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背景:食管病变内镜下或手术治疗的风险均较高,术前准确判断病变的层次和性质,对决定手术的方式十分重要。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肿物的特性以及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物的诊断、治疗意义。方法:由内镜检查发现的116例食管黏膜下肿物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切除治疗,总结超声内镜下食管黏膜下肿物的特性。结果:超声内镜下88例(75.9%)食管黏膜下肿物的直径〈1cm,104例(89.7%)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多数(85.3%)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偏低回声的声像图。80例接受切除治疗,其中67例(83.8%)行EMR治疗,肿物直径〈1cm者占89.6%,局限于黏膜肌层占97.0%。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食管黏膜下肿物以平滑肌瘤最为常见(86.3%)。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约为82%。结论:大多数食管黏膜肌层起源的肿物行EMR治疗简便、安全,对于较大的病灶,或起源于固有肌层者ESD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超声内镜可判断食管黏膜下肿物起源并进行定性诊断,从而指导临床合理选择黏膜下肿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与CT诊断不同大小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消化内科2017年1月—2018年10月因胃镜检查发现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而接受检查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超声内镜与CT检查,并采取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分析患者的超声内镜与CT检查表现,以病理结果为基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超声内镜与CT对1 cm肿物、1~2 cm肿物及 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采取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证实67例为良性肿瘤(间质瘤32例、平滑肌瘤25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2例)、5例为恶性肿瘤(间质瘤)。其中34例肿物1 cm、29例在1~2 cm、9例 2 cm。良性肿物的超声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低回声或稍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起源于黏膜下层或固有肌层,边界清晰。恶性肿物的超声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混合回声,起源于黏膜下层至固有肌层,边界模糊。良性肿物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实性肿块,密度均匀,形态规则,均匀强化,边界清晰;恶性肿物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囊壁、坏死,肿块内强化不均,可见局部侵犯,与周围边界模糊。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为94. 44%(68/72),高于CT的83. 33%(6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1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94. 12%(32/34),高于CT的76. 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1~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93. 10%(27/29),CT为89. 66%(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 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100%(9/9),CT为88. 89%(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内镜可准确判断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起源层次,结合回声、边缘等特点可实现准确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尤其对于1 cm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诊断价值高于CT检查。且超声内镜检查安全、便捷,对胃肠道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起源层次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R?NENs)的超声内镜下特点及对诊断和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2016年1月—2021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MEUS),经MEUS或病理诊断为R?NENs的病例共56例,比较黏膜深层起源与黏膜下层起源的R?NENs的超声内镜下表现、病理分级、治疗方式和随访结果。结果 56例中,49例确诊为R?NENs,MEUS诊断R?NENs的敏感度为93.88%(46/49),阳性预测值为86.79%(46/53),准确率为82.14%(46/56)。R?NENs主要表现为中低回声[95.92%(47/49)]。被漏诊的3例R?NENs均起源于黏膜下层,1例表现为低回声、2例表现为高回声。黏膜深层起源与黏膜下层起源R?NENs比较,两者在肿瘤长径、超声内镜下回声强度、回声均匀度和病理分级构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者在肿瘤距肛门距离构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1,P=0.025),黏膜下层起源者肿瘤距肛门距离≤5 cm占比较黏膜深层起源者有大幅上升[43.75%(14/32)比17.65%(3/17)]。治疗方式上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67.5%(27/40)]和外科经肛门内镜下直肠病变微创手术[25.0%(10/40)]为主,但不同术式间R?NENs的超声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分级构成并无明显差别。结论 对于黏膜深层起源与黏膜下层起源的R?NENs,超声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分级并无明显差别,可能提示两者的预后相当。至于不同起源层次R?NENs的超声内镜下表现,暂未发现其对治疗方式选择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黏膜下肿物(SMT)是内镜检查中所见的常见疾病,虽然其性质、来源不同,但内镜下均为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变,常规内镜无法确定肿物的来源和性质。目前,超声胃镜是诊断SMT的首选方法,尤其对于<0.5 cm的肿瘤,超声内镜能够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显示消化道毗邻脏器和组织的情况,明确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层次,并根据其起源层次及回声特点,初步明确病变性质,鉴别病变来源〔1〕。本文主要探讨超声胃镜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及指导内镜下微创治疗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82例,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大小及性质分别选择不同的内镜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皮圈套扎术等。标本行常规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26例超声判断起源于黏膜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高频电凝电切术;17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坦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3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和1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皮圈套扎术。