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通过TT(凝血酶时间),PCT(鱼精蛋白纠正试验),AT-Ⅲ(抗凝血酶Ⅲ)对肝素活性测定对103例肝病做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各类肝病时AT-Ⅲ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降低的程度与病情轻重不同的临床类型相关。除肝癌、急黄肝外,其它肝病的肝素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与肝脏的损伤程度基本平行。肝病时54.3%的病人血浆TT延长,且延长的百分率基本与肝脏损伤程度一致。大多数TT延长均能被硫酸鱼精蛋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比值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ct)及其比值(AT-ⅢAg/Act)的变化.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塞23例(AMI组),不稳定心绞痛12例(UA组),稳定性心绞痛15例(SA组),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结果AMI组、UA组的AT-ⅡAct较对照组降低(分别为71.5%±26.4%、62.8%±16.5%对88.2%±20.8%,P相似文献   

3.
Ⅱ型糖尿病人治疗前,后血浆vWF与抗凝血酶Ⅲ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的关系。方法:对25例病人治疗前、后乐HBA1C,vWF及AT-Ⅲ进行了测定。结果:NIDDM病人HBA1C正常后,vWF显下降,AT-Ⅲ显升高量均未达到正常。结论:NIDDM病人HBA1C得到控制后仍应继续进行抗血管病变及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纤粘连蛋白及抗凝血酶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5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39例,冠脉造影正常20例的患者,测定其血纤粘连蛋白、第Ⅷ因子、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及活性。结果显示:血纤粘连蛋白和第Ⅷ因子,冠心病患者明显高于冠脉造影正常者;而抗凝血酶Ⅲ(AT-Ⅲ)及活性,冠心病组均明显低于冠脉造影正常组。提示血纤粘连蛋白、第Ⅷ因子增高和AT-Ⅱ含量及其活性降低,可能为致冠心病因素之  一。  相似文献   

5.
肝病患者抗凝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81例各型肝病患者的抗凝指标,结果ATⅢ:A和ATⅢ:Ag降低,在肝病患者中的敏感性分别为75.3%和55.5%,明显高于传统肝储备功能指标白蛋白(44.4%)和PT(40.7%),并与肝病病情程度平行。肝病伴有出血者ATⅢ:A下降较非出血者更显著,提示ATⅢ:A和ATⅢ:Ag既能反映肝病程度,又有助于判断出血危险性,可指导肝病出血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左房粘液瘤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10名左房粘液瘤(LAM)患者和12名二尖瓣替换术患者的抗凝血酶(AT Ⅲ)蛋白含量和功能活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LAM组AT Ⅲ含量明显低于MVR组。LAM组中有6例(60%)出现肝素相对耐药现象,而MVR组中仅2例(16.7%),有显著差异(P<0.05)。作者推测,LAM患者出现肝素耐药可能与AT Ⅲ蛋白含量低下或耗竭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TT(凝血酶时间),PCT(鱼精蛋白纠正试验),AT-Ⅲ(抗凝血酶Ⅲ)及肝素活性测定对103例肝病做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各类肝病时AT-Ⅲ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降低的程度与病情轻重不同的临床类型相关。除肝癌、急黄肝外,其它肝病的肝素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与肝脏的损伤程度基本平行。肝病时54.3%的病人血浆TT延长,且延长的百分率基本与肝脏损伤程度一致。大多数TT延长均能被硫酸鱼精蛋白纠正,TT与PCT的差值与肝素活性的相关系数r为0.547,示肝病时TT的延长主要是由增多的类肝素物质所致。但肝素TT的检测对预测肝病的出血倾向则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菁  刘晓晴 《临床内科杂志》2003,20(1):40-41,W001
目的 研究油酸致急性肺损伤血浆中抗凝血酶Ⅲ (AT Ⅲ )的变化。方法 采用从大鼠尾静脉注射油酸制成急性肺损伤模型 ,用美国ACL 2 0 0 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发色底物法对大鼠血浆中AT Ⅲ的活性进行测定 ,免疫火箭电泳法测血浆AT Ⅲ含量。结果 制作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后 90分钟 ,大鼠血浆中AT Ⅲ的活性及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结论 油酸致急性肺损伤血液的抗凝机制减弱 ,血液凝固性增强  相似文献   

9.
