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髋臼缺损的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择2001-11/2005-06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等3家单位骨科收治的髋臼缺损患者17例。影像学评估骨质缺损程度、髋关节运动中心上移程度<2cm的3例,>2cm的1例。13例采用自体股骨头颗粒骨及扩髓碎屑植骨后髋臼假体植入;4例采用髋臼扩大,较大骨水泥髋臼假体植入术。术后平均随访33个月。结果17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关节置换后疼痛、跛行基本消失,肢体短缩基本纠正,臀中肌功能良好,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61分提高到术后93.5分,未发现假体松动和移植骨吸收。结论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者术前应特别注意有无髋臼骨缺损。如有髋臼骨缺损,术前应对缺损类型、程度进行严密的评估,并结合术中探查结果确定最合适的重建措施,尽量恢复髋臼的骨储备和正常的关节运动中心,是获得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探讨非骨水泥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41例41侧髋关节,其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45-78岁,平均62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六个月~10年,平均5年5个月。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置换21例,双杯髋关节置换1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7例。翻修的原因:髋关节疼痛不伴假体明显松动12例12髋,感染1例,无菌性松动2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4例4髋,髋臼位置不良1例1髋。33个髋臼中无髋臼骨缺损8例,GustilloⅠ、Ⅱ型髋臼松动12髋.Ⅲ型髋臼松动8髋,对上述患者直接用纯钛螺旋臼成型或髋臼底加用颗粒植骨。Ⅳ型髋臼松动骨缺损6例。采用颗粒植骨,钛网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41例股骨进行了翻修术,其中假体无松动13例,Gustillo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假体柄松动分别为6,8,13和1个髋关节。取出假体柄后视情况植入非骨水泥普通假体柄或加长柄,视骨缺损情况进行假体周围植骨,必要时捆绑带固定。结果 髋臼侧进行了钛网重建植骨的8例患者术后3d可以下地非负重拄拐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以于术后3d下地负重行功能练习。术后随访6~66(平均22)个月,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迹象,无需要再重新翻修的病例,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5~54分(平均32.6分)增加到术后的56-98分(平均88.1分)。随访X线片显示部分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亮带的患者。结论 最常见翻修的原因为无菌性松动,其次为股骨头或双动头置换术后金属与髋臼之间摩擦产生的疼痛。对较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如行假体置换,最好采用全髋置换。采用非骨水泥假体时髋关节进行翻修术后.近期可取得最好的手术效果,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3.
背景:髋关节初次置换后假体无菌性或感染性松动下沉、髋臼磨损、疼痛、骨溶解等诸多因素导致假体稳定性丧失、关节功能丢失是髋关节翻修的常见原因,其中髋臼侧的翻修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修手术的成败。
  目的:探讨目前国内外人工髋关节翻修髋臼侧重建的现状。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8年1月至2014年3月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2003年1月至2014年3月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www.cnki.net/)有关人工髋关节翻修髋臼侧重建方面的文献,以“reconstructed acetabulum, total hip arthroplasty”为英文检索词,“人工髋关节,翻修,髋臼侧重建,研究现状”为中文检索词。所选文章所述内容与髋关节翻修、髋臼旋转中心重建、髋臼骨缺损重建、假体的选择与重建、软组织平衡相关。排除重复研究。
  结果与结论:最终选取符合标准的26篇文献。较完美的髋臼翻修应该是:翻修后的髋臼能够稳定髋臼假体;恢复髋关节的旋转中心和生物力学特性;修复髋臼的骨质缺损,增大髋骨骨量。充分的术前准备是翻修顺利进行并获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无菌及感染性松动下沉、髋臼磨损是髋关节翻修的常见原因。术中对髋臼前倾角及外倾角的重建、髋臼旋转中心重建、髋臼骨缺损的重建、髋臼假体的选择与重建、软组织平衡的重建是人工关节髋臼侧翻修的技术核心。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初次骨水泥固定的人工髋关节置换中,抗生素骨水泥能否起到预防伤口深部感染的作用,目前存在着争议。目的:回顾性观察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中应用抗生素骨水泥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4-02/2007-01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连续进行的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的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例。对象:连续使用同一种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假体的人工髋关节初次置换者227例233髋,其中184例191髋获得3-46个月的随访,男69例,女115例。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54例,均为≥71岁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30例。17例髋臼侧用金属网,自体+异体松质骨颗粒行打压植骨,行髋臼成型术。3例髋臼侧行结构性植骨术。髋臼侧、股骨侧假体均使用抗生素骨水泥(Refobacin-PalacosR40或CemexGenta)。主要观察指标:术后伤口发生深部感染的情况。结果:接受人工假体置换的227例233髋住院期间未发生早期伤口深部感染。184例191髋随访期内未出现伤口深部感染。其中15例置换关节处红肿、或皮温升高、或关节周围疼痛的病例,均行血沉及C反应蛋白检查。12例血沉正常,3例升高患者中1例为类风湿患者,1例为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另1例原因不明,1个月后复查正常。14例患者C反应蛋白在正常范围以内,1例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为类风湿性关节炎,6周后复查正常。