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 为了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CD44V与胃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CD44V单克隆抗体对56例手术切除胃癌标本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CD44V的阳性表达率为76%。无淋巴结转移者CD44V阳性表达率为13%,无癌的胃粘膜无阳性表达。结论 CD44V检测对胃癌病人的预后分析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体胃癌组织中Ezrin和CD。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08--2010年解放军161医院病理诊断为胃癌的手术标本64例(有50例附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Ezrin和CD44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Ezrin在64例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0.9%,CD44的阳性表达率为65.6%;②Ezrin的表达与胃癌的转移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均〈0.05)。CD44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均〈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Ezfin与CD44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03,P〈0.05);③Ezrin(-)/CD44(-)联合表达中,浆膜层浸润率40%,淋巴结转移率26.7%。Ezrin(+)/CD44(+)联合表达中,浆膜层浸润率57.7%,淋巴结转移率61.5%。结论胃癌组织Ezrin增加与肿瘤细胞分化有关,并可调节CD44而影响胃癌细胞的黏附性。联合检测Ezrin和cD44可作为预测胃癌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测定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D44变异体6(CD44v6)含量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对79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v6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胃癌患者术前PBLCD44v6在淋巴结阳性患者中含量(13.83±4.96)%,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者的(10.20±2.90)%(P<0.01);Ⅲ+Ⅳ期胃癌患者PBLCD44v6含量(14.50±4.87)%,明显高于Ⅰ+Ⅱ期者的(10.07±2.90)%(P<0.01);而病理胃低分化腺癌患者PBLCD44v6含量(13.15±4.93)%,与高、中分化腺癌者的(11.21±3.85)%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浸润深度达浆膜层胃癌患者PBLCD44v6含量(12.87±5.00)%,与未达浆膜层者(11.04±3.14)%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外周血PBLCD44v6的含量测定可作为判断胃癌疾病进展和预测胃癌转移潜能的辅助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D44和CD44v6在胚胎各脏器中的表达,了解这两种表面标志物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非生物素)检测CD44和CD44v6在6例胚胎各器官的表达情况。CD44用已知阳性的淋巴结作阳性对照;CD44v6用已知阳性的扁桃体作阳性对照。两者均用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结果 CD44主要表达于间叶组织中,如食管、胃及肠管的深肌层,心脏中的部分小血管、神经束以及各器官中的纤维组织,肝和脾内的造血细胞也有表达,但不表达于骨、肾、睾丸、心肌和肝细胞。另外,在少数上皮组织中也见有表达,如食管黏膜和气管黏膜上皮的基底层细胞及气管腺上皮。CD44v6的表达仅见于食管上皮基底层细胞中,其它各器官均未见表达。结论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CD44和CD44v6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为成体干细胞特性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直观的依据和有用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通过检测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 CAM)、CD44在不同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与胃癌发生、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经病理证实的胃腺癌组织标本42例、不典型增生组织标本25例和正常胃组织标本25例中Ep CAM和CD44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Ep CAM和CD44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Ep CAM在胃腺癌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8.1%,64.0%,8.0%,P均〈0.01),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浆膜侵润和TNM分期(Ⅰ~Ⅱ/Ⅲ~Ⅳ)有关(P均〈0.05);CD44在胃腺癌组织中、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胃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两两比较亦均有统计学差异(69.4%,40.0%,12.0%,P均〈0.01),其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与胃癌TNM分期、分化程度(中高分化/低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0.01)。Ep CAM和CD44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63,P〈0.01)。结论 Ep CAM和CD44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胃癌的浸润、转移有关,联合检测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判断预后的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CD44分子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细胞粘附分子,它是分布极为广泛的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参与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特异性粘连。胃癌又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CD44分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的侵袭、转移与预后成为研究热点。在此对CD44分子的生物学特性、胃癌CD44.表达的检测方法、胃癌CD44表达检测的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羟基喜树碱与热疗联合对2株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BGC823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确定羟基喜树碱的工作浓度,并以该浓度进行化疗或与热疗联合,计算24h和48h时的细胞生存率,根据Veleriote法判断热化疗联合24h或48h的作用效果;24h时流式细胞仪检测BGC823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以24h时IC20~IC30的药物浓度作为试验的工作浓度,确定HCPT对2株细胞系的工作浓度均为3μg/mL。单纯43℃热疗60min在24h对2株细胞系均有抑制作用(P<0.05),在48h时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HCPT在24h时对SGC7901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与43℃热疗60min联合后在24h和48h时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HCPT3μg/mL与热疗联合作用24h或48h对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HCPT化疗或与热疗联合在24h和48h时均对BGC823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HCPT3μg/mL与热疗联合作用24h时对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次加作用,在48h时呈明显的协同作用;24h时流式细胞仪检测BGC823细胞的凋亡情况发现,热疗组、HCPT化疗组和热化疗组细胞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HCPT3μg/mL与43℃热疗60min联合在24h和48h时对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对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在24h时呈次加作用,在48h时呈明显的协同作用,这可能与细胞凋亡的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8.
