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比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s syndrome,VP)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0例VP患者作为VP组;同期来我院治疗的70例PD患者为PD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现病史(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临床症状(静止性震颤、行走困难、步态不稳、偏侧躯体感觉障碍),以及头颅影像学改变。结果 VP组和PD组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46%、52%、54%、40%、57%)、(30%、27%、28%、2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以静止性震颤为主,与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P组以行走困难、步态不稳为主要表现,与P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组老年性脑改变数量、梗死灶数量明显多于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为VP的危险因素,VP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不同于PD。  相似文献   

2.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随着CT与MRI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其发现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主要改变为脑白质受损,CT表现两侧脑室周围白质脱髓鞘改变。临床上是以高血压、卒中和慢性进行性痴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征[1~3]。现将我科1997~1998年收治的15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63~78岁,平均68.2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1例,反复脑梗死6例。CT表现:全组病例脑室周围呈低密度改变,全组均见梗死灶,其中多发性腔隙梗死8例、皮层小片状梗死4例、二者并…  相似文献   

3.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一种影响大脑小动脉、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脑部血管疾病,其神经影像学特征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腔隙性梗死、白质高信号(WMH)、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脑微出血(CMBs)和脑萎缩.MRI动态增强扫描是目前研究cSVD血-脑脊液屏障渗透率最常用的方法.现就MRI动态增强扫描在cSVD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的颅脑MRI表现的认识.方法 对一家系2代5例患者进行头颅常规MR和MR血管成像(MRA)检查.对经Notch3基因检查或皮肤组织活检超微病理检查确诊的3例和经MRI与临床诊断的1例CADASIL的MR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MR检查的5例中4例CADASIL均获得明确诊断,1例排除诊断.4例CADASIL均见两侧颞叶、额叶和顶叶大致对称性皮层下与侧脑室旁白质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但枕叶累及甚少且皮层不受累;O'Sullivan征阳性4例,皮层下腔隙性损害(SLLs)征阳性2例;3例半卵圆中心可见多发圆形或卵圆形囊性梗死即"黑洞",4例均见多发圆点状血管周间隙即"胡椒罐盖"样征象;4例全部显示胼胝体单发或多发斑片状显著长T1、长T2信号,其中2例伴萎缩;内囊前肢与外囊均受累,呈"人"字征;基底节和脑干可见单发或多发陈旧性腔隙性梗死灶;1例伴右侧小脑小片状梗死灶;4例全部有轻度至中度的脑干、小脑和大脑萎缩;MRA颅内Ⅰ-Ⅲ级较大动脉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CADASIL的颅脑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CADASIL的初诊和筛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运俊  程敬亮  陈伟建  李建策  金得辛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087-1089
目的:探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CT平扫特点。方法:对8例经临床、MRI、病理学及基因检查确诊为CADASIL患者的CT平扫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ADASIL患者脑CT平扫特点主要表现为颞极、额叶前部白质疏松,可伴有腔隙性梗死灶,随年龄增长上述病灶逐渐加重。结论:CADASIL病例CT平扫存在特征性的脑白质病变,CT对该病的筛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海洛因白质脑病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研究CT与MRI对烫吸海洛因蒸汽引起海绵状白质脑病的特征性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对2例烫吸海洛因引起的海绵状白质脑病的患者进行了临床和CT与MRI观察,查阅中外文献,对该病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病理组织改变进行总结与讨论。结果 2例患者以小脑性共济失调、智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CT显示对称性分布的小脑白质、大脑白质为主的低密度改变;MRI显示对称性分布的小脑齿状核,大脑半球半卵圆中心、双基底节内囊、中脑、桥脑白质纤维为主的高信号改变。