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嗜酸细胞性筋膜——肌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酸细胞性筋膜炎是74年发现的一个疾病,英文文献上已报告近100例,主要临床特点为筋膜的增粗变硬,最终出现关节运动障碍,血中或组织中有嗜伊红细胞增多及血中球蛋白增高,缺乏明显的雷诺氏现象及内脏受累。77年后文献又出现嗜酸细胞肌炎的报告。我们在75年前后遇到4例病人具有上述嗜酸细胞性筋膜炎的临床特点,以后又遇到4例,其中1例以口腔及舌肌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人,组织病理除见间质增生嗜酸性细胞浸润外肌肉有明显变化。因而认为本病并不局限于筋膜,同时出现筋膜炎和肌炎,因此以称嗜酸细膜性筋膜——肌炎为宜。  相似文献   

2.
王正  刘爽 《当代医学》2011,17(35):15-16
目的 探讨乳腺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2例发生于乳腺的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两例肿块,男、女各1例,主要由梭形或胖梭形细胞构成,排列成束状或交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增生的胶原纤维,间质见有水肿和黏液变性,伴红细胞外渗及炎细胞浸润,病变浸润周围脂肪组织.免疫表型为增生的梭形细胞Vimentin、SMA表达强阳性,部分细胞S-100表达阳性,CK、EMA、CD34表达阴性.结论 乳腺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以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反应性增生为主的增生性、良性病变,很少复发,也不转移.  相似文献   

3.
经光、电镜研究15例嗜酸细胞性筋膜炎标本,发现其病理改变并非只限于深筋膜,而肌外衣、肌束衣、肌内衣和肌纤维均有不同程度受累,肌纤维改变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因此本文提出嗜酸细胞性筋膜炎应称嗜酸细胞性筋膜-肌炎。并强调正确应用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组织完整取材,保持其连续性包埋于一个蜡块中的方法,是诊断本病不可缺少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有些来自间叶组织的良性瘤样病变,多数位于体表浅层(皮肤,皮下及筋膜)。其细胞增生活跃,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和核分裂象,构成肉瘤样的组织图象,加上生长迅速,切除后容易再发,常被误诊为肉瘤。其实这些病变经过一段较快生长时期后,大多停止生长,不再增大,甚至自然消退,不发生转移,预后良好,因此不是真正的肉瘤,而称之为假肉瘤性病变。例如纤维瘤病因其细胞丰富且异型,易误诊为纤维肉瘤;结节性筋膜炎因其易误诊为肉瘤而有假肉瘤性筋膜炎之称;增生性肌炎因其细胞丰富和畸形巨细胞而易误诊为肉瘤;骨化性肌炎因其富于细胞和骨样组织而易误诊为骨肉瘤;又如活跃的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嗜酸性筋膜炎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筋膜外系统累及。方法对6例嗜酸性筋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本病临床表现为四肢硬肿,触之坚硬如木板,可有压痛,表皮与下部组织紧贴,提起困难,皮纹变浅,握拳或肢体上举时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呈桔皮样外观,并可伴有筋膜外系统累及。病理以筋膜发生弥漫性肿胀硬化为特征,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真皮层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增生、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显示慢性炎症反应。结论本病可能为一种免疫系统受损的全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生物制剂治疗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6.
