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院自1993年11月至1994年4月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收治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5例。其中4例穿刺成功,1例失败,1例于术后2月余复发上消化道出血,1例手术后出现一过性肝性脑病症状。门静脉压力从术前35.5±3.3cmH_2O降至术后的24.3±4.5cmH_2O,术后测压显示门腔静脉压力差为8.4±0.7cmH_2O。术后1个月食管钡餐随访,食管静脉曲张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作者认为: TIPS操作较外科手术简便,适应证广,降低门脉压力可靠,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此外,内支架的选择对防止TIPS术后分流道狭窄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介入断流术后门静脉动力学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介入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方法:对106例介入断流术病人术中测门静脉压力,术前及术后检测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及相关指标。结果:术后自由门静脉压(32.98±7.20cmH2O)较术前(38.44±7.40cmH2O)明显降低,平均下降14.20%,术后1周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分别为797.11±309.55ml/min、643.40±304.58ml/min、737.18±258.00ml/min)较术前(分别为993.53±409.92ml/min、900.41±317.83ml/min、807.90±287.98ml/min)明显下降,而后逐渐回升,术后半年门静脉血流量(840.99±331.46ml/min)较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介入断流术即胃冠状静脉TH胶栓塞 部分脾动脉栓塞能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及门静脉血流量,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对门脉高压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目的探索部分性脾栓塞术对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病人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选择24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病人作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术中动态观察其自由门脉压变化,PSE前后用多普勒超声观测门脉系统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的数值,作自身对照研究.结果PSE后自由门脉压平均下降3.2±0.4mmHg,平均下降11.2%;门脉血流量及脾静脉血流量均下降,门脉血流量由1104ml/min降到793ml/min,脾静脉血流量由897ml/min降到355ml/min.结论PSE在短期内可改善门脉高动力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4.
经导管门静脉栓塞诱导肝叶代偿性增生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导管门静脉栓塞(PVE)诱导肝叶代偿性增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对28例手术不能切除,但门静脉内无瘤栓的晚期肝癌患者,经导管行门静脉右支栓塞。PVE术前、后用CT测量左侧肝叶的体积,并测量栓塞前后的门静脉压力,监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门静脉右支栓塞,其中1例PVE后顺利实行右肝切除术。PVE术前左侧肝叶的体积为(461.5±108.2)cm3,术后2、4、8周分别为(608.5±135.7)cm3、(660.2±133.8)cm3、(678.0±132.7)cm3,分别比术前增加(33.5±22.1)%、(45.4±23.8)%、(49.5±24.0)%;术前左侧肝叶占整个肝脏的体积百分比为(18.4±5.1)%,术后2、4、8周分别为(24.2±5.9)%、(26.3±5.8)%、(27.0±6.1)%。术后2周较术前体积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10,P<0.05),术后4周与术后2周间、术后8周与术后2周间、术后8周与术后4周间体积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6、0.091、0.085,P值均>0.05)。栓塞前门静脉压力为(17.8±2.9)cmH2O(1cmH2O=0.098kPa),PVE后为(18.3±2.9)cmH2O,栓塞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10,P<0.05),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未出现门静脉高压,肝功能损害轻,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经导管门静脉栓塞诱导肝叶代偿性增生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可增加手术切除率,提高手术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影像导引下预穿刺塑形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莆田市第一医院接受TIPS术治疗的56例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借助术前CT影像显示的肝静脉和门静脉,设计肝静脉穿刺点(A点)、穿刺角度和方向、预期穿刺的门静脉靶点(B点),精确测量A、B点三维距离,并对穿刺针进行塑形。记录术中门静脉穿刺次数,观察术中和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56例患者穿刺次数为(1.68±1.32)次。穿刺1次成功40例(71.4%),2次成功8例(14.3%),4次成功2例(3.6%),4次仍未成功6例(10.7%),其中4例联合门静脉间接造影后穿刺成功,2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结合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并置入定位导管后穿刺成功。