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在跟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重建及三维重组技术在跟骨骨折的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X线平片或临床检查怀疑或确诊跟骨骨折的106例病人,对其中97例患者118足跟骨关节行16层螺旋CT扫描并行三维重组观察,由4组放射科医师分别对不同重建层厚及三维重组图像进行分析,在Sanders分型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外科治疗的需要,对跟骨骨折进行CT三维分型。结果:(1)4组医师应用0.625mm层厚共显示骨折线221条;1.25、2.5、 5.0mm层厚图像骨折线显示率分别为98.6%(218/221)、70.1%(155/221)、53.8%(119/221)。(2)轴位薄层(层厚1.25mm)骨折线检出率98.6%(218/221),MPR骨折线检出率100%(221/221),MIP骨折线检出率84.2% (186/221),VR骨折线检出率88.2%(195/221)。(3)118足跟骨关节外骨折21足;关节内骨折97足,SandersⅠ型17 足,Ⅱ型29足,Ⅲ型36足,Ⅳ型15足。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重建对跟骨骨折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价值,三维重组对手术治疗计划的制定和预后评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螺旋CT及影像后处理在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对跟骨骨折的评价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显示了独特的优势,探讨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10例,女6例,年龄17~6 3岁,共16例跟骨骨折。1.2 方法 CT检查前均行X线片检查。使用PHIL IPS SE-CURA螺旋CT机及固有工作站。患者坐于检查床上,足先进,小腿与床面呈15°倾斜。通过侧位定位像行跟骨轴位扫描。扫描条件:12 0 kv、14 0 m A、时间1s、层厚2 mm、螺距1、重建层厚1mm。以多平面重建(MPR)、表面覆盖法(SSD)重建获取图像,精确调节阈值,并应用SSD切割技术,去除距骨…  相似文献   

3.
冯辉  陈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1):2060-2062
目的 探讨MS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颌面部外伤患者198例,采用16层螺旋CT对患者眉弓至颏下轴位扫描,原始数据在Volume Wizard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比较轴位图像、MPR图像、VR图像及三者联用对骨折线的显示率。结果 198例颌面部外伤患者共发现461处骨折。VR图像显示率最低(83.51%),三种方法联用显示率最高为100%,各种方法对鼻骨、上颌骨、眶壁骨折显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7.60,26.60及45.04,P<0.001)。 结论 以MSCT轴位图像为基础,合理运用MPR、VR等重组技术能清晰显示颌面骨折的细微结构、周围软组织情况及空间解剖关系,三种方法联合应用对颌面部骨折的显示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SCT诊断跟骨关节内骨折并发腓骨肌腱脱位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PACS系统内162只跟骨关节内骨折足的CT图像,对图像进行回顾性重建,分析是否存在腓骨肌腱脱位,计算腓骨肌腱脱位的发生率,测量跟骨宽度分析跟骨宽度与腓骨肌腱脱位的关系,同时观察跟骨骨折治疗后CT图像上原脱位的腓骨肌腱位置情况.结果 162只跟骨关节内骨折足,合并腓骨肌腱脱位28只,发生率为17.28%;合并腓骨肌腱脱位骨折足的跟骨结节外侧突后缘至载距突内侧面的宽度及至载距突后缘处的跟骨宽度分别为(5.04±0.45)cm、(4.22±0.42)cm,腓骨肌腱骨折足的结果分别为(4.80±0.53)cm、(3.77±0.44)c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腓骨肌腱脱位与跟骨宽度增加有关.CT随访合并腓骨肌腱脱位骨折足10只,均行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而脱位的腓骨肌腱均未特殊处理,其中腓骨肌腱自动复位2只,仍处于脱位状态8只.结论 MSCT对腓骨肌腱脱位的诊断、治疗指导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在跟骨关节内骨折各关节面受累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螺旋CT多平面及表面重建来探讨跟骨骨折的特征及其在跟骨各关节面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经CR或临床检查可疑或确诊跟骨骨折的患者,应用Light SpeedQ/iGE4层扫描机进行检查,对35例47侧跟骨关节内骨折行多平面及表面重建。对骨折进行分型,同时分析各关节面受累情况。结果:跟骨结节位扫描是显示各关节受累总数最多的一种方法(95/101),在准确显示后关节骨折(46/47)与轴位(39/47)间有统计学差别。冠状位重建是显示距下中(14/14)、后(47,47)关节面受累的较佳方法,但11侧(11/47)骨折后关节面压缩及旋转移位在冠状位上没有被准确的反映出来,而在矢状重建中则准确的被显示。