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形成机制及相关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 HCC患者的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与其肝动脉造影表现进行对比。同时随机选择同期肝动脉造影证实无APS的56例作为对照。结果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的56例HCC患者中,46例在CT增强动脉期发现与APS相关的阳性征象。CT像亡,动脉期APS的直接征象有:(1)门静脉主干和正常肝的门静脉分支提早显影25例;其中24例肝动脉造影证实为高流量性APS。(2)肿瘤同侧肝叶的门静脉分支提早显影5例;其肝动脉造影证实为低流量性APS。动脉期APS的间接征象有:(1)肿瘤所在肝叶或肝段的非癌变肝实质提早强化8例;其中6例肝动脉造影证实为低流量性APS。(2)肿瘤外周出现楔形或不规则的强化区8例;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小流量性APS。10例CT阴性者,其肝动脉造影均表现为动脉期外周门静脉小支显影。对照组,2例肝动脉期出现门静脉较大分支显影。结论HCC APS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诊断APS及判断APS分流量大小。高流量性APS应及时行肝动脉拴塞术,以减轻因APS所致的门静脉高压性的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MSCT肝癌CT检查患者45例,于动脉期22s、门静脉期55s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MPVR、MIP、VR、SSD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兼容性血管成像。其中22例作了肝动脉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 动脉期肝动脉血管造影(SCTA)显示肿瘤血管31例,肿瘤染色17例,动-门脉分流(APS)9例。门脉期门静脉造影(SCTP)检出肿瘤对门静脉的侵犯25例,门静脉癌栓16例。MSCT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APS及门静脉癌栓与DSA图像基本一致。MPVR、VR有利于检出肝癌供血动脉、肿瘤血管、肿瘤染色、APS及门静脉癌栓。结论 MSCT肝脏兼容性SCTA、SCTP血管造影,可为临床及肝癌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3.
血管造影CT是一种将CT扫描与血管造影相结合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包括CT经动脉门静脉造影(CT during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及CT经肝动脉造影(CT hepatic angiography,CTHA)。现将近年来有关肝脏血管造影CT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作者回顾了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后行肝肿瘤切除术的20例病人共36个肝肿块。男12例、女8例,年龄36—77岁。全部病人均行腹腔动脉造影术以确定肝动脉解剖。把5.5F动脉造影导管插入肠系膜上动脉内,先试验导管的灌注能力,随后将病人送进扫描架内。用高压注射器以2—3ml/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44例肝肿瘤病人作了血管造影CT检查,以估计肝脏手术的可能性。年龄28~77岁,其中肝细胞癌7例,转移性肝癌37例。44例都作了动脉门静脉造影CT(C7AP)、肝血管造影、延迟4~6小时CT和MR检查。CTAP方法为造影剂经高压注射器注入肠系膜上动脉,速度为2~3ml/sec,总量100~150ml,造影剂注射开始后8~10sea行肝脏CT快速扫描,扫描时间为2~3 sec。对所有CTAP资料分析,发现在肝内造影剂增强区域和未增强区域间有一条长度不等的分界线,从肝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全肝双相肝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动脉门脉CT血管成像(CTAP)假阳性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作者对38例经超声、动态螺旋CT和MR检查疑诊为局灶性肝脏肿物的患者均行双相CTA和CTAP检查,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40~75岁,CTAP和CTA成像均使用双腔同轴导管系统。CTAP在CTA之前进行,其中27例患者行双  相似文献   

7.
作者用几种影象学方法研究肝硬化的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血供。用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造影CT(下称CTAP)观察门静脉的血供情况;用肝动脉造影、CT血管造影、肝固有动脉内灌注碘油1~2天后CT扫描或者肝动脉内注入CO_2微球后超声检查判断肝动脉的血供情况。共对74例84个小肝癌病灶,22例25个腺瘤性增生(AH)病灶进行了研究。结果在CTAP上,96%的AH有门静脉供血,而肝癌只有6%出现门静脉供血。相反,94%的肝癌病灶比周围肝组织肝动脉供血增加,而AH病灶仅4%显示有肝动脉供血。研究显示,各种类型的肝细胞结节病灶,从良性腺瘤性增生,作为癌前病变的伴有非典型肝细胞的腺瘤性增生,分化较好的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动脉门脉造影螺旋CT(CTAP)过大估算肝恶性肿瘤的几率及范围与平衡期CT(EPCT)和病理结果的关系,作者对经组织学证实的39例肝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37~78岁(平均63.1岁)。39例中肝细胞癌(HCC)33例,转移癌6例(结肠癌3例,胃癌1例,回肠淋巴瘤1例,肺小细胞癌1例),共47个癌肿块(原发33个,转移14个)。13例HCC和3例转移癌行手术切除,切除癌肿块19个。所有患者在CTAP后5min行EPCT,CTAP前5~10min行肝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9.