56例手术均取得成功,其中49例(87.5%)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经肝右静脉穿刺50例(89.3%),经肝中静脉穿刺6例(10.7%);穿刺门静脉右支47例(83.9%),穿刺门静脉左支9例(16.1%)。门静脉压由术前(39.46±7.09)cmH_(2)O(1 cmH_(2)O=0.098 kPa)改善至术后(24.95±3.41)cmH_(2)O(t=17.726,P<0.01);门体静脉压差由术前(28.25±5.50)cmH_(2)O改善至术后(16.13±4.32)cmH_(2)O(t=20.017,P<0.01)。未发生腹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借助CT影像对TIPS穿刺针进行预穿刺塑形,穿刺成功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告120例 TIPSS 治疗的中期随访结果,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120例全部有中度以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术后随访方法有 US、内镜或/和食管钡餐、肝功能及血管造影等。结果:111例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2.5%。建立分流后门脉压力从术前的40.5±4.5cmH_2O(1cmH_2O=0.098kPa)降至23.5±3.5cmH_2O 术后2周 Doppler 超声显示分流道流速峰值为106±68cm/s,脾、门静脉血流速度较术前增加50%以上。术后4~6个月内死亡9例。分流道狭窄或闭塞22例,占随访病例的25.0%。再通成功12例。随访病例的通畅率:首次通畅率为75.0%,第二次处理后的累计通畅率为88.5%。结论:TIPSS 的技术成功率高,降低门脉压及即刻止血可靠,但术后分流道狭窄、阻塞的发生率较高,以 Z 型支架组尤为突出,因而强调术后应定期随访,以及早发现、处理分流道异常。TIPSS 后肝功能衰竭主要见于 Child C 级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CT灌注成像及多普勒血流计测定肝脏血流量,研究肝动脉栓塞术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0头猪麻醉后,行肝左动脉栓塞术。于肝左动脉栓塞术前及术后,采用CT灌注成像测定肝右叶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血流量(THBF)、肝动脉灌注指数(HPI),采用多普勒血流计分别测定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及肝右动脉血流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左动脉栓塞术前和术后肝脏右叶HAP、PVP、THBF及HPI分别为0.3376ml·min^-1·ml^-1和0.4023ml·min^-1·ml^-1、0.9237ml·min^-1·ml^-1和0.8263ml·min^-1·ml^-1、1.2613ml·min^-1·ml^-1和1.2286ml·min^-1·ml^-1、26.80%和32.74%;肝左动脉栓塞术前和术后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肝右动脉血流量分别为793.04ml/min和987.6ml/min、316.59ml/min和188.90ml/min、164.10ml/min和10.13ml/min、158.83ml/min和186.64ml/min。与肝左动脉栓塞术前相比,栓塞术后肝右动脉血流量及灌注量增加,肝门静脉的血流灌注量减少;术后肝固有动脉血流量明显减少;肝门静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肝动脉栓塞面积增加,门静脉血流灌注量逐渐增加。结论CT灌注成像可准确地定量测量肝脏血流量;肝动脉栓塞术后,通过肝动脉缓冲效应,门静脉血流量增加,维持全肝血流量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temic stent shunt,Tipss)治疗门脉高压症和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对7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患者行Tipss,检测门脉压和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的变化。结果 Tipss的成功率为85.7%(6/7),门脉压(cmH_2O)24.83±2.137(P<0.01,vs术前的43.33±2.733),提示Tipss能有效地降低门脉压;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内径(cm)分别为0.98±0.098,0.80±0.064(P<0.01,vs术前的1.48±0.073,1.23±0.028),进一步说明了门脉压的降低。近期有效率及急症出血控制率为100%,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为16.7%,其发生与分流的血管有关,左肝静脉与门脉左支分流者较右肝静脉与门脉右支及门脉主干分流者低。12月内支架狭窄、闭塞2例(2/4),18月内闭塞1例(1/2),发生再出血2例(2/6),随访6-24月无死亡。结论 Tipss是一种有效降低门脉压、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新技术,对于急症出血的疗效优佳,但是,中远期分流道易发生狭窄和阻塞,其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述改良式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的技术步骤和评价其对肝静脉闭塞型Buddi-Chiari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11例被诊断为Buddi-Chiari综合征的患者,经影像学证实为肝静脉广泛狭窄和闭塞后,接受改良式TIPS技术治疗,TIPS改良技术的关键在于假想肝静脉通道的设计与建立;术后对其门脉系统压力变化、分流道血流改变及内支架开通状况进行了24个月的随访.结果 11例患者全部成功地建立肝内门静脉-下腔静脉分流通道,临床症状得到改善;门静脉主干压力由分流前的平均(4.62±0.52) kPa (1 kPa=10.2 cm H2O)下降至分流术后的(2.16±0.21) kPa;术后24个月随访,分流道血液最大流率(Vmax)为(56.2±3.50) cm/s,内支架通畅7(7/11)例.结论改良式TIPS技术具有高技术成功率,为肝静脉闭塞型Buddi-Chiari综合征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13例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12例获得成功。术后二尖瓣开口面积由1.13±0.31cm~2扩大至1.57±0.50cm~2(P<0.05);左房平均压由2.45±0.50kPa降至1.29±0.57kPa(P<0.001);跨二尖瓣压力阶差由1.92±0.60kPa降至0.70±0.46kPa(P<0.001);肺动脉平均压由3.45±0.8lkPa降至2.22±1.35kPa(P<0.05);心排血量由2.95±0.49L/min提高到4.53±0.29L/min(P<0.001)。