约60%的患者未发现独立的前关节。跟骰关节的骨折在轴位(32/32)、结节位(32/32)得到较准确的显示。三维重建是观察骨折整体空间改变的一种方法。结论:螺旋CT重建在跟骨各关节面骨折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孙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4463-4463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在跟骨骨折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0例跟骨骨折患者,应用东芝Asteion4多层螺旋CT扫描仪行薄层扫描并行三维和多平面重建进行观察。结果螺旋CT的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可以更全面、立体地观察骨折全貌及伴随病变的特征,弥补了X线平片和轴位CT扫描的不足,给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跟骨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方案制定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提高跟骨骨折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和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准确的空间立体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CT(MSCT)高分辨率扫描在颞骨骨折中的成像方法及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颞骨骨折30例患者进行MSCT高分辨率扫描,重建数据在Toshiba Aqmilion工作站进行二维、三维图像处理。结果:30例颞骨骨折患者中,发现外耳道及乳突部骨折28耳;鼓室骨折23耳,听小骨损伤9耳;面神经管骨折10耳;内耳骨折3耳;同时骨折累及颈动脉管4耳、海绵窦区及蝶鞍5耳、眶上壁3耳、乙状窦沟及破裂孔各2耳。以上异常改变均行多层面重建(MPR)、容积重建(SVR)、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X-Proj法及Fly-around法中的一种或几种联合应用进行成像。结论:MSCT高分辨率扫描能清晰的显示外、中、内耳的异常改变,结合工作站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直观的三维立体影像,较单层螺旋CT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2D/3D重建技术在跟骨骨折中的运用价值。方法26例跟骨骨折患者均先行螺旋二维轴面断层容积扫描,通过工作站用ADW3.1软件进行2D/3D重建。结果26例患者二维/三维CT扫描均能显示跟骨骨折。结论结合使用2D/3D重建技术,相互补充,能提供正确骨折分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24岁.因车祸伤入院,查体发现左侧颧骨颧弓骨折,眶周淤斑,张口受限,上唇麻木.行CT三维重组(0.75 mm薄层扫描,MPR冠状面重组),发现左侧上颌窦前、外侧壁、Haller气房上壁和外侧壁、眶下神经管外侧壁、左侧眶外壁、颧弓多发骨质不连续及骨碎片,左侧上颌窦、左眶外侧壁碎骨片向窦内、眶内凹陷,左眼外直肌略受压.鼻骨凹陷.  相似文献   

10.
跟骨骨折是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类型,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一般多由高处跌落时足跟着地,足部受到垂直撞击造成,若处置不当,易致永久性跟部疼痛。常规X线检查常不能准确显示骨折的程度、骨折碎片以及关节受累情况,难以满足临床诊疗需求。随着CT的普及,其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作者收集了38例跟骨骨折CT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在跟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临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SCT及MRI检查,比较两者诊断结果,分析骨折合并脊髓、韧带及椎间盘损伤等情况MSCT、MRI表现.结果 52例中,椎管内骨折片的显示MSCT优于MRI(49个比40个,P<0.05);韧带、脊髓及椎间盘等软组织损伤的显示MRI均优于MSCT,MRI发现韧带损伤15例,MSCT 1例(P<0.01);脊髓损伤CT检出6例,MRI 25例(P<0.01);椎间盘损伤MSCT检出5例,MRI 39例(P<0.01).结论 脊柱损伤应常规行MSCT检查,MRI应作为韧带、脊髓损伤的首选检查.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尤其存在不稳定骨折者,应同时选用MS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CT薄层图像及冠状位重建在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钝性外伤患者肋骨骨折X线阴性的CT薄层图像及冠状位重建,记录肋骨骨折的部位、形态、数目;所有患者均于24周复查,并以患者的随访图像为诊断肋骨骨折的标准,比较MSCT薄层图像、薄层联合冠状位重建在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CT随访图像确诊肋骨骨折63根,其中薄层图像检出57根,薄层图像联合冠状位重建检出63根,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χ2=2.04,P=0.031)。