皮肤纤维瘤组织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观察和分析了32例皮肤纤维瘤的组织病理变化,其中男14例,女18例,均为单发的皮肤结节,发生于真皮中层,表皮改变多为棘层肥厚,部分呈假上皮瘤样增生及形成幼稚的毛囊-皮脂腺样结构,肿瘤成分以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增生和幼稚的胶原纤维为主,有些病例可见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和含铁血黄素细胞,多数瘤体内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增生,不同病例中细胞和纤维的比例不同,作者对本病的分类及其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结节性筋膜炎的鉴别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潘登  何向蕾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2):1318-1318,1320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镜下细胞形态特点及其临床特征,寻求FNAC诊断结节性筋膜炎的病理和临床依据。方法总结18例结节性筋膜炎临床表现,光镜下进行FNAC细胞学改变观察。结果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表现特征:患者年龄30岁左右,肿块表浅小于3cm,病程一般不超过3个月。FNAC细胞形态特点:黏液样背景,主要增生细胞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呈单个弥散状无方向性分布,细胞核染色质细腻、均匀淡染,核膜光整,无异型性。结论FNAC对结节性筋膜炎从细胞学角度有其鲜明的形态学特征和独特的诊断价值,可与相关疾病作鉴别,结合临床表现,可以被视为首选的诊断手段,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997-2007年收治的5例口腔颌面部结节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5例结节性筋膜交均为病程短、生长快的肿瘤,中年女性多见,在,临床及病理方面均易误诊为恶性肿瘤.肿块呈结节形.直径为1.5~3cm.组织学特点为纤维母细胞增生活跃,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im(+)、SMA(+)、Des(-).结论 结节性筋膜炎的本质是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属良性病变,切除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9.
嗜酸性筋膜炎是一种以四肢皮肤硬肿、皮下筋膜增厚、血清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临床特点的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本病较少见, 文章报道1例以肌肉疼痛为主要初诊临床表现的嗜酸性筋膜炎。  相似文献   

10.
结节性筋膜炎又称假肉瘤性筋膜炎,本质为炎症,是一种肌纤维母细胞的瘤样增殖,由于增生的肌纤维母细胞较幼稚,常有核分裂象,并且生长迅速,故较易曝诊为肉瘤。我们收集1990—2005年本院治疗的18例资料,就其病理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本病又称韧带状瘤(desmoid tumor)或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是介于良恶性之间的纤维性肿瘤。其特点为纤维组织的增生并形成瘤样病变,增生的纤维组织较为成熟,与纤维瘤相似,但无包膜。病变源自肌筋膜,常呈浸润性生长,侵袭性强,广泛发生干骨骼肌及筋膜,并向周围增殖扩散。完全切除后多反复复发,甚至有被迫而截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病理学诊断及预后等生物学特性及组织起源.方法 应用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62例结节性筋膜炎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 组织形态主要为:增生活跃的梭形细胞,细胞核肥胖淡染,核仁明显,可以见到核分裂;偶见多核巨细胞;不同程度的增生的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伴有水肿和黏液变;有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增生的梭形细胞有异质性,多数细胞Vimentin, actin, SMA表达阳性,部分细胞S-100,CD34表达阳性.结论 结节性筋膜炎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有相似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是否是来源于软组织的多潜能间叶细胞的同一类肿瘤,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997—2007年收治的5例口腔颌面部结节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5例结节性筋膜炎均为病程短、生长快的肿瘤,中年女性多见,在临床及病理方面均易误诊为恶性肿瘤。肿块呈结节彤,直径为1.5-3cm。组织学特点为纤维母细胞增生活跃,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im(+)、SMA(+)、Des(-)。结论结节性筋膜炎的本质是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属良性病变,切除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9例结节性筋膜炎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5~72岁,中位年龄38岁.肿块生长迅速,直径1 ~~2 cm,8例发生于四肢,1例发生于躯干.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梭形、漩涡状排列,核分裂活跃,细胞间形成裂隙和小囊,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外渗的红细胞,间质水肿、黏液变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Actin(+)、Desmin(-)、S-100(-).