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治则中推汗法为首法 ,其汗法有 :解肌发汗法 ,开腠发汗法。汗法兼法有 :清热发汗法 ,化饮发汗法 ,生津发汗法 ,利湿发汗法 ,和解发汗法 ,和阴发汗法 ,导下发汗法 ,温阳发汗法 ,温补清汗法  相似文献   

2.
徐宗裔 《江苏中医》2000,21(1):34-35
《伤寒论》治则中推汗法为首法,其汗法有:解肌发汗法,开腠发汗法。汗法兼法有:清热发汗发,化饮发汗法,生津发汗法,利湿发汗法,和解发汗法,和阴发汗法,导下发汗法,温阳发汗法,温补清汗法。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汗法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系统回顾《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与温病名著中的发汗与得汗诸方证,梳理解表主治、发汗相关脏腑,提出"开腠理、通经脉、畅气机、益正气"为汗法四要,是发汗与得汗的机制。并总结发汗之度、汗出之量、中病之征、服药之法、汗后调护、汗法禁忌以及误汗救治,为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一书中,十分重视汗法的运用,但对发汗不当也非常重视,有大量的条文对发汗不当进行论述,以警示世人。发汗不当主要包括当汗不汗、不当汗而汗、汗出不彻、发汗太过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汗法是中医治法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张仲景善用汗法治疗各种杂病,本文将《金匮要略》中有关汗法的条文做一总结,从汗法的应用如发汗祛湿止痛、发汗行水化饮、发汗和营、益气固表、发汗升津濡筋、发汗以通阳化气及汗法的宜忌调护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陈玉书 《中医药学刊》2004,22(9):1690-1691
汗法是《伤寒论》中太阳病表证的常规治疗方法,具体体现在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代表的解表诸方的运用中。《伤寒论》有不用表药、不属汗法却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权称为发汗变法。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这种治法:化气行水法.利水则气化通利。病邪得以内外分消,不待发汗而自能汗解;和解少阳法,通过和解少阳枢机。使表里阴阳通达.不待发汗而表自解。无须清下而热除;温经散寒法,因风湿留着关节,病邪凝结,汗解难以奏效,通过温经扶阳、散寒除湿。使“阳胜而阴自复”;逐瘀泻热法.因表邪不解.蓄血内结,故破瘀泄热,疏通邪热之出路,使表邪不汗而解;泻热通便法,表邪未解,里实已成,“务宜承气先通其里,里气一通,不待发散.多有自能汗解.”  相似文献   

7.
汗法是<伤寒论>中太阳病表证的常规治疗方法,具体体现在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代表的解表诸方的运用中.<伤寒论>有不用表药、不属汗法却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权称为发汗变法.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这种治法:化气行水法,利水则气化通利,病邪得以内外分消,不待发汗而自能汗解;和解少阳法,通过和解少阳枢机,使表里阴阳通达,不待发汗而表自解,无须清下而热除;温经散寒法,因风湿留着关节,病邪凝结,汗解难以奏效,通过温经扶阳、散寒除湿,使"阳胜而阴自复";逐瘀泻热法,因表邪不解,蓄血内结,故破瘀泄热,疏通邪热之出路,使表邪不汗而解;泻热通便法,表邪未解,里实已成,"务宜承气先通其里,里气一通,不待发散,多有自能汗解."  相似文献   

8.
汗法,即服用有发汗作用的药物,通过发汗,解除表邪。汗法有退热、透疹、消水肿、祛风湿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等[1]。汗法包括药物发汗法及针灸、熏蒸、热熨、火疗等。药物微汗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寒凝证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9.
汗法位居于中医治病八法之首。张仲景博釆众方,集理法方药于一体,将汗法贯穿于《伤寒杂病论》的始终。全书与汗法有关的方剂45首,有关汗法的条文多达140多条,在整本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伤寒论》中汗法的发汗程度、发汗时机、发汗变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汗法为中医治病“八法”之首。《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概括地说,汗法是通过解表发汗的方法,使邪从汗解,而疾病乃愈。祖国医学又认为:发汗以阳气为运行,以阴血为基础。如仲景治无汗表实之伤寒,以麻黄开腠逐邪,亦即宣达阳气之意:用桂枝旺盛血行,亦即鼓动阴血使之发汗之意。《内经》还要言不繁地指出:“阳加于阴谓之汗。”又云:“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譬犹烈日当空,阳亢已极,必得地气上升,油然作云,才能天气下降,沛然作雨,即阴阳和然后雨泽降的意思。中医对汗法的应用颇广,在临床上必须明确邪气之微甚,正气之虚实,始可探本穷源,一汗而解。试观古方中凡属风寒,必用麻桂:而一见烦渴,便兼用石膏:又如见温热则用银翘、桑菊,见湿郁则用羌防  相似文献   

