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对冠状动脉循环中肾上腺髓质素 (ADM)及内皮素 (ET 1)水平的影响。方法 :33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冠状动脉造影前后即刻、球囊扩张后即刻、支架置入后即刻、术后 10min采集冠状静脉窦血 ,与此同时采集股动脉血 ,采用放免法测定ADM、ET 1的浓度。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前后ADM及ET 1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球囊扩张后即刻冠状窦内ADM与ET 1明显升高 (P <0 0 1) ;支架后即刻ADM与ET 1有上升趋势 (P >0 0 5 ) ;术后 10minADM降至术前水平 ,ET 1仍明显高于造影前水平。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循环血管活性物质基本不影响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术后冠状动脉循环中ADM与ET 1明显升高 ,可能与球囊损伤内皮、支架对管壁的机械压迫及刺激有关。二者可能参与了PTCA及支架术后急性闭塞、再狭窄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冠脉循环中肾上腺髓质素(ADM)及内皮素(ET-1)浓度变化与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7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冠脉造影后、球囊扩张(PTCA)后、术后10分钟采集冠状静脉窦血,采用放免法测定ADM、ET-1的浓度。患者于术后6个月或有心肌缺血复发证据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随访结果显示,再狭窄发生率为21.4%(15/70),PCI术前及冠脉造影后冠脉循环中ADM、ET-1水平在有无再狭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球囊扩张后再狭窄组冠脉循环中ADM、ET-1含量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术后10分钟ADM值在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而ET-1在再狭窄组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结论 球囊扩张后冠脉循环中ADM、ET-1水平与术后再狭窄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PCI术后再狭窄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冠脉循环中肾上腺髓质素(ADM)浓度变化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7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冠脉造影后、球囊扩张(PTCA)后、术后10 min采集冠状静脉窦血,同时采集股动脉血,采用放免法测定ADM及内皮素(ET)-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术后6个月或有心肌缺血复发证据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随访结果显示,再狭窄发生率21.4%(15/70);与PCI术前比较,冠脉造影后冠脉循环中ADM、ET-1、TNF-α水平在有无再狭窄组无明显差异,球囊扩张后再狭窄组冠脉循环中ADM、ET-1、TNF-α含量明显多于无再狭窄组(P<0.01)。结论:球囊扩张后冠脉循环中ADM水平可作为预测PCI术后再狭窄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冠状动脉循环中肾上腺髓质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浓度变化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7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后、球囊扩张后采集冠状静脉窦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肾上腺髓质素、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术后6个月或有心肌缺血复发证据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随访发现,再狭窄发生率为21.4%(15/70),再狭窄组术前及冠状动脉造影后冠状动脉循环中肾上腺髓质素、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无再狭窄组无明显差异(P>0.05),球囊扩张后再狭窄组冠状动脉循环中肾上腺髓质素、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分别为40.1±1.1pg/L和15.0±0.4pg/L,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肾上腺髓质素为35.8±1.6pg/L,肿瘤坏死因子α为10.6±0.4pg/L),两组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球囊扩张后冠状动脉循环中肾上腺髓质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术后再狭窄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置入磁化支架后冠状静脉窦血中一氧化氮 (NO)与内皮素 - 1(ET- 1)水平的变化 ,探讨磁化支架防治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机制。方法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磁化支架组 (2 3例 )及非磁化支架对照组 (16例 )。经股静脉将 6 F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置入冠状静脉窦采血 ,采用 Griess法及非平衡法分别测定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及术后 6 h内冠状静脉窦血中 NO及ET- 1的水平。