经皮肝动脉的门静脉造影诊断小肝肿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肝动脉的门静脉造影(CTAP)诊断小肝癌及肝内小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2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癌或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AP检查,其中肝癌6例,肝转移瘤6例;比较CTAP与常规CT、DSA、碘油造影CT病变检出率。结果:CTAP发现的病灶23个,常规CT 12个,DSA 16个,碘油造影CT 23个。结论:CTAP对发现小肝肿瘤有重要作用,可成为患者介入治疗前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并发周围型肝动脉-门静脉瘘(APS)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12例经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确诊的肝血管瘤并发周围型APS,对肝动脉期CT血管成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重建法均可较好地显示周围型APS和肝实质一过性强化.APS血管成像可分为4种类型,类型Ⅰ:瘤周可见早显的门静脉分支,多有肝动脉支伴行,有时可见"双轨"征;类型Ⅱ:自瘤体发出数条纤细的早显小门静脉支,呈细线或虚线状,无肝动脉支伴行,早显的小门静脉支多位于短暂肝实质强化区中;类型Ⅲ:同时具备类型Ⅰ和类型Ⅱ的影像表现;类型Ⅳ:瘤周无早显的门静脉分支,仅显示楔形或片状浓染区.肝实质一过性强化表现为瘤周片状浓染区.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肝血管瘤并发周围型APS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动脉性门脉造影 CT(CTAP:CT duringArterial Portography)与动脉造影 CT(CT—A:Angiography),是将血管造影与 CT 相结合,利用各自的特点,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水平为目的。CTAP 是利用肿瘤组织与正常肝脏组织的血供不同的特点,将动脉性门静脉造影与 CT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DSA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DSA对肝硬化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170例非肿瘤肝硬化患者在接受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行DSA检查。对造影图像进行动态播放观察,记录APS出现时相、持续时间和相应区域肝实质染色特点,对非肿瘤性APS和肝癌造影特征作鉴别。对术中发现的小肝癌行节段性TACE治疗。结果170例肝硬化患者DSA检查中31.7%显示了APS相关征象(54/170)。术前CT检查未见APS的142例中21.8%在DSA中显示了APS(31/142)。23例增强CT不均匀强化病例均有DSA阳性发现,其中16例诊断非肿瘤性APS,7例因CT动脉期局部密度增高区在门静脉期无明显低密度表现而不能确诊肿瘤者,经DSA诊断为小肝癌,其中1例伴有肿瘤性APS。结论DSA对肝硬化患者APS的发现率高,有助于肝内非肿瘤性改变与肝癌的鉴别诊断并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道3例在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上出现的由迷走胃右静脉引流(AGVD)所致的肝Ⅱ/Ⅲ节段假性病灶。例1为59岁男性,系肝细胞癌复发伴有与C型肝炎有关的肝硬化,1年前曾用碘油及明胶海绵颗粒作过经导管化学栓塞。CTAP上,肝左叶后缘(Ⅱ节段)显示直径2cm的楔形灌注缺损区,而在常规CT、超声或MRI上,该区域未见确切异常。肝总动脉造影的静脉期见到一支迷走的胃静脉。CT上当对比剂灌注到肝总动脉时,看到一支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分析肝动脉造影CT(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在肝癌介入术后复查中的作用.方法 对19例肝癌TACE术后AFP明显升高的患者行CTHA/CTAP及DSA造影.结果 CTHA/CTAP发现14例栓塞周边复发,新发病灶15枚,DSA发现6例栓塞周边复发,新发病灶8枚.结论 与DSA相比,CTHA/CTAP是评价介入疗效及发现新发病灶更可靠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选择了欲行肝门恶性肿瘤梗阻切除术的19例患者,男10例、女9例,年龄43~73岁。其中胆管癌15例,胆囊癌3例,肝细胞癌1例。病例均行血管造影、CT动脉性门脉造影(CTAP)及彩色和光谱多普勒超声检查,各方法分别与手术所见及病理结果比较。以5~7ml/s的速度将30~40ml对比剂(Renografin30或Iohexol 140)分别注入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行血管造影。数字减影采用Digitron2(西门子公司)。导管置于肠系膜上动脉顶部,对比剂同前,速度1.5ml/s,总量150ml,延迟20~30s后10mm连续横扫,过肝门时5mm层厚,使用GEHiLite Advantage或GE HiSpeed Advantage行动态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经动脉门静脉造影肝脏CT扫描(CTAP)的最佳时间,作者在造影剂注入肠系膜上动脉(SMA)后测定了门静脉、肝实质、腹主动脉和肿瘤在CT上的时间密度曲线。共13例,其中转移性肿瘤8例,原发性肿瘤5例。将CT扫描层面移至门静脉分叉水平,经SMA注入盐酸妥拉苏林10mg后用  相似文献   

17.
