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护理安全文化是一种护理管理思路[1]。加强护理人员的健康保障,免受感染之苦,保障健康的人力资源,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根据台湾的统计资料显示,高达74.8%的医务工作人员认为工作中可能遭遇"针头或尖锐物刺伤或割伤",护理人员感受的潜在危险比例高达98%以上[2]。笔者就2004~2006年期间本院护 相似文献
2.
3.
锐器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内由针头及其它一切锐器所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1]。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以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人群。为了护士的职业安全,了解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情况,探讨防范措施,对我院有关科室护士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锐器伤发生情况及相关资料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我院临床一线(包括进修、实习)、手术室、供应室、急诊室及门诊护士,调查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发生锐器伤的情况。1.2方法:采用问卷… 相似文献
4.
临床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危职业群体。医院内护士是污染危险最高的,占60%,血液及血液制品是最危险的体液,占68%,而手是身体中最易受污染的部位,占25%。锐器损伤后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大于其他途径,有些疾病一次锐器损伤就可以传播,而一次污染锐器损伤引起丙型肝炎及艾滋病为5%-10%及0.3%~0.6%。 相似文献
5.
锐器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内意外被锐器刺破,切割皮肤甚至伤及皮下和或组织,导致局部出血的损伤。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其他科室护士比较,手术室护士每天都要从事易于受到锐器伤的操作,接触到锐器的机会较多。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手术室护士有手术相关锐器刺伤的经历,75%以上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损伤来自5种不同器械,包括缝针、手术刀片、注射器、牵引器、皮肤或骨拉钩及电凝器械等。因此,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自我防护的教育和培训,增强防护意识,保护护士的职业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造成锐器伤害的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结合临床实际工作情况,对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造成锐器伤害的危害因素及所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通过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护对策,减少了锐器伤害,改善了护士的健康状况,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结论增强防护意识,减少或消除造成锐器伤害的各种因素是防护措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8.
职业损伤是职业危害因素导致的损伤。目前,国内的护理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职业损伤包括:针刺伤、锐器伤、破损玻璃器械、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等造成的生物性损伤:化学消毒剂和细胞毒性药物引起的化学损伤。锐器伤是医务人员最常遇到的一种职业损伤,护理人员是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之中的高危人群。因此,熟练掌握防护措施是每一名护理人员必备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及所采取的防护措施.方法 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学习结合实际临床经验,对手术室护士造成锐器损伤的原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 通过规范护士技术操作,提高自身防护意识,有效减少了锐器损伤的发生几率,从而提高了护士的护理技术质量水平.结论 增强自身防护意识,是手术室护士减少锐器损伤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防护措施。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2005年3月至2011年9月曾在本院手术室工作及现任手术室护士共29名,进行锐器损伤的调查分析。结果 150人次锐器损伤较多发生在25岁以下和35岁以上护士,种类以缝合针刺伤最为多见(占52.67%);损伤原因以术中手术器械传递(49.33%)和术后手术器械处理(占26.67%)、手掰安瓿(14.00%)为主。结论加强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并提升操作安全性,以减少锐器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11.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的锐器损伤在十分常见,其中尤以护士更明显.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细介绍.最常见的传播性疾病有: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等.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为提高护士对锐器伤的防范意识,做好预防措施,减少锐器损伤对护士的伤害.现针对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因为、途径及损伤物简要阐述,对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防范经验详.本文就发生锐器伤的现状、高危因素、防护措施以及暴露后的处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口腔门诊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腔门诊护士微生物、物理及化学性职业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结合本单位临床工作实际,就口腔门诊护士职业相关危害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防护措施。结果生物感染性、化学损伤性、物理侵入性以及心理等因素是口腔门诊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所在,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提出加强安全管理,提高防护意识;遵守操作规程,预防职业暴露;加强健康教育,提供心理支持的防护措施。结论实施本文所提出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口腔门诊护士的职业损伤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2所医院护士锐器损伤发生几率,分析发生原因及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对2所医院450名护理人员进行从事护理工作后发生锐器损伤的调查,发放调查表450份,有效回收428份。结果89.48%的护士发生过锐器损伤,人均4.9次;发生锐器伤的锐器主要是注射器针头(36.7%),其次是玻璃(32.4%)、带翼针头(14.4%)、缝合针(7.2%)。其主要原因为工作超负荷、护理队伍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操作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管理层缺乏人文关怀,损伤后的记录及上报率仅为1.2%。结论医院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护管理措施,加强职业防护意识的宣传力度,提高护士工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频繁接触各种锐器,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开放性伤口,一旦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将面临被感染的危险.随着各种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大幅度上升,要求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提高防护意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污染利器损伤及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对锐器伤的防护意识、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方法对宜川县医院2004-2008年参加工作和实习的医护人员共35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医护人员中发生锐器伤的人数为312(88.6%),共发生锐器伤1680次,受伤两次以上的占90.15%,锐器伤以注射器、输液器针头为主占69.85%(针刺伤的环节:拔针、加药、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操作后丢弃废物时等。),其次为手术时缝合针刺伤,占16.54%。发生锐器伤上报仅占10.56%。在有潜在血液接触操作中戴手套的仅占23.65%。结论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淡薄、临床操作中的不良习惯等导致锐器伤发生率高。因此,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教育,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有效降低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和伤害程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88)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各种锐器损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方法根据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损伤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为术中传递器械时、术后处理器械时、静脉留置穿刺拔针芯时、手掰安瓿等。结论手术室护士被锐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必须加强自我防护,一旦发生损伤立即采取相应对策,将损伤后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8.
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约占80%。有二十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其中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IV、HBV、HCV。CDC调查研究结果:1次被HLV污染的针头刺伤,引起HIV感染的可能性为0.3%-0.5%,1次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引起HIV感染的可能性为6%-8%。 相似文献
19.
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约占80%。有二十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其中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IV、HBV、HCV。CDC调查研究结果:1次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引起HIV感染的可能性为0.3%~0.5%,1次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引起HIV感染的可能性为6%~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