特点,以制定正确有效防护措施。方法:根据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各科室上报登记的“医务人员意外职业暴露卡”,对职业暴露人员的职业、工龄、操作环节、暴露源分布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主要是护士,占85.42%;(2)发生职业暴露工作年龄以1~5年所占比例大;(3)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以HbsAg为主;(4)发生职业暴露的48例医务人员中有25例针刺伤,占52.08%,18例抓咬伤,占37.50%,黏膜接触5例,占10.42%。结论:针刺伤和抓咬伤是精神病医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制定内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加强新上岗职工职业防护培训,特别是护理人员,另外根据专科医院特点加强职业安全培训、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暴露后的监控管理等,是减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关键,也是有效预防血源性暴露后感染发生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分布现状,分析暴露的危险因素及规律,为探讨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亳州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对亳州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8年6月发生的234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暴露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 共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234例,年龄≤30岁所占比例(75.64%)最高,且工龄以≤5年(68.80%)最多,工作类别主要为护士(53.42%),其次为临床医生和实习护士;暴露发生科室分布广,其中以手术室(17.95%)和急诊科(8.12%)居多;暴露方式以针刺伤(80.77%)为主,经检验,不同人员类别暴露方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操作过程中为暴露发生的主要环节(38.03%),其次为拔针和处置针头时(32.05%);暴露伤害主要由操作不熟练等因素造成的操作不当和输液采血针头反弹导致;暴露源阳性占62.82%,且病原体以乙肝(49.57%)最多,而适宜防护用品佩戴率仅36.32%,暴露后实际预防用药率为80.77%。 结论 根据职业暴露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对有效预防职业暴露和降低职业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职业安全培训是否可有效降低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方法 选取我院180名临床护士(肾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骨科、手术室及ICU)为研究对象.首先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方式,调查过去一年内护士与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的因素如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发生频率,发生密度),针刺伤发生后正确处理伤口的知晓率及上报率,不良操作习惯(回套针帽,分离针头及不戴手套)的发生情况等.然后对受调查护士进行职业安全培训.职业安全培训包括全面性防护的概念、防护措施、有关针刺伤的危害、安全操作技能以及发生刺伤后的处理流程等.经过安全培训后再次采用问卷调查护士培训后一年内以上指标的发生情况.结果 培训前针刺伤的发生率为84%,针刺伤发生密度为5.2次/人,污染针头刺伤的发生率为68%.而职业安全培训后针刺伤的发生率为47%,针刺伤发生密度为2.3次/人,污染针头刺伤的发生率为22%,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安全培训前护士自我防护情况,正确处理伤口知晓率为23%,及时登记上报率为15%,培训后正确处理伤口知晓率为86%,及时登记上报率为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中不良习惯的情况,培训前回套针帽发生率为76%,分离针头发生率为82%,不戴手套发生率为68%,而培训后回套针帽发生率为31%,分离针头发生率为24%,不戴手套发生率为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士经过系统职业培训后,操作中不良习惯改善,针刺伤发生率下降,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如何能有效降低精神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方法:将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发生针刺伤的9名精神科护士设为对照组;将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发生针刺伤的3名精神科护士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护士采用原有管理模式进行预防针刺伤方面的培训,观察组护士采用循环管理(PDCA)模式进行预防针刺伤方面的培训。观察两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和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的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护士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测评方面,对照组为92.23%,观察组为97.56%。结论:采用PDCA对精神科护士进行系统的针刺伤职业防护知识培训,确实能有效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张生琴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0):113-114
目的 了解传染病院职业暴露现状及高危因素.方法 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避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性疾病.结果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前瞻性调查分析我院54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伤害者,包括医生18名、护士34名、实习生1名、检验师1名,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理,无一人感染血源性感染性疾病.结论 强化传染病院医务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执行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的评估和合理有效的用药是避免血源性感染性疾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直接接触各种病原体和传染病,如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接触体液、血液、被各种锐器刺伤等,而针刺伤是各种锐器伤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病原体能经针刺伤传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经血液传播感染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因此,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减少或杜绝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马丽  王琼  李明  唐倩  吴义云 《安徽医学》2014,(10):1455-145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现状,为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制定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2年1月-2013年12月"锐器刺伤、血源性职业暴露申请报告表"上报的132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案例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医务人员中护士的构成比最高,为53.03%;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最多的环节是在穿刺时,为37.88%,穿刺中因躁动不配合导致锐器伤占47.06%;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处置,不正确与不完全正确占21.97%。结论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高,其中医生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欠缺,医技人员、保洁员职业防护教育缺如,医院应加强并重视不同岗位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其在标准预防中的依从性,以减少职业暴露机会,降低血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11年65名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填写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5名医务人员中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占41.5%;职业暴露发生在外科的比例最高,占47.7%;被空心针头扎伤的比例最高,占63.1%;引起职业暴露最常见的原因是诊疗过程中操作或处理不慎,占26.2%。结论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是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赵立影 《大家健康》2013,(4):176-177
