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国明教授认为,水肿之发病多因湿邪为患,外湿侵犯肌肤或内伤导致肺脾肾受损,继而三焦气化不利,导致湿邪内生留于机体某处,发为水肿。应辨其阴阳,分清上下,理清虚实表里。庞老师认为:急则治其标,缓则之其本;急用汗下之法,缓则宜温补脾肾为要,临症适当选用①治水需宣肺,金畅水自去;②治水需健脾,土健水自已;③治水当温阳,阳胜水自亡;④治水当行气,气行水自愈;⑤治水当活血,瘀开行水自却;⑥治水当通络,络通水自没。在水肿发病时,在治水同时注意,莫败脾胃,勿劫真元,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2.
水肿是由体内水液潴留泛滥皮肤、头面、四肢、全身浮肿的症状。《内经》己指出其为病“水”,《素问·评热病论》曰:“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及五脏水之别。朱丹溪分为阴水、阳水。张景岳云:“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寸),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而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喘急。虽分而言之,而三脏各有所主,然合而言之,则总由阴胜之害,而病本皆归于肾。内经  相似文献   

3.
五脏水气,系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五脏功能失调,导致体内水分运行失常,造成机体水肿的病理反应。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记述,除根据上下表里之水,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以外;又根据五脏之水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后人常总称为“阴水”、“阳水”。而对于五脏之水的病因病机、证候分析及治则方药则很少论及。笔者拟结合临床,对此作初步探讨,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4.
水血总属阴液,同源而异流,唐容川在《血证论·胎气》篇中指出:“水血调和,则胎孕无病,所以有病者,皆水与血不和之故”。由于水血在女子月经生理上的依存性,因而活血行水法治疗妇科疾病又有其特殊性,正如唐容川所说:“或调气中之水以滋血,或调血中之气而利水,是女子调经之法”。这种气、血、水的理论,对指导妇科临床辨治水血相关为疾,发病须究孰先孰后具有重要意义,兹就用活血行水法治疗妇科经、带、胎、产疾病择要介绍如下。一、瘀血崩漏澄源水血同治祛除作为病理性产物和继发致病因素的水邪、瘀血必须明确是血病及水,还是水病及血,以分清主次,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瘀血须“化而走小  相似文献   

5.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是讲膀胱的正常功能“藏津液”,但是尿液的排出,则需依赖“气化”。从病理来看,如果膀胱“气化”不利,则尿液必不能正常排泄。  相似文献   

6.
"神"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神”即“神气”。“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包括精神、意识、心理活动等。《灵枢·本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可见“调神”在针治疾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调神包括审神、治神和守神三个方面。五脏之神,统归于心而出乎于脑,故“脑为元神之府”。因此,只有脑灵,才可神旺。在治疗上调神离不开醒脑这一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7.
中医之“心痹”病系五脏痹之一。其病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诸病源候论·胸痹候》记载,胸痹之症“因虚而发”释其义即心阳痹塞,虚衰是导致血脉瘀滞不通的直接原因;而血脉不通又是心阳痹塞、虚衰的结果。其临床表现以《痹论》云:“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嗣后《难经》、[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其中,菀与陈同义,均是指恶血,中医学的恶血即瘀血、坏血等。《素问·针解》曰:“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鬼门,即汗孔。净府,指膀胱。所以,“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是说用活血化瘀利水法,发汗,利尿法治疗水肿,  相似文献   

9.
一切湿痰证均是二二陈汤在临床上的适应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名医方论》云:“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处不到,然只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痰本在脾在肾,治者详之”;《证治准绳》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笔者认为,二陈汤既可畅气机,健脾化痰以杜生痰之源,又能消解痰涎,化痰以达到健脾之目的。故肺系疾病无论用于治标,还是用于培本,均可选用二陈汤加减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10.
百合药膳     
祖国医学认为,百合性味甘,微苦寒。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用于肺燥咳嗽,痰中带血;温热病后余热未尽,神思恍惚,虚烦失眠等症。《神农本草经》载:百合“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日华子本草》言:“安心,定胆,益智,养五脏。治癲邪啼泣、狂叫、惊悸、杀蛊毒气……消疮肿,并治产后血狂运。”《纲目拾遗》谓:“清痰火,补虚损。”《药性论》曰:“治脚气,热咳逆。”《本草述》云:“百合之功,在益气而兼之利气,在养正更能去邪,为渗利和中之美药。”  相似文献   