结果 :磁化支架组术后 6 h冠状静脉窦血中 NO含量较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 (P<0 .0 1) ;磁化支架组ET- 1水平的改变 ,包括术后即刻降低 P<0 .0 1)与 6 h回升 (P<0 .0 1)都不如对照组明显 ,两组 ET- 1水平在 3h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内磁化支架置入术后 NO升高与 ET- 1水平变化趋缓反映了靶区血管局部内皮细胞功能改善 ,磁化支架置入术后急性冠脉痉挛及远期冠脉再狭窄的发生率降低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术中血浆内皮素 (ET- 1)及血管紧张素 (AT )的变化。方法 :4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冠脉造影组 (10例 )和 PTCA加支架组 (34例 ) ,共植入支架 48个 ,分别于术前、术中及术后 2 4h内不同时间点采集冠状静脉窦血及股动脉血 ,采用放免法测定 ET- 1及 AT 的浓度。结果 :冠脉造影前后 ET- 1及 AT 无显著变化 (P>0 .0 5 ) ;PTCA及支架组在球囊预扩张即刻 ET- 1轻度增高 (P<0 .0 5 ) ,AT 显著增高 (P<0 .0 1) ;支架后即刻 ET- 1及 AT 明显降低 (P<0 .0 5 ) ;支架后 10 min ET- 1及 AT 又有回升。术后12 h出现外周血 ET- 1及 AT 的升高。结论 :冠脉造影对冠脉循环血管活性物质无显著影响 ;PTCA加支架术中存在血管活性物质的波动 ,支架植入后即刻 ,冠脉循环血中 ET- 1及 Ang- 的降低与支架植入后局部血流改善有关 ,ET- 1及 Ang- 的延迟释放可能是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前和支架置入术后即刻、4h、2 4h冠状循环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浓度的变化及其与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62例接受了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纳入本研究 ,均为左冠状动脉单支、单处病变。检测入选者PTCA术前和支架置入术后即刻、4h、2 4h冠状循环内血清MCSF浓度的变化 ,并对其进行了 6个月的随访 ,61例随访结束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按有无术后再狭窄分成两组 :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再狭窄 (再狭窄组 ,n =2 2 ) ,支架置入术后无再狭窄 (无再狭窄组 ,n =3 9)。结果 :支架置入术后 4h(P <0 0 1)、2 4h(P <0 0 0 1)冠状循环内血清MCSF浓度较术前显著增高 ;术后 2 4h冠状循环内血清MCSF浓度与术后 6个月靶血管直径丧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r =0 49,P <0 0 1)。随访结束时 ,再狭窄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 2 4h冠状循环内MCSF浓度显著高于无再狭窄组患者 (P <0 0 0 1)。结论 :冠心病患者PTCA及支架置入术导致冠状循环内MCSF浓度显著增高 ;术后 2 4h冠状循环内血清MCSF浓度增高可能是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旋磨术与切割球囊及常规球囊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方法将416例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分别用旋磨术、切割球囊与常规球囊进行扩张治疗,在治疗即刻及6个月时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介入治疗前各组间支架内再狭窄情况无明显区别。(2)旋磨后即刻所获得的冠状动脉支架内最小血管直径(MLD)最大(2.67±0.55mm,P<0.05),切割球囊与常规球囊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0.65mm比2.53±0.65mm,P>0.05)。(3)6个月后旋磨治疗组的冠状动脉支架内MLD最小(1.52±0.91mm,P<0.05),切割球囊组大于常规球囊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6±0.74mm比1.75±0.83mm,P>0.05)。旋磨术与切割球囊及常规球囊治疗组支架内血管直径狭窄率分别为54.78%,38.31%及46.50%。(4)旋磨治疗组后期血管丢失量最大(P<0.05),切割球囊组明显低于常规球囊治疗组(P<0.05)。结论旋磨术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即刻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仍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比患者手术前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结果患者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PTCA)及支架植入后IMR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CA后与支架植入后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的股动脉、冠状窦hs-CRP水平在PTCA后与支架植入后均明显升高,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可致冠心病患者术后IMR与hs-CRP水平升高,考虑与手术器械压迫冠状动脉血管壁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管内皮损伤相关,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的微循环障碍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单纯药物球囊处理冠状动脉主支中远段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于冠状动脉主支中远段行单纯药物球囊处理41例患者,对照组选择同期78例患者行传统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术后即刻复查造影,术后9个月临床临床随访,观察组即刻手术效果、统计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2组手术患者均无冠脉穿孔、心包填塞等事件发生,观察组41例患者行药物球囊扩张术,成功率95.1%。