血清hPCⅢ,HA,Ⅳ—C,LN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肝病患者156例,男110例,女46例,平均年龄42岁。按1995年5月北京第5届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分型,其中急性肝炎(AVH)30例,慢性肝炎轻型(CPH)41例,慢性肝炎中、重型(CAH)52例,肝硬变(活动期)(ALH)33例。正常对照组(NC)17例系健康体检者,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5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2例AMI患者AT-Ⅲ抗原、AT-Ⅲ活性、TAT水平,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吸烟等因素与这些指标的关系。结果:AMI组AT-Ⅲ抗原、活性、TAT水平分别为322±98mg/L,75.3%±26.7%,14.2±10.4μg/L。结论:AMI组AT-Ⅲ活性降低,TAT水平升高,提示AMI患者存在凝血激活;两者在AMI患者中的变化的意义可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30例肝病患者(其中肝癌50例)进行了AT-Ⅲ活性测定,有76例AT-Ⅲ活性(57.2±34.5%)低于正常范围(<70%)。正常人AT-Ⅲ活性平均值为100.0±26.7%。90%肝癌患者施行TAE治疗后AT-Ⅲ活性明显降低(38.2±30.2%)。AT-Ⅲ是一种较敏感的肝功能指标,且肝癌施行TAE治疗前、后AT-Ⅲ测定均较PT测定为敏感(栓前p<0.05,栓后p<0.001)、亦优于其它常规肝功能指标。TAE治疗后AT-Ⅲ活性明显降低者预后不佳,不宜重复施行TAE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urokinase,UK)静脉溶栓治疗对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以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Ⅲ complex,TAT)作为凝血系统激活及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20例入院时,UK静脉滴注30 min后即刻、2 h、4 h、6 h、8 h、1 d、3 d及7 d血浆TAT进行动态观察,并与正常健康对照组19名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UK溶栓治疗前TAT中位数为5.4 μg/L,25~75百分位数为4.0和8.4 μg/L,较正常对照组[(3.1±1.1)μg/L)]显著增高(P<0.01).TAT在溶栓治疗后即刻(中位数12.8 μg/L)及治疗后2 h(中位数15.4 μg/L)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1),4 h以后已基本恢复至溶栓治疗前水平(P>0.05),但7 d时(中位数6.7 μg/L)仍高于正常人(P<0.01).1例溶栓治疗后8 h出现血管再闭塞,其TAT下降后再次出现明显增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酶活性增加,UK溶栓治疗导致TAT短暂性进一步增高;溶栓治疗后的血管再闭塞可能与TAT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术前部分心房颤动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及功能活性进行测定。随意选其中有血栓和无血栓者各25例进行比较发现,血栓组AT-Ⅲ含量及功能活性均明显低于无血栓组(P<0.001),同时发现左房内径和二尖瓣口径血栓组也明显小于无血栓组(P<0.05)。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AT—Ⅲ与PC,PS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4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血浆中抗凝血酶Ⅲ的抗原与活性(AT-Ⅲ:Ag、AF-Ⅲ:C)、蛋白C(PC)、总蛋白S(TPS)进行测定,发现该组患者血浆中抗凝血因子AT-Ⅲ:Ag、AF-Ⅲ:CPC:Ag与TPS四项指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0.05,<0.01,<0.01,<0.05,提示AMI患者体内存在抗凝血因子降低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体内血栓前体蛋白(TpP)浓度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改变及其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 选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101例和正常对照(NC)者31名,观察各组TpP浓度、AT-Ⅲ活性变化及脑梗死发生的风险指标. 结果 与NC组相比,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TpP浓度高[(5.53±3.16)vs(3.86±1.37)μg/ml,P<0.05]、AT-Ⅲ活性低[(92.26±13.97)%vs(102.24±10.45)%,P<0.05].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合并脑梗死亚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未合并脑梗死亚组和NC组TpP浓度、AT-Ⅲ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2±4.12)vs(4.88±2.32)vs(3.86±1.37)μg/ml,P<0.05;(86.21±13.47)%vs(95.33±13.30)%vs(102.24±10.45)%,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BP、TpP、AT-Ⅲ与脑梗死发生独立相关. 结论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TpP浓度升高,AT-Ⅲ活性降低,糖尿病患者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存在血栓形成风险.糖尿病患者联合检测血浆TpP浓度和AT-Ⅲ活性,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选择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患儿37例和正常新生儿31例,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蛋白C、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凝固法测定血浆蛋白S活性。HIBD患儿出生后3d血浆蛋白C、S及AT-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出生后7d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出生后3d的HIBD患儿存在凝血-抗凝血系统失衡。  相似文献   

17.