11.
“命门”一词,首见于《灵枢.根结》“命门者,目也。”《难经.三十六难》则认为:“肾有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另说“命门者……其气与肾通”,同时论述了命门与精、气、神以及它与生殖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心衰病(心力衰竭)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等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多继发于胸痹心痛、心悸等,诸多医家的医书有如"心悸"、"喘不得卧"、"心水"等描述,属于"怔忡"、"水肿"、"喘证"、"痰饮"、"血瘀"等范畴。其症状的描述最早见于《内经》:"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又如《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客也"。  相似文献   

13.
脾胃论治眼病的重要性 《兰室秘藏》说:"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灌于目,脾者诸阴之道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诸脉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脾胃脏腑相合,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脾胃论》说:"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的胃气乃能通利."脾胃为机体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则浊阴从下窍而出,不致上犯清窍.  相似文献   

14.
浅谈针刺疏肝理气法治疗情志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对针刺疏肝理气法治疗情志病谈一点浅见。1疏肝理气法的中医理论基础中医认为 ,人的情志表达 ,是反应五脏的生理状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一般情志活动适度 ,对机体是无害的 ,正如《素问.举痛论》云 :“喜则气和志达 ,营卫通利。”当情志的变化超过了脏腑所能承受的限度 ,就会气机失常 ,从而导致脏腑机能失调 ,“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而气机失调首先影响的是肝脏 ,肝为风木之脏 ,内寄相火 ,主疏泄 ,而性喜条达 ,一旦雍滞则郁而为病。丹溪言 :“人生诸病 ,多生于郁”(…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三消论》曰“三消者,其燥热一也”,认为阴虚燥热为消渴病的病机。邓小敏教授从事糖尿病科研及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最早提出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是基于内经“五脏柔弱”的五味消渴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发现,五味消渴方组方配伍,与刘完素提出的“治消渴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相一致,现从“三消理论”的角度探索五味消渴方组方机理,使本方更好的在临床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6.
升降出入,是事物内部气的运动形式的概括,是生命现象的正常表现,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如果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停止,也就是生命的终结,所以《六微旨大论》又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相似文献   

17.
结石病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是贵州地区的多发病。好发于青壮年,影响健康,严重的甚至威胁生命。祖国医学早在内经记载有:“脾受积湿之气,小便黄赤甚则淋。”华佗《中藏经》载:“虚伤真气,邪热渐深,结聚成砂,又如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丹溪心法》又指出:“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可见,肾虚而致的膀胱气化不利是尿石形成的内在因素,而致病因素(所谓邪)乘虚而入则是外在因素,尿路结石又有“砂淋”、“石淋’、“血淋”之称。长期以来,西医对尿路结石的治疗不是采用手术  相似文献   

18.
中医理论认为: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血液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之化生,则主要靠中焦脾胃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血液是由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再经气化而变为血。正和中医《灵柩.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法,变化而赤。是谓血”即充分说明了中焦脾和胃的运化功能在血液生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有小儿“脾常不足”之说,充分说明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脾的消化功能是较薄弱  相似文献   

19.
正寒症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症状,《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临床上多认为寒症与阳虚关系密切,故治疗多从扶阳的角度进行,但笔者在临床跟诊的过程中发现贾老师在治疗寒症多从调畅气机入手,兹介绍其治疗经验如下。寒症的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相似文献   

20.
疮疡多系正气内亏,邪毒客袭留恋不去所致。临床上多表现气虚证,证见疮疡反复发作,经久难愈。笔者参阅《外科正宗》:“凡疮溃破之后,五脏亏损,气血大虚,外形虽似有余,而内脏其实不足,治当纯补,乃至多生。”临证常重用补气之品,确迅收“立竿见影”之效验。兹爱引四则验案予以佐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