对照组78例患者行传统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成功率93.6%。观察组与对照组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即刻血管最小管腔直径由术前(1.06±0.42mm)增加至术后(3.14±0.51mm)(p<0.05),复查冠脉造影血管最小管腔(3.16±0.54)(P>0.05),对照组即刻血管最小管腔直径由术前(1.14±0.48mm)增加至术后(3.22±0.56mm)p<0.05),复查冠脉造影血管最小管腔(3.12±0.61)((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心源性死亡、致死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管再重建。结论 单纯药物球囊扩张对冠状动脉主支中远段病变治疗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1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4年1月至1997年11月,我们为18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共植入249个支架。临床结果表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有效地降低了单纯球囊扩张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半年内再狭窄率及减少了紧急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改善术后即时的残余狭窄率。因此,我们认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能有效地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引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PCI治疗的中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其中采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法治疗49例,直接支架置入法41例,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检测血浆心肌肌钙蛋白(cTnI)和肌酸激酶(CK-Mb)的表达量。结果术后24 h,两组cTnI、CK-Mb的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球囊支架/扩张置入术组与直接支架置入术组相比,术后24 h cTnI、CK-Mb水平更高(P<0.05);其中并发糖尿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cTnI和CK-Mb水平术前、术后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直接支架置入术组相比,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手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造成的心肌损伤可能更严重,且糖尿病是PCI术后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液中肾上腺髓质素(ADM)变化与30 d心血管事件相关性。方法用放免分析法测定血浆ADM,根据108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浆ADM增加平均值分为高低两组观察30 d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入院方面差异。同时与50例冠状动脉造影管径狭窄≤50%作对照。结果介入治疗组AD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状动脉造影前后ADM浓度无明显变化,介入治疗后ADM浓度显著升高。高ADM增加组30 d死亡、心肌梗死、再入院方面明显高于低ADM增加组。多支、双支病变组ADM浓度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 ADM浓度在PCI后明显升高,可能与内皮损伤,心肌缺血代偿有关。ADM浓度与预后相关,开发相应的药物可能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8(IL 8)浓度的影响 ,并研究术后血清TNF α、IL 6和IL 8的浓度与远期心血管事件的联系。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病人共 80例 ,分为普通球囊加支架组 ( 4 3例 )和切割球囊加支架组 ( 37例 ) ,所有病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术前、术中、术后即刻、术后 6h、术后 2 4h的血清TNF α、IL 6和IL 8的浓度 ,并随访术后 6个月心血管事件 ,比较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之间血清TNF α、IL 6和IL 8的差异。结果 再狭窄组中普通球囊加支架组和切割球囊加支架组术后 6hTNF α、IL 6和IL 8浓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 ,但普通球囊加支架组升高更明显 ,而术后 2 4h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 ;无再狭窄的普通球囊加支架组和切割球囊加支架组各时间段的TNF α、IL 6和IL 8浓度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切割球囊加支架术后血管损伤较小、炎症反应较轻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后 6hTNF α、IL 6和IL 8浓度升高可能是术后发生再狭窄的预报标志 ,对预测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后远期疗效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磁化支架安置术后血浆纤溶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 (ICS)后冠状窦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1(PAI- 1)活性的动态变化 ,探讨磁化支架对术后再狭窄防治的作用机制。