采用火箭电泳法检测病毒性肝炎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N)及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并与肝功能,血浆蛋白同步观察。结果FN、ATⅢ在各型肝炎均见下降,患重症肝炎时下降明显。在反映肝功能方面,与谷丙酶相比,FN异常率的检测不及谷丙酶敏感,而ATⅢ的敏感性与谷丙酶不相上下。若与各项血浆蛋白对比,在反映肝脏蛋白代谢功能,贮备功能方面,FN不及白蛋白敏感,而ATⅢ在反映肝脏蛋白合成功能方面优于白蛋白。结论是在观察肝功能、特别是贮备功能方面AT比FN更为有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系统蛋白C系统及抗凝血酶系统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测定蛋白C(PC)、总蛋白S(TPS)、游离蛋白S(FPS)及凝血酶 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TAT)的含量 ,发色底物法测定活化蛋白C(APC)和抗凝血酶Ⅲ (ATⅢ )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C、FPS、ATⅢ明显下降 [(2 .89± 1.0 4) μg/ml、(7.85± 2 .2 6 ) μg/ml、(77.2 1± 2 5 .43) % ;(3.42± 1.13) μg/ml、(9.34±3.0 1) μg/ml、(97.2 8± 2 0 .42 ) % ;P <0 .0 5 ],恢复期无差异(P >0 .0 5 ) ;APC、TAT在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明显增高 (P<0 .0 1)。随病情加重PC、FPS显著下降 ,而TAT明显升高 ;有TIA病史的脑梗死患者FPS水平明显低于无TIA病史者 [(6 .5 4± 2 .97) μg/ml,(7.99± 1.13) μg/ml;P<0 .0 1]。PC、FPS与血脂间无相关性。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的激活 ,抗凝系统的异常参与了老年脑梗死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4h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对象的血浆ATⅢ、FIB、DD的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5分组和5~19分组,分析ATⅢ、FIB、DD水平对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FIB的水平为(3.1±0.9)g/L,DD为0.15(中位数)mg/L,高于对照组的(2.6±0.6)g/L和0.07mg/L;ATⅢ的水平为(101±11)%,低于对照组的(10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12h组与脑梗死≥12h比较,FIB、DD、AT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在脑梗死组中,NIHSS<5分者的FIB、DD水平低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Ⅲ水平高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105±11)%比(98±10)%],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OR=8.489×103,95%CI:91.587~78.67×104)、FIB(OR=2.736,95%CI:1.446~5.176)水平升高、ATⅢ(OR=0.929,95%CI:0.877~0.984)水平降低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P<0.05。结论 FIB、DD、ATⅢ在脑梗死急性期有明显变化。3者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ATⅢ可能是影响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196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98例肝硬化未伴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AT-Ⅲ、D-D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比较观察组不同出血程度患者血AT-Ⅲ、D-D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AT-Ⅲ、D-D水平与出血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AT-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1.28±7.67)%vs(35.62±8.34)%],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23±0.96)mg/L vs(3.68±0.87)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41、4.775,P均<0.001)。校正Child-Pugh分级、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后血AT-Ⅲ(OR=0.411,95%CI:0.207~0.816,P=0.021)和D-D水平(OR=3.768,95%CI:1.82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