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影响成年女性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拔牙掩饰治疗后软组织颏部突度变化的软硬组织因素以及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规律,为其疗效评估和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拔牙掩饰治疗的成年女性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48例,依据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软组织颏前点(Pos)矢状向的位移量将患者分为Pos后移组和Pos前移组,测量2组治疗前后的牙性、骨性及软组织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以及各组治疗前后的硬组织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下颌中切牙矢状向位置(L1-H)、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倾斜度(L6-MP)、上下唇及软组织颏部矢状向位置(UL-H、LL-H、Pos-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Pos前移组治疗前后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ANB)、下颌平面角(MP-SN)、上下颌中切牙矢状向位置(U1-H、L1-H)及上下颌第一磨牙矢状向位置(U6-H、L6-H)、上下颌中切牙唇舌向转矩(U1-SN、L1-MP)、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倾斜度(L6-MP)、上颌中切牙和上颌第一磨牙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  相似文献   

2.
与正畸治疗有关的牙根尖吸收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正畸治疗中牙根尖吸收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矫治前根尖吸收预测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临床病例60例,进行性别、疗程、ANB、下颌平面角、矫治前后的上中切牙根尖移动的距离和牙轴倾斜度变化等因素与矫治后上颌中切牙根尖吸收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疗程、上中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上中切牙根尖在垂直向上的移动距离与根尖吸收有显著相关,可以解释48%的根尖吸收量的变异。结论治疗因素能为矫治前预测根尖吸收的严重程度提供参考,但根尖吸收还有许多不确定的个体因素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正畸矫治后切牙转矩角对矢状骨面型的代偿情况。方法测量157例错(牙合)畸形矫治满意患者治疗后的矢状骨面型头影测量指标,与切牙转矩角进行相关分析和分组比较。结果与Ⅰ类骨面型相比,Ⅲ类骨面型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Ⅱ类骨面型相反。Ⅰ类骨面型患者矫治后,切牙转矩角对矢状骨面型的代偿首先并主要发生在下颌:ANB 角>3°时,下切牙唇倾达到5°。结论矫治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畸形患者时,应根据预测的矫治后 ANB 角度,调整切牙转矩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拔除上颌中切牙进行矫治的疗效和治疗特点。方法:选择拔除上颌中切牙进行矫治的患者9例,男4例、女5例,开始治疗年龄平均17.2岁。拔除双侧上颌中切牙和下颌2颗第一前磨牙者5例;拔除单侧上颌中切牙及对侧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颗第一前磨牙者4例。进行治疗前后Bolton指数、X线头影测量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治疗前预测Bolton指数前牙比和全牙比分别为80.14%和91.31%;治疗后分别为78.68%和90.28%。X线头影测量分析治疗前后U1-NA(mm)、U1-NA、L1-NB(mm)、L1-NB、U1-SN、L1-MP、UL-E、LL-E的值减小(P<0.05)。结论:根据Bolton指数分析,进行个体化设计,拔除双侧上颌中切牙或单侧上颌中切牙及对侧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颗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常He中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唇舌向倾斜度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通过对正常(牙合)的研究,分析垂直骨面型不同对切牙唇舌向倾斜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调查106例正常(牙合)样本,男性44人,女性62人,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SN-MP、SN-U1等8项指标,根据下颌平面角高低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平面角不同对切牙唇舌向倾斜度有影响.低角组SN-U1均值比高角组大4.82°;MP-L1均值低角组比高角组大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垂直骨型不同,切牙的唇舌向倾斜度存在差异.在临床矫治中应分析不同的垂直骨面型,采取相应措施以获得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对颅面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矫治方法。方法63例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的病例,按照其牙列发育情况分为混合牙列组(32例)和恒牙列组(31例)。描记所有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测量15项角度和6项线距,将其测量值与对应的正常牙合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上颌切牙埋伏病例的发病因素中,多生牙、含牙囊肿或牙瘤、外伤和不明原因各占6.3%、6.3%、12.4%和73%。头影测量显示上颌中切牙阻生病例SNA和ANB角较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并伴有牙性变化即上颌切牙唇倾、下颌切牙舌倾(P<0.05)。在牙根发育早期( Nolla法第7期和第8期),13颗埋伏切牙中12颗正畸牵引成功;在牙根发育晚期(第9期和第10期),15颗埋伏切牙中7颗牵引成功。结论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后,上颌发育受限;早期矫治可以提高埋伏牙成功率,同时有利于牙根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患者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牙合,以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牙、颌硬组织变化,评价正畸矫治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8例AngleⅡ类2分类错牙合成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9~27岁,平均23.6岁。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运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结果:治疗后SNA角减小,ANB角减小,U1-SN角增大,L1-MP角增大,U1-L1角减小。上颌切牙牙根及上颌基骨明显腭向移动,减小了上颌骨突度;下颌切牙牙冠明显唇向倾斜,代偿了下颌骨后缩。结论: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经过上颌拔牙矫治后,面形有所改善,取得了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患者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以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牙、颌硬组织变化,评价正畸矫治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8例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成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9~27岁,平均23.6岁.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运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结果:治疗后SNA角减小,ANB角减小,U1-SN角增大,L1-MP角增大,U1-L1角减小.上颌切牙牙根及上颌基骨明显腭向移动,减小了上颌骨突度;下颌切牙牙冠明显唇向倾斜,代偿了下颌骨后缩.结论: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经过上颌拔牙矫治后,面形有所改善,取得了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he正畸治疗前后硬组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患者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he,以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牙、颌硬组织变化,评价正畸矫治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8例AngleⅡ类2分类错he成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9~27岁,平均23.6岁。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运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结果:治疗后SNA角减小,ANB角减小,U1-SN角增大,L1-MP角增大,U1-L1角减小。上颌切牙牙根及上颌基骨明显腭向移动,减小了上颌骨突度;下颌切牙牙冠明显唇向倾斜,代偿了下颌骨后缩。结论:骨性AngleⅡ类2分类错he患者经过上颌拔牙矫治后,面形有所改善,取得了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矫治前安氏Ⅱ类年轻成人错牙合患者进行头影测量分析,观察其切牙区牙颌代偿情况及牙槽骨形态。方法:选取未经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17例,根据上颌中切牙的唇倾程度及垂直骨面型进行分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及t检验对其牙颌代偿情况及牙槽骨形态进行研究。结果:1比较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错牙合,安氏Ⅱ类1分类者U1/SN、LI/MP、UA、Uap、LAH、LBH和LLH的测量值均大于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但SN/OP、U1/L1、UAH、UDH、UBH、UP、LP、LAP则小于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相互比较:均角组和低角组SNA、SNB、L1/MP、UP、UAP、LA、LP、LAP值都显著大于高角组,而ANB、SN/OP、SN/MP、FH/MP、UAH则显著小于高角组。而UDH,LDH,LAH,LBH值则仅均角组显著低于高角组。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和2分类错牙合相比较,二者在牙颌代偿及牙槽骨形态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牙颌代偿和牙槽骨形态均受到垂直骨面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