结论: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中可以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预防伤口深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髋臼小而浅,臼内有大量骨痂和瘢痕组织等都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真臼的辨认、臼杯的准确安装带来极大困难,关节置换前对髋臼的全面认识是选择合适的髋臼假体和制定个性化髋臼重建方案的前提。目的:评估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前臼杯型号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准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行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髋臼,并进行数字化臼杯模板置入拟定术中假体型号,并与置换中实际作吻合度评估。结果与结论:螺旋 CT 扫描可清晰显示髋臼形态,基于此所进行三维关节置换前计划,拟定的臼杯大小数据中71.4%与置换中实际一致,其组内相关系数为0.888,明显较基于X射线平片所作二维置换前计划准确。髋臼发育不良病例髋臼变浅变小,髋臼外上方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缺损,为达到骨床对臼杯良好的包容,可借助三维多平面重建能有效评估髋臼形态,其对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前假体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的髋臼内陷,髋臼运动中心重建和髋关节功能重建是人工全髋置换的两大技术难点。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髋臼内陷时行的髋关节置换的效果。方法:纳入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髋关节造成髋臼内陷的患者16例(22髋)行全髋关节置换,其中男5例8髋,女11例14髋。所有患者置换过程中均行不同程度植骨,置换后随访28—94个月,平均50个月,行髋关节×射线进行影像学评估,关节活动度、Harri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与结论: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获得影像学上假体良好稳定,假体周围无明显透亮线,移植骨稳定,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2.4±8.6,上升为87.5±5.6,关节活动度中屈曲由置换前(45.2±5.5)°,提高为(95.6±5.8)°,外展由(15.2±8.5)°,提高至(32.6±6.6)°。说明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髋臼内陷,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时,根据骨缺损情况结合自体骨移植,能有效恢复髋关节中心,重建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随访时间的延长,需行翻修者逐渐增多.而人工关节出现机械性松动前常已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不断加重的骨溶解会引起人工关节松动,最终导致关节翻修.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4/2009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后患者41例(41髋)进行了翻修,再置换关节为北京普鲁士钢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旋入式全髋关节及美国史塞克有限公司生产的非骨水泥压配式全髋关节.41个髋臼中无髋臼骨缺损8髋,Gustillo Ⅰ-Ⅱ型髋臼松动17髋,Ⅲ型髋臼松动8髋,对上述患者直接用纯钛螺旋臼成型或髋臼底加用颗粒植骨;Ⅳ型髋臼松动骨缺损8髋,采用颗粒植骨,钛网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取出假体柄后试情况置入非骨水泥普通假体柄或加长柄,根据试骨缺损情况进行假体周围植骨,必要时捆绑带固定.结果与结论:髋臼侧进行了钛网重建植骨的8例患者翻修后3 d可以下地非负重拄拐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以于翻修后3 d下地负重行功能练习.翻修后随访6-66个月,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迹象,无需要再重新翻修的病例,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平均32.6分增加到翻修后的平均88.1分.随访X射线片显示部分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亮带的患者.结果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假体对髋关节进行翻修后,近期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8.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为治疗髋关节发育性不良晚期患者的最佳选择,然而髋关节发育性不良的患者特别是CroweⅣ型因其髋关节解剖结构的显著异常,增加了手术难度且手术方法颇有争议。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性不良的疗效及髋臼重建与股骨侧处理的方法。 方法:纳入12例(14髋)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5.0±6.8)分,髋臼侧采用小臼杯结合髋臼加深技术安置臼杯假体,股骨侧行转子下短缩截骨放置股骨假体,采用Harris评分评价置换后髋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7年,平均4.6年,2例2髋发生置换过程中股骨大转子不全骨折,予钢丝固定。1例置换后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1个月后恢复正常,无感染、假体松动及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股骨侧截骨处均骨性愈合。置换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84.0±7.0)分,置换后肢体延长4-6 cm,平均5 cm,短缩的肢体得到满意纠正。说明采用小臼杯、髋臼内陷技术、股骨短缩截骨对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性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能重建关节功能,恢复下肢长度,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物型髋臼假体联合颗粒骨植骨在髋臼缺损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合并髋臼缺损并首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根据其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46例以及对照组44例,其中观察组行生物型髋臼假体联合颗粒骨植骨术治疗,对照组行生物型髋臼假体植入术治疗,比较术前以及术后1年两组Ⅰ、Ⅱ、Ⅲ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在术前以及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采取髋关节X线复查,通过X线检查观察假体周围有无出现透亮带以及移植骨的连续性。