说明PBMV是一种近期疗效显著、创伤小、毋须开胸的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高压症介入治疗术式的临床选择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在不同条件下选择合理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介入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2年5年间介入治疗的7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治疗26例,其中11例为外科断流后再出血,6例为胃镜套扎后再出血,余9例为内科保守治疗无效且无外科或胃镜套扎治疗史者.经皮经肝食管胃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性脾栓塞(PSE)治疗50例,50例患者均为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所有76例患者于治疗前后均测量自由门静脉压(FPP),术前均由螺旋CT测量肝脏体积并于治疗1年后复查.结果 TIPSS治疗组与PTVE联合PSE治疗组中门静脉压分别由术前(3.85±0.42)kPa(1 kPa = 7.5 mm Hg)下降至术后(3.09±0.44)kPa(P<0.01), (3.79±0.51)kPa降至术后(3.28±0.57) kPa,(P<0.01).两组术后1年再出血率分别为0%,4%,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9.2%(5/26),2.0%(1/50).TIPSS组术后肝脏体积明显缩小而PTVE联合 PSE组无明显改变.肝脏体积小于700 cm3与大于700 cm3者相比,TIPSS治疗后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脾功能亢进均有效控制.结论门静脉高压症介入治疗的2种方式各有长短,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肝脏体积是评估及选择治疗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作者应用动态CT对主动脉及肝血流的时间浓度曲线作了分析,特别对A-H比率与肝功能的关系作了研究。以成犬为实验动物,TAE前门脉血流量为111±22.7m l/秒,TAE后血流量增加,TAE后5分钟达高峰,其值为161±38.3ml/秒,约20分钟后恢复到109±9.8ml/秒。A-H比率TA-E前为0.9±0.13,TAE后为0.39±0.03。结扎SMV,术前A-H比率为0.86±0.15,术后为0.50±0.08,可见无论肝动脉TAE或结扎SMV,AH比率均降低。A-H比率可对门脉血流及肝动脉血流作出评价。另外作者对74例疑诊肝胰疾患者作  相似文献   

13.
经门静脉无水酒精选择性肝段硬化术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 ,初步探讨经门静脉无水酒精选择性肝段硬化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及相关的一些技术问题。方法 健康杂种犬 3 0只经球囊导管向肝段门静脉快速注射无水酒精 ,进行选择性肝段硬化术 ,注射剂量为 0 2~ 1 0ml/kg。术后复查血酒精浓度、WBC、肝功能及CT ;定期处死犬 ,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所有犬术后均存活。F组的血液中酒精浓度的峰值最高 ,平均值为 ( 1 60 3± 0 0 83 )mg/ml,远远低于致死阈值。血白细胞 (WBC)、丙氨酸转氨酶 (ALT)值呈一过性升高。术后 2 4hF组WBC均值为 ( 46 3 6± 7 2 8)× 10 9,ALT均值为 ( 82 7 3 6± 147 2 5 )U/L。CT和病理学检查证实 ,注射剂量为 0 3~ 1 0ml/kg的肝段呈“楔形”样区域性完全坏死 ,2 8d后硬化肝段明显萎缩 ,逐步为纤维组织取代。结论 经犬的肝段门静脉注射适当剂量的无水酒精进行选择性肝段硬化术是安全的、有效的 ,因此 ,可以考虑将选择性肝段硬化术应用于临床 ,进一步研究其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部分性脾栓塞术改变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目的 研究部分性脾栓塞术 (PSE)前、后门脉血流及压力的改变。方法  31例临床确诊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行部分性脾栓塞术 ,术前及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 (简称彩超 )观测门静脉主干 (PV)、脾静脉主干 (SV)、肠系膜上静脉主干 (SMV)的血流改变情况 ,1 1例栓塞前后经皮经脾穿刺脾静脉分别置管于PV、SV、SMV测压。结果  31例患者PSE术后PV、SV及SMV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减少 (P <0 0 5) ;PV、SV血流量减少程度与栓塞程度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 589、0 862 ,P值均 <0 0 1。 1 1例患者 (栓塞程度 60 %~ 80 % )栓塞前后测压结果表明栓塞后PV、SV、SMV的压力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 <0 0 0 1 ) ;PV、SV、SMV的压力下降程度分别为 (2 2 2± 5 8) %、(2 8 5± 1 7) %、(1 9 5± 8 1 ) % ,且PV、SV压力降低程度与栓塞程度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 645、0 687,P值均 <0 0 5。结论 栓塞面积控制在 60 %~ 80 %可较好的改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外周血象 ,减少门脉血流量和降低门脉压力 ,减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进而探讨TIPSS+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因肝硬化所致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在术前、术后分别用直接法测定门静脉主干压力,比较术前、术后压力的变化。结果术前本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门静脉压力为(41.46±4.89)cmH2O、术后为(25.65±5.73)cmH2O,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术前、术后压力差为(15.82±3.12)cmH2O,术后较术前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38.13%。