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解表药解表药性,寒热宜分,热宜辛凉,寒宜辛温。辛温解表药一、麻黄麻黄辛温,入肺膀胱,发汗解表,风寒良方,平喘止咳,水肿安康,虚喘高压,勿用麻黄。二、桂枝桂枝人心,膀胱与肺,辛甘而温,调和营气,表证有汗,用之适宜,温经散寒,通阳治痹。  相似文献   

2.
清营汤新用     
清营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用治温病邪入营血。笔者根据其“清营泄热,凉血解毒”之功,化裁治疗五官科多种急症,疗效满意。例一:鼻衄孟××,女,15岁,学生,1986年5月12日初诊。鼻衄反复发作2年,加重1月。5~6天发作1次,每次约50ml,发作时必用明胶海绵止血。西医多次检查未见特殊。此次发病2天,日出血1~2次,每次在100ml左右,口服安络血、维生素K,外用明胶  相似文献   

3.
“发表不远热”这一用药原则从内经时代起一直指导着外感热病的治疗,其强调了治疗外感热病应大胆使用辛温剂以扶正助阳,这样不仅不碍邪气外出,反可增强祛邪之力,充分调节机体平衡,以利于疾病向愈。然而从宋金元时期,医家用药习惯逐渐偏于辛凉;时至今日,外感热病的治疗开始走向滥用寒凉药物的极端。本文选取扶正助阳治阳虚外感案和辛温解表并凉血解毒治丹毒案,一寒一热两则验案,以展现“发表不远热”在临床中的灵活应用。其中,阳虚外感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解表温经散寒,从“实则太阳,虚则少阴”角度论述辛温剂在治疗外感中的重要性;丹毒案以荆防败毒散辛温解表联合凉血解毒,从“有病则病受之”的观点切入,提出当辛温解表药与血热病机相矛盾时仍可酌情应用辛温剂,使药物各达其所、并行不悖。同时案后梳理了关于“发表不远热”和“初用辛凉”两种观点的争论,并结合当前一些医家对“发表不远热”的临床发挥,浅谈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论麻杏石甘汤证无表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仲景麻黄与石膏同用,若要保留方中解表功能,一是麻黄用量大于石膏用量(可因表证轻重配伍辛温解表之品);二是在麻黄用量小于(或等于)石膏用量时,必定配伍辛温解表之品,或是解表之方(如桂枝汤等)。麻杏石甘汤中麻黄虽用4两,生石膏则用至半斤,麻黄与石膏之比是1∶2。此时,由于方中石膏用量大于麻黄用量一倍,也无辛温解表之品,或是解表之方,则本方实无表证。  相似文献   

5.
大黄又名黄良、大参、将军、绵纹、川军等,在临床上运用甚广。古人云: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如配伍不同,其药效又有专攻,兹浅谈大黄临床配伍运用于下,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1.大黄配麻黄:清热发汗解表,主治时行头痛壮热。麻黄辛温开腠发汗解表,大黄苦寒,泻中下之热,两药相配,汗下兼行,使时行郁热之邪自内达外而解。代表方:水解敌(《千金方》)。 2.大黄配生地:滋阴泻火,止血,主治虚劳吐血。大黄泻火祛淤止血,生地甘苦凉,滋阴养血,凉血止血,两药相伍,一泻一补,泻火而不伤阴血,养血而不留淤,以达火除血止。代表方:千金  相似文献   

6.
例一,王××,男,38岁。83年2月13日诊。两年前患左腿疼痛,迭经治疗无效,后去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治,诊断为“慢性坐骨神经炎”经中西治疗好转。83年2月因饮食不慎,口服醪醴蛋一碗,当日复发,服独活寄生汤一剂未效。现感左腿疼痛势如针锥,扪之如冰,见冷加重,平卧不起,兼有微恶风寒、身痛、脉沉紧,舌苔白。辨为痹证(寒邪为主)兼有表寒。治以解表散寒,温经止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麻黄10克、细辛5克、附片  相似文献   

7.
例一、张××,24岁,未婚,1987年4月16日初诊。该患形体消瘦,月经约20天左右一行,经量少,色暗红,有少许血块,小腹胀痛,头晕心烦,每于行经前二、三天即鼻衄3~5次,一次衄血约20~30毫升,溲赤便秘,手足发烧,舌红少苔,脉象弦细而数。证属肝经郁火夹冲脉之血上逆,伤及阳络而为鼻衄,是谓“逆经”之证,宜清泄肝经之火,凉血以顺肝气,仿付青主“顺经汤”加减化裁:当归15克、丹皮20克、茯苓20克、熟地25克、沙参15克、牛膝10克、白芍20  相似文献   

8.
叶××,女,28岁,1985年7月12日诊。三年来每逢经期即鼻衄,血出如注,多方治疗罔效。现身倦乏力,脘腹痞满,纳差,干呕,自觉口臭口苦,咽干,舌苔黄厚腻,舌质红,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藿香、黄芩、牛膝、菖蒲各12克,茵陈、六一散、生地各15克,蔻仁、薄荷、佩兰、木通、连翘、茜  相似文献   

9.
朱××,男,38岁。1984年12月6日诊。因感受风寒一日,邀余诊视。刻诊:恶寒、战栗,无汗身痛,头晕、乏力,两脉浮紧而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证。以麻黄汤加减: 麻黄12克、桂枝10克、羌独活各10克,川芎10克、防风10克、粉葛12克、甘草3克。一服后,出汗少许,身痛减,恶寒消失。又服一次后即大汗淋漓,微发热,咽干而不欲饮,腹痛如针刺,泻下红色水样便,两脉皆浮大而空虚无力,苔淡白而膩。此因过服解表  相似文献   