结论 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易误诊为恶性肿瘤,诊断应结合临床特点和组织学特征,注意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例罕见的足趾纤维骨性假瘤进行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研究.方法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ABC法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本例在显微镜下最显著的特点为在多量增生及玻变的纤维结缔组织及成束的纤维母细胞中有多量散在小梁状的、条索状的及斑片状的分化较成熟的骨样组织.在骨样组织之间可见岛状的及片状的组织细胞样细胞浸润,并可见散在分布的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及成片的泡沫状细胞.病变内细胞表达Vimentin阳性、上皮细胞性能标记、肌源性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及F8因子等阴性.结论本例手术中见肿块将屈趾肌腱包裹在内,镜下见病变内有多量组织细胞样细胞浸润和不规则狭长裂隙,支持其起始部位肌腱和腱鞘,因而好发生于指、趾.可能本病在早期细胞成份较丰富,增生较活跃,可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和核分裂,而到晚期则以致密区域为主,随着胶原纤维的不断增多,细胞成份则趋于减少且分化成熟,而异型性及核分裂则趋于消失.本病应与骨旁骨肉瘤、骨化性肌炎、钙化性腱膜纤维瘤、骨母细胞瘤、腱鞘巨细胞瘤及结节性筋膜炎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结节性筋膜炎1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  何凡桂 《吉林医学》2014,(12):2505-2507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以往文献资料对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结节性筋膜炎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上肢前臂,临床表现:肿块小、生长迅速、质硬或韧、边界不清。具有诊断意义的组织学特征为纤维母细胞形成"S"形漩涡,核分裂相易见,无病理性核分裂相;小裂隙形成;红细胞外渗、有少量的炎细胞及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黏液样基质。结论:诊断结节性筋膜炎应抓住其临床特点、具有诊断意义的组织学特征,掌握其鉴别诊断,防止误诊为软组织肉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例罕见的足趾纤维骨性假瘤进行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研究。方法: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ABC法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本例在显微镜下最显著的特点为在多量增生及玻变的纤维结缔组织及成束的纤维母细胞中有多量散在小梁状的、条索状的及斑片状的分化较成熟的骨样组织。在骨样组织之间可见岛状的及片状的组织细胞样细胞浸润,并可见散在分布的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及核巨细胞及成片的泡沫状细胞。病变内细胞表达Vimentin阳性、上皮细胞性能标记、肌源性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及F8因子等阴性。结论:本例手术中见肿块将屈趾肌腱包裹在内,镜下见病变内有多量组织细胞样细胞浸润和不规则狭长裂隙,支持其超始部位肌腱和腱鞘,因而好发生于指、趾。可能本病在早期细胞成份较丰富,增生较活跃,可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和核分裂,而到晚期则以致密区域为主,随着胶原纤维的不断增多,细胞成份则趋于减少且分化成熟,而异型性及核分裂则趋于消失。本病应与骨旁骨肉瘤、骨化性肌炎、钙化性腱膜纤维瘤、骨母细胞瘤、腱鞘巨细胞瘤及结节性筋膜炎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良性反应性成纤维细胞增生性疾病。表现为单发的、无痛性、迅速增长的结节,可持续数周。该病有自限性,及时正确的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性治疗。由于其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具有侵袭性,易与恶性肿瘤混淆,因此诊断往往困难:免疫组化染色是辅助诊断的有效方法。该病好发部位多为四肢末端,其次为躯干部,发生于头颈部的比例仪为10%~20%。绝大多数病例发生于软组织,即筋膜、肌肉或皮下组织。有趣的是,发生于头颈部的病例常常累及皮肤组织。在皮肤病理学文献中已有5篇独立文献报道皮肤结节性筋膜炎这一罕见疾病,其中1篇报道示50例本病皮肤型中有28例出现在外耳区。作者另外报道3例分别发生于左侧面颊、发际头皮和右侧内眦的皮肤结节性筋膜炎。  相似文献   

19.
嗜酸性筋膜炎( EF)是一种以筋膜发生弥漫性肿胀硬化为特征的少见病,临床上以四肢硬肿及血中嗜酸粒细增多等为主要表现。本病30多年前已有描述,但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本病可能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发病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受累较少。本文对嗜酸性筋膜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结节性筋膜炎是发生于皮下脂肪组织、深浅筋膜表面甚至骨膜的一种良性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临床上有生长迅速的肿块形成,组织学上细胞丰富,核分裂易见,故常误诊为肉瘤。本文收集我院1981~1991年间病理诊断为本病者30例,进行病理分析。1 材料与结果 30例标本均经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回顾性重新阅片,结合有关文献比较分析。 年龄和性别:30例中,男、女各15例。年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