内镜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91.4%。术后1例出血,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79例术后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超声内镜为内镜微创治疗选择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适应证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内镜治疗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内镜及超声内镜下特点。方法对153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最终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结果确诊消化道平滑肌瘤51例、胃肠道间质瘤37例、脂肪瘤30例、类癌21例、异位胰腺7例、神经鞘瘤3例、错构瘤3例和血管球瘤1例。超声内镜对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类癌、异位胰腺、神经鞘瘤、错构瘤和血管球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92%、100%、71%、71%、0、0和100%,其总诊断符合率为86%,明显高于内镜总诊断符合率(70%)。结论超声内镜可明确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大小、起源、回声、生长方式,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超声内镜(EUS)用于食管黏膜下肿瘤定性诊断及指导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胃镜检查中发现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50例,对其行超声内镜检查,以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病变大小、起源层次及性质为依据,决定内镜下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将病变完整切除,并对瘤体标本进行病理活检。结果术前EUS诊断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淋巴管瘤分别有45例、2例,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脂肪瘤、食管囊肿分别有2例、1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EUS诊断的准确率为98.0%。食管SMT患者病灶直径为0.4~2.3(1.38±0.21)cm,行EMR、EPMR、ESD切除者分别有37例、6例、7例,均完全切除,手术成功率为100.0%。EMR术中无并发症,ESD术中1例患者创面出血,并成功止血。术后6个月EUS复查结果显示创面无病变残留及复发,愈合良好。结论 EUS能对食管SMT进行定性和起源诊断,在食管SMT治疗中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EUS辅助下行内镜微创手术是安全、有效的SMT治疗手段,既能完整切除病变,又可提供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8.
内镜超声检查术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诊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诊治价值。方法总结近年来于消化内镜中心经超声内镜诊断为异位胰腺并行病理检查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图像特征及诊断准确率。结果52例内镜超声诊断的异位胰腺者中41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为异位胰腺,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78.85%(41/52),其余6例为间质瘤,4例为平滑肌瘤,1例为神经鞘瘤。超声内镜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均表现为隆起性病变,病变位于胃窦37例,十二指肠2例,胃体1例,胃底1例;表现为高回声1例,中等回声10例,低回声18例,混杂回声12例;累及至黏膜层2例,黏膜肌层8例,黏膜下层30例,固有肌层1例。对其中不超过黏膜下层的15例行内镜下切除,2例出血,余无并发症出现。随访半年以上,1例复发,余无复发且伤口愈合良好。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可根据超声内镜所显示的病变深度决定下一步治疗,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内镜扫查黏膜下病变,根据大小、回声、管壁层次等特点做超声诊断。小病灶定义为超声测量病灶的长径5≤10mm者。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以病变切除后的组织学诊断为标准。结果共159例黏膜下小病灶,超声内镜可清晰扫查所有病变的管壁层次。病变位于食管和胃各75例,十二指肠9例。〈5ram者71例(44.7%),5mm~10mm者88例(55.3%)。124例病灶接受内镜治疗,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为75%(93/124)。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管壁3mm~10mm的病灶的分层判断有重要价值,对于病变性质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有助于选择内镜/微创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在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US诊断,并接受内镜微创或外科手术治疗后病理确诊为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9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变的部位、病理结果、EUS特征及比较术前EUS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95例中病变部位以胃底(58.95%,56/95)、胃窦(22.11%,21/95)常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间质瘤(56.84%,54/95),其次为平滑肌瘤(22.11%,21/95)。95例中,EUS诊断起源于黏膜肌层28例、黏膜下层23例、固有肌层42例,层次不清2例,EUS对病变起源层次的诊断符合率为88.42%(84/95)。EUS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0.53%(86/95)。[结论]EUS可较好地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层次起源、回声特点及病变性质作出准确判断,但对起源于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病变的误诊率较高,对纤维瘤、脓肿等少见病变的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内镜超声(EUS)已成为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对胃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的鉴别十分困难,目前有学者尝试利用Photoshop软件鉴别容易误诊的疾病。目的:探讨Photoshop软件对胃间质瘤与胃平滑肌瘤EUS图像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的118例胃间质瘤和42例胃平滑肌瘤的EUS图像,利用Photoshop软件分别测定两组病灶的灰度平均值(代表回声强度)和灰度标准偏差平均值(代表回声均匀度),分析其鉴别价值。结果:胃间质瘤组和胃平滑肌瘤组EUS图像灰度平均值分别为71.94和4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EUS图像灰度标准偏差分别为16.63和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US下,胃间质瘤的回声强度高于胃平滑肌瘤,而胃平滑肌瘤的回声更均匀,EUS联合Photoshop软件通过分析EUS图像的灰度平均值和灰度标准偏差有助于鉴别胃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2.
