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胡桂枝汤见于《伤寒论》146条,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而成,是双解太阳少阳之剂,适用于太阳少阳合病或太阳少阳并病。主治太阳病表证未解,邪已入少阳,症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等太阳证,又有微呕、心下支结等少阳证。临床用来治疗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常可收到良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古今多数医家认为,仲景《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证就是少阳病,把二者等同起来。个人认为,小柴胡汤证和少阳病在发病,病机,主证、主脉、治疗原则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小柴胡汤是治疗太阳病的主方之一,并非是少阳病的主方。具体分析如下。一、小柴胡汤出自太阳篇,是治疗太阳病主方之一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中。小柴胡汤证是太阳篇中的主要汤证之一。在太阳篇一百七十八条原文中,小柴胡汤证就有十二条,占全书小柴胡汤证总条文数的三分之二。而在少阳篇中却只有一条。在太阳篇第87、  相似文献   

3.
运用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诊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必须重视研究三大内容:一是少阳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包含4大证型,即少阳热证、少阳寒证、少阳虚证和少阳寒热夹虚证;二是少阳病兼证辨证论治体系,即少阳病本证与少阳病本证相兼、少阳病本证与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证相兼等;三是少阳病类似证辨证论治体系,如某些太阳病有类似少阳病、某些悬饮证有类似少阳病、某些肾膀胱病证有类似少阳病的表现等。对此,只有深入研究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才能在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辨治中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朱宝华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0):461-462
并病,指一经症状未解,又见另一经症状,二经症状同时存在。《伤寒论》有未明言,实为并病的条文;亦有明言并病的条文,明言并病的条文又有太阳与少阳并病和二阳并病两种证型。根据临床实践,结合期刊报道和价L科学》有关篇章,现辨析如下,以就正于同道。1太阳与少阳并病经过深入研究,笔者发现《伤寒论》266、267两条意联贯,实为同一病证明确诊断前的一般认识及处理在先,经多种方法较长时间反复诊断性治疗方明确诊断在后。"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即虽未明言,却很明白的太阳与少阳并病,邪已部分"转入少阳"。根据"伤寒中风,有柴…  相似文献   

5.
小儿少阳病临床常可表现为太阳少阳合病、直中少阳、三阳合病、少阳太阴合病、少阳温病等.临证时认清少阳病以及小儿少阳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禁忌,可拓宽临床思维,少走弯路,使小儿外感病的中医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正> 四、少阳病兼证、夹证及变证的治疗少阳所主的部位在半表半里,外与太阳相连,内与阳明相邻,所以少阳病往往兼有太阳未尽之邪或兼见阳明之症。同时因患者体质、宿疾、误治等因素,都能使病情有不同的变化,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兼、夹、变证,现详细论述如下。 (一)兼证 1.兼太阳少阳外与太阳相连,所以太阳病容易转属少阳,少阳病往往兼有太阳未尽之邪,如146条,证见发热微恶寒、四肢关节烦痛,这是外邪初步向少阳过渡,所以未至喜呕而是微呕,也未至胸胁苦满而是自觉心下支撑满闷。太阳病向少阳过渡,一般是太阳病的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柴胡证不能代表少阳病,也不独为少阳所具有。本文将柴胡证一分为三,并以少阳统括,提出了伤寒六经只有三阳才具备柴胡证。太阳柴胡证属少阳病中一个汤证,并对其产生实质、主症以及传变规律进行了概略的探讨。其实际意义,能正确认识太阳篇所论柴胡证和少阳病三禁等问题,对进一步揭示少阳病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柴胡桂枝汤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方剂,是由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主要用于太阳少阳合并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  相似文献   

9.
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方剂,是由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主要用于太阳少阳合并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方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将笔者临床应用的实际案例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傅姣慧  谢雪姣 《环球中医药》2020,13(8):1428-1430
本文先从经典出发,论述了太阳与心之间的关系,得出太阳病的病变过程可牵连到心这一结论,并且结合《神农本草经》,分析桂枝汤的药物主治,可知其补益中虚,调和营卫,可用于胸痹的治疗,而少阳与心关系亦密切,少阳病的病变过程也可牵连致心,少阳病中的小柴胡汤可疏畅气机,调和营卫,使上焦得通而治胸痹。柴胡桂枝汤则可从太阳少阳合病的角度来治疗胸痹,其中《千金要方》的前胡汤可视为经典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