10.
一、寒邪束表外感寒邪较重,闭塞毛窍,皮肤粟粒,症见高热无汗恶寒,鼻塞、鼻鸣,舌苔薄白,脉浮,或咳或不咳,治宜辛温发表,祛散表寒,以川芎茶调散,或荆防败毒散治之,使汗出毛窍通而热解。例:李××,男,1岁。因冬夜感受寒邪,次晨发烧,遂来院就诊。症见发烧无汗,鼻鸣、苔白滑,指纹淡红,脉浮紧数。此系寒邪束表。治宜辛温解表,祛散寒邪。投以川芎  相似文献   

11.
一、麻黄附子细辛汤黄××男59岁医师83年7月23日初诊。患者近半月来畏寒,日裹毛衣犹不得解,伴有头痛,手足痰软,下肢冷痛,寝食难安,虽经抗感冒治疗及能量合剂静脉滴注,然仍觉畏寒,乏力,饮食难进。察患者面色晦暗,肢端不温,舌淡苔白而滑,脉沉细迟。据证分析患者当属阳虚外感。近花甲之年,肾阳不足,卫外不固,复受外邪使然。治以温阳解表散寒,拟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麻黄5克(后下) 细辛5克附片15克嘱患者用蜂蜜一两纳附片先煎半小时后下细辛,煎开后入麻黄再煎,每日一剂,每天四次、每次100毫升口服。再诊:患者两剂尽后,诸证大为好转,已去毛衣,手足转温,但食纳仍未见甘,于原方中加焦楂曲各15克,茯苓10克,藿香10克,续服两剂,病情遂告痊愈。  相似文献   

12.
<正> 解表发散药的主要作用是使人体出汗或微出汗以发表散邪,解除表症。常用药物有辛温发散,辛凉发散之分。(一)辛温解表发散药[麻黄、桂枝、细辛]均有较强的发汗解表之力。但麻黄、桂枝均散太阳经肌表风寒,细辛善散少阴经风寒。发汗作用麻黄大于桂枝,故麻黄适用于无汗的表症,桂枝不论有汗  相似文献   

13.
《外台》卷一、卷二载录了部分《伤寒论》方剂。以及在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下变通而来的方剂。这些“新方”源于《伤寒论》,但又较之有更大的灵活性。它是晋唐医家治疗经验的结晶。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一、对辛温解表剂的变通《伤寒论》重点记述了以风寒为病因所致的外感热性病。因此辛温解表是一治疗大法。仲景医治表实证,以麻黄汤为发表散邪之峻剂。治风寒表虚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攘外安内。治表郁不解证,又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微发其汗。这一随证施治的原  相似文献   

14.
鼻衄治验     
张××,男,28岁,干部,1993—10—8初诊。 该患者身体虚弱,于9月中旬,鼻衄连连发作,一连月余,量多色淡。曾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西药安络血、维生素K等注射均不见效果,10月8日来我院诊治。  相似文献   

15.
倒经治验     
例1.盖××,女,21岁,工人。1984年9月27日诊。患者每于月经来潮前1~2天,鼻衄频作,血色鲜红,量多如涌,经行量少,周期性反复发作一年。伴见面色红赤,头痛烦急,眩晕目赤,口干善怒,心中烦热,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证属肝火炽盛,血热上逆。治宜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相似文献   

16.
陈寿春主任医师业医60余载,学验俱丰,尤擅儿科,特别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诊治颇具特色。现简介其验案3则,以示一斑。[例一] 陈×,男,8岁。1980年11月6日初诊。患儿经常鼻衄,双下肢满布瘀斑已5个月,曾用西药扑尔敏、苯海拉明糖浆等治疗,症状未见好转。两下肢瘀斑时多时少,持续不断,伴有腹痛,口唇红赤。舌红、苔黄腻。检验:血小板计数20.5万/立方毫米。治以祛风清热,凉血止血。处方: 生地9克,丹皮6克,制首乌、乌梅炭  相似文献   

17.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泓 《陕西中医》2004,25(8):753-753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其中麻黄辛温解表 ,宣肺平喘。细辛辛温 ,归肺肾二经 ,入肺能解表化饮 ,入肾能温阳散寒 ,以驱内外之邪。附子温肾壮阳 ,益火消阴。合而用之 ,能扶阳解表 ,发散风寒。原为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 (太少两感证 )而设。笔  相似文献   

18.
凡肿瘤患者血液不循常道引起的体表出血和内脏出血如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等,均称为并发出血。临床表现以齿衄、鼻衄、呕血、黑便等常见。临床分型主要为阴虚火旺、热络伤脉、脾虚气弱、肝郁气逆、脾胃虚寒等。临床治疗为阴虚火旺治以滋阴退热、凉血止血,用知柏地黄丸合百合知母汤;热络伤脉治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用泻心汤合玉女煎;脾虚气弱治以益气健脾、养血止血,用黄芪建中汤;肝郁气逆治以清肝泻肺、凉血止血,用大柴胡汤;脾胃虚寒治以温中健脾、养血止血,用黄土汤。  相似文献   

19.
<正> 一、风寒头痛张××男54岁社员于72年8月6日就诊。自诉头痛七年之久,前额及两鬓为甚,遇冷加剧,头痛欲呕,饮食欠佳,口淡无味,小便清白,夜尿多,大便正常,脉沉紧,苔薄白。诊患者为风寒头痛,拟温经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克附子10克细辛6克白芷10克恙活10克服四剂而愈。  相似文献   

20.
麻黄为辛温解表药,其味轻扬,可升可散。用麻黄发散解表,利在速达,用量宜适应病情,重在用药后,一次已,勿再服。因麻黄性专发散,多服、久服易伤元气,然善以汗法治病者,多取麻黄配伍为用,使之冲炎破隘,一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