骨折位于前弓31根,腋部17根,后肋15根。肋骨完全骨折25根;肋骨不完全骨折38根(骨密度增高6根,骨皮质皱褶19根,骨皮质翘起13根)。X线阴性肋骨骨折主要发生在前弓,最主要的类型是骨皮质皱褶。结论 MSCT薄层图像能很好地显示隐匿性骨折的类型、部位及数目,联合冠状位重建能提高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SCT诊断小儿腹腔隐睾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小儿腹腔隐睾肿瘤的MSCT表现。结果 8例小儿腹腔隐睾肿瘤6例位于右侧、2例(1例左侧隐睾肿瘤扭转至右侧腹腔)位于左侧。8例均表现为腹腔卵圆形软组织肿块,其中3例肿瘤长轴与睾丸下行途径一致。6例畸胎瘤表现为囊实性肿物,其内可见脂肪、钙化(骨化);2例卵黄囊瘤表现为巨大囊实性肿块,其内见不规则液性坏死,可见丰富肿瘤血管。结论 与成人不同,小儿腹腔隐睾肿瘤多为畸胎瘤或卵黄囊瘤,其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病史可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MSCT冠状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小儿气道异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位扫描及MPR、CTVB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13例临床怀疑气道异物的患儿行MSCT冠状位扫描,螺距1,层厚1.25 mm,利用冠状位原始图像行CTVB和MPR重建.结果 13例均获得良好图像,11例发现异物,其中气管异物1例,气管隆突处异物1例,右侧支气管5例,左侧支气管2例,双侧支气管2例,表现为各种直接和间接征象;2例清楚显示3级支气管而无明显异物,CT仅表现为肺炎征象,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结论 气道冠状位扫描结合CTVB、MPR等后处理技术可准确、全向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同时,与轴位扫描后行三维重建相比,其射线剂量大大减少,尤其适用于小儿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24例骨髓瘤的16层螺旋CT表现结果发病部位包括肩胛骨2处,肋骨11处,颅骨16处,脊柱18处。18例为病灶多发,6例病灶单发。主要CT表现为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软组织肿块等。结论骨髓瘤的CT表现有某些特点,CT可在骨髓瘤的发现和诊断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成像在泌尿系统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介绍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原理,图像后处理技术以及对泌尿系疾病的诊断价值。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适用于泌尿系疾病的患者,它具有超高速、大范围和薄层扫描的优点,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小儿腹部淋巴管瘤少见,分析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CT对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5年来(2007年2月—2012年2月)经病理证实为腹部淋巴管瘤的患儿共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14岁,平均6岁),所有患儿均行腹部CT扫描(平扫4例,增强28例),其中4例患者同时行腹部增强MR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理上32例腹部淋巴管瘤分别起源于肠系膜(n=17)、大网膜(n=9)、腹膜后(n=4)及腹腔内不明来源(n=2)。CT图像上瘤体位于右侧腹部者16例、位于左侧腹部者7例、居中者4例,其余5例患者肿瘤占据全腹部,病理上均起源于大网膜。CT诊断为淋巴管瘤18例、肠系膜或大网膜囊肿4例、肠系膜恶性肿瘤1例、卵巢肿瘤2例、畸胎瘤2例、胰腺囊腺瘤1例、肠重复畸形1例、未确诊2例、漏诊1例。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特征为较大囊性占位,其中绝大多数肿瘤短径≥5 cm(30/32),呈多囊分叶状并有多发间隔(32/32),多数囊壁及间隔较薄(27/32),具有沿肠间隙"填充式"或"包绕式"生长的特点(30/32),囊内呈澄清低密度(31/32),极少见实性成分(1/32)、极少见出血(2/32)、极少见囊壁及间隔钙化(1/32)。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均有明显强化(28/28)。部分肿瘤内部可见肠管穿行(11/32),增强扫描多数肿瘤内部可见血管穿行(24/28)。结论:CT对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检出率及确诊率均较高,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是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最佳检查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