11.
刘忠文  刘迎辉  杜红 《新中医》2010,(9):128-129
<正>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发汗逐邪外出的治法,属中医学"八法"之一,临床多用于外感病治疗。但汗法的使用临床不仅局限于外感病,《金匮要略》所记载如痉证、湿证、黄疸病、妇人产后病、水气病、咳嗽上气病、腹满病、寒疝病、痰饮病等杂证中,既有单纯使用"汗法",亦有与其他治法合用者,为杂病使用"汗法"治疗提供了翔实的理论依据。本文就杂病"汗法"应用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郝静 《四川中医》2007,25(5):27-28
吴有性的《温疫论》对汗法很重视,本文从发汗的机理、类型、动用的方剂,注意事项及汗法运用的意义等方面阐释了吴氏温疫论中汗法的理论,已经从最初的发汗解表发展为因势利导,透邪外出,汗出而解,亦属于汗法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治疗学的角度出发,就发汗以祛邪、止汗以扶正、禁汗以防变3个方面论述了《内经》的理汗思想。并认为发汗、止汗、禁汗是后世汗法研究和汗证治疗的理论渊薮。  相似文献   

14.
汗法是张仲景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不仅用于外感病还可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祛风湿散水饮是张仲景汗法的一大特色。张仲景汗法论治湿、水、饮病的机理在于宣发腠理给水液以通路,病在表者汗而发之,肺与皮毛相通,发汗宣肺互相为用,其汗法的论治思路在于微汗祛湿,发汗散水,宣肺化饮。张仲景发汗善用麻黄,随证配伍,功用各异。  相似文献   

15.
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八法之一,《伤寒论》应用汗法主要是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用于太阳病,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然而不同的病情,又当施以不同祛邪之法,如太阳病中的伤寒证,宜发汗解表,代表方麻黄汤;中风证,宜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代表方桂枝汤;太阳腑证蓄水证,则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对太阳病兼证,太阳病变证,不是一律单纯汗法,而是采用权变法则。同时对汗法禁忌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集汗法应用之大成,以麻黄汤法和桂枝汤法为主体。汗法是外感病初期的必用之法,论及其应用禁忌多,故言不能用者,是汗不得法,若用之得当,效如桴鼓。发汗的时间与程度应合适,并注意辅汗、再汗、慎发汗的情况。对汗法应用法度进行探讨,并附三则验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发汗力度不同的仲景方出发,探析《伤寒论》中汗法的获效指征。方法:选取《伤寒论》中发汗代表方剂,分大发汗剂、中发汗剂、小发汗剂3类,从药物配伍、药物用量、所治病证、药后调护等角度,结合《伤寒论》条文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张仲景发汗代表方剂的发汗力度参差不齐,但获效指征均在于求取微汗为宜。结论:《伤寒论》中汗法获效指征均为微汗,临床运用发汗剂时,应避免汗出不足、汗出过度等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学习,从可汗之病证、发汗之方剂、发汗之法度及汗法之活用四方面对张仲景汗法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子和汗法与现代药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子和与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齐名 ,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誉为攻邪派的宗师。倡言汗吐下三法赅尽治病诸法。1 汗法的渊源与内涵1 1 汗法内涵仅汗法而言 ,与常说的发汗退热 ,发汗解表不同 ,其内涵非常广泛 ,他说“汗以泄其表”。表者 ,乃皮毛、肌肤、腠理、经隧、脉络、六腑  相似文献   

20.
汗法是通过发汗以解除外邪的一种治法,临床主要用于表证。汗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汗法是通过八法使阳加于阴,阴阳调和促使正汗出,狭义汗法是使用辛散发汗之品或者针灸熏熨鼓动阳气,驱邪而使汗出。李士懋教授认为不独表证可用,里证亦可用汗法。在诊断寒凝型高血压时注重脉诊,以脉为辨证治疗的依据,脉以沉弦紧滞为主,其次是疼痛、恶寒,再次是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等其他症状和体征。常用温阳散寒发汗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合疏通经络的止痉散,使阴阳调和,脉痉得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