结论 烫吸海洛因引起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与MRI影像学改变具有特征性,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使本病能够得到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equence,SWI)检测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优势,并分析CMBs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经磁共振常规序列及SWI序列检测CMBs,搜集189例患者,其中CMBs阳性者79例,且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CMBs阳性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结果 SWI对CMBs的病灶检出数较常规序列明显增多;CMBs主要分布在颞叶及基底节区,高血压、糖尿病、白质严重程度、急性梗死及腔隙性梗死与CMBs的存在与否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MBs阳性患者的MoCA量表总分(r=-0.86,P<0.00)及MMSE总分(r=-0.79,P<0.00)与CMBs总数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SWI较常规序列能更好地显示CMBs,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高血压、糖尿病、白质改变、急性梗死及腔隙性梗死与CMBs的存在有密切相关性,大量CMBs与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equence,SWI)检测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优势,并分析CMBs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经磁共振常规序列及SWI序列检测CMBs,搜集189例患者,其中CMBs阳性者79例,且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CMBs阳性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结果 SWI对CMBs的病灶检出数较常规序列明显增多;CMBs主要分布在颞叶及基底节区,高血压、糖尿病、白质严重程度、急性梗死及腔隙性梗死与CMBs的存在与否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MBs阳性患者的MoCA量表总分(r=-0.86,P<0.00)及MMSE总分(r=-0.79,P<0.00)与CMBs总数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SWI较常规序列能更好地显示CMBs,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高血压、糖尿病、白质改变、急性梗死及腔隙性梗死与CMBs的存在有密切相关性,大量CMBs与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摘要目的研究在单皮质下梗死进展过程中临床、实验室、超声和成像参数之间的联系。方法连续招募169例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梗死而大脑中动脉无狭窄的病人进行脑卒中进展过程的研究,分为腔隙性梗死组(89例)和纹状体内囊梗死组(80例)。用经颅超声多普勒测量同侧M1的动脉搏动指数(PI)。结果纹状体内囊梗死组伴脑卒中表现者更多。进展期的腔隙性梗死病人多伴有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偏高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像改变,探讨引起严重脑白质疏松的相关因素。方法 86例脑白质疏松患者按照脑磁共振(MR I)上白质疏松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脑MR I改变。结果高血压、高龄和糖尿病是两组患者的共同危险因素;但轻度白质疏松组与高龄关系比重度组更密切(P=0.018);而重度白质疏松组与高血压关系更密切(P=0.007);重度组患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及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比例明显高于轻度组(P分别为0.001;0.017)。结论高血压是引起重度脑白质疏松的主要危险因素;重度白质疏松多合并腔隙性脑梗死及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及分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苇  李澄  杜芳  薛贞龙 《放射学实践》2004,19(11):814-8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和分型。方法 :回顾性总结 65例梗死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MRI表现。其中 5 2例 96人次行CT检查 ,2 3例行MRIGd DTPA增强T1扫描。结果 :脑叶梗死 16例 ,出血位于皮质(14例 )和皮层下白质 (2例 ) ,出血形态主要为脑回状 (13例 )和斑片状 (2例 ) ;脑深部梗死 2 1例 ,出血均位于深部 (2 1例 ) ,其中 2例合并脑室内积血 ,出血形态主要为团状 (10例 )和点状 (7例 ) ;梗死范围包括脑叶和深部 2 8例 44个出血性病灶 ,其中 2 2个病灶出血位于皮质 ,8个病灶位于皮层下白质 ,14个病灶位于深部 ,2例合并脑室内积血 ,出血性病灶主要为脑回状 (2 0处 )和团状 (16处 )出血。结论 :继发出血性转换的影像学表现与脑梗死的范围有密切关系。ECSASS分型对脑卒中预后和临床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脑梗死灶MRI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病理生理特点。方法纳入45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及51例作为对照的无痴呆型脑梗死患者,使用磁共振扫描仪对纳入对象进行扫描,比较其皮质下病灶部位、梗死灶大小及数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VD患者梗死病灶的分布在基底节区内囊前肢、尾状核,以及额叶、半卵圆中心丘脑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SIVD患者基底节区内囊前肢、尾状核、豆状核及半卵圆中心后部、丘脑梗死灶数目较多(P〈0.05或P〈0.01),SIVD患者在颞叶、侧脑室体旁白质前部、半卵圆中心丘脑及前部区域梗死病灶体积增加较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皮质下梗死灶的部位、数目、体积与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胼胝体梗死的认识。方法:对30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CT、MRI、MR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胼胝体梗死均为单侧,按范围可分腔隙性和弥漫性。腔隙性梗死灶位于胼胝体膝部6例,体部4例,压部14例,弥漫性梗死同时累及单侧胼胝体膝、体部5例,单侧膝、体、压部1例。CT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条带状低密度影,MRI表现为T1WI像呈低信号,T2WI及水抑制序列呈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后无或轻度不均匀强化。MRA对弥漫性梗死可显示供血动脉不规则狭窄或闭塞。结论:CT、MRI和MRA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动脉深支闭塞所致的脑干和大脑深层非皮质部位的小梗死灶,主要分布于壳核、尾状核、脑桥、内囊和脑回的白质。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1-2]。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3]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率远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5.