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在术前以及术后1年行髋臼周围的骨密度(BMD)检查。结果治疗后两组各型患者的Harr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3、6、12月两组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同一时间点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生物型髋臼假体植骨术后1年复查X线可见髋臼周围无出现透亮带,植骨愈合满意,联合治疗术后1年复查X线显示骨小梁连续,无出现透亮带。结论生物型髋臼假体联合颗粒骨植骨术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能够有效重建假体,使髋臼假体的覆盖率得到提高,能够帮助稳定假体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和翻修术中髋臼侧骨缺损重建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2002年7月-2009年6月行全髋置换术和翻修术中发生髋臼侧骨缺损21例(23髋)。根据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分型法,Ⅰ型11髋,Ⅱ型6髋,Ⅲ型5髋,Ⅳ型1髋。分别采用大直径非骨水泥假体臼、非骨水泥假体臼加松质颗粒植骨、骨水泥假体臼加Cage加松质颗粒植骨,以及骨水泥假体臼加定制型假体加松质颗粒植骨等方法,对不同类型髋臼骨缺损进行修复。术后定期随访,采用Harris方法评估髋关节功能,根据X线片判断假体是否有松动,移植骨是否愈合。结果21例均获随诊6~8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5分,较术前平均改善36分。随访复查X线片无假体松动下沉,术后8个月可见移植骨-宿主骨交界处有连续骨痂形成。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或翻修术中,大部分髋臼侧骨缺损可使用较大型号非骨水泥假体或加松质颗粒植骨进行修复;对于影响假体稳定性较大缺损,使用骨水泥假体臼加Cage加松质颗粒植骨的方法可获得良好效果;一些新型Cage在处理严重髋臼骨缺损中有独特优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随访观察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人工全髋关节对于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5 ~ 2009年间采用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3例患者进行随访,Harris评分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状态,通过SF-36健康量表了解生活质量,通过骨盆X线观察假体周围骨溶解状况.结果 有效随访38例患者共49髋,平均随访(52.5 ±17.3)个月(36 ~ 85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从术前的(50.9±11.4)分(10~ 73分)提升为(92.9±6.6)分(67 ~ 100分)(P<0.05),SF-36量表术后各维度的评分均高于术前(P<0.01).除1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股骨假体松动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2例患者出现非典型性髋关节异响外,其他患者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陶瓷-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可为初次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提供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假体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钛网及颗粒骨植骨处理人工全髋关节翻修中髋臼骨缺损的效果.方法:自2003-01/2008-07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氏院骨关节二科对31例行髋臼翻修的患者采用颗粒状松质骨打压植骨联合金属钛网固定重建髋臼骨缺损,男13例,女18例;年龄56~77岁,平均65岁;前次手术距翻修手术2.5~11.0年,平均8.3年.髋臼缺损按AAOS分类;Ⅱ型14例,Ⅲ型17例,翻修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37分.31例患者均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及X射线评估.结果: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5年.患者术后24h即开始下肢被动功能锻练,3周下床不完全负重活动20例,11例于术后5周下床活动,3个月正常活动.术后半年Hams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45分,其中优20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4%.术后早期3个月内未见感染、假体周围骨折、脱位、神经血管及盆腔脏器损伤、栓塞等并发症;3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间断性渗液至术后3周;无髋臼假体需再次翻修病例.2例患者在X射线平片上出现透亮带,考虑存在移植骨被吸收可能.结论:打压植骨联合金属钛网固定在处理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缺损时,操作简单方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选择2002—02/2007—05在天津医院关节外科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出现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9例(9髋)。男1例,女8例,年龄52—69岁。初次全髋关节置换选用股骨假体与髓腔锉同号,髋臼假体直径比髋臼锉直径大2mm。对患者术后疼痛、功能、活动范围、畸形程度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间最短1年,最长6年。髋臼骨折中4例为稳定性骨折,给予多枚螺钉加强固定,1例为不稳定性骨折,给予结构性植骨配合多枚螺钉固定;股骨骨折中1例为VancouverAG型,给予钢丝捆绑固定,3例为BI型,给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或钢丝捆绑,1例为C型,给予LCP内固定。定期复查X射线片,未发现髋臼假体周围透亮带及松动表现。Harris评分平均为87.2分。结果表明:在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选用的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直径应当不超过髋臼锉直径2mm。对于骨折疏松明显的患者,最好选用与髋臼锉相同直径的髋臼假体并使用螺钉固定,或选用骨水泥型假体。当出现髋臼骨折时,可选用多枚螺钉固定或同时进行髋臼植骨。术中发生骨折,应当根据骨折类型和假体稳定性选用适合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由于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导致的髋臼缺损在进行全髋置换时的处理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对17例(19髋)由于类风湿关节炎导致髋臼缺损的患者,采用髋臼加强杯结合打压植骨的方法修复缺损,恢复髋臼窝的高度及支撑,配合全髋关节置换,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后,对其中15例17髋进行了1年2个月至4年1个月,平均2年9个月的随访,按 Harris 评分系统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90分以上10髋,80 ~ 89分5髋,70 ~ 79分1髋,< 70分1髋,总优良率达88.2%,疗效满意.