目的:本文将对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探讨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及正确处理方法,为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安全性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保证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方法: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对30名临床护士进行针刺伤情况调查,内容包括针刺伤发生次数、发生环节、操作状态、致伤器具是否遭到污染、操作过程中是否佩戴手套等,并分析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30例临床护士在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时间段发生1至2次、6至10次针刺伤情况较多,比例分别为36.67%与30.00%。结论:成立监督管理专职人员、专业培训、心理干预、合理排班、定期体检及接种、针刺伤后处理等措施是保障临床护士职业安全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56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情况,为完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接触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卫医发[2004]108号)、《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Z/T 213-2008),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然后分析2004~2011年期间因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在册的256名医务人员的年龄、职业、接触方式等情况。结果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接触的256名医务人员的年龄段分布:≤29岁159例,占62.11%,30~39岁71例,占27.73%,≥40岁26例。不同年龄段间(针刺伤、血液体液污染、利器割伤、病人咬伤)构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中,针刺伤是最主要的接触方式,其次是血液体液污染。职业:医生53例,占20.70%,护士151例,占58.98%,实习生40例,占15.63%,其他12例,占4.69%。不同职业的接触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职业中以针刺伤为主要的接触方式。接触源以HBsAg阳性病原体排第一位,占28.13%。结论应加强职业防护意识教育,改善防护设备,强化标准预防,在医务人员中推广疫苗的接种,降低职业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马春华  赵跃  李艳萍  赵海燕  张秀玲 《重庆医学》2013,42(10):1139-1141,1145
目的了解该院工作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出2011年8月该院163例工作人员发生了血源性职业暴露,对其高危因素、职业、工龄、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9.14%),其次是医师(15.95%);血源性职业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中易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职业暴露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该人群职业暴露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方法抽取芜湖市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选取相关科室全部护士,利用自行设计的职业暴露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最近一年发生过针刺伤的有33.15%,发生锐器或其它物体割伤的有30.24%,发生黏膜暴露于污染的体液或血液的有15.45%;从执业开始至今31.27%的调查对象发生过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在暴露后进行事件报告的仅有55.39%;而最近1年发生职业暴露的有17.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均工作时间超过8h、发生过针刺伤、割伤、黏膜暴露的调查对象在执业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相反的是接触一般患者后每次进行洗手、接受过梅毒知识培训的调查对象是保护因素.结论:芜湖市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风险较高,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和相关知识培训工作,提高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杨丽珍 《吉林医学》2011,(31):6681-6682
目的:探讨易导致门诊采血室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原因及如何进行职业防护。方法:对14例发生了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护士进行原因分析,对导致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因素采取职业防护措施。结果:经过对引起职业暴露的人、环境等因素的分析,采取各项防护措施,采血室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几率明显减少。结论:在护理工作中应认真遵循标准预防的措施,以达到防范和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保护自身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制定防护对策,以增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降低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 自行设计半开放型问卷,行现场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筛选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防护措施.结果 50例护士均发生过职业暴露,且2次及以上的针刺伤发生率为80%;主要暴露途径是针刺伤和病人分泌物喷溅;职业暴露后护士行正确紧急处理的人次有25例(50%);26例(50.1%)护士职业暴露前有不良情绪,100%的护士担心职业暴露后会感染相关疾病.结论 针刺伤和病人分泌物喷溅是护士职业暴露最主要危险因素,护理人员不良的情绪是护士职业暴露的诱发因素;护理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和暴露后正确的应急处理是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制定科学规范的培训方式、内容与考核手段可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  相似文献   

16.
护士在医院中面临各种职业危害,其中针刺伤是各种锐器刺伤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病原体能经针刺伤传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实习医学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流行情况和相关防护知识的掌握现状,探讨有效的防护及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185名实习医学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以及暴露情况.结果在半年至1a的实习期间,34.6%的医学生发生过职业暴露,实习医学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和行为仍存在缺陷,护理专业实习生与临床专业实习生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63,P〈0.05).结论实习阶段医学生面临血源性职业暴露有潜在的危险,尤其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应从个人、学校、医院等方面加强对临床实习生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与教学实习管理.  相似文献   

18.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能力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现状,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职业暴露,保障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方法 对急诊科5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护理操作中是否戴手套、针刺伤情况、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率等.结果 急诊室护士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年青护士防护意识差,针刺伤发生率高,针刺伤后血液检测率又相当较低.结论 应加强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增强其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的状况,分析引起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分析以往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总结手术室护士发生职业危险的因素和防护措施。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教育。结果血源性危险因素、化学性损伤、针刺伤、皮肤黏膜暴露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危害的主要因素,通过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有效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结论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建立完善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的正确处理可以有效防止血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某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21年1月某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开展现况调查。结果 1 905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53.49%,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2.03%,发生职业暴露的地点主要在普通病房,占比为67.62%;发生职业暴露的班次主要是白班,占比为88.42%;发生职业暴露时所做的操作主要为注射/拔针,占比为43.08%。上报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人数为413名,上报率为40.53%。结论 针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特点,应对医务人员加强教育培训、配备安全型器具、优化上报流程、规范操作规程,以降低其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