腔隙性脑梗死的MRI与CT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比较MRI和C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经临床、MRI诊断明确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形态大小、部位、数量进行统计。结果:①120例行MRI检查患者共发现病灶890个,最多见于豆状核(占40.8%),其次为放射冠、丘脑、内囊、尾状核、桥脑,可为圆形、椭圆形、条索状病灶。②32例既做CT,又做MRI患者中,MRI检出的病灶数为CT的5.1倍,其中绝大多数CT漏检病灶直径≤5mm或位于幕下。结论:①腔隙性脑梗死常为多发,且第一次临床发病时多数患者颅内已存在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②腔隙性脑梗死灶易为CT忽略,尤其是幕下病灶或≤5mm的病灶,这是造成既往文献报道腔隙性脑梗死好发部位差异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③尽管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较小(≤10mm),但大部分(60.0%)急性期存在在周边水肿,需要相应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测量皮层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体积变化,及其对于判断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搜集40例首次单发皮层下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19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1例。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症状出现后7天、15天、1月、3月、6月进行五次MRI检查。患者每次MRI检查前或检查后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师,应用NIHSS量表对患者进行临床评分。比较腔隙性脑梗死组及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组内不同时间点脑梗死灶体积、NIH-SS评分的差异;对腔隙性脑梗死组及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组病灶体积与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体积,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不同时间点的体积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的NIHSS评分,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的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体积,虽然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但不同时间点的体积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的NIHSS评分,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的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第1次检查的病灶体积,与随访的NIHSS评分均无明显相关(P0.05)。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第1次检查的病灶体积,与随访第4次和第5次的NIHSS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磁共振成像对监测皮层下脑梗死灶体积演变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DWI对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脑梗死面积分为大面积梗死组、中小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性梗死组;根据脑梗死数量分为单发性梗死组、多发性梗死组;根据脑梗死部位分为幕上梗死组、幕下梗死组、幕上幕下梗死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结果:大面积梗死组的疗效显著低于中小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性梗死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性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小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性梗死组的疗效、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发性梗死组的疗效显著低于单发性梗死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单发性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幕上幕下梗死组的疗效显著低于幕上梗死组和幕下梗死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幕上梗死组和幕下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幕上梗死组和幕下梗死组的死亡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与DWI的脑梗死面积、数量及部位有关,DWI表现可指导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道4例妊娠毒血症(TP)的CT表现,并复习其他报道的19例。23例年龄15~35岁,50%初产妇,平均妊娠36周。全部患者均有CT改变。4例为基底节室管膜下或颅内出血的高密度区,其余病例以低密度区为主要表现,5例累及全脑皮质,累及顶叶6例,枕叶9例,混合多发病灶2例。白质受累多于灰质,半数脑池或脑沟消失和/或脑室变小。7例作增强CT,除1例外余均不强化。所有枕叶低密灶者均有视觉症状,3例基底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DTI技术诊断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FCD患者的临床、MRI及DTI等资料.DTI经过图像后处理,获得平均扩散系数(MD)和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图及彩色编码张量图,于FCD的皮质下白质区及对侧相应皮质下白质区设置椭圆形ROI,测量每个ROI的MD及FA值.病灶侧与对侧MD、FA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以T_2 WI图像为参照,ROI设置同DTI,以ROI中的任一点作为种子点,获得通过该ROI区域的所有白质纤维束示踪图像.结果 12例患者MR平扫均显示局灶性脑皮质增厚及灰白质界限不清,其中7例显示皮质下白质稍长T_1、稍长T_2信号,2例皮质下白质萎缩,3例皮质下白质无明显异常.DTI分析显示FCD邻近皮质下白质与对侧比较FA值明显下降(患侧0.31±0.05,对侧0.42±0.08,t=-3.995,P<0.01),MD值明显上升[患侧(1.02±0.16)×10~(-3)mm~2/s,对侧(0.86±0.13)×10~(-3) mm~2/s,t=2.65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TT显示10例FCD患者皮质下白质纤维束较对侧明确减少,2例较对侧可能减少,主要表现为皮质下白质纤维稀疏,与深部白质纤维间联系减少.结论 FCD除了导致脑皮质结构异常外,也影响局部皮质下白质纤维的发育,DTI是常规MR检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64排CT显示颈动脉粥样易损斑块与非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根据影像表现及临床表现分成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腔隙性脑梗死与各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 非腔隙性梗死组的易损斑块率为76.9%(40/64),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组47.5%(1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调整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及颈动脉狭窄后,易损斑块与非腔隙性脑梗死有很好的相关性(OR,2.865;95%CI,1.047~7.813).结论 易损斑块是非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64排CT可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