作者的目的是通过保留和去除肝动脉血流的影响来评价小肝细胞癌(HCCs)的门静脉血流,探讨影像表现与组织学特征的关系。13例小HCCs患者,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43~67岁。肿瘤小于20mm(10~19mm,中位数15mm),经组织学检查证实,7例是分化良好的HCC,6例为中分化癌。应用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来研究HCC的门脉血供,在CTAP图像上,当HCC无强化时认为无门静脉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近端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形成机制,并与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诊断近端APS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168例HCC患者分别进行了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检查,间隔时间为3~15d。其中,巨块型37例,结节型102例,弥漫型29例。以DSA诊断近端APS为标准,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近端APS的能力及近端APS的CT表现特征。近端APS的诊断不包括肝段或亚段的外周APS。结果 168例HCC患者,42例(25.0%)DSA证实为合并近端APS,此42例均在CT增强动脉期发现与近端APS相关的阳性征象;另外,CT还发现6例假阳性患者,其中2例门静脉显影密度低于主动脉增强密度。CT诊断近端AP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95.2%、96.4%、87.5%和100.0%.42例近端APS患者中,CT与DSA显示APS范围(门静脉主干、左右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胃冠状静脉显影)相符的患者有35例(83.3%),对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显影的符合率达90.5%。CT上近端APS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支提早显影,其门静脉显影密度接近于主动脉增强密度,有38例。间接征象表现为肝动脉期肿瘤所在肝叶的非癌变肝实质提早强化,有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诊断近端APS的准确性可与DSA相比。经血管路径为HCC形成近端APS的主要发生机制。螺旋CT近端APS的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的目的是在组织病理学对照的基础上介绍肝再生结节在CT动、门脉血管成像(CTAP)和CT肝动脉血管成像(CTHA)中的表现。研究人群由经过肝癌相关手术的28例组成(男25例,女3例,年龄34~69岁,平均51岁)。在行CTAP和CTHA前,超声、MR、动态螺旋CT在28例中发现了29个肿块。实施CTAP和CTHA以帮助确定其它肝叶不存在肿瘤。经双侧股动脉穿刺,分别置入两根导管,一根置于肠系膜上动脉,另一根置于肝总动脉或根  相似文献   

20.
三维CTAP对右肝静脉与右门静脉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右门静脉第3级分支与右肝静脉的前后关系,阐明右肝静脉是否与右纵裂相一致,能够作为右前段和右后段的分界标志。方法观察连续100例门静脉显示良好无严重肝硬化的螺旋CT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AP)影像并行三维重建,对清楚显示右门静脉与右肝静脉关系的69例,对照观察三维CTAP和轴位CTAP影像。结果右门静脉第3级分支与右肝静脉关系的分析表明,在S8与S7之间近右膈顶的部分,右纵裂多数(54/64,84%)位于右肝静脉之背侧;在S5与S6之间,右纵裂经常(46/69,67%,约2/3)位于右肝静脉的腹侧。结论右肝静脉不是可靠的分界右前段和右后段的标志。门静脉的第3级分支是确定肝段的关键标志,提示应以门静脉第3分支P5~P8确定相应的肝段S5~S8,避免以右肝静脉为标志对肝段或肝肿瘤的错误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