孙丽萍 《江西医学检验》2011,(5):479-481,500
目的研究宫颈癌中CD24和CD44v6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及检测和治疗的新途径。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evision法检测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CD24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 CD24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45.00%和87.50%,三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D24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不相关(P〉0.05)。CD44v6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35.00%和76.25%,三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与临床分期不相关(P〉0.05)。CD24与CD44v6在宫颈癌中无相关性(P〉0.05)。结论 CD24、CD44v6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D44v6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提示其可能在宫颈癌的进展及转移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丽萍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5):479-481,500
目的研究宫颈癌中CD24和CD44v6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及检测和治疗的新途径。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evision法检测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CD24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 CD24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45.00%和87.50%,三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D24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不相关(P>0.05)。CD44v6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35.00%和76.25%,三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与临床分期不相关(P>0.05)。CD24与CD44v6在宫颈癌中无相关性(P>0.05)。结论 CD24、CD44v6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D44v6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提示其可能在宫颈癌的进展及转移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研究CD44及其变异体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食管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潮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存档的食管癌蜡块(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过放、化疗)。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非生物素)检测食管癌中CD44的表达共145例,CD44v6共146例。SPSSl6.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各组之间表达情况的数据统计采用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各组中两两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UisH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CD44及CD44v6在5例小细胞癌中均不表达O%,在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71%(127/140)和82.27%(116/141)。其中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组分别为100%(10/10)及88.89%(8/9),中分化组分别为98.21%(55/56)及94.74%(54/57),而低分化组则分别为83.78%(62/74)及72%(54/75)。CD44及CD44v6在鳞状细胞癌与小细胞癌之间的表达情况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在高分化组与中分化组间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及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化越好,CD44及CD44v6的表达越强。结论CD44及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及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提示它们可以作为食管癌组织学分型的一个辅助标记物及预后预测因子之一。另外,鉴于CD44及CD44v6在食管癌中的高表达率,提示其可能为食管癌干细胞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CD44V6和nm23-H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在胃癌的浸润、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和在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方法,检测CD44V6和nm23-H1蛋白在65例胃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V6的阳性表达率随胃癌浸润的加深而升高,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CD44V6阳性者术后3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者(P〈0.05)。nm23-H1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负相关,与预后呈正相关。结论:CD44V6和nm23-H1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等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CD133、CD44和PSCA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和肝癌细胞系中表达的特异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33、CD44和PSCA在70例肝细胞癌(HCC)、5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组织及培养的HepG2细胞的表达.结果 CD133、CD44和PSCA在HCC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58.6% (41/70)、61.4% (43/70)和40% (28/70);在I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6% (28/50)、52%(26/50)和44%(22/50);统计学分析显示三者在HCC和ICC的阳性率差异不显著(x2=0.824,P>0.05);但PSCA在ICC的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HCC(P<0.05).CD133、CD44、PSCA阳性细胞在HCC、ICC和HepG2培养细胞中的分布均存在散在和成簇/片状两种形式,其中CD133以散在分布为主,而CD44和PSCA则多呈成簇/片状分布.在HCC和ICC癌的旁组织中,CD133、CD44和PSC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4%(36/70)、47.1%(33/70)和32.9%(23/70)以及46%(23/50)、32%(16/50)和36%(18/50),比较3种蛋白在HCC和ICC的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CD133、CD44、PSCA在HCC、ICC及其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有明显的一致性.结论 CD133、CD44和PSCA可能均是肝癌干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记物,其中CD133的特异性最强;而PSCA可能是ICC较为特异的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侯庆香  何金  刘彦  刘会敏 《临床医学》2003,23(10):61-62