结论 TIPSS+食道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可显著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门静脉压力,在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RP)治疗高危巨大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3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采用TUPKRP治疗的高危巨大BPH患者共50例,观察其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记录并计算手术前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残余尿量及尿流率改变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50例均安全渡过围术期,平均手术时间(97±42)min,术中出血量(210±75)ml,切除前列腺质量(140±47)g,IPSS由术前平均31.5±4.6下降至9.4±2.4,最大尿流率由术前(4.5±1.3)ml/s增加至术后(14.6±5.1)ml/s,残余尿量由术前(200.4±52.7)ml下降至术后(32.5±13.5)m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UPKRP治疗高危巨大BPH,疗效确切,完善的围术期处理是确保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俯卧位对全身麻醉机械通气下不同手术类型病人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脊柱手术患者53例(其中脊柱侧弯手术病人20例,脊柱普通手术病人33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间歇正压通气模式机械呼吸,潮气量6~10 ml/kg,呼吸频率12次/min。术前仰卧位通气10 min后改为手术俯卧位通气10min,分别经麻醉机采集不同潮气量时压力-容积曲线,计算肺顺应性。结果全身麻醉机械通气下,脊柱侧弯手术病人术前仰卧位肺顺应性为(33.6±10.0)ml/cmH2O,术前俯卧位的肺顺应性降低为(28.2±8.6)ml/cmH2O,术前仰卧位与俯卧位的肺顺应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手术组病人术前仰卧位肺顺应性为(40.2±9.1)ml/cmH2O,其术前俯卧位肺顺应性降低为(36.1±4.2)ml/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时全身麻醉机械通气下手术病人的肺顺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18.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治疗复杂型Budd-Chiari综合征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 探讨和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复杂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并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患者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33岁,均有不同程度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4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2例伴有腹水。经下腔静脉相当于右肝静脉开口部进针穿刺门脉行TIPS治疗。结果 5例均获成功。门脉压力由术前平均(4.7±1.3)kPa降至(3.5±1.5)kPa(1kPa=7.5mmHg)。术后24h1例死于心肺衰竭;术后3周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另3例平均随访64个月,肝功能均正常。2例于术后6、9个月均有分流道狭窄,并行二次介入治疗。结论 TIPS是解决复杂型BCS伴门脉高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前行肾动脉球囊导管置入术进行低温灌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12月35例拟行腹腔镜肾脏肿瘤部分切除术患者,肿瘤位于左肾22例,右肾13例,肿瘤长径2.3~7.0 cm,平均(4.1±1.2) cm.切除术前行肾动脉球囊导管置入术,术中经球囊导管灌注4℃低温液体,记录切除术中肾脏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第1、3、7天肌酐清除率(Ccr)和肾小球滤过率估值(eGFR),统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35例患者肾动脉球囊导管均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100%.1例患者行切除术前球囊导管滑脱,2例术中发现阻断不全另使用动脉钳阻断,另32例成功行单纯肾动脉球囊导管低温灌注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肾冷缺血时间平均45(20~125) min;介入手术时间平均28(20~40) min;外科手术时间平均147(95~23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80(50~1 000) ml;术前,术后第1、3、7天Ccr分别为(96.5±15.1)、(75.2±10.5)、(54.3±13.8)、(91.8±14.1) ml/min,eGFR分别为(99.5±15.3)、(70.3±12.5)、(65.5±11.7)、(96.8±12.3) ml·min-1·1.73 m-2.经统计分析,术前、术后第7天Ccr和eGFR值分另别同术后第1、3天值相比较,两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同术后第7天比较,两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前行肾动脉球囊导管低温灌注安全、可行,有利于延长肾缺血时间、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报告了12例应用 TIPSS 并 SEEV 治疗 CPH 合并上消道出血的临床研究结果。技术成功率91.7%。分流道为10mm。门脉平均压力由术前的43.2±5.3cmH_2O,降至术后的26.8±3.4cmH_2O。术后随访6~12月。分流道狭窄1例。3个月内死亡3例。初步结果表明:1.TIPSS 是治疗 CPH 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新的有效的方法,近中期疗效满意。2.TIPSS 同时行 SEEV 对减少再出血,预防食管静脉破裂出血是非常有效的。3.支架以 Wall-stent 为最佳。4.对曾有过肝性脑病,肝功能差者,要加强预防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