结论:髋臼加强杯结合打压植骨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恢复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导致的髋臼缺损,为全髋关节置换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中远期效果满意.术中术后应注意观察及监护,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俞广  王继芳  韩萌  王岩  王晋东  陈华  李永滨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3):102-103,106
目的:分析髋关节翻修手术时不同治疗方法和填充材料对髋臼骨缺损修复及疗效的差异。 方法:分析2002-03/2003-04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进行的髋臼骨缺损翻修病例18例20髋,男10例,女8例,年龄38~72岁,平均54.3岁。第1次翻修16例18髋,第2次翻修2例2髋。按美国骨科学会(AAOS)分类法:Ⅰ型:节段性骨缺损10例11髋;Ⅱ型:腔隙型骨缺损3例3髋;Ⅲ型:混合性缺损5例6髋。术中用多孔表面髋臼假体翻修9髋,钛网加异体颗粒骨植骨翻修11髋,所有患者均使用异体冷冻干燥颗粒骨移植,颗粒骨的直径为4~6mm。 结果:18例患者平均随访3年2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异体颗粒骨均愈合良好。②X射线检查:假体包容满意,假体与骨床间无X射线透亮区,原骨缺损得以修复。③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的15-43分提高到术后的62~89分。 结论:髋臼翻修中使用异体颗粒骨移植修复包容性骨缺损,或用打压植骨加钛网修复节段型缺损,为颗粒骨提供稳定的愈合条件。观察证明移植颗粒骨生长良好,钛网固定稳定,假体位置良好,达到了修复骨缺损和固定假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0例32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非骨水泥型25髋,骨水泥型7髋。术中利用股骨头股骨距致密骨块,以反转方式植骨修补外上方承重区骨缺损12髋。结果:随访1~7年,平均50个月。术后X线照片显示植骨块完全愈合,髋臼假体与周围骨质匹配良好,无植入骨块吸收和假体臼松动病例。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7分(优20髋、良9髋、可3髋),近期优良率达到9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股骨距骨块反转植骨具有修补骨缺损和骨支撑作用,是重建髋臼和稳定髋臼假体的好办法。选择合适的假体和正确的安放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全髋关节置换假体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实验于1998-06/2005-1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完成。①实验对象:对116例(128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3例(15髋),女113例(106髋),年龄16~66岁,平均年龄42.6岁。按Crowe分级:Ⅰ级57例(60髋),Ⅱ级20例(23髋),Ⅲ级16例(20髋),Ⅳ级23例(25髋)。②技术方法:髋臼侧均在真臼位置重建,除1例外均行生物型固定,常规置换83髋,小号髋臼假体27髋;颗粒植骨后使用常规髋臼11髋,髋臼外上缘自体股骨头植骨后,安置小号髋臼假体7髋。股骨侧选用生物型假体119个,普通骨水泥假体4个(其中CDH柄2个),长柄骨水泥假体柄6个,S-ROM假体4个。③效果评估: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方法。X线摄片观察假体位置情况。结果:①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8.5分恢复到平均88.5分。②假体松动、髋关节脱位和翻修:未发生此类病例,患肢长度平均延长2.3cm。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③随访X线摄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常,宿主骨对臼杯的覆盖良好,平均覆盖率为95%(90%~100%),2例金属臼杯与宿主髋臼之间出现透光线,1例股骨假体出现透光线,但均无临床不稳。④不良反应:术后1例出现坐骨神经牵拉伤,4个月恢复,1例出现股神经牵拉伤,3个月恢复。4例遗留髋关节持续性疼痛。结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时,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髋臼,尤应注意个性化的正确选择股骨侧假体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长期使用后髋关节疼痛原因及其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翻修必要性。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1989-01/2000-12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人工股骨头半髋关节置换后翻修术患者27例(30髋),男7例,女20例;年龄65~80岁。②手术方法: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取出陈旧股骨柄,尽量保留髋臼周围的骨组织,以使再次植入的髋臼假体获得良好的初始固定,残存的髋臼必须要有足够的骨量,髋臼前后柱、骨缺损区可以植入自体或异体骨。股骨柄取出后,用克氏针向髓腔远端钻导向孔,再用髓腔钻打通髓腔。术后3周开始下床扶拐非负重活动,6周后开始扶拐部分负重。③实验评估:采用患者自我评价法评估患者对手术满意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X射线片观察假体位置及与周围骨质匹配情况,并观察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27例患者随访时间36个月,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对手术满意度:患者自我评价非常满意10髋,满意17髋,不满意3髋。②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2.6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4.2分。③患者X射线片观察结果:术后X射线片显示股骨柄和髋臼假体的位置以及假体与周围的骨质匹配良好,无一例出现松动和感染征象。④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脱位、骨折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临床检查无任何松动迹象。结论:假体松动、髋臼退行性病变、髋臼底变薄、人工股骨头中心性脱位是造成髋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全髋关节置换术翻修能明显改善这些患者的髋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19.