内镜超声诊断胃异位胰腺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超声检查胃异位胰腺的诊断特点,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总结2007年7月~2008年1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623例超声胃镜(EUS)检查结果及相关病理检查结果,嘲顾性分析胃异位胰腺的图像特征及其诊断正确率。结果623例EUS检查中,诊断胃异位胰腺20例,间质瘤91例,息肉81例。胃异位胰腺网像特点:好发于胃窦,多为隆起性病变,表面光滑,形态差异很大,中间顶端可见导管开口;EUS下可见黏膜下层或肌层低回声、中等回声或混合回声团。结论超声内镜诊断胃异位胰腺有一定价值,并可进一步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超声内镜诊断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诊断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价值.方法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10例,进行了超声内镜、血管造影、MRI,CT及超声波检查.结果超声内镜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率为923%,其中肿瘤直径在2cm以下的诊断率为875%,肿瘤轮廓清晰,边缘整,内部回声呈强回声、低回声、等回声和混合性回声;超声波的诊断率为462%;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诊断率分别为307%和462%;MRI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诊断率为727%;血管造影的诊断率为846%.结论超声内镜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对胰腺小肿瘤的诊断,更显示出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超声内镜表现及内镜下治疗效果。 方法 纳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27例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超声内镜表现、病理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效果。 结果 27例患者的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超声内镜检查示病变长径(0.69±0.44)cm(0.32~2.00 cm),来源于黏膜下层14例(51.9%)、黏膜肌层8例(29.6%)、黏膜层5例(18.5%),诊断准确率92.0%。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1例,ESD术后出血发生率4.8%。术后病理为G1级20例(74.1%),G2级6例(22.2%),G3级伴淋巴管癌栓1例(3.7%)。术后随访3~36个月总生存率96.3%,对于局限于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神经内分泌瘤患者,EMR术后复发率较ESD高(33.3%比0,P=0.042);EMR与ESD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及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超声内镜可用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术前诊断,对2 cm以内、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胃肠神经内分泌瘤ESD治疗复发率低于EMR。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天津市人民医院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EUS及手术切除后病理学确诊的229例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资料,分析病变的位置分布、种类、EUS特征及EUS初步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结果病变部位以直肠[44.98%(103/229)]、升结肠[15.28%(35/229)]常见。病理结果显示病变以脂肪瘤最常见[34.93%(80/229)],部位以横结肠[22.50%(18/80)]、升结肠[20.00%(16/80)]为主;其次为神经内分泌瘤[33.63%(77/229)],部位以直肠[96.10%(74/77)]为主;再次为囊肿[18.78%(43/229)]。EUS下229例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215例,黏膜肌层11例,固有肌层3例。EUS诊断与病理结果整体诊断符合率为89.08%(204/229),EUS诊断符合率脂肪瘤为100.00%(80/80)、气囊肿为5/5、间质瘤为3/3、神经内分泌瘤为81.82%(72/88)、囊肿为89.13%(41/46)、平滑肌瘤为1/4、淋巴管瘤为2/5,颗粒细胞瘤、神经纤维瘤均为0。结论EUS对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层次、回声特点及病变性质等具有较准确的诊断,但对颗粒细胞瘤及神经纤维瘤等少见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EUS在胃肠神经内分泌瘤(GI—NEN)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44例行内镜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NEN患者的临床资料、EUS下特点及EUS指导下的内镜治疗情况和术后随访结果。结果44例共发现47处病灶(其中有2例为多发),其中4l处病理证实为神经内分泌瘤,6处病理证实为神经内分泌癌。EUS诊断41处神经内分泌瘤中18处起源于黏膜层、23处起源于黏膜下层,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100.O%,均为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边界较清楚。41处神经内分泌瘤均行EUS指导下的内镜切除术,其中17处行EMR或ESD切除、24处行高频电切除,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分别于术后3—6个月、12个月复查胃肠镜和(或)EUS,显示创面愈合良好,病变切除处胃肠壁各层次清晰,原病灶边缘取组织活检均证实无残留及复发。结论EUS可准确判断GI—NEN病灶的起源、大小、边界、回声等,为最佳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在GI—NEN的诊治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