方法 :冠心病患者 38例 ,随机安置普通支架 18例 (I组 ) ,磁化支架 2 0例 (II组 ) ,分别于 PTCA前、ICS后即刻、6 h时自冠状窦采血来检测血浆 t- PA和 PAI- 1的活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 t- PA活性在术后即刻均降低 ,而术后 6 h II组的 t- PA活性较之 I组有明显恢复 (P<0 .0 5 )。相反 ,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 PAI- 1活性均明显升高 (P<0 .0 1) ;然而 ,在术后 6 h,II组的 PAI- 1活性已恢复到术前水平 (P<0 .0 5 )。结论 :磁化支架可有效促进冠脉循环纤溶活性的恢复 ,可能对再狭窄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当今用于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后急性闭塞及在狭窄的防治新方法之一,是近年来介入性心脏病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进展。方法经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插入鞘管送入导管至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经导管送入球囊至狭窄部位入支架充盈球囊扩张支架。结果本组治疗冠状动脉狭窄17例,术前均做了认真准备,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冠状动脉闭塞1例,穿刺点出血1例,血肿2例,均经及时发现得到处理,阐述了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结论护理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990983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植入对心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洪长甲L…六临床心血恰病杂志一19洲.}4(5)一17、,一艺阳 37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其中植人血管内支架(IVS月汤例,术后即刻降钙素荃因相关肚((’Gl之P)显著升高并持续至术后艺4‘」、11寸(j,<(,.(少l);心钠素(八习I))术后即亥J]升高达峰值水平(P<。.() 01)并持续至术后!2小时(PT-C八组)及州小时(IITC八十IVS组):术后6小时内皮素(ET)始{J泛著升高(I,<().()t)l),I)’I’CJ IVS并组先于PTC八组降至术前水平;血竹紧张素.(Angn)术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切割球囊成形术 (CBA)与普通球囊成形术 (POBA)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近远期血管造影结果比较 ,评价 CBA对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有效性。方法  37例 ,共 39处病变 ,2 3处进入 CBA组 ,16处进入 POBA组。分别比较术后即刻及远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最小血管径 (ML D)、狭窄度 (DS)、再狭窄率、即刻管腔获得 (AL G)、即刻血管弹性回缩 (AR)及弹性回缩率 (ARR)。结果 术后即刻 ML D、DS、AL G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CBA组最大扩张压、AR及 ARR均较 POBA组低 (P<0 .0 5或 P<0 .0 0 1)。随访造影结果 ,CBA组 ML D明显大于 POBA组 (P<0 .0 5 ) ;DS及再狭窄率均小于 POBA组 (P<0 .0 1)。结论  CBA组的低压扩张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病变是有效的 ,对血管损伤小于 POBA,且获得较 POBA低的再狭窄率 ,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切割球囊成形术在老年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观察组行切割球囊成形术,对比两组球囊扩张后即刻弹性回缩率、血管最小直径和狭窄程度、管腔丢失和再狭窄发生。结果两组均成功顺利完成球囊血管成形术,手术成功率为100.00%,观察组球囊扩张后即刻弹性回缩率〔(6.28±2.65)%〕明显小于对照组〔(20.08±12.56)%〕(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随访各时刻血管最小直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3、6、12个月管腔直径丢失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狭窄率(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老年患者行切割球囊成形术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即刻弹性回缩率低,血管扩张效果明确,再狭窄率低,可作为首选的球囊扩张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药物球囊在冠状动脉(冠脉)腔内成形术中治疗小血管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航天中心医院心脏医学部住院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38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球囊(DCB)治疗组和切割球囊(CBA)治疗组,DCB组应用药物球囊扩张治疗靶病变,CBA组应用切割球囊治疗靶病变,分析比较两组术中即刻效果及远期预后。结果术前两组间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中两组间均无冠状动脉穿孔、心包填塞、急性血栓事件发生;两组病变血管最小内径(MLD)在术前及术后即刻均无显著差异,随访造影的MLD在DCB组明显优于CBA组(P0.05);随访期间无死亡、非致死性心梗、血运重建病例。结论在冠脉小血管病变治疗中,药物球囊与切割球囊治疗相比,即刻效果相似,但远期疗效药物球囊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