背景:生物固定技术,即假体表面的粗糙或多孔处理,有利于"骨长入"假体而达到植入物远期稳定的目的.骨小梁金属由于其多孔特点,特别适合应用于假体表面,是最新的科技产品,其术后效果为临床医师所关注.目的:观察生物学固定骨小梁金属杯对初次固定臼杯松动后髋口翻修的治疗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病例来自2006-04/11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对象和材料:选择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住院患者16例(16髓),男7例,女9例:年龄54~81岁;16例患者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时诊断股骨颈骨折2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6例,骨性关节炎8例.ZIMMER公司出品的TM cup底层为钛合金,通过骨小梁金属,钛合金结合技术,使得臼杯表面为多孔钽涂层.假体内部仍使用超高聚乙烯内衬.方法:全部患者均使用组配式骨小梁金属杯进行髋臼翻修,置换前评估髋臼骨缺损和股骨假体情况.所有置换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显露并脱出关节,取出髋臼假体后用骨凿清除残留骨水泥.刮匙刮除臼窝内的瘢痕、肉芽组织和纤维界膜,避免进一步破坏骨质.常规做关节内组织液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置换后病理诊断均为无菌性松动.所有患者置换后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防止血栓栓塞.4周内不能负重,随后6周内用双拐辅助行走.置换后1周拍摄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平片.主要观察指标:置换前及置换后6个月,1年,2年髋关节Harris评分、UCLA活动评分;X射线平片观察骨盆前后位髋臼假体位置.结果:1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18-25个月.平均2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21~54分(平均32.6分)提高到置换后的56~90分(平均87.5分)(P<0.05):UCLA活动评分由翻修前的2~5分(平均3.8分)提高到置换后的6~9分(平均8.2分)(P<0.05).末次随访骨盆前后X射线平片显示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迹象,骨小梁金属杯周围骨质向内长入.本组患者无置换后并发症发生,截至最后1次随访有14例行走时无疼痛,2例轻度疼痛伴轻度跛行.未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或神经损伤.无需要再度翻修病例.结论:初次固定人工髋臼杯失败的病例,若无骨缺损,翻修时使用骨小梁金属杯可以获得良好的早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背景:髋臼重建植骨分为颗粒植骨、结构植骨和混合植骨,而颗粒骨由于制作简便、愈合时间短等优点而被大量使用。
  目的:探讨全髋人工关节翻修中髋臼AAOSIII型骨缺损颗粒打压植骨技术的应用要点和临床效果。
  方法:16例髋关节翻修AAOSIII骨缺损患者采用单纯颗粒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金属器械或结构植骨处理髋臼AAOSIII型骨缺损。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定期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资料,评估颗粒打压植骨对该型髋臼骨缺损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按照治疗后3,6,12个月及每半年周期随访中,16例患者髋关节疼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并恢复行走功能。16例患者治疗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治疗前平均48.00分提高到84.94分(P<0.01),其中优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1%,患者满意率为94%。16例患者术后X射线片示髋臼旋转中心均恢复(接近)正常,臼杯骨性覆盖良好,植骨颗粒获得放射学骨整合,臼杯假体未发生移位,假体植入物未发生位置改变或断裂现象。结果提示颗粒打压植骨技术修复翻修髋臼AAOSIII型骨缺损,有效重建了髋臼的骨性结构,保留并恢复了髋臼的骨量,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