目的 :了解CD44s及CD44v6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40例正常子宫内膜、3 9例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 (附含 8例不典型增生 )、48例子宫内膜癌中CD44s及CD44v6的表达 ,并分析其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着色部位主要在细胞膜 ,细胞头基本不着色或着色较浅 ,细胞核被苏目素复染称淡蓝色。CD44s阳性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中为 2 2 /4 0 ,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为 2 0 /3 9,子宫内膜癌中为 3 3 /4 8;CD44v6阳性表达分别为 2 /4 0、9/3 9、3 1/4 8。随着内膜的恶变 ,CD44s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别 ,而CD44v6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别。结论 :CD44v6在正常子宫内膜、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逐渐增加 ,且与三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而CD44s则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44和CD133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2012年6~12月未接受过放疗、化疗且行肺癌根治术患者的新鲜肺癌组织标本40例,同时收集相应癌旁组织(距癌组织5cm的非癌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40例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CD44、CD133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CD44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0%(34/40),60.0%(24/40);CD133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5%(29/40),30.0%(12/40)。CD44、CD133基因在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χ2=6.270,P=0.012;χ2=14.459,P=0.000),鳞癌中表达高于腺癌。结论:CD44、CD133基因高表达可能是促进肺癌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D166及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66及CD44v6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及病理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中CD166蛋白表达的总阳性率为76.19%.其表达率在性别和年龄之间无明显区别,但是在肿瘤浸润、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上有着明显的差异.CD166与CD44v6蛋白表达的一致性一般.结论 CD166和CD44v6的表达与食管癌的恶性程度以及侵袭、转移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CD44v6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探讨其与星形细胞瘤分级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8例星形细胞瘤中CD44v6的表达情况,以正常脑组织和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为阴性对照。【结果】CD44v6在正常脑组织和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中不表达,在星形细胞瘤中高表达,且在高级别的星形细胞瘤和术后复发星形细胞瘤中表达显著。【结论】CD44v6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分级、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可作为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和术后复发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4分子在不同类型青光眼房水中的表这特征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13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1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及9例正常眼房水中可溶性CD44分子的浓度.结果:ELISA检测结果显示,13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房水中可溶性CD44分子的平均浓度为(24.30±2.49)ng/mL,明显高于9例正常眼房水中的(11.76±1.38)ng/mL(P<0.05),而21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水中溶性CD44分子的平均浓度为(12.47±1.66)ng/mL,与9例正常眼房水中的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房水中存在高浓度的可溶性CD44分子,这些可溶性CD44分子可能通过竞争性与透明质酸结合,干扰了小梁细胞膜表面的CD44分子与透明质酸的正常结合,从而参与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分化抗原CD44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跨膜糖蛋白 ,参与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间质之间的特异性粘附。本研究通过对胃癌标本及其胃粘膜细胞DNA和细胞周期各时相及标准型CD44 (CD44S)的变化 ,以期发现胃癌标本细胞DNA、CD44S与胃癌患者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指导临床诊治。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病理资料  1998年 9月~ 2 0 0 0年 5月本院普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标本 43例 ,其中男 31例 ,女12例 ,年龄 2 6~ 78岁 ,平均 5 9.2岁。手术过程采集胃癌患者的癌组织作为胃癌标本 ,并采集其正常胃粘膜作为对照。1.2 单细胞…  相似文献   

20.
李中国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9):3321-3323
摘要 目的 探讨可溶性CD44分子在不同类型青光眼房水中的表达特征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13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1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及9例正常眼房水中可溶性CD44分子的浓度。 结果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显示13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房水中可溶性CD44分子的平均浓度为24.30±2.49 ng/ml,明显高于9例正常眼房水中11.76±1.38 ng/ml的平均浓度(P<0.05),而21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水中溶性CD44分子的平均浓度为 12.47±1.66 ng/ml,与9例正常眼房水中的含量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房水中存在高浓度的可溶性CD44分子,这些可溶性CD44分子可能通过竞争性与透明质酸结合,干扰了小梁细胞膜表面的CD44分子与透明质酸的正常结合从而参与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